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海嶽名言》之書學理論

 鸿墨轩3dec 2012-03-10

米芾--《海嶽名言》之書學理論

米芾《海嶽名言》之書學理論
4 d+ S$ q! I4 w
卓國浚- I% {  l6 [1 P1 v. R6 O

一、前言
/ r7 t0 j. k. `0 g5 M* T: o+ w
米芾天真浪漫,行徑深得魏晉風骨,時人謂之「米顛」稱之「水淫」,然不掩其書學成就之光華。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言:8 c" w; `2 A$ |1 O! s9 U. a

蓋宋人書多以平原為宗,如山谷、東坡是也。唯蔡君謨少變耳。吾嘗評米書,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東坡之上。山谷直以品勝,然非專門名家也。
% W: I. ^' t2 c0 \# M0 S3 u
論米芾之詩品,實難以媲美東坡與江西詩派之巨擘山谷;論其官職,又居龍圖閣直學士蔡君謨,太師魏國公蔡京之下。其詩與官職均不如宋之其他名家,然其書藝成就,卻為明末書畫翹楚者--董香光譽為有宋第一,其人雖純真癲狂,然這摯真之情,癲狂之舉,卻化為其創作之基質,突破傳統之動力,而成就其耀眼的書學藝術。然既有超拔之書法成就,如又能兼遺書學理論以惠後之學者,豈不更佳。歷來古之書論家,理論與實際兼擅者寡矣,如有書學理論,又能兼有創作為之佐證,當更能闡明其論書之旨。而《海嶽名言》為米芾平日論書之語,自述其經驗之談,雖非生前自作,為後人輯錄其書法之名言而成,卻非徒理論空談之書論家能與之比擬耳。而古之書論常體用駢儷,文采華茂,卻似霧裡看花,如孫過庭《書譜》中言:- N0 ?( G& J- G
& g+ E$ z5 Q* U: \7 e- }
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以嘆。(附圖1)
. l, g: f$ K7 p" }# C+ _
「情多怫鬱」、「意涉瑰奇」、「怡懌虛無」、「縱橫爭折」、「思逸神超」、「情拘志慘」,此中國書法評論中之抽象藝術思維,源於六朝之人物品評,淵雅駢麗,卻非無國學根柢者所易曉。米芾對此便曾抗議的說:
( x  a  o0 D# j2 R/ C
歷觀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是何等語?或遣詞求工,去法愈遠,無益學者。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辭。

因此,於《海嶽名言》中之所有評論,均言近淺白,實為後代之有志於書法藝術工作者,最佳參考之資。故試為之探究其書學藝術,以明書學藝術之理。
. B1 d# n# [% [8 t3 D1 T1 N
二、關於米芾0 L2 ^* x* ^0 X6 t& c5 O1 K# {

米芾,本名黻,四十一歲才改名芾,字元章,別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鬻熊後人、火正後人、溪堂、鹿門居士、淮陽外史--等。生於宋仁宗皇祐三年(西元一零五一年),卒於宋徽宗大觀元年(西元一一零七年)享年五十七歲。 祖居太原,後遷襄陽,最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所以亦自稱吳人。徽宗時曾官書學博士,禮部員外郎,故世稱「米南宮」。出知淮陽軍,卒於任。有《山林集》百卷,已亡佚。傳世僅《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和後人米憲所輯《寶晉山林集拾遺》(與世傳岳珂輯《寶晉英光集》同)。《海嶽名言》二十六則,乃後人輯錄其有關書法之名言,非其生前自作。元章工書,有魏晉風流。用筆振迅天真,東坡評曰:「風檣陣馬,沈著痛快。」,山谷則言:「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實深知米芾書風所發之的論。能詩文,擅丹青,創米氏山水為南派所宗,精於鑑賞,好收藏名蹟,自稱其書齋為「寶晉齋」、「書畫船」。性狂放,有潔癖,亦稱之為「米顛」。好古成癖,《宋史》卷四四四本傳言:「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想其生於宋,卻著唐之冠服,招搖過市,所到之處人盡圍觀,然其卻泰然自若,實深具魏晉名士之風骨。果是「衣冠唐制度,人物晉風流。」
3 }, g3 O$ e, O& L
三、《海嶽名言》中的書學理論
+ d( B) ^  I) H; O- m# n1 M
前人所輯《海嶽名言》計共二十六則,其中談用筆者十二則,談結構者三則,有關書家評論者十四則,自述學習途徑和創作態度有五則。然其每則並非僅論一項,常橫跨數項之領域,非用筆或結構等項所能盡釋。現便以上列之數分項,分論其書學理論。除列舉《海嶽名言》以為證,並羅列歷代之書評、書論為之廣,以明米芾書學之理。
, k, l& \% z, X* t# e0 j" y$ L
(一)用筆論! n* x% I' a( r0 V5 ~; t

中國書法所用為柔毫,非如西方國家用硬筆。故欲明中國書法之秘,必先明用筆之法。於《海嶽名言》八則有關用筆之論述中,試歸納出其用筆之主要論點為: 1、振迅天真的用筆法。2、筋骨之說。3、反對安排費工之唐楷。茲分述如下:; U+ ~' Z, a' E

1、振迅天真的用筆法:
+ t6 _* X$ C5 G4 J5 l- j$ w+ a
《群玉堂述書帖》:「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第二則:「..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 Q# m! X" N0 I* R6 }5 P8 K

第二十六則中言:
, D/ M& V' n. K4 A+ y
海嶽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附圖2)

「刷」,實有馳騁凌雲,揮灑恣意,沈著痛快之風神。一如宋高宗趙構《翰墨志》中言:) a' P5 ]5 r/ s
  s  O+ J* t. Y1 v! `/ P
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沈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昔人謂支遁道人愛馬不韻,支曰:『貧道特愛其神駿耳!』余於米字亦然。. f* r/ F2 M0 Z! ]; p

近代書法名家沙孟海亦說:「米老論書主張『振迅天真』,所以他下筆爽捷自然,一無做作」。米芾《跋顏書》則自言:「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附圖3)米老所論之用筆法,自是此振迅天真,如駿馬馳騁的爽捷風韻;無作用挑剔,平淡天成的自然風骨。故於第四則中言:- k; N5 n0 f3 x

老杜作;薛稷惠普寺詩;云:『鬱鬱三大字,蛟龍岌相纏。』今有石本得視之,乃是勾勒倒收筆鋒,筆筆如蒸餅,『普』字如人握兩拳,伸臂而立,醜怪難狀。由是論之,古無真大字明矣。# k5 [; }5 _+ @( ~: M1 b# H

對矯揉做作之用筆,描頭畫尾深表不滿。然米老之用筆,並非徒以爽捷為快,宋趙希鵠《洞天清錄》言:
4 K( \- U( m4 X: p# G
南宮本學顏,後自成一家,於撤掠弩趯,動循古法度,無一筆妄作。

若非經「集古字」的深耘厚植,豈能得壯年之後的振迅天真。此後之學者所不可不知。然亦惟具此深厚之基礎,始能行不逾矩,玩規矩於股掌之中,而不為規矩所限。如宋周必大《平園集》所言:' a: G/ c- s" m9 l& g5 m

元章初學羅讓書,其後超邁入神,殆非側勒弩趯側掠墜傑,所能束縛也。$ n$ K; {8 K8 G) a5 |
. Y3 Z# g1 s& k
2、筋骨之說:

第九則言:「..筋骨之說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第十一則言:  T) f# z3 g1 ]+ v- f9 Y" R2 L

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頭筆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實得之。榜字固已滿世,自有識者知之。! @; I, t9 c/ _! e. g* T0 I

第十六則言:& G6 r& L2 V( f0 ~

字有骨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秀潤生,佈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皆字病也。

關於「筋骨」二字,較早明確提出此概念的是先秦老子。老子第三章言:「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乎智者不敢為也。」第五十五章中言:「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博,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強其骨」、「骨弱筋柔」,骨之意象何以兼強弱?實因於老子柔弱勝剛強之哲學思維,骨之弱,筋之柔,即因其柔弱所以能無堅不摧而成至剛至強。亦即「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守柔思想。因此,「筋骨」之意象實仍是強勁矯健的。此「筋骨」之概念後用之於人物之品藻,如王充《論衡》有骨相篇用之於文學批評,《文心雕龍》有風骨篇,而用之於書學理論則最早見於衛夫人《筆陣圖》言:& N/ f& x, R" Z# t( p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K7 n$ G! S  z, \3 P7 H" t

米芾之所論實源於此。而明人豐坊於《筆訣》一文中對米老之說有更加詳盡之闡述,其言:! w/ g5 t5 R( e% J9 T: r' ?6 u
. l* \/ H( U4 E% R) y4 G8 D3 i
書有筋骨血肉,筋生於腕,腕能懸,則筋骨相連而有勢。骨生於指,指能實,則骨體堅定而不弱。血生於水,肉生於墨,水須新汲,墨須新磨,則燥濕停勻而肥瘦適可。. U% Q" l7 v5 w! a

筋骨實相依附之概念,在於縱橫勁健、靈活神駿,在於「大膽落筆,小心收拾」,一如王羲之於《書論》中所言:「欲書先構筋力,然後裝束」。 筋骨既全,神氣乃現,始得以成其 「神氣飛揚,筋骨雄毅」之風神。
: W/ `( q/ w* B% i
而其論中言「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那到底如何用筆方能寫出有筋骨神氣之好字?「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只要掌虛指密,虛靈不怒張,勿做作,勿用力搦管,勿肥,肥則近俗。 寫時成竹於胸,落筆鋒勢備全,則筋骨自現。

書法是抽象的線性藝術,因於線條的韻律感和立體感而形成筋骨血肉之說。這抽象的線條一如人體,形神俱全,人與書學藝術美學相互融合、互統為一。以對人之觀照,鑑照於書法之線條,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脈。
 

3、反對安排費工之唐楷7 y; t5 F- d' g8 G

第六則:0 a$ W/ f" b' Z- w6 @+ J* u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丁護道、歐、虞筆始勻,古法亡矣。柳公權師歐,不及遠甚,而為醜怪惡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附圖4)
* Q0 @$ Z- ^  |9 O' Q: ~+ o9 w1 q
第九則:「..柳與歐為醜怪惡札祖..」(附圖5)( \9 ]' g* [3 f3 w5 w. @
9 y8 \" b9 F# W5 Y" D5 R( Y
第十四則:2 Y/ n  u/ f9 M# w
6 h$ S& t  j5 |" S7 ~! k5 v
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皆不如作郎官時『嫠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札,全無妍媚,此自有識者知之。沈傳師變革,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御使蕭誠書太原題名,唐人無出其右。為司馬繫『南嶽真君觀碑』,極有鍾、王趣,余皆不及矣。2 W2 t: ]. w% D) O! Y# Z# m

第十五則:  V2 a! w3 {; r6 a

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有真蹟。自「顛沛」字起,在唐林夫處,他人所收不及也。(附圖7), J4 X/ E) `, {! u/ R: |* L4 I- z

八面之說,實最易為後學所誤解,或解之為永字八法或論之為上下四方,眾說紛紜,無一定解。而其中以沙孟海之說最為精闢恰當。因其說,八面實即指用筆和結構上的千變萬化,不管用筆的輕重,落筆的方向,轉折的方圓,收筆的形態,均極少雷同,參差錯落、生動跌宕,方始能達既秀潤又圓勁的藝術效果,令人百看不厭、目不暇給。米老用筆之法崇尚天真自然,其以此為標準,對楷法典則的歐、柳自會心生不滿,言其為一筆書、為醜怪惡札之祖。然以尚意的宋朝書風,來規範重法的唐楷,米老之論實忽略環境時代之因素。然就學習的繼承與創新而言,米老之見亦非全無可取之處。因楷書之確切起源年代雖已難考究,然自樓蘭李柏文書殘紙之時代起,又經鍾繇、王羲之等魏晉名家之研究和創作,至隋朝楷法已漸成熟,如智永的千字文便是此時代表之作,另如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銘,蘇孝慈墓誌銘,均已婉麗成熟,後出者實難再出其右。米老便自言:「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對秀潤圓勁之隋僧智永禪師尚且不滿,況論創楷書三十六法的歐陽率更,和唐楷書的完成者柳公權。楷書之法至歐、柳已發展至顛峰,時至今日學楷書者莫不宗唐。筆筆是法,邯鄲學步,那復有情性可言。實則,當藝術之創作,發展出種種遵循之法則時;藝術之生命,亦漸漸的凋萎。米老央央大家,繼承如此之前朝書風,自不甘於扭捏作態,附歐、柳驥尾以效顰,故遠慕魏晉,師法鍾王,乃能卓然成家,為宋四大家之首。其言歐、柳為醜怪惡札之祖,無異是為當時學書者所發之「獅子吼」,其用心豈學步效顰者所能知之?然有一點需得澄清:言其為醜怪惡札之祖,並非言歐、柳為醜怪惡札。子路師孔子,有暴虎馮河之勇,然必言孔子亦具此莽夫之勇,豈是正理。唐李邕亦言:「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北海不俗學者自俗也。因此,並非歐、柳,自為醜怪惡札,而是不善學者易入此魔道也。! B# w# J; F6 R( o

第八則:, I* ~; ~) ^! Z9 Y7 [0 v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當。浩大小一倫,猶使楷也。僧虔、蕭子雲傳鍾法,與子敬無異,大小各有分,不一倫。徐浩為顏真卿辟客,書韻自張顛血脈來,教顏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第十二則:8 W9 ?1 n, ~5 q  C2 w/ w- x. d

--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寫『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余嘗書『天慶之觀』,『天』、『之』皆四筆,『慶』、『觀』字多畫在下,各隨其相稱寫之,挂起氣勢自帶過,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飛動之勢也。* ]# M7 w& G7 O  S8 t; d5 Y

第十三則: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 C5 K2 Z1 h/ n/ i, [6 g
- ^. K6 N( y7 H! R/ p
米老所言之旨,其要言即在大小各盡字之真形。商、周金文字形大小錯落,各隨字之繁簡,自然排列,故樸雅豐茂;漢碑以隸為主,緊中宮而展左右,字多橫勢,已差三代矣。  |& `* G6 a5 I9 {1 X9 u
$ r0 v7 g) ?# i/ A* k9 ^$ J
(二)重勢的結構論:

結構是書法中的理性秩序,具高度的敏感性和嚴密性,筆筆之間相互呼應,互為和諧。然而平穩只是平凡無奇,是學書法的初步。欲登堂入室,古書論家弔詭的說:「字欲奇正」,這是種內在結構的緊張,所達成的和諧狀態。在避就、穿插中所形成的一種動態的平穩妥貼。米老論字之結構便特別強調「勢」。其於第五則言:「真字甚易,唯有體勢難」,第十七則亦言:「章子厚以真自名,欲吾書如排算子,然真字需有體勢乃佳爾。」即強調此緊張的結構,動態的和諧,也就是米老所謂的體勢。另第十則中言:
/ ?% c1 ]. @) G6 |) e4 n7 h7 Z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經生祖述,兼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見也。(附圖9). z2 b6 H- {* V5 A3 \% m

近人沙孟海《海嶽名言》注釋言:
# c. G4 Q$ h: ?. j) ?0 Z
指寫大字運筆結構要與寫小字一樣從容,寫小字運筆結構要與寫大字一樣鋒勢備全。
) S) S) u+ V" _6 s! S
此說如再結合東坡先生《書論》中所言當更契合米芾之說。東坡言:「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大字自易寬綽而難於無間,小字易於無間而難於寬綽,蘇米二家同為宋臣,其書學精神竟亦相通。言及此,各位或當發現,米老何以未論佈白、避就、穿插、向背,計白當黑,輕重緩急之理,而僅言一「勢」字?此不得不談宋人之心結。宋人尚意,讚賞晉人之瀟灑逸興,崇尚抒情主意之美學,有別於歐、虞之古典主義,張、顏之表現主義,以天真爛漫為師,無為法拘,而自得我法。東坡言:「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山谷言:「老夫之書本無法也」,這瀟灑信手、遊戲遣興的宋代書風,豈會汲汲營營的去佈置點畫,安排空間,有的只是任恣性情,自由揮灑,以對書法藝術的靈明知覺,隨其意興而成之佳篇。此魏晉名士之風骨,對講究點畫位置之結構法則,自不願多談,然並非米老不能為工整之楷書,試看其《向太后挽詞》「用筆古雅,結構遒媚」(附圖10)實有不讓唐人處。
. ], \4 Q( K! }) @' o% I. e
(三)米芾論各家法書- V- B$ A8 g+ V: ^3 {
! K" U' t% y! q9 y% e
米老論各家之說分列於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三、十四、十八、廿一、廿三、廿六諸則,其中部分於前列各章節中已有論述不再重複,又各則所論,因論及各家,重複性不高。故本節所採論述之方式,異於其他章節,均分則立論述米評各家之旨。

第三則:; Q0 H% k  L3 N! E" l5 x
) X9 H* Y9 u3 e7 ]& ?1 k. }
江南吳浣,登州王子韶大隸題榜有古意,吾而友仁大字題榜與之等。又幼兒友知代吾名書碑及手大字更無辨。門下許侍郎尤愛其小楷,云:『每小簡可使令嗣書』謂友知也。

吳浣、王子韶均無書蹟流傳。大字題榜流傳不易,亦多已絕跡,實殊可惜。此則所可資參究者僅「古意」二字,米老所云古以何為標準?宋《宣和書譜》云:
$ J4 p& w. Y/ d1 |+ J& h" g& C
米芾書學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請求碑榜,戶外之履常滿,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為『寶晉齋』。
/ A4 Z; n8 D. a2 j4 y  V( K
就《宣和書譜》所載米老之學習歷程言,其所謂古意當為自先秦起,直迄魏晉之書風。米老以為論書標準,奉為圭皋之「古意」,亦即此樸茂古雅之書風,所謂「古質今妍」,米老好古如許,以此為標準相稱於其言行。4 U+ `, h- u, {, H  o0 U3 t

第九則:

--無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顏出於褚也。又真蹟皆無蠶頭雁尾之筆。與郭知運《爭座位帖》有篆籀氣,顏傑思也。柳與歐為醜怪惡札祖,其弟公綽乃不俗於兄。筋骨之說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附圖11)

「乃知顏出於褚也」。顏真卿學褚,可謂善學者。歐陽通師承其父詢,然詢結體上促下舒,通反之,上舒下促,而成名家,可謂善學。懷素學顏,顏雄厚豐茂,遒勁剛毅,而懷素卻如高古遊絲,煙掩古松,似超凡仙人,此善學者。善學,何必汲汲營營,不能逾矩,而在推陳出新,得之於胸,乃能卓然成家,為萬代宗主。顏真卿為褚之善學者。

「與郭知運《爭座位帖》有篆籀氣,顏傑思也。」此處言郭知運當為郭乂,《爭座位帖》為顏真卿與郭叉書,郭知運為郭叉之父,或以為傳抄之誤。「篆籀氣」當可與上則論「古意」合而論之,清馮班《鈍吟書要》亦言:「顏行如篆如籀,蘇、米皆學之。」( p. n5 B. O/ [* |1 u% i' l! x3 @

第十八則中言:
- g9 s  ^4 u/ g( M
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由此可知米老所論有篆籀氣者,僅言其行書,對楷書之評論,則一本初衷,仍以為一筆書也。
7 O! h; e7 z6 d( W1 w
第十四則:
$ X$ M$ d- O$ m0 b
--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皆不如作郎官時『嫠州碑』也。『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札,全無妍媚,此自有識者知之。沈傳師變革,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御使蕭誠書太原題名,唐人無出其右。為司馬繫『南嶽真君觀碑』,極有鍾、王趣,余皆不及矣。

李邕傳世書蹟以《李思訓碑》(附圖6)為第一,骨氣洞達,豪爽挺拔,所傳確為獻之外拓之家法。清包世臣《藝舟雙輯》:「北海如熊肥而更捷。」知人之論。% P  ~: x9 Z1 Z. b

徐浩《嫠州碑》失傳,《董孝子廟碣》《不空和尚碑》(附圖8)米老以為晚年惡札,全無骨氣。《董孝子廟碣》現石在浙江慈谿,僅存半塊,漫患不清。《不空和尚碑》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米芾毀之太過。然其書,力過而乏韻致,確是不爭之事實。/ ]8 x' Q( h2 P. q# |: W% w7 ^
$ V; R0 f  z  b; u2 [4 ^
沈傳師有《柳州羅池廟碑》(附圖12)傳世,書風在歐、虞、柳之間,米芾於《書史》中譽言:「如龍遊天表,虎踞溪傍,神情自若,骨法清虛。」今觀其碑:瘦勁瀟灑,結體稍寬,爽朗有神,溫和剛介,予人清新透氣之感。康有為以為一洗開元以來尚肥厚之習氣,與米芾言「沈傳師變革」有異曲同工之妙。/ d3 t( P8 V" J8 \
3 N. e, c# s+ L  K3 N
而蕭誠書均失傳,無從知其所論。而提「極有鍾、王趣」為之譽,與其尚古之論相契合。

第二十一則:
" \$ x% ?! i2 E) ?, V
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因思蘇之才《恆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為天下法書第一。

《恆公至洛帖》亦稱《破羌帖》又稱《王略帖》,米老以為天下法書第一。原蹟今已不傳。米老論其為天下第一,有其背景因素,此帖原為蘇太簡所有,後歸米仲爰,米老不惜典衣,高價購得,因仲爰重新改裝古跋剪損,米老痛惜,故親手重裝恢復其舊觀,並加贊語,並附黃誥、劉徑、薛紹彭諸人和詩。此帖真跡已失,否則當可與被乾隆帝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之《快雪時晴帖》一較短長。

第二十二則:

半山莊台上多文公書,今不知存否。文公學楊凝式書,人鮮知之,余語其故,公大賞其見鑒。
' [2 W' X' Q- e" A7 R- r1 Q( \
王安石,號半山,諡文。今印行流傳之書蹟有《過從帖》,亦稱《奉見帖》(附圖13)。黃庭堅《山谷集》:「王荊公書字得古人法,出於楊虛白。」(楊虛白即楊凝式)所論與米芾同。(附圖14)

 

(四)、學習之法門
: e0 Q0 {  W7 N! ~% G# [
第二則:8 `% g7 f6 R1 J& ]7 L, B( g
' K- `% U& q. v# e6 s# K) o5 M% v
--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

第九則:  B( L, d3 g! ?9 {" h1 _* R
( P) T1 ^2 A- I0 q) p) _' j. b7 v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蹟觀之,乃得趣。--$ v) A' |% o5 O; M3 U

第二十則:. i; f! b: h5 ?, b; v
7 \% g1 B4 `0 L3 M
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若穿透,始到鍾、索也。可不勉之。5 z- H- `0 l5 ~" o' G, u# [  X

第二十一則:「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第二十五則:「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 歸納此四則中所言,米老所開學習法門即為:學古之真蹟,積學厚植,久自成家,神不可明。然其說「石刻不可學」實有可議之處。以今觀之實為不當。清碑學大興,晚清諸家盡寫碑,盡掃館閣之俗媚,董香光末流之甜滑,其氣派之雄渾古所未見。如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等,其書風均特異千古、卓然超逸,為已浮靡媚俗之書學,注入新的生命力。只恨米老不得觀此盛況,否則必改其言。2 ?- k6 m! r1 e* d

「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此論探及書法創作之心理狀態,創作之時當心手俱忘,純任心靈一片空明,無意於求工,乃工。假心有別求,意念混雜,心亂則意亂,意亂則筆亂,自難於工。清大書家王鐸嘗戲書言:

書時二稚子戲於前,嘰啼聲亂,遂落數如龍行萬豁籌字,亦可處也。書畫事,須深山中松濤雲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安可得乎?
  \( U( N* P3 _8 D2 C2 T$ @
董其昌亦言:「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籌第者意者少耳」書法創作便是如此,一如莊周忘我之境。+ l) a+ h! z9 U1 Z$ ]9 R/ K( ~# O

四、米芾書學之成就與影響
( b# H/ q' ^; ^2 G
米芾是宋代尚意書風最傑出之代表者。書蹟中筆鋒變換神明莫測,指腕鬆緊間,成就充滿節奏律動和豐富生命力的傑作。儘管字形左右搖晃,均能相成相就,而生變幻之姿,痛快之勢,表現孤挺放縱之一家風格。險中見穩,穩中出奇,氣勢如快劍斫陣,風韻如行雲流水。歷來書評譽多於毀,宋孫讀《向太后挽詞》跋:「---每出新意於法度之中,而絕出筆墨畦徑之外,真一代奇蹟也。」 明宋濂《宋學士集》:

余嘗評海嶽翁書如李白醉中賦詩,雖其姿態傾倒,不拘禮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
# b- y) e3 n5 _4 y( h& k
米芾書蹟果如醉酒詩仙,左右傾側,五色成文,飄然如仙人妙態,醺醺然之醉步;渾然如西天織錦,神明不可名狀。宋濂之評雖隱而實顯,極盡藝術形象之形容,「太白醉酒」深得米書之神。然其神雖飄逸出塵,其質卻雄勁剛毅、沈著痛快。董其昌跋《蜀素帖》即云:「如獅子捉象,以全力付之,當為平生合作。」南宋高宗即喜此寓厚重於飄逸之中的書風,潛心模仿,上行下效,蔚為風氣,學米者眾矣。除其子米友仁外,吳琚為南宋學米之佼佼者,明人陶宗儀《書史會要》言:「琚字畫類米芾,以詞翰被遇孝宗,大字極工」。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吳琚書自米南宮之外,一步不窺。」吳琚之書酷似米書,幾能亂真,張丑《清河書畫舫》云:
6 [1 k; q. y: N% ?. o& R+ y; y" f! E
晉陵吳琚,書宗米禮部,幾於奪真。今記『天下第一江山』題榜,是其蹟也。今世有米體書用『雲壑』印者,皆吳手筆,鑒家不可不知耳。

然而學米至此,已入魔道。雖神質具肖,畢竟下米老一成,非善學者。不如金朝王庭筠,書法悉宗元章風範,得米之神髓而變其面目,較之吳琚當有勝處。除此二家,尚有宋之王昇、明之徐渭、邢侗、董其昌、陳復道,清之王鐸、查士標、姜辰英、何紹基、梁同書--等,均好米書,學其法,而煥然成家。其中徐渭、董其昌、王鐸、何紹基,學米而不為米所囿,能再融合諸家之長,自立門戶可謂善學。一如王文治之贊米詩:「天資凌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成家。一掃二王非妄語,衹應釀蜜不留花。」此四家之學米,不唯逐其跡亦得其心,可謂深得其神髓也。

五、結論/ g, `: m6 Q! x* E% D
3 K! V( q9 S8 a' S
《石林燕語》載:「芾知無為軍,初入周解,見立石頗奇,即命取苞笏拜之,每呼曰:『石丈』。」米芾之顛便是如此。其顛是一種驚世駭俗,一種高蹈放任,是藝術家獨立精神的表現。清石濤即言:「余顛顛未已,豈讓米公前?」「顛」正是張旭、懷素、楊凝式、米芾、徐渭、石濤,諸家創作之動力,米因於顛,始能擺脫傳統,再創高峰;米因於天真,始能承前人之學,而不為其所囿;米因於狂,故立論精要,毫不客套,一針見血,嘉惠後之學者良多。米老論書,語真切而文清淺,理論精神,前後呼應而不相悖離。用筆主快意自然,把筆重虛寬空靈。結構重體勢,風神尚魏晉,章法之動靜燥潤、輕重緩急,則一本自然而不做作。明末董其昌、清王鐸、何紹基,均承其學而各領風騷,米芾於書史之地位,不可謂不重矣!8 t; h2 o2 h6 P# o

參考書目:(按引用順序排列)8 L' {- z' _/ C1 @1 X& Z5 _- I

◎《宣和書譜》,(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趙構《翰墨志》(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 j; T# d' g& d& b& l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 C" J% p; F  h# {6 a- u. G- ]7 J) w
◎孫過庭:《書譜》,(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6 H# K$ v  h' Z
◎米芾:《海嶽名言》,(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清翁方綱撰:《米海岳年譜》(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8 _6 N$ Q' u, {- _" Z0 D: R
◎徐邦達:<故宮博物院藏米芾重要墨蹟考>(收錄於《書法叢刊》),北京:京華書店,1988年
6 h; N1 ]! y5 \% m7 n2 k9 v, |8 v
◎米芾:《寶晉英光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N. w4 L) b5 }6 [/ n6 J1 T& F

◎黃庭堅:《山谷題跋》(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4 d/ t6 p" L" g4 R2 o' d: z
/ c8 Y( v: H" w+ j
◎董其昌書:《明故墨林項公墓誌銘》,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62年  m: @! z; [/ Z1 F1 J* {
5 C; W* F& q* F1 Y9 E( V
◎《中華文物五千年集刊法書篇》,台北:故宮博物院,1985年; K' R0 E' Q' t" ^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 ,1988年

◎趙希鵠:《洞天清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M' h5 X; M4 \! |( T6 ]1 Q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 u: u( k; K3 G: G% K

◎衛夫人:《筆陣圖》,(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豐坊:《筆訣》,(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 g) J0 F/ s) i9 Y
◎王羲之:《書論》(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7 a# A2 Y9 A$ X% d) W5 ^# J
◎虞集:《道園學古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1 N# F' L* @! B
& F% }( t( `) u  I" H' U
◎劉熙載:《藝概》,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蘇軾:《書論》,(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w3 x- T" s- [& I; f$ E5 O% A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4年' d! f/ T2 Z: f. e0 @/ [4 K

◎黃庭堅:《書論》(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3 l4 k. u8 ]. H$ _6 s8 e

◎趙涵:《石墨鐫華》(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S. v+ G9 o* L( @
2 {% X9 M) C, x/ s) `" A
◎康有為:《廣藝舟雙輯》(收入《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 華正書局,1988年% W/ H2 i% f" Y8 {1 s. w

◎《書譜》58期,香港:書譜出版社,1986年7 S7 V' W2 E/ R9 `9 P! K" K# U/ |

◎董其昌:《容臺別集》,台北:中央圖書館,1968年

◎張丑:《清河書畫舫》,(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 A' T- V6 T2 s1 g$ J2 e
◎《宋米芾墨蹟》,(收入《故宮法書第十一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85年
2 \' }! ^9 C: C0 y% Q$ T
◎陶宗儀:《書史會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葉夢得:《石林燕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U( M2 B: G; D9 v2 U: Y$ T  O
4 e1 X1 t2 Y5 z, x* [7 X$ V  I9 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