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震灾书劫

 阿里山图书馆 2012-03-12

                         震灾书劫

                                             书人书事 / 张明杰

  3·11日本大地震,转眼已过去一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遭受考验的不仅是人的命运,无数历经岁月、被辛苦保存下来的珍贵书籍,也会毁于一旦,从此绝迹。日本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也是自古就珍惜书籍文物的国家。有关地震与图书这个话题,留下了许多遗憾,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去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我时常惦记的是一家图书馆,即坐落于震灾地区的福岛县立图书馆。准确地说,担心的是该图书馆内的一个小文库,名曰“佐藤文库”。它是以战争关系文献为主的独特文库,是当地名叫佐藤传吉(1887-1967)的商人花费六十余年心血苦心收集起来的。

  该文库尤以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为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方面的资料最为丰富,囊括了与军事、战争有关的各种书籍、报刊、书信、文件、图片等,计1.3万余种,甚至包括一些珍贵抄本、底稿等。如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撰写的《日清战史》稿本。它是后来正式出版的、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的修改稿。直至1994年,日本学者中塚明目睹了该稿本后,将两者加以查对,发现正式出版物上有不少删节和篡改,尤其是对占领朝鲜王宫等事实记录做过改写和编造,于是著书(《辨明历史之伪造——战史中消失的日军“朝鲜王宫占领”》)披露,从而揭穿了一段伪造的历史。由此一例,亦可推知该文库所藏资料之价值。据说,二战前后,日本陆、海军部及防卫大学等都曾希望获得这批资料,但均遭收藏者拒绝。后根据藏者意愿,全部移交并捐赠给福岛县立图书馆。

  震灾发生月余后,我从家居福岛的日本友人处获悉,该图书馆只是部分遭受轻灾,暂时关闭数月,文库内资料似无损失,这才放下心来。

  日本古来无文字、书契,后自中国传来汉字书籍,遂开辟其文字记录之历史。或许与此不无关系,日本向来珍惜文字书物,更重视其保存流传。加之,历史上既无我国频发的革命,又少有外寇侵袭,客观上利于书籍文物的保存。大凡来日本访书、访学者,无不惊叹或赞羡其书籍文物保存之丰、之好。然而,如同事物总有其两面一样,日本的书籍保存也有一大天敌,那就是地震。一直以来,无数图书古籍总难逃地震之厄运。

  历史上久远的不说,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就使无数珍贵书籍毁于一旦。这里仅以一所大学和一家个人书铺为例,便不难想象当时书籍罹灾之惨状。创设于1877年的东京大学,其前身为江户时代幕府设立的开成所及医学所,大学图书馆及各学部图书室等藏书浩瀚,珍籍众多,自不待言。地震首先引发藏有化学药品的工学及医学部的一些实验室起火,伴随强劲的南风,火势迅速蔓延至图书馆,接着文学部本馆、法文学部研究室、八角讲堂、法学及经济学部事务所等,全部被烧毁。图书馆及文学部等图书室内约50万册图书瞬间化为灰烬。据震灾半年前的统计,东大的藏书约75万册,可知其三分之二皆被焚毁。

  其中,仅来自中国的贵重书籍就难计其数,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9995册。据说为雍正朝版本,插图尤为精美,是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特命手下从清朝订购来的。原藏于旧幕府的枫山文库,后依明治天皇意旨,由宫内省调配给东京大学。另外,藏文《大藏经》350册、蒙文《大藏经》106册、满文《大藏经》约150册,虽不是整套,亦弥足珍贵,皆化为乌有。尤其是藏文《大藏经》,原藏于北京安定门外藏传佛教寺院黄寺,在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际,时为日陆军翻译的东本愿寺僧侣寺本婉雅,经精心策划和百般活动,乘混乱局势,赢得庆亲王、醇亲王、尚书那桐等人的信任,将黄寺的藏文《大藏经》以及资福寺的另套《大藏经》搞到手。后将这些经卷装入特制的百余只木箱,利用军方运输船运往日本。关于寺本婉雅的在华活动及《大藏经》入手经过,可详见其本人的《蒙藏旅日记》或秦永章著《日本涉藏史》。

  黄寺的《大藏经》献给了皇室,另一套寄赠给了真宗大学(今大谷大学)图书馆。献给皇室的《大藏经》,据寺本婉雅本人记述,为绀纸金泥的《甘珠尔》和万历版《甘珠尔》朱印本及其他经卷写本。另据史学家砺波护讲,为明万历年间据永乐版重印的《甘珠尔》。这些经卷后由宫内省长期出借给东京大学图书馆。本为藏传佛教名寺镇家之宝的贵重典籍,不料,却毁于异国震灾。悲哉!

  原位于文京区本乡的文求堂,1901年开业,是一家以专营中国书籍文物而闻名的书肆。店主田中庆太郎(1880-1951)不仅经营有方,而且是一位眼力与学识俱高的学者,尤其精通古籍版本,与罗振玉、郭沫若、内藤湖南、高罗佩等交往颇深。清末民初时,他往还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还在北京购置房舍,常年坐地收购善本古籍或书画。因此,东京的店铺总是充满了各种中国古籍和部分珍贵字画,其中有不少宋元版书籍。然而,这些书籍字画在关东大地震时也都付之一炬。其中,包括敦煌石室六朝写本《抱朴子》、敦煌本《天龙八部图》等稀世珍品。日本敦煌学研究之发达,为举世公认,但最早亲眼目睹敦煌古书古画的,不是京都的敦煌学者,而是田中庆太郎。伯希和携敦煌遗物至北京时,田中捷足先登,上门造访并观赏了其所带的敦煌宝物。后又介绍罗振玉等前往观看,并先后与罗氏将此消息和书物照片传给京都的内藤湖南,致使中日学界为此大发现而深感震惊。因此,在述及中日敦煌学史时,田中也是不应忽视的人物。

  文求堂在震灾中蒙受的损失无法估量,因为当时店内展销和库存的,多为不易售出的高价古书或字画。不过,以此为转机,田中放弃收购古籍,而改为白话教科书的经营,并在短期内收到良好效益。

  震灾毁坏的房屋建筑等会很快重建,但焚毁的书籍资料却很难复原,有些甚至再也无法看到了。因此,如何保护书籍,使其免受地震灾害,成为日本各界的一大课题。尤其是个人藏书,从诸多条件来看,比起公共图书馆来,危险系数要大得多。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后,已故华侨陈德胜多年收集的中日现代史料万余种,经其遗族之手捐赠给滋贺县立大学图书馆,现作为“陈氏收藏品”而公开。著名历史小说家陈舜臣(居神户),也将其大量藏书捐献给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这种个人藏书能够走向社会,为公众服务,实为幸事。遗憾的是,在当今日本,能够接受个人藏书的公共机构或单位还极少。

  书籍的命运或许会永远令人担忧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