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维铮:用历史来说历史

 yiyidaodao 2012-03-11

2012年3月10日 18:18

来源:东方网 作者:方翔 选稿:陈莹雪

  image

    东方网记者方翔3月10日报道: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朱维铮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月3月10日15时52分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76岁。

  朱维铮,1936年生,祖籍江苏无锡。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留校任教。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他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治学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为学界所瞩目,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是促进国际文史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朱维铮的著作,包括《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等。其中,《重读近代史》是朱维铮先生近年来潜心研究近代史的心血结晶,可谓是作者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广泛阅读中文及西文史料,兼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领域,既钻进历史的深处,身临其境地探寻、查考;又不落窠臼,跳出以往历史研究局限于国内的狭隘视野,以高屋建瓴般的姿势站在全球框架俯视近代中国。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论著自建国以来数不胜数,但鲜有能够脱颖而出者,或是重复前人之见,或是因为史料贫乏而沦为泛泛空谈。朱维铮采取了异于他人的视角,重读大量文献,并着力拓宽研究思路,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他利用过去历史研究者极少关注的外文经济类文献,重新探讨了中国从中世纪走向现代化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行文过程中避免用主观评价代替客观事实,用冷静的笔调叙述事实,逻辑推理严密谨慎,文笔辛辣老道,字里行间又处处可见新颖、独到的见识,足见作者治史功力之深厚。

  朱维铮不少惊人之语曾经招致同行的指指点点,“我只是用历史来说历史,但许多人就是接受不了。”朱维铮曾经表示,大师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