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詹刚 薛峰 执行策划:谢强 梁振华 曹勤良 何建平 撰稿:首席记者 李婷 版画、苏绣、缂丝、玉雕、剧装戏具、苏扇、苏裱、竹木牙雕、红木家具和小件、制砚、灯彩、工艺画、漆器、仿古铜器……这是曾经活跃在桃花坞地区的苏州手工业行当。在苏州古城内,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区域能像桃花坞这样,拥有资源如此丰富的传统手艺“基因库”。
[明式家具]最受认可的中国日用品
木质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件,由于文化背景与审美的不同,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私人藏家都把不同时代的古代家具视为人类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予以重视、珍藏。中国的明式家具更因其设计科学、结构简练、选材精良、造型优雅、装饰精美等诸多优点,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追捧的庋藏珍品。 从明朝中叶的15世纪至17世纪,木质家具走到了一个巅峰,由于其经典的制作技艺与艺术品位几乎臻于完美,所以,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明式家具”的名称从未有过变更。苏州正是“明式家具”的故乡。 关于明朝中后期的人们特别喜爱硬木家具的特点,明朝范濂在其笔记《云间据目抄》中说道:“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范濂清楚地指出这些细木家具产自苏州,接着,他不无幽默的继续写道:“自从隆庆、万历两朝以来,普普通通的人家呢,也都开始用上细木家伙了。那些从安徽来的小木匠们,快活地在城里的街道两旁摆摊的摆摊,开店的开店,无非就是卖些嫁装、杂器而已。富户之家、豪门子弟可就不一般了,常见的椐木已经不入他们的法眼,他们家里的床、橱、几、桌,都要用上花梨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设计精巧做工一流,动不动就要花费大价钱。最奇怪的是,那些衙门里跑来跑去的差役如果能找个小房间,也会整出个角落来,用木板铺铺平,外面的天井里养一盆鱼放几株花,房间里的细木桌子上放一柄掸掸灰的拂尘,号称‘书房’,阿要搞笑呀,我就不知道这些个捕快、差役们读的都是什么书呢?”———这些文字虽然迂腐可爱,但却真实地记录了人们深爱硬木家具的风气已然形成。 被认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山之祖的明朝人王士性,在其《广志绎》 中是这样提到苏州人的:“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治淬,能令真赝不辨。又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违。“王士性对于苏州人的特点可谓一语中的,他特别以最常用的家具为例:“比如书斋里的案头清玩小件,还有几、案、床、榻,近年来都是以紫檀木和花梨木为时尚了。而且样式上喜欢古朴不追求雕镂,就算有用到雕镂的地方,也都采用久远的商、周、秦、汉那时的式样。那些偏远冷僻之地,都会想方设法追随、模仿苏州人的做法,这一点也就是从嘉靖、隆庆、万历这三朝开始风行天下的。”———作为同时代之人,王士性对“苏作”的评价已经非常高了,四方之人都以苏州人的好恶、雅俗为依据。 苏州人以紫檀木、花梨木、杞梓木等优质木材制造的硬木家具,因为有了文人、画家的参与,呈现出造型简洁质朴,装饰单纯精练,做工精到规矩,结构科学合理的主要特色,其典雅含蕴的书卷气跨越时空,征服了一代代的使用者和收藏者。 20世纪30年代,旅居北京的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出版了《中国花梨家具图案》(英文版),称得上中国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安思远出版了《中国家具》,在西方掀起了中国家具收藏热。而最近的一位比利时人菲利普·德巴盖则如此评价他的收藏:“明式家具内敛而优雅,正好反映出学者阶层的道德价值观,因为他们才是黄花梨家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推崇的价值观是坚韧、纯洁,厌恶炫耀。家具的设计不仅包含了创新精神,还显示出传统形式,反映了学者阶层的儒家思想,在时空之间搭起思想交流的桥梁。明式家具表现出美学超越时间、文化和时代的特性。正因为如此,明式家具才永远是那么经典。”
[苏州灯彩]灯火升平赏心乐事
在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点灯庆贺的习俗,据称源于汉朝天子在夜间进行的祭祀活动,皇帝要拜天保佑,老百姓也想跟着凑趣儿,于是,在元宵节夜间燃灯的习俗就从宫中传到民间,普天同庆了。 在苏州民间工艺中,苏州灯彩的历史最悠久,史称“苏灯”。成书于北宋的《岁时杂记》中有记载:“灯夕,外郡唯杭苏温华侈尤甚。自非贫人,家家设灯,有极精丽者。浙西大率以琉璃灯为主,苏州卖药朱家灯烛之盛,号天下第一。以琉璃肖物之形,如牡丹、莲花、曼陀罗、又盆中莲荷,车舆、瓶钵、屏风、帐幔、拄衣、佛塔、转藏、鬼子母等像,皆以琉璃为之,亦用云母石为灯及缯楮等,品类繁多。”———苏州的药商朱家居然拿得出天下第一的彩灯来,“苏灯”之名确是不一般。 到了南宋,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叙述,南宋宫廷元宵节张挂的灯彩,均以苏灯为最;当时最大的灯,圈片直径达三四尺,皆用五色琉璃制成,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生动奇趣的画面。而范成大认为两款名为“万眼罗”和“琉璃球”的苏灯品第最高,并誉为“吴中风物无双”,他还在诗中描述说:“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在《石湖乐府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吴中风俗,尤竞上元。前一月,已卖灯,谓之灯市”。灯彩成市,可见其规模之盛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王鏊在《姑苏志》中记载,苏灯有荷花、栀子、葡萄、鹿犬、走马、栅子等名目,更加丰富多彩。嘉靖年间,著名的灯彩艺人赵萼制成一种剔墨纱灯,用纱刻成花、竹、禽、兽之状,随浓淡晕色,溶蜡涂染,再用轻绡夹起来,点燃灯烛后,则见“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附近乡镇及外地的客人都会到苏州采买苏灯。《清嘉录》中明确写到每年进入腊月以后,城内吴趋坊、申衙里、皋桥、中市一带的灯市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各种灯彩精奇百出,花样名目不胜枚举。灯彩最盛的市场在阊门外,所以有“中市彩子南濠灯”的说法。时人在大街上搭起彩棚,上面插着松枝竹叶,悬挂彩绸、流苏,夜间燃烛点灯,通宵达旦。 除了灯彩,在元宵的晚上,苏州人还有放烟火、闹元宵、打灯谜诸般活动用以狂欢:人们在家中正堂上点燃巨大的蜡烛,在烛光摇曳下大摆筵席; 街道上的神祠、会馆则请来鼓乐手吹拉弹唱,周围也是华灯朵朵,这叫“灯宴”;游人竞相出门看灯,一群群一队队的来来往往,看得累了,就坐进茶墟、酒肆之间吃吃喝喝,天明才绝迹。 看了这绵延千年的元宵盛况,可以想见那所有的精彩,全得由一盏盏“苏灯”点亮、传承。
[苏州漆器]千文万华 不可胜说
桃花坞廖家巷中,曾有苏州漆器雕刻厂。苏州漆器的辉煌与低迷,是需要直面的历史真实。 距今4000多年前,吴地先民就已开始使用漆。在瑞光塔出土的宋代真珠舍利宝幢底座部分,已有漆雕装饰; 另一件嵌螺甸藏经漆匣,木胎黑漆底,通体用天然彩色螺甸镶嵌成花卉图案,雍容瑰丽。 到了号称盛世的清朝乾隆时期,苏州为酷爱雕漆的乾隆皇帝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漆器。紫禁城里的御用漆器大至屏风、床榻、座椅、立柜,小到盘、碗、盒、匣,以及陈设、玩赏品等,几乎无所不能。无论在器物造型,装饰纹样、制作工艺、雕工技法,还是生产数量方面,乾隆时期的漆器都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精、最高的水平。其中相当的雕漆作品是交由苏州漆匠承做,不过,器物造型、图案内容、落款方式等均由造办处提出,乾隆皇帝有时还亲自过问制作细节。 研究人员查阅了清宫内档,其中就有多项记载。 “乾隆三年四月初九日,太监毛团交红雕漆兽面瓶一件,黑雕漆盘大小七件,各式填漆盒大小二十六件……传旨:着交海保将填漆改好花样,雕漆的照原花样,俟告成之日,俱刻乾隆年制款。于乾隆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将海保家人六十五(人名)送来原交去收拾各式漆盘七件、漆盒六件持进讫。”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太监鄂鲁里交:黄漆地雕红绿漆龙风碗三件,大明嘉靖年制款。传旨:‘发往苏州。……照样承做四件,俱要大清乾隆年制款,钦此。” “四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苏州送到雕漆龙凤碗四件……。” 谕旨中的海保,是当时苏州织造的负责人; 苏州则成为造办处指定的漆器生产所在地。 清宫旧藏的带有乾隆年款的雕漆很多见,如今保存在故宫的剔红海兽图圆盒,就是一件由苏州漆匠制作的精品,其盒盖内正中有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这个高6厘米,口径15厘米的小盒子制作共耗时一年半之久。现存乾隆咏雕漆的诗文有几十首,其中还有点名赞美苏州漆器的:“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 清末,国运没落,至光绪时,雕漆技法几乎失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令苏州制作雕漆,苏州织造回复的奏文最后两句是:“所有雕漆宝盒,无匠造办。” 新中国建立后,1960和1965年,红木雕刻厂先后派技工去福州、上海学习漆工工艺,继而设立漆器组,生产漆屏风,恢复传统漆工艺生产。1965年9月在苏州红木雕刻厂漆器组基础上,成立桃花坞漆器雕刻厂,1966年8月改名为苏州漆器雕刻厂。1985年,苏州漆器雕刻厂迁入廖家巷35号。 来源:姑苏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