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惜字局和惜字库

 苏迷 2012-03-13
造纸是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人们常常用“惜墨如金”来形容“简练为文”须字斟句酌。其实,古人在纸张的使用上,何尝不是“惜纸如金”呢?
  历史悠久的苏州,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盛产书法家、绘画家和文学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度影响下,苏州更以“姑苏文盛出状元”享誉全国。自古以来,苏州人便崇文重教,对写有文字的字纸特别敬惜,认为它们有一种神圣的灵气。对写有文字的废纸,不准随便丢弃和撕毁,也不准用来擦鼻涕、抹桌子,或用来包装物品。
  自清代康熙以来,为了强化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人们敬惜字纸,苏州专门设立了与众不同的惜字局和惜字库。惜字局常常派人穿街走巷捡拾废弃的字纸,捡来后分类处理:可以利用的继续使用,无法利用的投入专门的焚坛烧毁。这种设于墙角的焚坛名“惜字库”,亦称为“惜字宝库”。作为拥有一定执法权的权威机构,惜字局还对毁损字纸的不良现象立碑严禁。比如,禁止漆匠用字纸糊帽笼、烘烤盘盒,或者制作扇子等物品。同时,也不许民间作坊以字纸制作供上坟用的“还魂纸”。
  惜字局在阊门一带比较多。山塘街斟酌桥对岸有一座惜字局,名“炉烽别墅”。虎丘山脚下也先后建有两座惜字局,乾隆年间名“闻行惜字局”,道光年间名“吴县惜字分局”。和惜字局相比,专门焚烧字纸的惜字库比较多。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惜字库,为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石树禅师捐资建造,地点在子城皇废基附近。清代诗人徐崧写有两首歌颂惜字库的诗歌。其一为:“吾道凭文字,浮图行不虚。香云生落纸,宝月吐残书。幸不焚蝼蚁,还应检蠹鱼。铁莲花发处,舍利自如如。”苏州当代文史专家马祖铭曾经对笔者讲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在铁瓶巷仁德坊和阊门内石幢弄,亲眼看见过两座惜字库。
  如今,在西园戒幢律寺东侧墙体,还残存一座惜字库。墙上留有“敬惜字纸”四个字额。这座建于清末的惜字库,可谓硕果仅存。此外,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还珍藏着两块惜字碑:一块为清代咸丰五年的《苏州府示谕敬惜字纸碑》;另一块为清代咸丰八年的《苏州府永禁污蔑字纸碑》。这两块珍贵的碑刻,不但是苏州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也是苏州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物资料。在推广无纸化办公的今天,古代惜字局和惜字库的做法,对我们今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来源:苏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