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朴民:古代兵学为当代军事文化提供历史智慧

 3gzylon 2012-03-13


  中国“兵学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多个层面。兵学文化的主体应该是与军事实践共生互动的战争观念、治军原则、战略原理、作战指导等内容,其主要文字载体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哲理深刻的兵书。其他文献典籍还有《尚书》、《周易》、《诗经》、《周礼》等中华元典,其中有与军事相关的内容;《墨子》、《孟子》、《老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所载历代学者、思想家的论兵文辞;史书、类书、政书、丛书中的言兵之作;唐、宋、元、明、清诸多文集中有关军事的论述,“汉中对”、“隆中对”、“雪夜对”等由史籍所载的历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军事言行。它们与专门的兵书著作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瑰丽宝库。

  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在战争观上主张文事武备并重,提倡慎战善战,强调义兵必胜,有备无患,坚持以战止战,反对穷兵黩武。反映在国防建设上,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居安思危,文武并用。在治军思想方面,提倡“令文齐武”,礼法互补。主张以治为胜,制必先定,兵权贵一,教戒素行,气艺并重,赏罚分明,恩威兼施,励士练锐,精兵良器,将帅贤明,智勇双全,上下同欲,三军齐心;后勤保障上,提倡积财聚力,足食强兵,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兵役思想上,坚持兵民结合,因势改制等。战略思想和作战指导理论是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主体和精华,它的核心是先计后战,全胜为上,灵活用兵,因敌制胜。一些有关的命题,诸如知彼知己、因势定策、伐谋伐交、兵不厌诈、出奇制胜等,都是围绕着“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夺取战争主动权)这一根本宗旨而提出和展开的。

  在哲学思想上,古代兵家具有丰富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成分。这首先表现为它能够以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全面认识和宏观把握军事问题。《孙子兵法》讲“道”、“天”、“地”、“将”、“法”等“五事”,就是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政治、军事、天时地利条件、法制建设、人才拔擢任用等各种因素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考虑。此外,兵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如“奇正”、“虚实”、“宽严”、“主客”、“攻守”、“形势”、“速拙”、“迂直”等,无不以相互依存、互为关系的形式存在。无“虚”即无“实”,无“奇”即无“正”,无“主”即无“客”,彼此间都是对立的统一。不仅对立的事物具有统一性,同一事物内部也存在不同倾向间相互对立、互为渗透的属性。用兵打仗本身就包含“利”与“害”的两种倾向,“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必须辩证对待利害关系,见利思害,见害思利:“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其次,表现为它对事物转化上“节”与“度”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即要清醒地观察分析形势,掌握事物变化的临界点,不要做过头,也不要做不到,顺境之中不忘乎所以,逆境之中不灰心丧气,尽最大努力,使事物的变化向有利于己的方面发展。用兵打仗讲求变化,追求“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的理想境界。在作战指导上,既强调“常法”,又提倡“变法”,主张“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若夫离法而合法”。

  再次,以事物发展普遍属性的立场、观点,看待军事斗争的变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主观指导。兵家的思维方法是辩证的,更是能动的,充满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既承认“胜可知,而不可为也”,又积极创造条件,去克敌制胜,所谓“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今天我们建设先进军事文化,起点与目标远远超越了古代兵学文化的理念与实践。然而,从另一角度考察,两者也有一定联系。古代兵学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先进军事文化的现成答案,但它可以提供历史智慧,现实参照。如古代用兵“唯民是保”、“上下同欲”等基本宗旨,无疑可成为今天构建先进军事文化的有益启示;古代兵学关于“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止戈为武”的理想境界描述,显然可作为我们今天发展军事实力、建设强大国防、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参照;古代兵学关于“以治为胜”、“制必先定”、“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管理原则,可成为我们从事军事改革、加强军队管理、更好履行人民军队职责的逻辑思路;古代兵学关于军事斗争“因敌制胜”、“致人而不致于人”规律,理应成为今天建设先进军事文化时牢牢把握主动权、积极面对挑战的思想借鉴;古代兵学文化关于“杂于利害”、“以迂为直”的辩证思维观念,可成为我们今天提升工作效率的积极思想方法。继承和借鉴古代兵学文化的合理内容与精华成分,乃是今天建设先进军事文化过程中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秦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