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铜镜市场这些年

 收藏家宾彦红 2012-03-09

作为一名70后,马臻杰赶上了国内的第一波收藏热——集邮。虽然学美术出身,不过后来他还是把自己的爱好和职业融合在了一起,成为《集邮》杂志的一名编 辑。在接受采访之前,他刚刚忙完自己的工作。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钟爱的收藏,这或许是国内大部分藏家现状的真实写照。

  马臻杰——北京知名藏家,藏龄数年,近8年专注于铜镜收藏。

  新老铜镜藏家的时间界限——2004年

  有着多年收藏经验的马臻杰谦虚的将自己归为“次新”藏家,他说,“我是属于有了拍卖才知道铜镜,才开始收藏铜镜,是新藏家里稍早的。”

  倒好一杯茶,马臻杰讲起自己和铜镜的渊源,“这要从2004年说起,国内收藏铜镜的玩家,如果以时间算的话,基本以2004年作为分水岭。”“2004年的时候,铜镜作为一个专项出现在拍卖会上,中国嘉德第一次将铜镜作专场拍卖。如果印象没错的话,当年大拍、小拍大概共开了四场(铜镜专场),这样新的门类也吸引了一批新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马臻杰经常跑集邮口,而中国嘉德又是我国最著名的钱币邮品拍卖公司,所以采访的机会很多。他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铜镜时的情形,“有一次去采访,发现一种拍品圆形稍大,当时只顾工作,没有问清是什么。但回来之后,它就像挥之不去的影子。”这就是马臻杰与铜镜的第一次邂逅。第二次见到铜镜,就是在当年的嘉德秋拍。“然后打听清楚了,这叫铜镜,一下子就着魔了。”于是到了2004年的下半年,马臻杰就在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买了自己的第一块铜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如今已经有了7、8年的时间。

  对于那时的铜镜拍卖市场,他的印象是,“最开始只有嘉德一家,当时参与的人很少。”

  从收藏之初到如今,马臻杰对于铜镜都非常痴迷,在拍卖会上购得自己的第一块铜镜之后,很快地他便不满足于一年仅有两三次的拍卖了。

  汉代异兽镜

  “我也听别人说一线、二线,就开始试着开拓其他的途径。最普通的是拍卖公司、古玩城。另外对于要收藏的人来说,最好认识一些藏家。”说到这里,马臻杰感慨颇深,“藏家之间的交流,在我刚开始收藏的时候很重要。藏家之间的交流有一个好处,也是拍卖公司和古玩城比不了的优势,就是藏家之间互相认识,买到的东西起码是真的。同时,买东西的时候能跟老藏家聊天,学到很多东西。”

  “其实现在好多新进来的人也是这样,很喜欢去认识一些老藏家。像我们最开始收藏的时候,就只有书,我到后来才听说,玩收藏都要有个师傅。严格的说我没有师傅,当时属于自己撞进来的。到后来我对圈子里的一两个朋友说,你们就算我师傅。他们人很好,学识很好,早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他笑着说。

  除了真伪以外的收藏难题——定位

  任何进入收藏圈的人都面临这同样一个难题——藏品的真伪,马臻杰也不例外。就算到了现在,有了多年的经验之后,他也依然觉得这是个问题。他说,“造假的人也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出新”。

  然而除了这一个普遍性的收藏难题之外,马臻杰认为“定位”也是藏家不得不面临的一道难题。对于“定位”,他有着深刻的理解。

  “定位就是知道怎么样做自己的收藏,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他认真地说,“我们从2004年开始的那一批,绝大多数都是从个人喜好出发,那时经济意识比较差,没有太多的考虑升值的问题。当然了,也想说在这个圈子里,多少能发出点自己的声音,这样的话对多数人来说就要找到自己的空间,扬长避短。”

  那么该如何扬长避短呢,马臻杰讲起了自己曲折的收藏路。

  “很多人喜欢铜镜,是因为它的古老,也都喜欢最古老的。我最开始跟别人一样,喜欢战国镜,历史有两千多年而且战国的纹饰确实很漂亮,那种整体的风格和现代人的审美大相径庭,很神秘的。所以最开始想收藏战国,但是试了几个月以后,就放弃了,原因一是战国铜镜存世少。开始的时候好不容易买了一个觉得是战国镜,可别人说是西汉早期的,这就是过渡期的铜镜不好断代。很久之后才碰到战国时期的铜镜,在这期间就慢慢了解到,战国的铜镜数量少。另外战国镜的价格不是普通藏家能够负担得起的,好的战国镜非常贵,所以最开始把战国镜放弃了。”

  “在此之后就是汉代镜,汉代镜也是现在收藏的人最多的,最常见的如规矩镜等。我对规矩镜的形容就是大众情人,谁都喜欢。我的第二块铜镜就是汉代规矩镜,但是这条路还没走就放弃了。因为这条路走的人太多了,自己的学识、财力、机遇等各方面机会不大。如果走了,也是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当时就想有没有别人还没有开掘过的空间。”

  在放弃了“战国镜”和“汉代镜”之后,马臻杰又选择了什么样的收藏路呢?

  “这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盛世收藏网的老网友‘花无缺’,他当时开创了一个新的路子,就是宋金时期的人物故事镜。据我所知,在他之前没有人拿这个作为专题进行收藏。在当时是一个绝对的另类,那时人们对宋以后的镜子不认可。其实到现在也是一样,很多博物馆也是只研究到唐,宋及以后的铜镜都不做研究。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结果,一是宋镜价格便宜,二是很少有人去关注。当时我收藏铜镜有大半年的时间,受花无缺做人物故事镜专题的启发,我就初步确定了自己收藏的方向——宋金时期的花卉镜。刚开始收藏铜镜的时候,投入非常疯狂,当时每天不停的买书,看书,然后网上到处搜资料。到2005年,过了春拍以后,已经开始跟朋友们讲,谁有花卉镜给我留着。”

  宋金花卉镜的价值

在确定了“宋金时期的花卉镜”这个专题之后,很多朋友都问马臻杰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没钱途”的专题。不过马臻杰很坦然,他对此的看法是,“我对这件事情不这么看,虽然与现在一些主流的镜子相比,宋代花卉镜的涨幅不大,但最开始吸引我进来的不是因为钱。”

  “选择花卉镜,首先是我买得起,适合我的能力。其次,这是一个空白,当时我能接触到的人都问了,他们告诉我,只有个别人偶尔收一个花卉镜,没有人专门去做花卉镜收藏。第三,现在想挺重要的,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就是美的代表,对于美的爱好大家都不会变。”

  庭院花卉镜

  采访过程中,马臻杰拿出自己珍藏的部分花卉镜,兴致勃勃地介绍到,“相比汉镜,虽然宋代的铜镜不受重视,但是我却认为宋镜的工艺水平不是下降了,而是有所提高。宋镜相对来说要薄的多,耗费材料更少,并且由于制作工艺和材料的进步,宋镜不再像汉、唐铜镜需要依靠打磨来保持镜面的光亮,对工匠的锻造技巧要求提高。并且宋镜也有着精美的纹饰,在较薄的铜镜上进行纹饰雕刻对工匠的水平也有非常高的要求。”

  就在马臻杰宣布开始收藏花卉镜之初,圈内很多人都强烈反对。而当那些与他同时期的藏家逐渐退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现他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他略有惋惜的说,“当时跟我一起玩铜镜的人,很多都坚持不下去了。比如规矩镜就是这样,收藏规矩镜的人很多,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个题材是否自己能够把握得了。因为规矩镜数量较大,如果作专题性收藏肯定要把这些稀罕的,代表性的铜镜收齐,但这太难了。好在我选择了这个专题,不然的话,现在也可能离开了。”

  如今,也有人向马臻杰问是否还有收藏的空白地,他会说,“空(白)依然有,到现在也有空(白),只不过有时候需要恒心。要是光想别人靠哪个镜子赚了多少多少钱,这个就很难坚持下来。作专题会有收获,但一定是靠时间积累出来的。”

  亲历铜镜市场的起伏

  从2004年至今,马臻杰亲历了铜镜市场的每一步发展和变化,有时候他也会觉得“市场有些看不懂了”。

  说起这些年的铜镜市场起伏,马臻杰说,“我个人觉得,还是‘起’挺大的,‘伏’并不大。从我04年进入以来,最明显的两次伏,一次是2006年一场拍卖会拍的极其糟糕,但我觉得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但我觉得这很容易理解,谁也不确定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很快到了09年秋拍,价格起得就有点儿吓人了,我们都看不懂了,朋友们见面都问这东西现在值多少钱啊,谁对价格都没有底。到了2011年,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铜镜市场又开始有些落。”

  在这些年的市场起伏中,马臻杰最大的感触是“进入铜镜市场的人和资金多了”。

  月影寒梅镜

  说起近些年铜镜价格的攀升,他颇为感慨,“我对于嘉德的跑兽镜拍出八百多万是没有疑义的,因为东西确实好,价格就要高,因为它没有可比性。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具有可比性的东西,也拍到非常高的价格是无法理解的。”“品相的优劣在近年对价格的影响很大,但仅仅注意到铜镜的工艺美是不够的,对纹饰、文字、工艺等多方位深入探究才是一新兴收藏门类得以增强影响力、体现其应有价值的重推对动力。”


谈到铜镜市场的炒作现象,马臻杰说,“我觉得以前炒作的情况很少,因为东西买过来之后,基本就藏在藏家手里。我现在还能拿出来04、05年最早买的那些铜镜,虽然不好,但是藏着吧。这样沉淀的很好,就很难起泡沫。”但是他表示,这两年也经常会遇到纯粹为了投资而进入铜镜市场的新晋买家。

  当记者问到,“以您的感受,这部分新晋的资金数量有多少”时。马臻杰肯定的回答,“巨大”。

  老藏家的应对之法—“赖在沙滩上”

  在大量资金进入铜镜市场的同时,老藏家和马臻杰这样的“次新”藏家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他笑称,“2010年春拍之后,我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的帖子里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后来被无数藏友引用。虽然这也是我引用别人的话,但是那次春拍之后,这种感觉很明显。其实我当时说的还不是自己,说的只是这种现象。”

  似乎有些无奈,他接着说到,“到了2005年、2006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熟的圈子。每次拍卖之后,每个人拿出几件自己拍到的镜子,或者从市场上买的镜子,我可能每次拿一件,有的人拿一摞,几位好朋友就会坐到一起聚一下。现在就不一样了,大概2010年又上涨的时候,我们经常是四五个人坐在一起,可能只有一个人拿了一块镜子,这么多人才买一件、两件东西。这说明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些人被拍在沙滩上了。这不是说外面的镜子少了,由于拍卖公司的参与,上拍的镜子数量还多了,但是我们是要么买不起了,要么思想让你不敢花更多的钱去买了,总之被新人代替了。”

  虽然无奈,但是对于这些资金的进入,马臻杰保持着较为客观的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从不好的方面看,我们买不起了,会被淘汰,这是新陈代谢式的。自己也曾经强烈的担心过,但这是不可阻挡的。不过从好的方面看,有资金进入了,不管什么目的,说明这个门类被关注的越来越多了。”

  虽然有过强烈的担心,虽然曾经还写过“诀别书”,但是马臻杰一直坚持到现在,自然有自己的应对办法。

  “其实我特别早就开始注意这个事情了,因为在那个时候,虽然给自己确定了专题,但是专题以外的东西我也买。”

  规矩镜

  在马臻杰的诸多藏品中,除了花卉镜还有一些目前比较主流的铜镜。在他目前的收藏中,也会有当下非常流行的规矩镜、黑漆古。他说,这就是他变通的一种方法。“当时有两个想法,我发现在跟一些藏家交流时,好多藏家都没有卖东西的习惯,我就想办法买别的东西,虽然不是我的专题,但是可能他会喜欢,这下我们就可以交换、互通有无。所以除了花卉镜,我还保留着买其他镜子的习惯。第二就是无心插柳,一些镜子买了以后没准儿升值还挺快。这还是说到老话,以藏养藏,我也很头疼但是躲不开。”

  虽然躲不开,但是也有不少盛世收藏的藏友鼓励他,“该赖还要赖在沙滩上”。说到这里,马臻杰有些感动,“我觉得这个词用的很精辟,既然要赖在这里,就要变通。”

  “精品永远会涨”是一个谬论

  面对并不乐观的2012年春拍,铜镜市场的情况并没有什么不同。在马臻杰看来,经济形势的不明朗让很多投资者在资金上会很慎重,虽然有一部分买家正在瞄准春拍,想要捡一些“漏”,但是不会影响大势。大势要看单件成交额和总成交额,而这些都需要依靠大买家,不是零散的小卖家能够左右的,小玩家是改变不了大势的。

  而对于新晋藏家,马臻杰的建议是,“多听多看慢动手”。新晋藏家不能急着动手,一要等自己的眼力,二要等自己形成相对的取舍、自己的喜好。这些都只有在看过了一定数量的藏品之后,才能形成。

  如果是投资,市场上经常有“精品永远会涨”这样的说法,但是马臻杰却不这样认为。

  “不管哪个门类,这是一个谬论。没有任何东西会永远上涨,因为我们都只看到了一小段。还有就是,这个东西过去曾经涨了十倍了,不代表未来还能涨十倍。”

  “精品是一个缺少标准的概念。如果浏览盛世收藏论坛的帖子,从04、05年直到现在,就会发现,人们对精品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是会变化的。既然对什么是精品都会变化,那什么门类会涨怎么能说的准呢。比如有些藏品,现在不少藏家都当作精品了,可也许早几年前这样的镜子只被认作是个普品,如今涨了,也被归为‘精品永远会涨’的佐证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也就是说第一要确定什么是精品,精品的标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实,任何一个东西持续上涨靠的都是不断增加的购买力。如果最后的后备力量都已经投入进来,谁还是新进力量?谁来支撑这个价格?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当时投资全世界,在艺术品领域也一掷千金,创造了梵高的神话。到如今,这些天价精品的价值又如何呢?”

  如果说,“永远会上涨”不靠谱,那么什么事情是恒定的呢?

  “就是真正的认识到,发现藏品的价值。这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积累的。比如就说全品相的问题,全品相这几年被爆炒。不光是在铜镜,纸钞、钱币,一张好品和差品的价格可能差上百倍。十品和九品价格能差十倍、二十倍,但是我认为差的这一点不应该有这么大的价格差距,但事实上就是差的这么悬殊,我认为这种东西没有长期的生命力。为什么品相成为如此重要呢,我分析认为是容易区分。对于不太懂的外行,区分品相是很容易的,但是长期来说,能够推动铜镜发展的是文化,文化就不是简单的品相好坏,文化很复杂,我们要学习和掌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文化能够体现出的价值跟他的经济价值不一定成正比,文化价值高的东西,不一定经济价值高。

  后记:

  在马臻杰的珍藏中,有一件是仅存半块的破损铜镜,但他却视若珍宝。这半块铜镜,方钮,上刻有人物及故事。在几经周折得到这半块铜镜之后,马臻杰花了很长的时间对其纹饰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研究,后发现这半块铜镜为中国传统道教所用之物。但由于铜镜的破损,刻于铜镜上的两个字依旧无法辨认,他也在继续的探究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