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华十大神话
2012-03-12 | 阅:  转:  |  分享 
  


盘古开天辟地

(选自《艺文类聚》、《绎史》)





【作品原文】

天地浑沌①如鸡子②。盘古③生其中。万八千岁④,天地开辟。阳

清为天,阴浊为地⑤。盘古在其中,一日九⑥变。神于天,圣于地⑦。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⑧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⑨极

高,地数⑩极深,盘古极长。



(选自《艺文类聚》卷一引

《三五历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

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

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选自《绎史》卷一引《五

运历年纪》)







【注释】

①浑沌[h)nd)n]——也作“混沌”。清和浊混杂的样子。我国传

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②鸡子——鸡蛋。

③盘古——也作“盘古氏”,神话里开天辟地的巨人。

④万八千岁——一万八千年。岁,年。

⑤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我国古代认为组成宇宙的是阴阳二气。

阳清,属于“阳”的纯净的气。阴浊,属于“阴”的混浊的气。这两句

是说,纯净的阳气上升,凝结成天;混浊的阴气下沉,凝结成地。

⑥九——古人讲这个数字,有时表示“多”的意思。这里是表多次。

⑦神于天,圣于地——神,极为奇异。圣,无所不能。于,介词,

用在形容词的后边,表示比较。这里说,比天更奇异莫测,比地更有本

领。

⑧长[zhang]——变得高大粗壮。

⑨天数——这里指天的高度。

⑩地数——这里指地的厚度。

长[ch2ng]——高大。

《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等人编撰的一部类书,全书一百卷。

其中引用了不少已经失传的古代典籍。

《三五历纪》——三国时吴人徐整编写的书,已散失。

首生——最先出生的。

垂——接近,快要。

化身——改变身体的形态。

气——指呼吸的气息。

霆[t0ng]——响声很大的雷。

五体——指四肢加上躯干。

四极——极,房屋的脊檩;正梁。神话中的“四极”,指在天边

的四角支撑着天的四根柱子。

五岳——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

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筋脉——筋带和血管。

地里——里,通“里”,条纹。地里指大地的条纹,如道路、丘

陵、沟壑[h8]等。

发髭[z9]——头发和胡子。髭,唇上边的胡子,这里泛指胡须。

金石——古人指钟鼎、石鼓、石碑之类铜和石头制作的器皿、乐

器。这里可以理解为金属和石块。

雨泽——这里泛指雨、雪、露水等。泽,雨露。

身之诸虫——指人体的各种寄生虫。

感——由于外界变化,身体所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反应。

黎甿[m6ng]——老百姓,这里实际上指人类。黎,众多,古代指

农民。

《绎史》——清代马骕编写,共一百六十卷,汇集上古到秦代的

史书旧文,加以论断。

《五运历年纪》——和《三五历纪》一样,也是三国时人徐整编

写的,已散失。

【作品今译】

天地本来是浑浑沌沌的一团,像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在这当中。

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开来了。纯净的阳气上升成了天,浑浊的阴

气下沉成了地。盘古处在天地之间,他的身体每天都发生许多次变化。

他比天更神异,比地更有本领。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盘

古每天长高一丈。就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

盘古长得极其高大。



第一个诞生的盘古,在临近死亡的时候,让自己的躯体发生变化。

他呼吸的气息变化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化成雷霆。他的左眼变成太阳,

右眼变成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江河,

筋脉变成地面的道路和丘陵、沟壑。他的牙齿、骨头变成金属和石头,

精髓变成珍珠、宝玉,汗流变成雨露。他身上的各种小虫由于受到风雨

的催化,变成了黎民百姓。



【作品赏析】

世界各国,各民族居住地区,都产生过许多解释世界起源的神话。

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单是在我国,就有很多种。盘古开天辟地,是其中

最流行的。

我国的神话都零零星星分散在古书里。关于盘古的神话也是这种情

况。从那些简短的记载来看,可以想见这个神话在口头流传的时候,盘

古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有时会高兴,有时会伤心,有时会

发怒。他高兴的时候天气就晴朗,他发怒的时候,天就变得阴沉。他哭

泣的时候,眼泪就流成江河。

这里选用的两段概括地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世界万物的起

源。虽然文字简略,但这位巨神开天辟地的磅礴气势和他死后化作万物,

将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交付给大自然的献身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天”和“地”当然不是盘古创造出来的。但是我们祖先创作的这

个神话却值得我们赞叹。天和地并不是“创世纪”之类书里讲的那样,

是上帝创造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逐渐演化而成,是一团浑浑沌

沌的气体,逐渐上升和下沉,凝固而成的。我们祖先的这些解释是那样

接近现代科学对于宇宙形成的说法,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这个神话还曲折地表现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和创造精神。人是比天、

比地都更“神”,更“圣”的。天和地是由人开辟出来的,是人类的劳

动创造了世界。当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祖先同大自然的斗争是十分艰

难困苦的。在那时能够表现出这样一种战胜天地的信心和勇气,实在是

很了不起的。盘古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也就自然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

一个光辉的形象,永远具有鼓舞人们向上的精神力量。

女娲造人补天

(选自《太平御览》、《淮南子》)





【作品原文】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

供③,乃引④绳⑤于泥中,举⑥以为人。







(图前文选自《太平御览》⑦卷七八

引《风俗通》⑧)

往古之时,四极废⑨,九州裂⑩。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

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

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图前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注释】

①抟[tu2n]——把东西揉攥成球形。

②剧务——事情繁忙。剧,繁重,繁忙。务,事情,工作。

③力不暇供——竭尽力量也不能充分地提供。

④引——拉,扯。

⑤[g5ng]——粗绳子。

⑥举——行动。这里指挥动,摇动。

⑦《太平御览》——宋代李昉等编写的大型类书,共一千卷。

⑧《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写。原书三十二卷,

现存十卷。

⑨四极废——四极,见9页注。废,坏了。这里指支撑天的四根

大柱子歪倒或折断。

⑩九州裂——九州,传说中我国中原上古时的行政区划。这里泛指

大地。裂,这里不仅仅指断裂,还有下陷、脱落的意思。

兼覆——全面地遮盖。

周载——完全承受。

焱[l3ny4n]——大火连续焚烧的样子。

浩洋——大水无边无际的样子。

颛[zhu1n]民——善良的人民。

鸷[zh@]鸟——凶猛的鸟。

攫[ju6]——用爪子抓取。

鳌[2o]——传说中海里的大鳖。

黑龙——传说中的水怪,常发大水危害人类。

济——救助。

冀州——传说中我国中原上古的九州之一。

芦灰——芦苇烧成的灰。

淫水——平地涌出的水。

涸[h6]——水干竭。

狡虫——为害的野兽,指前边说的鸷鸟、黑龙等。狡,壮健的;

有危害的。虫,这里泛指动物。

背方州——背负着方方的九州。州,这里指整个大地。古人有一

种对天地的认识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覆盖着地,地承受万物。

抱圆天——怀抱着圆圆的天。

匿[n@]——隐藏。

螫[sh@]毒——蛰人的毒液。螫,蛰,虫子释放毒液。

噬[sh@]——咬。

《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汉代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

客苏非、李尚、伍被等人写的书。《览冥训》,这本书中的一篇。

【作品今译】

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在开天辟地之后,还没有人类,女娲用黄泥

捏出人来。她非常忙碌,来不及一个一个地捏,就把大绳子拉进泥里,

抡动绳子,用甩出泥巴碎块的办法造出许多人来。

上古的时候,支撑着天的四根大柱子坏了,大地也断裂、蹋陷下去。

这样一来,天就不能完全覆盖住大地,大地也不能承担住地面上的所有

东西。大火熊熊不停地燃烧着,洪水浩浩荡荡地不断涌来。凶猛的野兽

吞吃善良的百姓,残暴的大鸟攫取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了解救人民,女

娲炼出五彩的大石头,用来补住天上的漏洞。她切下海中大鳖的四条腿,

用来顶替已经损坏的四根擎天的柱子。她还杀掉黑龙来挽救中原大地,

堆积起芦苇的灰阻塞地下涌出的水。于是,苍天补得完整无缺,四极重

新端端正正立起来。积存的水干涸了,中原大地水害平息;凶猛的禽兽

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他们背靠方方的大地,怀抱圆圆的青天。

到这时候,所有的禽兽虫蛇,全都隐藏起它们锋利的爪牙和蜇人的毒液,

不敢再存残害人类的念头。

【作品赏析】

我国的神话对于人类的来源也有许多说法,前边的一篇就有盘古死

后“身上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之说。然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

女娲[w1]造人。古书里保存下来的关于女娲的许多片断记载,几乎都同

她“造人”有关。《楚辞·天问》里说:“女娲自己的身体,又是谁制

作出来的呢?”显然是针对女娲造人之说发问的。《山海经·大荒西经》

里讲:“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横道而处”,实际上讲的也

是造人。不过,这些人已经近乎是女娲在腹内孕育出来,和抟土造人有

很大区别了。

抟土造人可能是女娲造人神话中最古老的。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泥

土滋生万物,这是远古人民一种普遍的认识。女娲正是我们祖先心目中

的大地母亲。她用泥土捏出人来之前是怎样想的,那些泥土人又是怎样

活动起来,想来在神话的口头流传中都应该有具体的描述,可惜没有人

详细地记录下来,只有我们看到的这样最简单的文字。而且记录者还要

借题发挥,说“故富贵贤智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我

们选用时把这最后两句略去了。这显然不是神话中所固有的。

补天的神话更丰富了女娲这位大地母亲的形象。她怀着母性的爱炼

石补天,扫除毒蛇猛兽,完成了重建天地的壮举,终于把她的孩子们都

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此外,补天的神话还极富想像力,表现得波澜壮阔。像炼出五彩的

大石块把苍天上一个个窟窿补上,切下海鳖的巨腿当成四根大柱子牢牢

地支撑住沉重的天,堆积芦苇的灰堵住地下涌出的大水,所有这些使得

这篇神话充满艺术魅力。

夸父追赶太阳

(选自《山海经》)





【作品原文】

大荒①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②。有人珥③两黄蛇,把④两黄蛇,

名曰夸父。后土⑤生信⑥,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⑦,逮⑧

之于禺谷⑨。将⑩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选自《山海经·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注释】

①大荒——极荒远的地方。

②成都载天——传说中大山的名字。

③珥[7r]——用珠子或者玉石制作的耳环。这里用作动词,是挂、

戴(耳环)的意思。

④把——握着,抓着。

⑤后土——古人对大地的称谓。这里指地下世界的统治者。

⑥信——这里是姓氏。

⑦日景——太阳的影子。这里就是指太阳。

⑧逮[d4i]——捕,捉。

⑨禺[y]谷——古代传说中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也叫“禺渊”、“隅

谷”、“虞渊”。

⑩将——做,进行。

河——指黄河。

大泽——古代的水泽,在雁门山的北边。

此——指前边说的成都载天山。

《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

作者不可考。多数学者认为不是出于一个人之手,也不是同一个时代写

的。其中有十四篇可能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四篇是西汉初年写的。内容

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大荒北经》是这本书十八篇作品之一。

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入日——跑到太阳里。这里指追上了太阳。

河、渭——黄河和渭河。渭河,发源于甘肃,流入陕西,和径水

汇合后流入黄河。

不足——意思是喝干了河、渭还是不解渴。

邓林——桃树林。“邓”和“桃”古代读音相近。《山海经·中

山经》说,夸父山北面有一片树林就叫桃林。

【作品今译】

在极荒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叫成都载天。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

蛇当耳环,手里还攥着两条黄蛇。他的名字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又

生了夸父。夸父自不量力,想要追上太阳,终于在禺谷抓住了他。夸父

喝光了黄河的水,还是不解渴,又向大泽奔去,还没跑到,就渴死在这

个地方了。

夸父和太阳赛跑。他跑到太阳里,觉得口渴,就喝黄河和渭河里的

水。黄河和渭河里的水不够他喝的,他又向北跑去,想喝大泽里的水。

他还没跑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倒下去的时候,他扔掉手杖,那根手

杖变成了一大片桃树林。

【作品赏析】

夸父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神话中塑造的一个巨人形象。《山海经》讲

到“夸父国”,说“其为人大”。《太平御览》里说,某处一座大土山,

是夸父在追赶太阳的半路上,抖落鞋里的土形成的。唐代的张鷟[zhu$]

在《朝野佥载》里讲,辰州东边有鼎足而立的三座山,各有数千丈高,

据古老的传说那是夸父追赶太阳的时候,在这儿煮饭时驾锅的三块石头。

由此可见夸父的身体有多么高大。

这个巨人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有关的记载里找不出答案。《大荒北

经》里说他“不量力”。实际上,夸父还是追上太阳了。即使他没有追

上,确有些“不量力”,这也算不上是追赶太阳的原因。所以,夸父一

定要和太阳一较高下而且决心抓住他,应该是有重要的原因的。就这一

段记载自身看,那一轮疯狂奔跑的太阳,黄河、渭水的干涸、夸父对于

水的渴求以及把手杖化作大片树林等等的描写,都给人一种干旱的印象。

可以说,夸父追赶太阳是为了制伏它,这个神话反映了远古的人们战胜

干旱的愿望。

夸父虽然最后牺牲了,但是他不畏太阳神和寻找水源的精神却不死。

他直到精疲力竭地倒下去时也没有屈服,还把手杖抛出去化作一大片桃

林,好让他的后继者可以乘凉、可以解渴,继续同大自然斗争。

精卫衔石填海

(选自《山海经》、《述异记》)





【作品原文】

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④、

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⑤。是炎帝⑥之少女⑦,名曰女娃。女娃游

于东海,溺⑧而不返,故为⑨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⑩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昔炎帝女溺死于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

精卫,生雄状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

水。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选自《述异记》卷上)

【注释】

①发鸠[ji&]——山的名字。旧说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又名发苞山,

鹿谷山。

②柘[zh8]木——柘树。柘树是一种桑科小乔木。木,树。

③文首——花脑袋。文,和“纹”相同,花纹。

④白喙[hu@]——白嘴巴。喙,鸟兽的嘴。

⑤其鸣自詨[xi1o]——它的叫声是喊自己的名字。詨,叫。

⑥炎帝——神话中的五个天帝之一,又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的首

领。

⑦少女——小女儿。

⑧溺[n@]而不返——淹死了。溺,淹没。

⑨为——变成。

⑩堙[y9n]——填塞。

昔[x9]——从前。

偶海燕——和海燕结成配偶。偶,成双,这里当动词用。

誓水处——据后文两句解释,是“发誓不饮这里的水的地方”。

誓鸟——发誓的鸟。

志鸟——有志气的鸟。

帝女雀——公主鸟,天帝之女鸟。

《述异记》——志怪小说集,题作南朝·梁·任昉作。一些研究

者认为是唐、宋间人写的。

【作品今译】

发鸠山,那上面长着许多柘树。树上有一种鸟,它的身体形状象乌

鸦,花脑袋,白嘴巴,红爪子,名叫“精卫”。它的叫声是呼唤自己的

名字。那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里游泳,不幸淹死了。

因此,她就变成了精卫鸟,总是衔了西山上的树枝石块儿,投进东海里,

想把大海填平。

从前,炎帝的女儿在东海里淹死,变成精卫鸟,和海燕结成配偶,

生下小鸟。它生的雌鸟样子像精卫,生的雄鸟样子像海燕。现在东海有

精卫发誓不饮水的地方——因为是淹死在这片水里的,所以发誓不喝这

里的水。这种鸟还有个名字叫“誓鸟”,还叫“冤禽”、“志鸟”,俗

称“公主鸟”。

【作品赏析】

这是一个悲惨的、同时又是个鼓舞人斗志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子在

东海里游泳淹死了。她恨那个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的大海,或者还想到

了那个大海还会夺去别人的生命,她就变成一只小鸟,不断地衔了细树

枝和碎石子儿投向海里,誓把大海填平。力量的对比太悬殊了,恐怕精

卫鸟永远也无法达到目的。但是,感人之处也正在这里。闪出光辉的是

不论自己怎样弱小也绝不向强者屈服的斗争精神。人们称她为“誓鸟”、

“志鸟”,反映了历代人民对这只小鸟的钦佩和赞扬。晋代大诗人陶渊

明在《读山海经》的诗里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也感慨“微

木”和“沧海”的差别,歌颂精卫鸟的不屈精神。

后羿射落九日

(选自《山海经》、《淮南子》)





【作品原文】

帝俊①赐羿彤弓②素矰③,以扶④下国⑤。羿是始⑥去恤⑦下地之

百艰⑧。





(图前文选自《山海经·海内经》)

尧⑨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⑩,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

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

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

日,而下杀猰,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

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选自《淮南子·本经篇》)

【注释】

①帝俊——我国古代东方部族中传说的天帝。

②彤[t$ng]弓——红色的弓。

③素矰[z5ng]——白色的箭。素,本意是白色的绢,引申为白色。

矰,一种用丝绳系住用来射飞鸟的短箭。

④扶——帮助。

⑤下国——指下方,就是人间。后文的“下地”也是这意思。

⑥是始——这才。是,这,这个。

⑦恤[x)]——救济。

⑧百艰——多种困苦。这里指十个太阳同时出来以及许多凶猛禽兽

的侵扰。

⑨尧[y2o]——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姓陶唐,

所以历史上称“唐尧”。

⑩焦禾稼[ji4]——使农作物枯焦。

猰[y4y(]——神话传说中一种凶恶的吃人怪兽,形体像狐狸,

长着老虎爪子,跑得极快。《山海经》里还有许多别的说法,如说长着

龙头,或者人面马足。

凿齿——神话传说中一种怪兽,据说牙齿有三尺长,形状像凿子,

直露在下巴外面,手里还抓着戈、盾等武器。

九婴——神话传说中一种长着九颗脑袋的妖怪,能喷水吐火。

大风——一种凶猛的巨鸟。按甲骨文的写法,“风”就是“凤”。

封豨[x9]——大野猪。封,大。豨,猪。

修蛇——长大的蟒蛇。据传这种蛇能吞掉大象,三年之后才消化

完,吐出骨头来。修,长。

畴华——南方一个水泽的名字。

凶水——北方一条河的名字。

缴[zhu$]——系在箭上的绳子。这里当动词用,是“射中”的意

思。

青邱之泽——东北一个水泽的名字。

桑林——地名。相传由于天旱,成汤曾经在这里求雨,该是在中

原地带。

广狭——宽阔或者狭窄。

险易——难以通过或者容易通过。险,不易通过的地方。

道里——道路里程。

【作品今译】

天帝俊赐给羿红色的弓和白色的箭,用它来帮助下界的国家。羿就

从这时候开始去解救人间的无数灾难。

在尧的时代,十个太阳同时出来,晒焦了庄稼,烤死了花草树木,

老百姓没有东西可吃猰、凿齿、九头怪、巨鸟、大野猪和长蛇都跑出

来残害人民。尧就派羿在畴华湖边射死了巨鸟。羿又把天上的十个太阳

射掉九个,还杀了猰,在洞庭湖把长蛇斩断,在桑林捉住了大野猪。

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就推举尧当了天子。从此以后,天下不论是宽广还

是狭窄的地方,不论远处还是近处,都有了道路可以互相往来。

【作品赏析】

在远古时代,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很多,如旱灾、水灾、火灾

和野兽横行等灾害。这些都在神话中得到反映。我们前边选用的段落中

就有“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的描述,这一篇里

又讲到旱灾和多种凶鸟恶兽“皆为民害”。神话表现这些并不是消极的,

而总是表达人们战胜这些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女娲补天成功了,大禹

治好了洪水,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夸父倒下去了,炎帝

少女被大海吞没,但他们虽死也没有放弃斗争,又反映了人民和大自然

搏斗到底的决心。

羿射下九个太阳,也像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炼石补天一样,显得气

势雄浑,令人惊心动魄。和夸父逐日不同,这里的一篇神话在旱灾威胁

人类这方面表现得十分清楚明白了:是有十个太阳同时出来,把庄稼、

草木都晒得枯焦了,弄得老百姓没有东西吃。天上出太阳,这本来是谁

也奈何不得的,偏偏就有羿这样一个大英雄,搭上箭,拉满弓,一口气

射掉了九个。

遗憾的是这里只有“上射十日”四个字交代羿射落九日的情况。《楚

辞·天问》里问道:“羿射太阳的时候,太阳里的三足乌鸦是怎样羽毛

纷纷落下来的?”还有一本古书里说,被射下的太阳掉到海里去了。可

见历代不断流传在民间的射日神话,是有许多具体描写的。古代的文人

并不重视神话这种东西,以为是荒诞不经的,所以不肯去认真辑录。还

有个和这相关的问题是,他们总喜欢把神话和历史扯到一起。如这里说

羿是尧派去为民除害的。如果这个尧真是历史上讲的唐尧,就不可能有

用弓箭射下太阳的事。

羿射九日是我国最瑰丽的神话之一。它像别的优秀神话一样,产生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后世人再没了那样的生活环境,也就很难再创作出

具有那样的认识和想像特征的作品。



共工发怒撞山

(选自《归藏》、《列子》、《史记》)





【作品原文】

共工人面,蛇身,朱①发。





(图前文选自《归藏·启筮》②)

共工氏与颛顼③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④,折天柱⑤,绝⑥地维

⑦。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⑧;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⑨归焉⑩。







(选自《列子·汤问篇》)

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

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

维缺。







(选自《史记·三皇本纪》)

【注释】

①朱——红色。

②《归藏·启筮》——《归藏》这部书相传是《周易》之前的古《易

经》,但现存的可能是伪造的。

③颛顼[zhu1nx&]——神话中的天帝之一,也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号高阳氏。

④不周之山——神话中一座支撑着天的大山。

⑤天柱——古代神话中又说,天由八座山峰支撑着,这些山就是天

柱。

⑥绝——断。这里是“使(地维)断”的意思。

⑦地维——系着大地四角的粗绳。维,系东西的大绳子。

⑧就焉——向那里移动。就,靠近。

⑨潦[l3o]——雨后地面的积水。

⑩归焉——趋向那里。

《列子·汤问篇》——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写的。书已经失传,

现存的《列子》八篇可能是晋代人写的。《汤问》是其中一篇。

其——指女娲(的)。

任智刑——依赖巧计和刑罚。任,使用,依靠。智,这里含有“狡

诈”的意味。

以强[qi3ng]——来逞强。强,使用强力和勉强的意思。

霸而不王[w4ng]——实行霸道而不实行王道。我国古代,儒家主

张统治者以仁义治国,称作“王天下”,反对实行强霸的统治。

以水乘木——用“水”来欺凌“木”。水、木,这里指“五行”

中的两种东西。我国古代有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据说女娲属木,共工

属水,所以这里是共工想取代女娲的意思。

祝融——神话中的火神,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号“赤帝”。

《史记·三皇本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本来没有《三皇

本纪》,这一篇是唐代的司马贞根据古代神话传说补写的。

【作品今译】

共[g#ng]工长着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头发是红色的。

共工氏和颛顼争着当天帝。争夺中共工忽然发脾气了,用头去撞不

周山。结果把这根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撞折[sh6]了,把系着大地的粗绳子

也震断。这样一来,天塌下一角,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

方向移动;大地的东南塌陷下去,所以河流、积水都向东南方向汇聚。

在女娲的末年,诸侯中有个叫共工的。他凭着狡诈和刑罚来逞威风,

使用暴力的手段而不实行仁政。他要取代女娲的地位,就和祝融进行大

战。因为没有打败祝融,他大发脾气,用头撞不周山,把山撞崩了。这

样一来,天柱折断,系着大地的粗绳子也残破了。

【作品赏析】

像盘古、女娲、羿一样,共[g#ng]工也不是什么帝王、诸侯,而是

神话中的神。没有哪一个凡人能够撞断支撑着天的柱子,弄得天塌地陷。

共工长着人头蛇身,也如有些神话记载里所描写的女娲。共工同天帝颛

顼的争斗也好,同掌火的祝融争斗也好,都是天神之间的大战。

这种大战在神话中常常出现。原始社会的部族之间也有战争,神话

中天神间的大战应该是这些战争的曲折反映。第三段中说“诸侯有共工”,

或许在当时确曾有过一个叫这名字的部族首领。至于“霸而不王”之类,

则明显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儒家之说。

共工神话最精彩的部分是他的触山。这里很显个性:打不过对手就

大发脾气,用脑袋去撞山。而那撞山的结果也是极为夸张和富有想像力

的:不周山这根支撑着天的大柱子竟然被他撞崩了,天轰然塌下一角。

由于巨大的震动,系着大地四角的粗缆绳也给震断,地因而塌下去一大

片。

故事最后还要归结到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上去:正因为天往西北倾斜

了,日月星辰就由西北向东南运转,因为地向东南塌陷,河流就由西北

往东南流去。这真是又荒谬又合情合理,把它同共工发脾气联系起来,

也不失为一种幽默。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选自《淮南子》、《酉阳杂俎》)





【作品原文】

姮娥①,羿妻。羿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未及服之。姮娥盗而

食之,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图前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④。故异书⑤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人常

砍之,树创⑥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⑦人,学仙有过⑧,谪⑨令伐树。







(选自《酉阳杂俎》⑩)

【注释】

①姮[h6ng]娥——就是嫦娥。汉文帝名叫刘恒,汉代人避讳,不能

说“恒”字,就把姮娥改成嫦娥了。

②请——求,索取。

③西王母——古代神话里的女神。最早的记载里说她人面虎身,后

来逐渐演变。

④蟾蜍[ch2nch]——癞蛤蟆。

⑤异书——这里指记载怪异事情的书籍。

⑥创[chu1ng]——伤。这里指树被砍出的缺口。

⑦西河——古地名,在今山西省。

⑧过——过失;错误。

⑨谪[zh6]——责罚。

⑩《酉[y%u]阳杂俎[z(]》——唐代人段成式写的笔记小说。前集二

十卷,续集十卷。

【作品今译】

嫦娥是羿的妻子。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了长生不老的药,还没来得

及吃,嫦娥偷去吃了。嫦娥变成神仙,飞到月亮里去,成了月亮神。

按照过去的说法,月亮里有棵桂树,还有一只癞蛤蟆。以前记载神

怪故事的书里讲,月亮上的桂树有五百丈那么高,树底下有个人不断地

奋力砍它,可是桂树被砍坏的地方立刻又长好。那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

是西河人。他学仙的时候犯了错误,神仙就罚他到月亮上去砍树。

【作品赏析】

一轮皎洁的明月给古代人民提供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月亮里有美

丽的嫦娥,有大桂树,有不停地砍树的吴刚,还有一只捣药的兔子,这

些一直流传到今天,为大家所熟知。

究竟在最古老的神话里嫦娥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已经没办法查考

了。射下九个太阳的羿是天神,并没必要去求什么“不死之药”。写进

这样情节,应该是道士的方术流行起来以后的事。幻想飞到美丽的月亮

上去和对月球上那些令人琢磨不定的黑影做出各种解释,是远古时代的

人们中间自然会发生的事。在他们心目中,月亮是可爱的,它也从不像

太阳那样会带给他们可怕的干旱。所以,说月亮里有个漂亮的女孩子,

有个玉兔,有棵散发着香味的大桂树,都在情理之中。

较早的古书里记载,嫦娥飞上月亮之后变成了蟾蜍,就是癞蛤蟆,

说“月精”就是蟾蜍。还有的学者讲,《楚辞·天问》里说的“顾菟”

也是蟾蜍。所以人们称月亮“玉兔”,也称“蟾宫”。嫦娥变成那么丑

的癞蛤蟆,未必是最早的神话里就那样表现的。或许是蟾蜍另有神话,

后人把它同嫦娥的故事混杂到一起了。月球上环形山的形状,本来就可

以做各种不同的揣摸的。

月亮中被想像成一棵大桂树的阴影永远是那么一个样子,所以有个

吴刚在那里不停地砍伐,砍出的缺口会立刻愈合,这种联想也是十分自

然的。合乎自然,又十分有趣。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宇宙空间,登上月球了。但是,古代人民创作

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仍旧保持着它的艺术魅力。很少有神话像嫦娥奔月那

样深入人心,为最广大的群众所熟悉和喜爱。而从科学发展上来说,如

果没有前人飞上月球的想像,人类登月也就没有可能。



刑天挥舞干戚

(选自《山海经·海外西经》)





【作品原文】

刑天与帝①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②。乃以乳为目,以脐

为口,操干戚③以舞。



【注释】

①帝——指天帝。

②常羊之山——传说里西方的地名。

③干戚——干,盾。戚,古代兵器的一种,形状像斧子。

【作品今译】

刑天和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掉他的脑袋,埋在了常羊山。刑天就

用两个乳头当眼睛,用肚脐当嘴巴,一手抓着盾牌,一手握着大斧,继

续跟天帝作战。

【作品赏析】

刑天也像共工、夸父一样,是一个敢向天帝挑战的神。《山海经》

里的这一段记载虽然简单,但是想像十分奇特。尤其是,刑天的英勇战

斗、至死不屈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天帝砍掉了他的脑袋,还把他

埋葬起来。他却死也不认输,跳出来继续搏斗。没有眼睛看不见敌人,

他用两个乳头当眼睛;没有嘴巴不能向敌人呐喊叫阵,他就用肚脐儿当

嘴巴,双手挥舞着武器,勇猛地再次冲向强敌。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

海经》的诗里热情洋溢地赞美他说:“刑天舞干戚,猛去固常在。”诗

人显然也从刑天的战斗精神中得到巨大的鼓舞。



黄帝大战蚩尤

(选自《山海经》、《太平御览》)





【作品原文】

蚩尤作兵①代黄帝。黄帝乃令应龙②攻之冀州③之野。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师④雨伯⑤,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⑥,雨止,遂杀蚩

尤。









(选自《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摄政⑦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

沙、石子,造立兵杖⑧刀、戟⑨、大弩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

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

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













(图前文选自《太平御览》卷七九引

《龙鱼河图》)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

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注释】

①作兵——制造武器。兵,武器。

②应龙——神话里一种长着翅膀的龙。

③冀州——传说中我国中原上古的九州之一。

④风师——能够兴风的神。也叫“箕伯”、“风伯”。

⑤雨伯——能下雨的神。即“雨师”。

⑥魃[b2]——旱神,也叫“旱母”。

⑦摄政——执掌政权。

⑧兵杖——指各种长短武器。

⑨戟[j!]——一种古代兵器,长杆上端附有月牙状的利刃。

⑩弩[n(]——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出箭支的弓。

诛[zh&]杀无道——随便杀人,不讲道义。

玄女——也叫“九天玄女”,神话传说里的神女。

兵信——指挥军队的凭证,印之类的东西。

神符——用来调动神的东西。符,古代用作凭证的物品,用竹子、

木头、玉石、铜等材料制作,上面刻有文字,分成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道士写在纸上驱使鬼神的字、画也叫符。

八方——四方(东、南、西、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

西北)的总称。

《龙鱼河图》——汉代的著作,原书已失传。

涿[zhu#]鹿——在今河北西北部。

弥[m0]——满。

惑——迷乱。

风后——相传是黄帝的一个臣子。

法——仿效。

斗机——北斗星的机能。北斗星的斗柄总是指向北方。

【作品今译】

蚩尤制造了武器去攻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原野上进攻蚩尤。

应龙正蓄水准备战斗的时候,蚩尤搬兵请来风师和雨伯。他们两个施放

出狂风暴雨。黄帝就从天上请下名叫“魃”的旱神来对付。大雨被制止

了,黄帝终于杀了蚩尤。

黄帝执掌政权以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他们都长着野兽的身体,

但操着人的语言。他们铜脑袋铁额头,食物是沙子和石子,蚩尤制造了

各种长短武器,有刀、戟和大弩,他凭借武力,威振天下。蚩尤爱杀人,

残暴无道,不仁不慈。百姓拥护黄帝,想让他当天子。黄帝很讲仁义,

所以不能禁止蚩尤,敌不过他。天帝派遣了玄女,下界来授给黄帝兵权

和神符,使黄帝得以制伏蚩尤,平定天下。

黄帝和蚩尤在涿鹿的原野上展开大战。蚩尤施放出浓雾,浓雾整整

三天不消散。黄帝军队的士兵都迷失了方向。黄帝就命令他的大臣风后

摹仿北斗星的性能制造出指南车,用来判明方向,终于活捉了蚩尤。

【作品赏析】

黄帝是神话中东、南、西、北、中五个天帝之一。他位处中央,是

最重要的天帝。他长着四张脸,可以支配调动鬼神,作战的时候乘着蛟

龙拉的战车。蚩尤也是天神,据一些神话记载里讲,他“人身牛蹄,四

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他是南方天帝炎帝的后代,据说起兵

作战是为了替败在黄帝手下的炎帝复仇。

这里选用的三段看来确是天神之间的作战,如蚩尤请风师、雨伯,

黄帝针锋相对使用天上的旱神。蚩尤是兽身,吃沙子,石子,打仗时会

施放出大雾。但第二段中说蚩尤不仁不慈,百姓要推举黄帝当天子,以

及第三段讲黄帝制造指南车以辨别方向,冲淡了天神作战的味道,很像

历史传说了。

关于黄帝、蚩尤之战,古书里的记载就是这种情况,神话和历史传

说混杂在一起,纠缠不清,而且说法纷纭,莫衷一是。古书里也记载了

民间在十月祭祀蚩尤,为蚩尤建庙等实事。《史记·高祖本纪》里也说

刘邦在起兵时曾经“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由此可见古代在民间,

蚩尤也并不是古书里记载的那样,是个“诛杀无道”的恶神。

神话当中讲述天神之间的大战当然不是无端的。像女娲补天、羿射

九日那样一些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曲折反映。天神的

互相争斗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这个神话反映了

以黄帝为首领和以蚩尤为首领的两个大部族之间的战争。古书里关于这

方面的神话,历史传说很多,看来那是一场规模相当大,时间也持续得

较久的战争。

鲧禹治理洪水

(选自《山海经》、《楚辞》)





【作品原文】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③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④

杀鲧于羽郊⑤。鲧复⑥生禹。帝乃命禹卒⑦布土⑧以定九州。







(选自《山海经·海内经》)

鸱龟⑨曳衔⑩,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

羽山,夫何三年不?伯禹腹,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

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何以营?禹

何所成?















(图前文选自《楚辞·天问》)

【注释】

①鲧[g(n]——一位神话中的天神。历史传说中则说他是尧时的诸

侯。

②息壤——神话中讲的一种土壤。据说可以自己迅速增长,所以适

合用来堵塞洪水。有的记载里和息壤并提的还有“息石”,是一种具有

同样性能的石头。

③堙——填塞。

④祝融——神话中的火神,也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号“赤帝”。

⑤羽郊——羽山的郊野。羽山是神话传说中一个偏僻的地方。

⑥复——这里借用代替“腹”字。

⑦卒——最终,最后。

⑧布土——散置泥土。土,这里指息壤。

⑨鸱[ch9]龟——鸱和龟。鸱,猫头鹰的一种。

⑩曳[y8]衔——曳,拉,拖。衔,用嘴叼。曳衔,指猫头鹰和龟拖

拉、叼咬鲧的躯体。

——同鲧。

听——听任,任凭。

顺欲——顺应(人民的)愿望。

遏[8]——阻止。这里是囚禁的意思。

[sh!]——解除,免除。

伯禹——就是禹。传说禹曾受封为“夏伯”,所以称他:“伯禹”。

腹——从鲧的肚子里生出来。

变化——指禹在鲧腹内孕育的过程。因为鲧是男人,所以有这一

问。

纂[zu3n]就——继续。纂,继承。

前绪——先前的开端。绪,本义是丝头儿。

考——已死的父亲。

厥[ju6]谋——他的谋略、办法。

洪泉——洪水的源泉。

窴[ti2n]——同“填”字。

九则——九州土地的等级。这里指九州大地。

坟之——使它(九州大地)高起来。

应龙——神话里一种长着翅膀的龙。

何画——怎样用尾巴画地。传说禹治水的时候,有神龙在前边用

尾巴在地上画出路线,指明向什么方向引导洪水。

营——筹划管理。

成——取得成就,完成。

《楚辞·天问》——《楚辞》是西汉时人刘向编辑的一本楚辞作

品总集,共收入辞赋十六篇。《天问》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其

中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一连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作品今译】

洪水铺天盖地滔滔地涌来。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填塞阻挡洪

水,没有遵从天帝的意旨。天帝知道了非常恼火,就命令祝融在羽山脚

下把鲧杀了。鲧的肚子里又生出了禹。天帝最后命令禹去散播息壤,让

九州平定下来。

猫头鹰和大龟衔他、拖他的身躯,鲧为什么任凭他们这样做?他顺

从百姓的心愿取得治水的成就,天帝为什么反而对他进行处罚?长久地

把他囚禁在羽山,为什么三年还不放过他?禹怎么会在鲧的肚子里,又

怎样孕育成人的?他继承了父亲开创的事业,顺利地完成了治水的重任。

为什么他继承父业,他的办法却又不相同?洪水的源泉那样深,他是怎

样填塞的?地方有九州那样大,他又是怎样一处处填高的?神龙怎样在

前边为他画出路线?浩荡像大海的洪水又怎样流走?鲧是怎样筹划、进

行的?禹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作品赏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讲的“大禹治水”,这里不妨侧重看一下神话里

的治水故事。第一段很扼要地讲了治理洪水的全过程。这里的人物,像

威严的天帝、火神祝融,这里的东西,像可以自动增长的“息壤”,这

里的事件,像男人的肚子里可以生出孩子来,全都是神乎其神的。这段

神话的另一个特点是,鲧是治水故事的核心人物。在这里,他并不是历

史里描写的那个由于治水不利而被杀的草包,而是个为把百姓从洪水里

解救出来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他至死还惦记着洪水的事,从自己的肚

子里生出禹来,让他继续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业。

我们选用的第二段是《楚辞·天问》里就鲧、禹治水发出的一连串

问题。它除了印证第一段中一些说法(例如禹是从鲧的肚子生出来的等

等)之外,还可看出神话中关于鲧、禹治水的另外一些内容。鲧的治水

在一连串问题中也仍占有大半的篇幅。伟大的诗人屈原提出“顺欲成功,

帝何刑焉?”的质问,还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显然对鲧

寄予无限同情,而对天帝的行事表示不满。

像旱灾一样,水患也是威胁到原始人类生存的巨大灾害。当时生产

力极为低下,人们竭尽全力同洪水搏斗的同时,还在口头创作中表达他

们战胜这种巨大危害的强烈愿望。用笨拙的工具和普通的土、石很难挡

住洪水,他们就幻想出可以自动迅速增长的“息壤”、“息石”。鲧和

禹不论是实有其人,还是他们想像出来的,都是经过了他们的神化和用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代表他们心愿的英雄。而鲧、禹治水经历的

失败和挫折,也是他们自己斗争经历的曲折反映。

献花(0)
+1
(本文系goldstarni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