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埃勒里·奎因评说——国名系列

 博闻书柜 2012-03-13

【转帖】埃勒里·奎因评说——国名系列

2009-10-18 08:49:21
从来没有完美的犯罪。 
 ——理查德·奎因 
标准的埃勒里·奎因——罗马帽子之谜 
原 名:The Roman Hat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29 
英国初版:Gollancz,1929 
罗马剧院正在上演紧张刺激的《枪战》,在这座几乎爆满的剧院里,一个男子却被毒死在他的座位上。面对数以万计的嫌疑犯,理查德·奎因侦探长以他特有的镇定维持着调查工作,埃勒里·奎因则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重大疑点:死者的帽子不翼而飞!于是,围绕着帽子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精彩的故事。 
这是埃勒里·奎因出版的第一本书。此书原是投给McClure杂志社的有奖征文,它在一百多篇稿件中脱颖而出(不过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获得首奖),于1928年在杂志连载,1929年出版。评论家对此书的评价甚高。《芝加哥每日新闻》的评价是:“得到了我们的A级。”评价的字眼也多是“有才气的”,“具有创造性的”,“令人着魔的”,“有诱惑力的”……好评如潮使这对表兄弟不久以后放弃各自工作,专门从事推理小说的创作。 
来看看我们的主角理查德·奎因和埃勒里·奎因初登场的情形吧: 
“理查德·奎因警官无论在外表还是在动作上都没有任何与众不同之处。他是一位身材矮小、枯干,但又十分温和的老绅士。他走路微微有些驼背,同时又带着与他厚厚的灰发、浓密的胡子、深近的灰色的眼睛以及纤细的手指非常匹配的审慎的神态。” 
“埃勒里比他父亲高六英寸,剪着齐肩的短发,他走路时头发就随身体协调地摆动。他穿着一件深灰色的大衣,手里拿着一根文明棍。他鼻子上戴着无边儿夹鼻眼镜,可这眼镜与他运动员似的体魄不太和谐。不过他额头上方的细细的皱纹又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但却不擅长运动的人。” 
 埃勒里·奎因创作推理小说是受到范·达因的影响。丹奈后来回忆说,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范·达因获得了很多的经济利益。作为当时美国文坛不入流的推理小说作家,达因从这上面获得的金钱的确是令许多人羡慕的。埃勒里·奎因对于菲洛·万斯探案的模仿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理查德·奎因效仿马克姆检察官,使得埃勒里·奎因有机会接触案件,维力巡官效仿西斯警官,法医普罗迪效仿法医德莫斯,等等。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久以后,埃勒里·奎因取代了范·达因成为了美国推理小说的代名词。 
《罗马帽子之谜》里嫌疑犯众多,整个剧院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凶手,而线索少得可怜,由于凶手的狡猾与运气,没有留下什么特别有价值的线索,因此有人评论它是“完美的犯罪”,埃勒里·奎因在书中似乎也有此意。但是,埃勒里·奎因的火眼金睛立刻发现帽子这一重大线索,这给今后调查省去了很多麻烦。案件里还安排了几个分支,使得案情扑朔迷离,精彩有加。最后的逮捕罪犯再一次显示了埃勒里的俏皮,凶手也是使读者大吃一惊,自叹不如啊。总之,这是一件标准的埃勒里·奎因探案。我们会看到在今后的作品中(特别是早期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延续着首部作品的风格:他讲求逻辑推理,在作品中充满理性,他讲求公平竞争,给读者足够的线索,甚至发出“挑战读者”的请求。推理小说中的解谜游戏成分在奎因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至。 
再谈谈关于埃勒里年代学的问题。很早以前就有读者问我能否做出一份埃勒里·奎因的年表。虽然奎因的长篇推理小说并不多(30多部),但是理出年表的头绪还比较困难。研究者Nevins更是直截了当的说,不要试图指出故事的发生时间。比如《罗马帽子之谜》,小说中写道案件发生在9月24日星期一晚,但是1923、1925、1926、1928都合适。在《罗马帽子之谜》序言中J. J. MCc说埃勒里全家已经移居意大利,而且埃勒里已经结婚生子!也就是说1929年之前埃勒里就结婚了,但是呢,后来一系列的小说不得不违反这个“事实”。又如1956年出版的《奎因探长自己的案子》中,理查德·奎因将要退休,而1958年《最后一击》中理查德超过80岁,60年代的埃勒里小说又再次回到理查德退休以前。另外,小说中的埃勒里·奎因也是一个作家(侦探兼作家),他似乎也在写关于埃勒里·奎因的小说!因此,具体哪本书是小说中埃勒里虚构的,哪本书是小说中埃勒里参与的,也搞不太清楚。我这里就姑且听从Nevins的忠告,不再去讨论奎因小说的年代学了。


优秀评论家的禀赋,首先在于多思善疑。 
 ——詹姆斯·洛厄尔 
独具创意的故事——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 
原 名:The French Powder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0 
英国初版:Gollancz,1930 
正午12点,弗兰奇百货公司的橱窗里开始展示现代家具,当墙上的窗弹出时,一具美丽的扭曲的女性尸体跌落出来,谜案就这样人仰马翻的开始了。整个案子悬疑不断,开头提出了大量的疑点:为什么凶手费尽心思将尸体抬到橱窗里?为什么弗兰奇夫人深夜到公司?寓所刀片为何神秘失踪?离奇的书有何涵义?……疑点到处都是,就是无法解释。最后的谜底还待埃勒里·奎因细细道来。 
“歇洛克·福尔摩斯的继承者。”——《The London Times》 
“一部出色的,惊险的,聪明的小说。”——William Lyon Phelps 
“埃勒里·奎因可以和歇洛克·福尔摩斯、亚森·罗平、菲洛·万斯以及其他伟大的头脑相媲美。”——William Lyon Phelps 
 一开始的谜题很有创意——橱窗蹦出女尸,紧接着的骚动和混乱则描写的活灵活现(这在《九尾怪猫》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出现的疑点、困惑很多,与《希腊棺材之谜》相反,这个案子从头开始就是个复杂的案子。像其他奎因探案一样,埃勒里·奎因开始了他精密细致的调查工作,对于第一现场的论述,对于顶楼寓所的搜查,……这些警察程序式的搜查占用了小说大部分的篇幅,也给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足够的(甚至是过多的)线索。读者不仅要问自己,如果我在现场能得出这么多结论吗?能够发现如此多的疑团吗?也许不能。此外,也留给读者相当多的疑团,以满足那些常常问“这能算疑难案件”的读者们,如移尸之谜,失踪之谜,钥匙之谜……埃勒里·奎因对于范·达因的二十条的第一条——即给读者同等的破案机会——做的滴水不漏,但你仍然无法像埃勒里一样指出凶手。这就是解谜小说的精彩所在。结尾的处理十分不错,不少评论家对此很赞赏。Anthony Boucher称“也许是侦探小说史上最值得赞赏的结局”;Nevins称赞说:“奎因在将近三十五页的解释中始终将凶手的名字藏而不露,直到小说的最后两个词——这种技巧在这类型小说中几乎没有可与之媲美的。” 
在“国名系列”中我们注意到埃勒里·奎因总是对某样东西死抓不放。有时是不起眼的,如《罗马帽子之谜》中的帽子,谁会刻意关心一个帽子;《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中的钥匙、刀片等;有些还比较突出,但是却令人不解的事物,如《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中的移尸事件。埃勒里本人(包括理查德·奎因)也在案件中不断分析这些细小线索,试图了解罪犯的为什么会留下这些疑点(当然不到最后是不会给出清楚的解释的),而这些往往也是是破案的关键(或者是关键之一)。埃勒里甚至不太关心某些模式化侦探小说中最主要的问题——谁会得利,其实作者本人也不关心这个,这也是奎因小说理性因素的根源,他(他们)希望通过完全理性化的案件,和读者进行公平的竞争。可以相信,一个有着缜密逻辑思维能力的读者,能够通过作品中的线索(大部分是非心理方面的线索)找出凶手,并且解释出他(或她)作案的手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奎因这种手法也仅仅是一种解谜游戏,真正的犯罪可能会与之大相径庭(太过理性了,不论是侦探还是凶手)。 
奎因在书中首次展示了他那特别的铝制工具盒,真是侦探梦寐以求的东西,它在以后也派了大用场。这个铝制盒子是柏林的Herr Burgomeister送给埃勒里的谢礼。盒子长六英寸(约15cm),宽四英寸(约10cm),重量不足两磅(约900克),一本书那么厚。一面盒壁上镶了块镜子,盒子里面是很多薄而结实的黑色小皮垫,每个垫子上穿着一小截蜡线,上面吊着个小器械。器械包括:两块供放大镜使用的“蔡斯”备用镜片,96英寸长小钢卷尺,红蓝黑三色笔,小圆规和特制铅笔,黑白两色指纹粉,驼毛刷,痕迹收集印盒,一卷玻璃纸纸袋,小测径器,小镊子,折叠式探针,别针和针,石蕊试纸,两个小试管,组合刀具,指南针,红白绿三色麻绳,封蜡,小打火机,剪刀,秒表(《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P545-546)。


案发后最初的五分钟至关重要。 
 ——理查德·奎因 
严谨的构思——荷兰鞋之谜 
原 名:The Dutch Shoe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1 
英国初版:Gollancz,1931 
荷兰纪念医院的手术台上,临近手术时道恩夫人在埃勒里·奎因的眼前神秘死去。一根金属线缠绕在她的脖子上。嫌疑最大的让奈医生却行使着他的沉默权,对手术前的神秘来客不吐露半字。道伦家庭的谜又困扰着全能的埃勒里·奎因——虔诚的管家?邪恶的女主人?柔弱的少女?神秘来客不见踪影,神秘博士害怕被人暗算,神秘谋杀接踵而来,……埃勒里·奎因最终将谜底向你娓娓道来。本书又插入了“挑战读者”,不妨接受挑战吧。 
《荷兰鞋之谜》是奎因的第三部侦探小说,也是埃勒里作为学徒侦探的最后一本书(《希腊棺材之谜》虽然发表在其后,但是书中的故事却早于《荷兰鞋之谜》,参见下文)。这又是奎因的一部正统解谜杰作。全文构思严谨,推理严密,英国推理名史家Julian Symons认为《荷兰鞋之谜》可以和《希腊棺材之谜》媲美。评论者Michael E. Grost也指出,本书的前十章堪称黄金时代侦探小说的写作典范,但是对于后面的情节发展,从第十章以后直到最后(第三十章)没有出现什么特别令人感兴趣的事件,尽管对于犯罪的解释是有其独创性的。他认为,这是一篇相当好的中篇小说但是不幸被扩充成长篇小说。 
不过,在道伦案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埃勒里和理查德奎因再次面临一些进退两难的麻烦。一个有前科的高利贷者正在医院开刀,他会为了拿到道伦夫人弟弟的钱而杀人吗?医生们和家庭成员们有仇恨或者金钱方面的动机吗,他们有不在场证明吗?医院医生和道伦夫人的女管家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呢?家庭律师到底在道伦夫人被害后销毁了什么文件?让奈是不是欲盖弥彰,在自导自演一出戏呢?总之,埃勒里提供给读者足够多的谜团,让这篇小说能够吸引住读者的目光。 
小说再次提出了“挑战读者”,这已经成为了奎因小说的一大卖点。在本书英文版的早期版本中,奎因特地增加了14页的“幕间休息”章节,这些空白页的目的是“读者可以用来记下他的关于解答的个人笔记”。“挑战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奎因的一种商业策略,但是也为读者带来了无限的解谜乐趣。尽管通常黄金时代的名侦探都会在最后一章召集相关人员进行一场演说最终指出凶手,可埃勒里·奎因的挑战书却并非总在最后一章之前提出,他的挑战可以说是精心设计,别具匠心的。在《荷兰鞋之谜》中读者甚至不知道埃勒里从预备室的用品柜里拿了什么东西,打电话告诉哈伯什么消息,但是的确线索已经给出,读者能够解决谜题了。奎因的挑战是公平竞争的典范,是解谜推理的乐趣体现。这种手法我在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中再次看到,他的“挑战读者”也不落俗套,很有创新。 
另外,奎因的小花样还不少。除了国名系列每本书都是“The 国名 物品名 Mystery”以外,他起的章回标题也蛮有特色的。比如在《罗马帽子之谜》中每个章回都以“In Which...”作为标题开始。《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也按照地点等分类,意思甚是连贯。在《荷兰鞋之谜》一书里这种模式尤为明显,全部三十章的标题名称都以“-tion”结尾,从“Operation”(操纵)引发的案件,到最后的“Explanation”(解释)。


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写出重要的事,还得回肠 
荡气,感人肺腑,这出戏该怎么编啊? 
 ——歌德 
埃勒里·奎因的第一案——希腊棺材之谜 
原 名:The Greek Coffin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2 
英国初版:Gollancz,1932 
卡尔基斯案件一开始调子就是阴沉的。他以一个老人的去逝作为引子,这和接踵而来的事件,气氛极为吻合。乔治·卡尔基斯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和经销商,死于心脏衰竭。葬礼之后,他的律师发现他的遗嘱被窃,于是立刻打电话给地方检察官。奎因侦探长和他的儿子埃勒里·奎因奉命来调查这件遗嘱失踪之谜,埃勒里用他的演绎法推断遗嘱在卡尔基斯的棺材里。当他们开棺之时却发现棺材里不是一具尸体——而是两具!谜案就此拉开序幕…… 
作者指出这是发表的埃勒里·奎因探案中最早的案件,因此埃勒里与前几部书中稍有不同。刚从大学毕业的他,年少气盛,恃才傲物,趾高气扬,凭借着自己的演绎法,不时对案件指手画脚,发表观点,也因此吃了不少亏。另一方面,埃勒里·奎因的俏皮,幽默,作品情节的神秘,过程的一波三折,结局的不可思议,演绎法的精妙,在埃勒里·奎因探案中实属第一(当然,据说《埃及十字之谜》也是非常出色的,不过没有中译本)。《希腊棺材之谜》作为埃勒里·奎因的第一案也具有了双关含意。 
作为解谜式古典推理小说,谜题大都越解越少,可《希腊棺材之谜》的谜却随着奎因父子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案情也随之越来越神秘。由开始时的遗嘱失踪之谜到第二具尸体之谜,到第三者之谜,到疑犯自杀之谜,等等,太多太多。狡猾而又神秘的罪犯,令刚出校门的埃勒里·奎因应接不暇,几乎难以招架。我们可以在这个案子上可以辨识出很多黄金时代的诡计:色盲、伪装自杀、多重解答……因此有人这样评价奎因的小说:“集古典推理小说大全的埃勒里·奎因小说,就是推理史上最像博物馆的东西,它有原创的诡计,但更多是总结了前代推理大师的最聪明创造加以巧妙变形而来——这种不倚靠单一个人智力,而等于是历代大师集体创造的成果,让奎因小说数量庞大,而且每部小说都像俄罗斯娃娃一般,一个诡计套着一个诡计,让人眼花缭乱,因此才会有人感慨,看了奎因,等于是总结一次推理小说的百年传统一般。” 
书中的埃勒里·奎因先后为读者提供了四种解答,虽然评论家大都不认为多重解答是奎因的专利,但是我本人很欣赏奎因小说中的很多多重解答方式,比如《希腊棺材之谜》、《非洲旅行者》等,都非常不错。多重解答很早就出现了,福尔摩斯小说中借华生口中说出的一些论断就具有多重解答的特点。E·C·本特利的名著《特伦特的最后一案》(1913)中提出了三重解答,安东尼·伯克莱(Anthony Berkeley)的《毒巧克力命案》(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1929)更是提供了六种以上的独立解答。埃勒里·奎因的这本书是随着案情的发展,各种线索的不断出现做出的演绎,逐渐拼接出犯罪的整个面貌,它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增强了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这书也演绎了如何将一个开头看起来平常的侦探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最后埃勒里·奎因用他完美的逻辑分析出了那个唯一有可能犯罪的凶手。 
此外,本书的引经据典也是奎因书中最出色的。埃勒里·奎因并不像菲洛·万斯那样的自命不凡,埃勒里不是将经典用于大段的演讲,而是将隽语妙言信手拈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感觉比万斯的自吹自擂要好很多。不过在Nevins的指点下,我们看到埃勒里的一个小小失误,在第31章末尾埃勒里把拉丁文“Ne quid nimis”(不重要)引作“Ne quis nimis”(无意义的话)还翻译成“有自知之明”。 
很多奎因迷对本书钟爱有加。英国推理名史家Julian Symons把《希腊棺材之谜》选入自己的百大选单,它也是日本埃勒里·奎因迷俱乐部(EQFC)票选第一名。研究者Nevins盛赞它:“《希腊棺材之谜》也许是黄金时代美国推理史上最复杂,最费脑筋,构想最不可思议的侦探小说。”他同时也指出:“尤其当你不熟悉解谜推理的复杂形式,《希腊棺材》也许会令你脑袋爆炸。”诚然,没有数学式的头脑(并不是指“数学头脑”)很难体会到数学式古典推理的芬芳与魅力。不过,《希腊棺材之谜》绝对是能让你锻炼脑袋承受力的好工具。 
虽然《希腊棺材之谜》中提到了此案对埃勒里·奎因今后的影响。埃勒里自己说道:“要说我从这件事中得到什么教训的话,首先一条就是——今后我对自己可能办理的任何案件,在没有弄清整个罪行的具体情况,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之前,决不轻下结论。”结果,今后的作品不再像《希腊棺材之谜》有如此多的分析过程了。唉,多么留恋于《希腊棺材》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啊。 
顺便一提,《希腊棺材之谜》是最早被翻译到中国来的埃勒里·奎因的作品。民国时期上海的中央书店“世界名著丛书”中收录《希腊棺材》,署名“爱雷奎宁”著,由程小青、庞啸龙翻译。不过不知道此书的具体出版时间。但是《希腊棺材》在《万象》杂志连载过(1941-1943),至少说明此书应该在此前后出版。而群众出版社在1979年出版由王敬之翻译的《希腊棺材之谜》曾获得“全国首届侦探小说大赛“(1997)翻译奖,我见过的版本中印数已达80万册。


不可能之事仅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预料到 
的事件。 
 ——查尔斯·切斯奈特 
两万人的目击者——美国枪之谜 
原 名:The American Gun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3 
英国初版:Gollancz,1933 
备 注:Mercury出版社1951年平装本(#164)名为《Death at the Rodeo》(牛仔表演上的谋杀) 
在两万人的众目睽睽之下,牛仔们一阵朝天放枪之后,曾经耀眼的西部片明星霍恩坠落马下,倒地身亡。观看演出的奎因父子大惊失色,老探长不得不去应付这两万名嫌疑犯,埃勒里则希望借助电影纪录片来完成推理。哪料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查找凶手毫无线索之后,竞技场重新开演,悲剧却再次奇迹般的重演,和上次一模一样,但是还是没有线索。能解释奇迹吗,埃勒里? 
当侦探小说作家们拿着放大镜搜寻着地图上的孤岛,或者充当大自然的角色去制造暴风雪的时候,奎因在干什么?他在把观众引向一个巨大的体育场!古典解谜推理希望作者尽量把凶手限定在一个小范围人群里,按照奎因的前辈范·达因的说法,将一个陌生人成为凶手等于作者自认无知,因此诸如乡村别墅(一个缩小的社会)、孤岛、暴风雪山庄逐渐成为了很多案件发生的舞台。奎因似乎不想落入这个窠臼,我们在之前已经看到《罗马帽子之谜》的剧院里数百号人都有可能杀了人,这里我又会看到20000人的嫌疑犯,但是还没有终结,等到《九尾怪猫》我们看到的嫌疑犯名单也许是整个纽约的上百万人呢!奎因小说的舞台如此广阔,也显示出了奎因手段的不凡,读者也无须惊讶、担心,因为最后一章埃勒里必定会为你解疑答惑。 
“奇迹难题”这是“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说的话,一般的推理史家会称为“不可能犯罪”,而解决这类问题则是卡尔笔下的名侦探基甸·菲尔博士和亨利·梅尔维尔爵士的拿手好戏。当然作为推理小说中最华美的谋杀,哪位作家不想尝试一下呢?《美国枪之谜》正是埃勒里·奎因的首部不可能犯罪作品。这本书有什么不可能?我们必须事先说明,不可能犯罪并不局限于密室杀人,当然密室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我也会在奎因的《中国橘子之谜》中阐释奎因的密室杀人案件。回到这本书,不可能的消失也许是它的主线。奎因侦探长出动了大批警察,仔细的搜查了任何人,地毯式的搜寻了体育场的任何地方,但是没有找到那把杀人的点25手枪。而这把美国枪不仅成为了标题的主体,更是破案的关键证据。著名的不可能犯罪研究者Robert Adey这样评价道:“作为一个不可能难题,谜题和解答的巧妙是它的优点,但是情节方面也许更适合一个短篇。它〔不可能犯罪元素〕不过是连接情节的众多元素之一,其他还有敲诈、消失的钱以及一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使之成为一部非常有趣的小说。” 
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些不公平,因为某些线索比较细微,令人难以觉察,而且凶手的动机也比较的隐蔽。当我再仔细读这本书时,觉得第一次的印象不完全正确。这还是一本公平游戏的小说,纷繁的线索烹饪成的红绯鱼也不是不能让读者接受的。埃勒里对于枪的消失具有非常优秀的洞察力,他在这方面没有给读者设置圈套,对消失的解释是可信的,消失手法的运用也颇具匠心。 
小说中的巴克·霍恩是根据著名西部默片明星William S. Hart塑造的。研究者Michael E. Grost认为选择“美国枪”作为标题出于部分政治批评的原因,也许是为了反映美国人对枪的狂热。


每一片奇形怪状的小碎片,都一定要拼在它该 
在的地方。 
 ——赫尔克里·波洛 
双重谋杀——暹罗双胞胎之谜 
原 名:The Siamese Twin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3 
英国初版:Gollancz,1934 
由于漫山大火,奎因父子被迫借住到山顶的泽维尔医生家。奎因父子却发现泽维尔家充满了神秘,先是奇怪的巨大“螃蟹”,又是医生被杀,手里拿着张黑桃6,再是奎因侦探长意外遭到暴力,医生的弟弟又被杀死,手上拿着张方块J,……埃勒里·奎因这次不仅要面对凶手的威胁,还要面对自然的挑战——熊熊的大火。 
这本书与埃勒里·奎因的第一时期很多作品不同,比较注重心理分析。借用《西班牙披肩之谜》中埃勒里自己的话说:“人性方程式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但搞半天我还是躲不开,该死,真躲不开。”其实在这方面奎因的技巧也不亚于他的数学推理。与上一本《美国枪之谜》迥异,这次奎因父子置身于森林大火塑造出的孤岛(山庄)。没有了现代警察程序的帮助,只能依靠埃勒里纯粹的推理。小说虽然在故事性方面有所欠缺,不如先前的几本书,但是推理——尤其是对于纸牌等线索的分析——十分精彩。就算是虚假的部分也是令人眼花缭乱,难分真假。 
读者会发现黄金时代的大部分古典推理小说尤如一个完美的圆。无论读者跟随小说如何卖力的调查、思考、推理,历经如何痛苦、艰难、惊险的场面,在最后一章之前势必会回到出发时的起点。接下来,侦探只不过拿着一只烟斗,摆上一个姿势,不急不慢的道出“你就是凶手”。于是宣告名侦探获胜。对于这类型小说,我们不会去问“神探是否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命案发生的方式和理由是否合情合理,线索出现的过程是否写实,……问了我们就得不到读推理小说的乐趣”(詹宏志:《詹宏志私房谋杀》)。本书正是这种黄金时代推理小说的完美体现,我们看到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动机,几乎每个人都有作案时间,但是真相只有一个。研究者Nevins称赞它是“奎因1933年小说〔除本书外还有《美国枪之谜》、《Z的悲剧》和《雷恩先生最后探案》出版于1933年〕中最好的一部,也是他第一时期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之一”。 
本书中奎因首次把“临终的线索”(也做“死前留言”)引入埃勒里系列,其后通过一系列“临终的线索”巧妙的演绎使之成为奎因小说的标志之一。其实在1932年雷恩系列的《X的悲剧》(1932)中就已经使用了,但并非支撑全部谜团的关键。而《孪生之谜》中,被害者攥在手中的纸牌成了推理的主要对象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临终的线索”在真实犯罪中很少见,尽管被害人能够留下些东西,但是难以想象在临死前的一两分钟里被害人还能冷静的思考如何利用唾手可得的物品指名凶手的身份,而且还要考虑到凶手是否会发现这个线索对他(她)不利。另外,“临终的线索”带来的问题是它们经常会有很多种解释,甚至它也许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线索而纯粹是偶然。侦探为了解决犯罪需要能够读懂被害人的意思——他必须按照被害人正确的意思来想。因此“临终的线索”只能当作是解谜小说的一种手段,而不能付诸于现实世界。


侦探是预见倒置的先知。 
 ——《雅典娜神殿》 
倒置犯罪——中国橘子之谜 
原 名:The Chinese Orange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4 
英国初版:Gollancz,1934 
备 注:《中国橘子之谜》简写版曾登载在《REDBOOK》(1934年第6期)杂志上 
一个神秘的来客被怪异的倒置手法杀死在会客室,奎因侦探长动用庞大的国家机器却始终没有查明死者的身份。行为古怪孤僻的老主人总是与埃勒里做对,百万富翁却面临经济危机,两个女人争风吃醋,管理员坚称没有外人进入楼层,……各种离奇充斥其间。这次埃勒里·奎因要效仿陈查理,解决这件充满神秘色彩的倒置的东方案件。 
台湾评论家詹宏志在《三口棺材》导读中有这样一句戏谑的话:“没写过密室,算什么本格推理作家呢?”密室杀人的确算是推理小说诡计中的极品,它符合读者对于神秘事件的诉求——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人莫名其妙的死去,能不神奇吗;它也让读者感受到莫大的解谜乐趣——不可能的事件用完全可能的方法就可以办到,这样的答案真是相当过瘾。正因为如此,才会有诸多作者绞尽脑汁想出众多密室的诡计来满足一下推理迷们的愿望。从埃德加·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1841)开始,由以色列·赞维尔(Israel Zangwill)的《大弓区谋杀案》(The Big Bow Mystery,1892)传承,到加斯东·勒鲁的《黄屋奇案》(1907)形成小巅峰,最后在“密室之王”的约翰·狄克森·卡尔那儿几乎得到了终结(他几乎写尽了密室题材的诡计,而且还留下著名的“密室讲义”)。那么这本书如何呢?《中国橘子之谜》被卡尔的传记作者兼侦探小说研究家Douglas G. Greene列入除卡尔以外密室小说的十大选单,著名侦探小说作家爱德华·H·霍克在不可能作品选集《All But Impossible!》(1981)中列出了一份通过选票产生的十大密室选单,《中国橘子之谜》也是赫然在列(当然卡尔的作品按规定只选了两篇)。这样说来,这本书在密室方面的成就还真不低呢,要知道在密室权威Robert Adey著的参考书《Locked Room Murders and Other Impossible Crimes: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修订版,1991)包含了超过两千条书(篇)目! 
其实埃勒里·奎因的这本密室小说走的是机械密室的路子。什么叫机械性密室?简单说是借助复杂的物理手法形成的密室。台湾评论家唐诺在为卡尔作品写导读时这样说:“‘机关派’成为失败密室的同义辞,便在于机关派从根本处违背了‘简单’、‘听得懂’的密室杀人最高守则。”从读者角度来说,一旦作者使用较为复杂的手法,或借助于一系列的工具,那么这个案子就有失公允,变成了侦探(作者)的独角戏。这本书虽然也有这样的先天缺陷,但是在案件处理上还算可以。它通篇围绕“倒置”的话题大做文章,尸体衣着的倒置,房间家具的倒置,以至于牵涉到了中国文化中的倒置(奎因笔下的中国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或者说是不真实的),而这些最终牵涉到了犯罪手法的倒置。因此仅管奎因尝试的是让人比较难以理解的机械密室,但是他为密室所营造的令人眼花缭乱、百思不得其解的氛围,再加上敲诈等其他手段的运用,整个小说还算差强人意。研究者Michael E. Grost称赞它是“埃勒里·奎因最复杂最具创造性的小说之一”,“它的结局显示出了黄金时代侦探小说奇妙的想象力”。他提出,这并不是一本模仿卡尔的书,因为时间上早于卡尔诸多杰作的发表时间,所以这完全是奎因自己的。 
仍然有很多人抱怨奎因的密室过于复杂而对读者不公。奎因研究专家Nevins甚至把本书归为第一时期最差作品的行列。密室权威Robert Adey评价说“作为密室小说的解答存在的某些缺陷就是复杂”,因此“如果不强调它是一本极好的密室小说,那么它确实是一本优秀的侦探小说”。某读者也诉苦道:我的脑袋怎么这样愚笨,甚至到了连解答都不懂的地步呢?埃勒里啊,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着爱因斯坦的头脑呀!(如果读者甚至在读完解说以后仍然不清楚罪犯的手法,那么参看“神秘联盟”网站乐阳绘制的“《中国橘子之谜》机关图”,相信能为你扫除疑惑。)


令人疑惑的问题,并非完全不可推断。 
 ——托马斯·布朗 
完美的终结——西班牙披肩之谜 
原 名:The Spanish Cape Mystery 
美国初版:Stokes,1935 
英国初版:Gollancz,1935 
备 注:《西班牙披肩之谜》简写版曾登载在《REDBOOK》(1935年第4期)杂志上 
埃勒里·奎因和麦克林法官到西班牙角度假,不料却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先是在木屋中发现被绑的百万富翁的千金,得知她的舅舅被人绑架生死未卜。意想不到的事再次发生,又传来在富翁家做客的花花公子马克裸尸于露台之上。为何这位不速之客会在此?为什么每人都恨他?为什么死时他什么都没穿?……埃勒里·奎因不得不放弃休假,应邀办案。 
这是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的最后一击,但并非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相反是相当成功的一部作品。小说再次带给读者仿佛置身推理博物馆中的感觉,黄金时代作家的诸多手法在这儿得到体现,豪宅(英式古典推理迷喜闻乐见的场景)、相对封闭的孤岛(黄金时代的谋杀好去处)、一个个心怀鬼胎的人、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管家……案件的谜也设置了不少:为什么独眼巨人要在谋杀发生前绑架戴维·库马?为什么戈弗瑞夫人会邀请一堆她不认识的客人来家?为什么客人们面对如此不同寻常的邀请还欣然接受?为什么这个屋子里所有的女人面对马克的死都惊恐万分?最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凶手要拿走被害人的几乎所有衣物?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你读完全书会发现解答相当简单,情节设计也并非特别复杂,但是猜出凶手并解答以上的所有问题也不容易。即使在小说中,埃勒里也提出了五种可能性,并最终推理出唯一的真相。在多重解答方面由于全是在埃勒里最后演讲时才提出,给读者的印象没有《希腊棺材之谜》等书深刻,但也令人叹为观止。1998年台湾麦田出版社(现改为脸谱出版社)出版埃勒里·奎因的《西班牙岬角的秘密》中文版时故意做成一本不完整的小说,切掉说明杀人凶手是谁的结尾第十五、十六章借此挑战读者,并悬赏十万元奖金,供给台港两地读者猜谜。短期内销售量竟达到15000册,当然了,有不少推理爱好者也确实得出了正确的解答,看来爱好解谜并擅长此道的读者还真不少呢。 
实际上,在读埃勒里·奎因的小说(其实很多解谜推理小说也一样)时,读者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规则:任何有疑点的细节都是绝对和作案手法相关联的。在《西班牙披肩之谜》中,死尸裸体绝对是必须的。如果读者以为这是恶作剧,那么必定不可能推理出正确的解答。同样,对于作者来说,设置了这样一个离奇的事件,如果解答是某过路流浪汉扒去了死者的衣物,那么可能会招来读者的一堆臭鸡蛋了。解谜小说就是如此,纯粹的智力游戏罢了。 
似乎是有意在终结第一时期作品的风格,小说中埃勒里·奎因这样说道:“我的工作基本上面对的是符号的推演,……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我选择无视人性成分,把它只是个待解的数字难题,而把凶手的命运交付给那些真正思索人性的人来决定。”这是不是在暗示以后作品风格的取向呢?作为喜欢数学式侦探小说的人来说,奎因第一时期作品的终结带来了无限的悲伤。无论如何,第一时期奎因的作品(不论是国名系列还是雷恩系列)能够进入黄金时代最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品行列。 
怀念戴着夹鼻眼镜的埃勒里·奎因,怀念满口引经据典的埃勒里·奎因,怀念向读者挑战的埃勒里·奎因,怀念极具理性头脑的埃勒里·奎因,怀念……


复杂、血腥、幻想、矛盾、魅力——《埃及十字架之谜》    
《埃及十字架之谜》,是个萦绕在我心头很久的名字了。记得有很多次做梦,我都梦到了《埃及十字架》躺在我的身旁。而在我的梦中,他的封面是黄色的,和撒哈拉的风沙一样斑驳粗犷又饱含异域风情。拿到了书,我首先看了封面,是蓝色的。心里有些紧张和不安,也有些许的失望呵呵。(看来我的预感还是正确的,本书的名字和《中国橘子》的来源倒是极为相似)但是这只是稍稍的一丝遗憾,整篇谜案,却是一种发挥到极致的完美。  
 推理小说史上,有一颗恒星,叫做埃勒里·奎因。而推理史的年代坐标上,则有一个自然数,一个点,是属于奎因的,那就是谜一样的1932年。1932年,李和丹奈两兄弟,先后正式出版了四部长篇推理小说,分别是《希腊棺材之谜》《埃及十字架之谜》《X的悲剧》《Y的悲剧》。而这四部作品,确是每个本格推理谜心中魂牵梦绕的作品,也是整个推理小说史上逻辑解谜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这四部作品,《希腊棺材》以曲折的情节见长,《X的悲剧》依宏大的诡计出名,而《Y的悲剧》则有着震撼和不可理解的意外结局。《埃及十字架之谜》,则是四起复杂的无头尸案。 
 论成就,《埃及》也许不如《希腊》《X》《Y》,但是论可读性和精彩性,《埃及》却是一点也不逊色呢。通俗一点来说,《埃及》有着《希腊》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着《X》宏大华丽的诡计,有着《Y》意外的结局,虽然都不如这三篇来的彻底深刻,但是三种武器的完美糅合,使《埃及》具有了别具一格的致命魅力。而《埃及》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他的一些类似卡尔的气氛描写和耶稣殉道般的杀人手法,为小说增添了一份恐怖的哥特式色彩,加之几个华丽的哥特式幻想性谜团,使之成为一部气氛、谜团和结局比较完美的哥特式推理小说。 
 故事从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我的心。埃勒里因为一件奇怪的命案而来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里一名深居简出很少与人打交道的老师被钉死在“T”字形路口的路标上,他的头被残忍的割去。在被害人的家门上也有血迹大大的书写着“T”字。六个月后,一处鹰图腾柱上沓垂着一名头颅不见的百万富翁,验尸结果和上一宗命案完全一样,现场也遗留着“T”字的痕迹。不久是一具尸体被吊在桅杆上,依然是谜一般的“T”字,最后是在小屋内发现了第四具无头尸体,凶手仓惶而逃,尸体依旧被绑在十字架上。这些奇怪的“T”字标记,到底代表了什么意味?是宗教迫害狂?是埃及十字架的标志?还是精神异常的犯罪?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最终,埃勒里凭借自己严密的推理和老师的帮助,终于将真正的凶手抓住!而凶手居然是……  
 开局于一宗奇怪的命案。一个很少与人交流的外国教师莫名其妙的被钉死在路口的路标上,有人省称目睹了一个奇怪的跛脚人在案发时去了命案现场。这个不久在法庭上被称为“克洛沙克”的嫌疑犯,从此成为警方寻找的焦点。  
 按照埃勒里后来的说法,对于第一宗命案,他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样多。就这样毫无收获的他返回了纽约继续随父亲调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案件,直到六个月后的一天,他的大学老师的一封信,拉开了第二件命案的序幕。 
 死者是亚力克教授的邻居,一个爱下西洋棋的百万富翁。他被钉死在图腾柱上,构成了一幅惊骇惨烈的画面。死者的家庭却是秘密重重,上至夫人女儿,下至园丁邻居,每个人都隐藏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秘密,而这而的过程就像极了《希腊棺材》的情节,搞的你晕头转向毫无逻辑。这家不远处的一个岛屿,是归一种奇怪的宗教“太阳教”所用,而嫌疑犯“克洛沙克”就是这个奇怪宗教的大弟子,但是他早已消失不见。两个案件必有联系,这个点在哪呢?埃勒里通过地图,解开了这个奇怪的谜语。

案情渐渐明朗,但是线索的确太少。我曾一度咬牙坚持着挑战奎因,但是无奈假相太多,奎因这个制造“红鲱鱼”的高手,将我搞的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一对怪异的邻居夫妇,在诡异的埋着什么东西。夫人和另一位小姐,为了一位很无礼的泰山般的男人互相嫉恨,园丁福克斯据不说出主人死亡的那天晚上他去了哪,真是一团糊涂。 
 第三起案件发生在海上(这个最终的解释有些模糊,并没非常的让我信服)。也算是警方或埃勒里的一次失误,而第四件命案的发生则是个无法避免的必然。埃勒里不停感叹着线索太少,而边进行着逻辑构建。但是他总是觉得茫然中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在漂浮在心头,但是他却总也抓不住。 
 结尾是一段追捕戏,老师和埃勒里两个人心照不宣的分两路前进,彼此互留信件,仿佛打哑谜一般,吊起读者的胃口来。这几章的主要内容,按照埃勒里的说法,就是疲惫的人和汽车交织着几封信件。最终真正的凶手在逃离前几小时,在旅馆里被抓住。  
 这次扮演埃勒里搭档的,是他大学里的老师,亚力克教授。亚力克教授年纪虽然不小,但是身体硬朗,头脑清醒,爱好古代文明之类的知识。他经常与埃勒里讨论案情,并由此做出过许多很有意义的推理,并给出了一些好意见。他又是少数了解包容埃勒里的人,这一点上他了理查德没有区别。同样的是他们两也会像父子两闹点小小的别扭,埃勒里真是不孝顺啊。看到最后那一段追捕,埃勒里也不禁感叹,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还隐藏着这么聪明的人。而他给埃勒里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却让埃勒里永远都无法忘记。看到两个人心有灵犀的行动,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英雄识英雄的感动~~  
《埃及十字架》是在我黑名单上呆了很久的一本书,所以我看的时候很激动,都有些忘乎所以了。但是我并不想让这种感觉冲昏头脑,我还是照例看两个小时起来想一想,收拾一下思路,推理一下案情。这本书的”熏红鱼“做的如此精妙,故事情节如此错综复杂,诡计构造的如此灵活宏大,结局也是如此的意外,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但是我还是要指出一些小小的缺点。首先他的题目就起的有些让人郁闷,跟《中国橘子》的取名方式如出一辙,最终让我空等了半天。还有就是他最终的解释部分,推理的并不完全,不能完全说服我,不过还是相当精妙的呵呵。中间过程中有一些地方有小小的BUG,就不细说了。瑕不掩玉,这的确是一本足以载入推理小说史册的经典。  
 至于诡计么,我这么说也不算漏底,其实看到故事梗概大家都能猜出一点想法吧呵呵。无面尸是一个历史久远但是票房很高的诡计手法。布朗神父,金田一耕助等等著名系列中都出现过无面尸的经典案例,而横沟正史更是曾经在《黑猫酒店杀人事件》中给出过所谓的”无面尸“讲义。“无面尸”给作家出的最大难题就是,这种诡计的运用,会让读者很明确的确定凶手。而这个,也是推理小说们作家努力想去克服的地方。但是这篇《埃及十字架》,将无面尸诡计于情节气氛完美糅合,形成一种奇怪的气氛谜团,事情并没想像的简单呵呵,而是给人以智力上的究极考验,看看你和埃勒里谁更能挺得住那表兄弟两密集的逻辑炸弹的轰击。谁能站到最后,谁就能找到真正的凶手。 
 读过之后我有一丝的后悔,因为我努力的去和那表兄弟两个做这场游戏,最终还是在节骨眼上放弃了,导致解答篇中任他们摆布,其实我离真相已经相当近了5555。要弄清什么是假相,才能清楚什么是真相,这是我看《埃及十字架之谜》得到的最大的收获。相信自己的推理,才是游戏成功的源泉,所以不能放弃。 
 内大陆目前还没有《埃及十字架之谜》的出版,不知道当年群众和内蒙古出版社怎 么会粗心到漏掉如此名篇。真的忠心希望我们的出版商能够早日将目前已有的奎因系列补齐,而这个也是所有推理小说谜们共同的愿望吧。合上书,抚摸着书,有一丝的不舍。虽然阅读一本推理小说的经历,只要刻骨铭心的一次就足够了,但是我还是无法释怀。也许这是许久压抑的结果吧。想了很久的书,终于看完,没有惆怅,只有幸福,这也是很难得的一次奇妙的经历吧。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埃及十字架之谜》给我带来的这种感觉,让我觉得时刻与书融为一体。  
 希望大陆能够早日出全奎因系列,也希望大家能够早日看到这本血腥复杂从头到尾都是矛盾但解释却让人恍然大悟的本格解谜经典------《埃及十字架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