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居全球化

 Jocelyn1616 2012-03-11

斯眉

2012-03-08 09:15 

现如今,独居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多。在亚特兰大、丹佛、西雅图、旧金山与明尼阿波里这些繁华的美国城市,超过四成的家庭只住着一个人。而在曼哈顿与华盛顿,独居家庭占到近一半。

依照国际标准而言,这些数据令人惊奇——是低得令人惊奇。在情侣之都巴黎,超过一半的家庭只住着一个人,而在崇尚社会主义的斯德哥尔摩,这一比例竟超过六成。

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在不同文化中选择独处都是司空见惯的。尽管美国人以自力更生和个人主义文化自居,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独居家庭比例都高于美国,甚至日本也是如此。单身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和巴西——经济发展也最为迅速。

 曾几何时,只要一想到独处,就会令人心生忧虑。但那已是时过境迁。现在,地球上最有特权的人们不惜动用人力物力将彼此隔开,以获取私人空间。

 独居符合当代价值观,提升了自由、个人约束与自我认知--这些都是现代生活引以为荣的理念。

 独居不再那么可怕,其重要原因是,它不再意味着不合群和缺乏社交的社会。在近十年的研究中,访问了300多位单身人士(我对独居者的称呼)之后,我的结论是,独居似乎可以鼓励而非抑制社会交往。

矛盾的是,长期以来由群体和小家庭构成的人类,由于全球社会相互依存度的增加,已经能够独居生活了。活跃的市场、繁荣的城市以及开放的通讯系统,让现代的自由意志更吸引人;它们给了我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让我们自主选择何时、用何种方式与他人打交道,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  

事实上,独居能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因为单身人士时间充裕,也没什么家庭负担。 

相对于已婚族而言,单身人士更可能与朋友和邻居下馆子、上美术课和听演讲。很多研究表明,单身人士更爱出去游玩——这里的单身不仅仅指年轻一代。康奈尔大学社 会学家埃仁·康威尔(Erin Cornwell)分析了2000-2008年的综合社会调查(抽取美国居民中的代表性样本)资料,结果显示,相对于已婚或者有情人的人士而言,35岁及 35岁以上的单身人士更有可能与邻居或者朋友参加社交晚会。2008年,由她丈夫本杰明·康威尔(也是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学家)带头起草了“老年人的社会关系”一文,刊登在《美国社会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其中写道,单身老人与同龄的已婚族有着同样数量的朋友和核心交谈伙伴,并且他们更愿意与朋友和邻居接触。  

一些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而向客户提供行为研究的市场调研公司所作的调查也表明,与单身族相比,有孩子的已婚族更愿意待在家里。那些住在郊区大房子的人,常常分散待在各自的房间里。大家同住在现代家庭里,每个人埋头于自己的现实世界,可能是摆弄智能手机、看电脑、玩电子游戏或者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 

新型通信技术让独居成为一种社会经验,因此,一个人在家并不会难受或有关禁闭的感觉。独居一族可以在家上网,浏览大量人物、资讯和观点。互联网的运用看来不会切断真正的友谊和联系。  

《佩尤互联网个人网络与 社会调查》(The Pew Internet Personal Networks and Community Survey)是一项有代表性的调查。2008 年,它首次就互联网和手机对人们核心社交网络的影响问题,对2,512位美国成年人展开了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的应用能够增加而非减少社交生活。由美国罗格斯大学通信学者凯斯·汉普顿(Keith Hampton)编著的《社交隔离与新技术》(Social Isolation and New Technology)揭示了网迷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拥有庞大且多样化的社交网络,更有可能去公园、咖啡厅和餐厅,且更有可能见到各种各样有着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们。 

如今在美国,有500万18-34岁的人独自居住,人数是1950年的十倍。但是,单身族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中年人,有1500万35-64岁的人正在独居。那些经历分手或离婚的人原本可以选择和室友或家人住一起,但却决定独居。然而,我采访的很多人说,他们选择独居的理由是他们发现和错误的人同住是最糟糕的事情。 

在我的采访中,年长的单身人士对独自居住有着明显的偏好,他们因此得以保持独立和完整,并明确表示厌恶与朋友及家人同住,或搬进疗养院。 

根据罗格斯大学社会学家黛博拉·凯尔(Deborah Carr)的调查,丧偶18个月以后,只有四分之一的老年男性和六分之一的老年女性有兴趣再婚;三分之一的男性和七分之一的女性对于未来的约会有兴趣;而只有四分之一的男性和十一分之一的女性对立即约会有兴趣。  

大多数年长的寡妇、鳏夫和离婚的人都把自己重塑为单身人士。一个世纪前,美国将近70%的老人与孩子一起生活;今天——多亏有社会保险和私人养老金在市场上产生的财富——仅有20%的人和孩子一起生活。据洛杉矶大学经济学家凯瑟琳·迈克盖瑞(Kathleen McGarry)说:“当他们有更多的收入,可以选择如何生活时,他们选择独居。 他们用钱买来了自己的独立。”  

我在为一本描写1995年数百名独居者死于芝加哥热浪的书收集素材时得知,一些健康不佳的老年人独自居住,这很危险,他们理应得到比今天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但是,老年人独居的增多也是一项社会成就。持久的健康、财富和活力使这么多65岁以上的人能够比上一代人享受更长时间的独居生活。今天的新鲜事是,相对其他选择而言,绝大多数的老寡妇、鳏夫和离婚的人更喜欢独自生活,并且他们愿意把钱花在住房和特殊家政服务上。一些权威人士预测,由于经济不景气,独居率会直线下降:年轻人会搬到父母的地下室;中年人会因财政原因推迟离婚或分居;老年人将搬去与孩子一起生活,而不是坚持在老家独居。  

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没有证据显示这一切已经发生。真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无法找到好工作而搬去父母家;但是20-29岁的独居者比例略有下降,从2007年的11.97%降到2011年的10.94%。在普通人群中,从绝对数上看,独自生活日益普遍。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报告估计,今天有超过3200万美国人独自生活,比2000年的2720万和2010年的3100万均有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独自生活在未来将变得更加常见,在成年期的每一个阶段和人们买得起的任何一个地方,莫不如此。(本文素材来自埃里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所著《去独居吧:独自生活的非凡崛起和令人惊奇的吸引》(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原文刊载于《纽约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