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汉唐时期春节的饮食习俗
2012-03-09 | 阅:  转:  |  分享 
  
汉唐是由立春节向现代春节的过

渡时期。它表现为两个演进过程:其一

为节庆日期由以立春为中心,逐渐过

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其二为单一

型态的立春农事节庆逐渐过渡到复合

型态的新年节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

以除疫、延寿为目的的饮食习俗,其主

要表现就是饮椒柏酒、屠苏酒、桃汤,

吃五辛盘、胶牙饧等。

早在汉代,元旦便与饮椒柏酒的

习俗结合在一起了。椒酒在先秦时曾

是楚人享神的酒醴。到了汉代,“椒”又

与寿神之一的北斗星神挂上了钩。据

东汉《四民月令》说:“椒是玉衡星精,

服之令人身轻能老,柏是仙药。”可见,

当时人们已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

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里身体健康,百

疾皆除,延年益寿。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元旦除了

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

俗。《荆楚岁时记》中说:元旦“长幼悉

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

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屠苏是一

种药剂,南朝梁人沈约《俗说》云:“屠

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

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

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

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

但名屠苏而已。”显然,最早的屠苏酒

是预防时疫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旦

取浸过屠苏药剂的井水饮用,含有新

水崇拜的意味。后来,晋人葛洪曾用细

辛、干姜等泡制屠苏酒,逐步演化为用

一些中药来泡制酒,以起治病防病的

作用。

吃五辛盘也是为了健身。魏晋时

将大蒜、小蒜、韭莱、芸苔、胡荽称为五

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

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唐代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

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他在《养生

诀》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

五脏,去伏热。”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元

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

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

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

用。吃五辛盘反映了汉唐人们把新年

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这一天。

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

唐代时,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

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号为春

盘,取其生发迎春之意,在元旦至立春

期间食之。如唐代《四时宝镜》中言: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关中记》

也说:“唐入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

黄韭、蓼芽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

盘、春饼、春卷的名称相继更新,其制

作也越来越精美了。

元旦中的其它一些食物,也多寓

吉祥之意,表达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

的向往。如元旦吃“胶牙饧”,这是一种

饴糖,古汉语中“胶”与“固”相通,胶牙

即固牙,俗传吃了这种糖之后可以使

牙齿牢固,不脱落。

大约自汉代起,元旦期间大吃大

喝已成风气。据《汉官仪》和《后汉书·

礼仪志》等书记载,汉制规定,每年元

旦,群臣都要给皇帝朝贺,称为“正

朝”,皇帝便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君臣

饮宴欢度佳节。此后,在魏晋至唐,元

旦朝贺,皇帝大宴群臣成为定制,如曹

植《元会》诗中描写三国魏时元旦贺宴

会云:“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

会,宴此高堂。”

晋时元旦朝贺皇帝时,皇帝要给

百官增禄,每人赐醪酒二升。“冠盖云

集,樽俎星陈。肴蒸多品,八珍代变。羽

汉唐时期春节的饮食习俗

●姚伟钧

最早的春节

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

说,夏朝建立后,这一风俗流传下来。

最早的“年”字

《谷粱传宣公元年》记载:“五谷大

熟为大年”,在两汉以前,“年”的意思

为五谷丰收。

最早的爆竹

春节放爆竹始于汉代,当时的爆

竹是火烧竹子发出的噼啪响声。

最早的年画

年画源于古时门神画。汉代民间

已有门上贴“福荼”、“郁垒”神像,到宋

代演变为木版年画。

最早的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除夕时命翰林

学生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

昶嫌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

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

我国最早的对联。

最早的贴倒“福”字

始于慈禧。每至年关,太后有给大

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亲王福晋把

赐给的“福”字贴倒了,犯了杀头之罪。

太监李莲英忙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

东海,寿比南山,新年赐福,福真的就

到了,福到了。”后传至民间,“福”也就

倒贴起来。

最早的压岁钱

压岁钱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开

元天宝遗事》载:嫔妃们过年,三五结

伴做掷钱游戏,为助兴,宫廷金库就拨

些给她们。后来此风俗传到民间。

一方水土一方情

GUOXUE

MINZU·YIFANGSHUITUYIFANGQING

67





民俗

春节风俗之最

爵无算,穷乐极宴。”唐代宫廷元旦朝

会不仅沿袭汉晋旧俗,而且由于天下

一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元旦宫廷宴

会自然成为旷代之举。元旦之日,唐朝

皇帝不仅要受汉族百官朝贺,而且来

自远方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和使

臣也来奉礼恭贺。因此,朝堂大殿筵席

纷陈,钟鼓喧天,丝竹震耳,歌舞升平,

预祝新年国运亨通。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

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起源

于汉代,但对元宵节的起源,自古以来

即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主要的说法

是,汉武帝采纳方士谬忌的奏请,在甘

泉宫中设立“太一神祀”,从正月十五

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地在灯火中祭祀

“太一”天神,从此形成了这天夜里张

灯结彩的习俗。东汉时,佛教传入中

国,佛教中聚集观灯的习俗又与之结

合起来。这样,正月十五灯火辉煌的活

动,既有祭太一神的旧俗,又有燃灯礼

佛的虔诚,成了一个独具风采的传统

节日。

汉唐时,元宵节并不是吃汤圆,汤

圆始于宋代。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这

一天主要是喝豆粥,《荆楚岁时记》说: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袖膏其上,以

祠门户。”“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

汉唐时的元宵节食俗,主要为一

些小点心,在宋代以后,元宵节的饮食

就日益丰富起来。

一方水土一方情





民俗

献花(0)
+1
(本文系未夕老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