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的一点教育感言(2012)
2012-03-11 | 阅:  转:  |  分享 
  
我的一点教育感言

郭细林18666032509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心中有一些对教育的困惑和心得。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我觉得教育工作者和有关教育部门要多思考这些问题。结合中国现状,我对我们的教育提点肤浅的看法。

首先,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现阶段我们的教育的宗旨被扭曲,为了升学,各位教师不得不加大对学生的学业负担。我的儿子才七岁,两大主课语文和数学的辅导用书就有四本,是老师指定要买的用书。以语文为例,孩子先要识字,拼生字,写生字,组词,老师上完课文后,要求孩子要能背课文,并完成两套资料的练习题。每天晚上孩子回来,至少要写三个小时的作业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为了自己的年度考核,不断去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成绩,“减负”仅仅成了一个口号,成了一个美丽的词语。课程改革虽然如火如荼的热闹着,而真正贯彻落实课程理念的学校、教育机构、老师的又有多少?各种借口、理由都在为升学、评估做辩护,学生成了谋私利的工具,成了考试的机器。拿选修课为例,课程设置的目的很好,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课程,但很多学校没有贯彻落实,甚至很多地方是高考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我喜欢课程目标的理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课程设置应关注生命、环境、责任等等,不是为了纯知识而教育。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正在折射我们教育道德的缺失。教育必须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恢复人的本真。

二.教育应该是以教给孩子谋生,学会生存为主要内容。我国现行的状态,职业不是为了理想,不是为了享受,职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谋生,我们要把职业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在现阶段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的各种纯理论的学科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理论、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形成所谓的“书呆子”。高等教育存在知识陈旧、落后的现象,虽然说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窘境是:毕业就等于失业。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学生放弃读高中、大学进一步深造,近几年,不少高中生放弃高考的机会。虽然有专家出来说,这说明大家对高考的认识趋于理性,成才的道路是很多的,但长期下来,恐怕我们的教育面临更可怕的局面:读书不如不读的好。因为很多报道、数据显示,一名大学生的收入与一名普通民工的收入差不多,而一名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家长多少的投入呢,还要白白浪费几年的时间,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了。算一算这笔账,教育还有多少含金量,这样的教育还经得起多长时间的检验。从国情出发,从现状出发,教育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谋生能力,更能适应这个社会。

三.教育的评价手段是考试,但不仅仅是高考。如果说现在的教育的神秘,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就是高考了。孩子从懂事起,家长、爷爷、奶奶等都对孩子们灌输的思想就是:要考个好大学。小学是为了升个好初中,初中是为了升个好高中,进入好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些现象既与“学优致仕”的传统思想有关,更与我们的现实有关,因为考个好大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是可能的。还与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推波助澜有关,教学好坏要看你的升学率,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此类推。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转变一下评价呢,少一点硬性指标,老师强迫学生学习的现象就要少些,师生之间的对立矛盾就少一些。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师道尊严,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教育他们做人,管理他们的生活,当爹又当妈,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是感激,而是敌对的呢,想想这老师当得真是窝囊。学生不尊重,社会不认可,我们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为什么不去改变这个状况呢?

我们应该让学生不想学为学生想学,家长不认可为家长认可。古代的教育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去读几年级,能过关就行。我们的教育也可以这样。如果有一天,我们教师只负责教书育人,不负责升学,我想我们的教育或许是成功的。

献花(0)
+1
(本文系广纳天下英...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