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叹号

 家有学子 2012-03-09
叹号的由来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改为“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叹号的功能

叹号起源于说话时感叹句有不同于说陈述句的语调变化。用于句末具有双重功能,既表示感叹语气,又表示句末停顿。作为标号用于句内仅表示感叹,不表示停顿。

不同时期的政府文件关于叹号定义如下:

·惊叹号!表示情感或愿望等。(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

·感叹号(!)表示一句感叹话完了之后的停顿。(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1990年《标点符号用法》)

·1)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2)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也用叹号。(1996年《标点符号用法》)

叹号的用法

一、用于一般感叹句的末尾

感叹句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用以抒发人的喜、怒、哀、乐、惊、忧、恐、爱、憎、怜等多种多样的情感。感叹句常以“啊”“呀”“哇”“了”等语气词结尾,或用“多”“多么”“那么”“何等”“太”“真”“好”等副词来强调程度或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1)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着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陈群《理想的阶梯》)

(2)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都德《最后一课》)

(3)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彭荆风《驿路梨花》)

(4)多可惜呀!(莫里兹《七个铜板》)

(5)这是何等详尽的配载图啊!(柯岩《汉堡港的变奏》)

(6)哎呀,真是美极了!(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7)这太棒了!(老舍《龙须沟》)

二、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的末尾

(1)刚刚,彬彬,小军,来!跟我封锁交通!(赵丽宏《雨中》)

(2)巡警 走!滚!快走!(老舍《茶馆》)

三、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的末尾

反问句往往兼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用问号还是叹号取决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用问号侧重于问,用叹号可使语气更强烈,感叹语气更明显。例如:

(1)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那里放枪呀!(孙犁《荷花淀》)

(2)写“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类事物,和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类事物,文字风格怎能一样呢!(秦牧《散文创作谈》)

(3)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峻青《雄关赋》)

四、用于语气强烈的陈述句的末尾

(1)吴吉昌受到了近百次批斗。在恐吓和辱骂声中,他始终不屈地回答:“我研究棉花,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是在完成周总理给我的任务!”(穆青等《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昌吉》)

(2)六十一个同志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千支注射剂,非得空运不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3)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

五、用于标语口号的末尾

(1)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伟大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万岁!

劳动万岁!(《人民日报》1999.05.01

六、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常用来单独组句的叹词有“啊”“唉”“哎呀”“呀”“哟”“哎哟”“哈哈”“哦”“呵”“咳”“哼”“呸”等。例如:

(1)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鲁迅《故乡》)

(2)哟!你这是什么话呀?(老舍《茶馆》)

(3)人家有心和你交朋友,可你……哼!那么随你便好了。(小学语文《贝壳》)

三例的“啊!”“哟!”“哼!”是叹词句。叹词如果不独立成句,同其后的句子成分联系较密切,后面用逗号,不用叹号。例如:

(4)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一点,你倒生气了,唉,你呀!(曹禺《雷雨》)

*(5)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

(4)的叹词“唉”后面用逗号。例(5)的叹词“嗬”同下文的关系比同上文的关系更密切,其后的叹号改用逗号,使两句合成一句较好。

七、用于单独成句的称呼语之后

姓名、外号、亲属称谓、职务称呼或通称等构成的称呼语,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时,后面的停顿一般用逗号;如果单独成句,可用叹号。例如:

(1)“外婆!”我欢叫着跑进院子。(小学语文《数鸡》)

(2)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呀!(夏衍《包身工》)

演说词和信函开头的称呼语,常用冒号表示停顿,有时也可用叹号以加强语气。例如:

(3)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国传统的新年来到之际,我们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贺佳节,感到格外的亲切和高兴。

八、用于单独成句的呼唤语、应对语之后

呼唤语(“喂”“嘿”等)、应对语(“嗯”“是”“行”“好”“可以”“对”“有”“不”“不是”“不行”“没有”等)一般用逗号、句号表示停顿,语气强烈、单独成句的也可用叹号。例如:

(1)!该醒了吧。(黄春明《锣》)

(2)!我说的你听见没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3)“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阿累《一面》)

(4)“不找了。都是你给的。五把扇子,五块钱……行了,就这样了。”

!”她又将钱塞给我,“我不要。”(韩起《荷花》)

九、用于问候语和祝福语之后

(1)祝安好!问候你的夫人和孩子们!

为国珍摄!(《毛泽东书信选集》)

(2)祝大家成功!(老舍《从记事练起 天天练认真练》)

十、用于斥责语之后

(1)懒虫!等太阳上山吗?(夏衍《包身工》)

(2)你混帐!(曹禺《雷雨》)

十一、用于突然出现的事物

狼!

火车!

枪声!

十二、用于单独成句的象声词之后

(1)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2)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茅盾《黄昏》)

十三、表示感叹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

带叹号的话不是独立使用,而是作为句子成分,这时叹号只表示感叹语气,不表示句末停顿。例如:

(1)他是在老婆——这么个老婆!——手里讨饭吃。(老舍《骆驼祥子》)

(2)可是只要下雨(记得一年足足下了一个月!)家里和面的瓦盆、搪瓷脸盆,甚至尿盆就全得请出来,先是滴滴嗒嗒地漏,下大了就哗哗地往下流。(萧乾《北京城杂忆》)

(3)“老总”红光满脸,在扩音器内接连传出“火箭落入预定海域!”“直升飞机发现仪器仓!”的兴奋的声音中,他“嘿嘿”地笑个不住。(钱钢《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十四、表示惊异,不表示语气和停顿

叹号外加括号放在某些词语或某种说法的后边,表示惊异,带有否定的意味,这时叹号不表示语气和停顿。例如:

“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应当说把它们“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这不过是顺便提一句罢了。(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是哥达纲领的原文,马克思认为措辞不妥,用叹号表示对此有异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五、叠用叹号以加强语气

叠用的叹号有双叹号和三叹号两种。例(1)用双叹号加强感叹语气,例(2)用三叹号加强祈使语气:

(1)结果怎样呢?同样地什么也没有做,只是举行了几次工人和煤炭辛迪加强盗的代表各占“半数”的旧的反动官僚式的会议而已!!(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

(2)“牵动——

“点火!!!

“射手”的拇指指向那只绛红色按钮用力揿去。(钱钢《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

有时叹号先单用再叠用,以表示语气逐步加强。例如:

(3)米海洛夫斯基先生装做行家的样子,大谈其信奉抽象历史公式、必然性的内在规律等等荒诞无稽的鬼话而且把这叫做“反对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论战”!!(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4)泉河水猛涨

史灌河水猛涨!!

淮河水猛涨!!!

于是,三河尖——这个位于三河交汇的乡村便于一夜之间被汹涌的洪水围困了。(梁书华《敢与天公试比高——固始县三河乡人民抗灾纪实》)

用作感叹代号的叹号

有时叹号占据文字的位置,用作感叹的代号,这时它失去标点的性质,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例如:

(1)“搞一个配套的大工厂,使你们厂翻一番!”

“!”高树怦然心动。(张小兵《事业之树》)

(2)!!!——沉香岛的沉思之二(《<家庭>杂志精选本》)

(1)是纺织部出口司司长张政文和南通国棉二厂副厂长高树的对话,第一个叹号是句末点号,第二个叹号是感叹代号,借用叹号的形象代替词语描绘高树心情激动。例(2)为一篇报告文学的标题,在开头一连用了三个叹号,据作者解释,是因为“没有找出一个更能表达惊讶、慷慨、焦虑、忧心如焚的心绪的字眼儿”,于是借用叹号代替词语来表达这种心绪。

问号和叹号的叠用

问号和叹号叠用有两种形式。问叹号“?!”表示问中有叹,叹问号“!?”表示叹中有问,有时对两者不加区别,以使用“?!”居多。这种叠用形式表示语气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具有把较复杂的感情糅合成一体的作用。试比较一下,“这是你的看法?”“这是你的看法!”“这是你的看法?!”这三句的语气是不一样的。第一句单纯表示疑问,第二句单纯表示感叹,第三句提出疑问时带有感叹语气,表示说话人想不到听话人竟持有这样的看法。再从下面一个实例体会问号和叹号单用和叠用的区别:

……怎样才能解决长江洪水?怎样才能除害兴利?”“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既然修那么多支流水库还抵不上一个三峡水库,那为什么不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光明时报》1997.11.7

前三个问号都表示单纯的疑问语气,最后一个提问带有感叹语气,所以叠用了问号和叹号。

一、用于带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末尾

(1)“我招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老舍《骆驼祥子》)

(2)他父亲做尽了坏事,他会是个好东西?!(曹禺《雷雨》)

二、用于带责难语气的疑问句的末尾

(1)陈忠阳接到电话很火,开口就责问他:“怎么能这样闹呢?!”(周梅森《人间正道》)

(2)这这这这干嘛?!(赵元任《中国的文法》)

三、用于带惊异语气的疑问句的末尾

“就凭这三本书,能——轰?!”

“可以肯定,这就是打开核秘密的三把钥匙。”(苏方学《两弹元勋邓稼先传略》)

四、不必要的叠用

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主要靠文字,不是靠标点。问号和叹号毕竟代表是两种不同的语气,叠用时要慎重,只有句中包含两种语气都比较强时才使用。在一般情况下要根据句子着重表达的语气,选用一种合适的符号。例如:

*(1)居同安说:“吴书记,坐了六个多小时的车,你也不累?

*(2)种种迹象是否说明活页文选开始调整思路?!

*(3)这是什么话?!

这三句叠用问号和叹号是没有必要的。例(1)(2)保留问号,例(3)保留叹号即可。

不要滥用叹号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例如:“这里的空气多新鲜啊!

叹号也用在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末尾。例如:“你不要再胡说八道了!”“我们怎么能这么对待一条生命呢!”

陈述句末尾一般不用叹号,要用句号,只有当它带有特别强烈的感情时,才可以用叹号。但也不能认为带有感情,句末就用叹号。例如:“每购两辆国产载重汽车,必定有一辆是东风车!这是记者目前获得的信息。”“看到这里,他愤怒得浑身热血直往上涌!”尽管句子中带有某些表示情态或某种修辞色彩的词语,如“必定、愤怒、热血”等,但句子都还只是一般的陈述句,并不带特别强烈的感情,因此句尾不能用叹号,应改为句号。又如:“他在讲话中首先表示向教卫系统全体党员,特别是向我们的老前辈、老党员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同志的敬礼!”“小说结尾写道他终于又第三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向……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同志的敬礼”“他终于又第三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都带有较强的感情,如果是独立作句子,句子末尾可以用叹号,但这里它们是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的,全句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句,句末不应用叹号,要改成句号。

叹号确有表达强烈感情的作用。如“你别去了”,可以是一般的请求,语气较缓和,末尾用句号;如果用叹号,就是一种禁止。“你怎么这么说”,可以表达一种不解或询问,语气不强,这时用句号;如果用叹号,就是责问,是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但是叹号不能用得太多。使用太频,反而可能淡化了它应有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