分享

麦类赤霉病

 平常心快乐心 2012-03-08
中文名称:麦类赤霉病


英文名称:Wheat head blight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Gibberella saubinetii(mont.)Sacc 无性阶段 Fusarium spp.

为害作物:大、小麦

为害症状: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或整个穗子,严重时被侵害小穗或整个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在多雨季节,后期病穗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病种子变秕,具粉红色霉层。
   (2)苗枯,由带菌种子引起。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苗残粒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3)茎腐,又称脚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病原菌形态特征: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全国麦区

发病特点:我国南北麦区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不同,病害侵染循环也不一样。在南方稻麦轮作区,稻桩上的子囊壳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同时遗留在田壳成为初侵染源。在北方以玉米-小麦或棉花-小麦为主的轮作区,主要初侵染源为遗弃在田间的玉米根茬、残秆、棉铃和堆放在田边地头的玉米秆或棉花秆等,以及未腐熟厩肥中的玉米秆等残体。种子内部潜伏的菌丝体存活率很高,主要引起苗枯和茎腐,但对穗腐无影响。造成穗腐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中的子囊孢子落在穗子上侵染所致,重复侵染主要是分生孢子。不论是南方麦区或是北方麦区,带菌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壳,一般年份到小麦扬花前均可成熟。因此,除品种本身抗病性外,小麦扬花期遇雨发病就重,反之则轻。同一品种,低洼湿度大的田块较湿度小的田块发病重。

流行动态: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2)清除初侵染源。南方麦区重点抓稻田灭茬,清除表面稻桩稻草等病残体,北方麦区重点抓玉米根茬,棉铃和田边地头的玉米残体等病残体的清除。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或烧毁。
   (3)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2.药剂防治 在小麦出花期至盛花期用:
   (1)80%多菌灵微粉剂每亩5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50-75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
   (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75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克分别对水公斤喷雾,或加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第一次用药后 7天下雨趁间断时再用药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