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或者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在儒学创立之前,早已经有“儒”的存在。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与早先的“儒”有重要的联系,但二者又是不同的。为了探讨儒家的来源,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对作为“儒家”前身的“儒”之本初意义进行过研究。
近代以来,加意探讨者更不乏其人,出现了不少的“原儒”、“说儒”之类的作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于儒家出现之前“儒”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首先,“儒”类似于一种职业出现较早。有人考证说,“儒”在殷商时期已经存在了,甲骨文中作“需”,像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
《礼记儒行》说:“儒有澡身而浴德。”
《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古代的儒,在祭祀、相礼等行为中常常斋戒沐浴,这就是说,认为原始的“儒”或“濡”,从这一点上讲很有道理。东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段玉裁注曰:“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至道能儒其身。”前述从象形文字角度所得的看法,与段注是一致的。
从早期的文字本意上进行观察,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各家的说法也大相径庭。
章太炎先生曾从《说文解字》的解释出发,进而在所作《原儒》中将“儒”分出达名之儒、类名之儒、私名之儒三中意义。
他说:“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认为秦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可见儒即术士。所以最广义的儒应该是指一切有术之士。
而从类名上理解,则是“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这样,术士的“术”被限定在了六艺之中。至于私名为儒者,其概念的内含比前两者更小,与《周礼》中所说的“师氏”相同,他们所学“未及六艺”,仅仅“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
章太炎的《原儒》还引及《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汉书艺文志》提出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儒家自然也是如此:“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
章太炎也主此种看法,他在另外一篇文章《诸子学略说》中明言:“古之学者,多出王官。”
《汉书艺文志》的观点来自刘歆《气略》。刘歆是汉代的大学者,而章太炎又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引蔬因观点便影响很大。
针对学者们多从章太炎说的情况。胡适作了《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对刘歆以来以至章太炎的看法明确提出了异议。他又作了有名的《说儒》,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胡适认为最初的儒都是殷遗民,这些儒是从殷的祝、宗、仆、史转化迩来,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以相礼为职业。
胡适的根据主要是两条材料,一是《礼记儒行》所载的孔子“冠章甫之冠”;二是《墨子公孟》所记“公孟子戴章市”。
而《礼记士冠礼》又说:“章甫,殷道也。”既然儒生所戴的儒冠显示了他们崇尚人文化传统,则儒来自殷遗民变很容易理解了。
但是胡适的观点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胡适的文章发表不久,郭沫若作《借问胡适》(后改题《驳说儒》)他认为儒本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虽在孔子之前就有,但是春秋时代的产物。
该文的论述现在看来存在不少的问题,陈来先生,《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说:“《驳儒说》前面的一大部分是显示他所具有的胡适所不具有的运用甲骨文资料的能力,但是其中有意义的大概只有一条,即"殷代,就连王室都没有行三年之丧的"。以反驳胡适三年之丧为殷礼的说法。”其实,连三年之丧是否殷礼还仍有继续滔滔的余地。
冯友兰对胡适的看法的辩驳的较为有利。
他作《原儒墨》一文,指出章甫虽然起源于殷,但是亦为周制所用,据《墨子》,公孟子戴章甫之冠时受到了墨子的批评,墨子说:"子法周而不法夏,非古也."显然,周制亦有章甫之冠.关于殷周朝制度之异,前人有所夸张,特别是王国维先生的《殷周朝制度论》最为代表。
其实,殷周之际虽然有政权的更替,但是在文化方面,周的文化以继承殷代的为多。这已经是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周自西方兴起,作为小邦,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在文化上进行大的变革,以新的制度取代殷朝。
冯友兰先生对“儒”与“饿”的联系与区别说的比较清楚,他说:“儒家与儒为两名,并不是同一意义。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的一派。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事。”
他说:“后来在儒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二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天下,又有予昔日之礼乐制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孔子不是儒之创立者,但仍是儒家之创立者。”
从前人对于“儒”的探讨中,我们看出“儒”的内涵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在殷商时期,“儒”可能主要是为贵族举办祭祀等礼仪时的相礼,此时,它的社会地位不会太低;西周时注重教化,由于“儒”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们成为隶属于司徒之官的教官,以“六艺”为教;等周朝天子衰微后,官学解体,学术下移,原来主要从事祭祀礼仪和“六艺”的“儒”地位也下降,从而也只能流散各地,在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继续“六艺”知识的传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人赞礼,相礼,以作为谋生之道。
孔子也属于这样的以为儒者,他勤奋好学,知识丰富,名声远播,从而逐渐形成了在后世影响巨大的儒家学派。孔子以后,儒生们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孔子创立的“儒家”与以前的“儒”已经有了根本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