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念訣要(心學指微)(转)

 天地虚怀一 2012-03-12

止念訣要(心學指微)(转)

止念訣要(心學指微)
  修道人第一要著,在斬除雜念,再使念念歸於正念,由正念而止念,由止念而無念,正所謂「一念不生,寂然不動」者是。當入坐時,雜念最難除,萬念紛紜,莫可止極。愈除愈不得除,愈止愈不得止,有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者是。對此先可用斬截工夫!妄念起於識根,將識根斬截,則自對境無心,或轉識成智,則自對境無妄。妄念之生,在於妄塵;欲滅妄塵,先淨六根。六根清淨解脫,則無六塵;六塵即無,則無六識;六識既無,則自真心現前,而妄想雜念,亦自不消而無矣。
  其次,可用覺照工夫。古真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念起即照,照之即消。」佛家常謂:「念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但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便即可無念也。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識念自然污染不得。」正念唯一,便可念念不生,無念即無生,無念亦無滅;由斯而漸至於止念之境。念止至寂,渾渾淪淪,寂寂惺惺;無人無我,無天無地;自然沖虛靈明,寂靜如如,而入真無念無息之大定之天,與道合一矣。故清淨子詩曰:「妄念難於神既邊,神邊六賊亂心田,心田既亂身無主,六道輸回在眼前。」
  修道之人,能至念頭不動,或一念不生,便自可一時有一時之福,一日有一日之福,一月有一月之福。此須由煉而漸至,非可一練即及也。理可頓悟,功須漸至!見卵而求時夜,見嬰而求勇士,自古以來,未之有也。及其用功之久,自然有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能所而忘,色空俱泯,無滯無礙,不染不著,而得入大自在天也。六祖云:「惠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此是六祖境界,非初入道人所可得而言也。故初學道人,總以無念為下手工夫。無念之初,先求簡念,簡之而至一念,一念專精,再簡之便可無念矣!呂祖百句章云:「無念方能靜,靜中氣自平;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故無念實為修道之入門切要功夫。
  念頭之起,全在一心向外放馳,將放馳之心向內收回放在腔子裏,一馳即收,久久純熟,自可到念頭不起境地。此即古聖所謂「退藏於密」者是!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求放心」三字訣,即為千聖血脈。心不放,即能存。放則念起,存則念止,看它從何處起,從何處出,從何處止,便得「本心」「真心」之所在。真心與本心,衹是一點靈明,虛靜寂照,無聲無臭;一有營為,便生念慮;思慮心一起,即失真體。在此處認心,衹是心之運用,而非心之真體也。陸約蒼有云:「看前一念過去,後一念未來,這過去未來之間,是名無念。欲向此一眼認定,再莫放他,便是真心所在。求即求此,存即存此,養即養此,學問即學問此。」尹真人詩曰:「靈光終夜照河沙,凡聖原來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塵動被雲遮。」六根不動,念即不生,六塵亦自滅矣。念起即妄,念止即真。止念旨要,即在求復其念頭不起之真體,而得徹見本來面目,以為入聖入道之初功也。
  一念起則一害生,故聖人常以無念為宗。聖罔念則狂,狂克念則聖,聖狂之分,只在一念。仙凡之別亦然。無明即在念起,斷無明即在止念。止念之下手,即在用克念法。克念之道,有須從事上克者,有須從 理上克者,有須從心上克者。工夫不同,下手處不同,歸處則一。惟以從心下手為簡要,克至萬念俱無,一念不起,得道矣。洪自誠謂:「念頭起處,幾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時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大抵心地清淨,則一動即覺,覺即轉,轉即無矣。其次,在用觀心法。觀心不動,其念自止。復觀一念未起之前,念自不績。在云:「觀心心不有,心無境自空。」若從用心止念,則有如火上添油矣!
  修道人欲除念澄神,首在能不起煩惱心,不起貪求心,不起妄想心。一有妄想心,則凡明知其不可能者。亦無不幻念粉飛。一有念求心,則即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亦無不貪心難斷。一有煩惱心,則即處瑤池仙境,玉關天宮,亦無不苦念幾生。三心斬絕,則自可心地清靜,一念不生。設不能一念有生時,亦可以「一念聚心,永不旁務。」進之,委心虛無,不績不隨,則自抵於「無念」境界矣!
  六祖有云:「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凡夫乃真佛種子,煩惱為無上菩提。超凡以入佛,入佛而不住佛位,即佛以入凡,佛凡無分,此時大慈大悲無上成就。脫煩惱以證菩提,用煩惱亦可增長菩提。再進一步,菩提而不以菩提自了,再轉向煩惱中去,所謂湯鑊中行者是。惟工夫到此境地不易。又張拙見道偈謂:「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與憨山大師所謂:「妄想與而涅槃現,煩惱起而佛道成。」亦煩惱即菩提之又一註腳也。修道人可由此並參!
  六祖又云:「前念迷即凡夫,筆念悟即佛。」凡夫與佛,只在一念迷悟之間;迷即凡夫悟即佛,作仙作聖人亦然。這是何等簡易事,一念轉回,頓超立就。老子教人以「能嬰兒乎?」孟子教人以「不失赤子之心」,佛陀教人以「窮取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都是教你向後退轉,向內收斂,不向前奔馳,向外追求;以向前向外即迷。向後向內即悟也。以嬰兒、赤子與父母未生本來面目,均為無境、無相、無念、無心意識之本體。故六祖接著又說:「前念著境即凡夫,後念離境即菩提。」這即是說;對境有念即凡夫,對境無念即菩提。對境生心即凡夫,對境不生心即菩提。著境即離,一離即滅;前念即滅,後念不生;心境俱泯,內外無分,如如不動,渾然一氣,即可入真如境界。吾人須知,境從有上立,道向無中參!體認老子一個無字,則本來無心,何有前念後念?本來無境,何有著境離境?故六祖一道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得衣缽也。
  體得無時萬事休,人生可必苦追求!無奈世人忙到老,大休前頭不肯休。正是「舉世都從忙裡過,誰人肯向死前休!」故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覓了時無了時。」惟欲當下割斷萬緣,死心學道,求得一個真休歇處,亦非易事,亦非難事。能休則當下即是!不能休則雖萬世,亦仍依然故我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