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喜有忧话中医

 大闲人 2012-03-11

有喜有忧话中医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11日   03 版)

    近年来,中医药界大事不断:针灸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立法排上日程……中医药“热度”上升,业界委员们感受如何?3月10日,在医卫组讨论间隙,记者和四位中医药界委员聊起了这一话题。

    从陈竺、屠呦呦获奖说起

    3月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导师王振义院士喜获美国“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消息传来,中医药界委员们倍感振奋:在这项研究中,中医药立下了很大功劳。

    此次立功的,是传统中药砒霜。两位科学家将其与西药结合应用,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约25%跃升至约95%。这让人想到不久前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的国际大奖。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委员一口气举了很多中医药学“古为今用”的成功范例:犀角地黄汤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出血,临床死亡率降低15%—20%;针灸抑制免疫性排斥,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然而,这些宝藏在今天如何全面焕发生机?他和委员们忧大过喜。

    “我一直在呼吁汉方方剂的开发问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委员说,汉代方剂在国际上很受重视,日本早在1976年就将147个汉方制剂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其中我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72个,占49%,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被批准的汉方仅有小柴胡汤等不到10个。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王旭东委员认为,我国用西药标准管理中药,造成传统方剂审批繁琐,是制约中药现代化的主要原因,“这些方剂历经千年实践检验,生命力是不用怀疑的,只要经过必要的毒性检验,就该大胆审批研发。”

    中医学生:背“汤头”还是学英语?

    中医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医人才培养年年成为委员们的关注焦点。

    “有些中医硕士、博士的研究做到了细胞、分子、基因水平,却不会开处方。”王旭东委员对此表示担心。在他看来,现行的中医院校教学不重视中医经典,却重视外语、西医,造成了中医的思想精髓、认知方式难以被学生掌握。

    连建伟委员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医药学生应该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好国学基础,从思想上理解中医药。“但现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都很西化,学生的考核也是强调发论文、做项目”,连建伟委员说,这种导向使学生不愿背汤头、读经典,连传统的望、闻、问、切都没有吃透学好,更谈不上合理应用。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加之中医诊疗技术待遇偏低、发挥空间受限,自然容易导致人才流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委员颇为惋惜。

    王旭东委员曾对自己毕业5年以上的学生作过调查,只有约30%当了中医,除了出国、转行,投身西医行列的不在少数。他建议,要加强对中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营造,形成重视中医中药的氛围,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中医孔子学院”花开海外

    2011年4月30日,堪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大节点——按照欧盟七年前发布的《欧盟传统草药注册指令》,中国草药须在此日期前完成药品注册,而截至当日,中国中成药尚无一例完成注册。

    和记者谈及此事,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委员却充满信心:“欧盟要求中药注册,中药在欧盟市场上从保健品、农副产品变成了药品,本身就是对中医药作用的承认。所以,是挑战,更是机遇。”他呼吁,中国中医药界应该发出积极回应,做好中药科技研发和药企海外注册。

    王国强委员认为,中医药既是传统医学科学,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就叫‘中医孔子学院’。我们中医人从上到下要更加努力,使中医药担负起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使者’的使命。”

    这让杨金生委员很兴奋:两年前,他曾在提案里呼吁孔子学院开设中医课程,今年的提案里,他进一步建议:中医“走出去”应从国家层面设立专项,统一标准,树立准确形象,提升权威性。而这些都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王斯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