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诗词赏析(二)

 hdr8331 2012-03-14

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

考题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的?观

3、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来到”还是“登上”?登上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C)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8、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运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现了大海的胸怀。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诗人作为大军统帅,这次出征,是为了解除北方后顾之忧,然后南下统一天下,因此,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词语:
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史书
寥落:稀少
四周星:四年。2、首句从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干戈寥落”四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遗憾。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C)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职务以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里面。
D.尾句的意思是“现在我以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我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一语双关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5、该诗若分两层该怎样划分?写出各层大意。
答:前三联是第一层,尾联是第二层。
第一层写国与家的不幸遭遇,第二层写人死明志的决心6、就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对颈联做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一语双关,极为巧妙新奇,形为神奇绝对。惶恐滩是赣江中的一个险滩,当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军击败后,曾从此处退往福建,当时的惶恐心情正与地名暗合;当文天祥被俘后押经零丁洋时,孤苦伶仃的感觉,也与地名暗合。天然巧合加上诗人杰出的艺术构思,创造出这样神奇的一联绝对。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上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下句写自己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象征了他政治上的一生坎坷不平。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真挚,读之使人怆然。8、结尾两句,一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慷慨悲壮,正气凛然,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9、这首诗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考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骆宾王、杨迥、卢照邻并称“唐初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首联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用“五津”代蜀川,前加“风烟”二字,尤显得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次联用“跳脱”的修辞,从正面写离情转为劝勉。三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显得气象阔大,志趣高远。尾联中“在歧路”照应题目中的“送”字。

4、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D.尾联紧乘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象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写出和颈联立意相同和相反的两句唐诗。相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相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作特点:赠别诗大多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描写人物“黯然消魂”的心理状态,情调很感伤。但王勃这首诗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出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心胸,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气候、景物特色独具。

2、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将军和战士们忧国思乡,不禁热泪盈眶,愁白了头发。

3、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4“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请加以描述。答: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禁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5、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C)A、浊酒/一杯/家/万里
C、美管/悠悠/霜满/地B、燕然/未勒/归/无计
D、将军/白发/征夫/泪

6、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A、“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可边防军人没有走,他们坚守在边关。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但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人”包括全体边防将士,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发了;战士们因为久戌边地,不免流下思乡的泪。D、诵读这首词,我们感觉到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着我们,这就是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7、写出跟“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近的一句唐诗:一片孤城万仞山。

8词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什么?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停顿节奏。长烟/落日/孤城闭

10、评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军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情感,真实合理。但抗敌大功尚未完成,回家的事也就不去计议了,这突出了他们以天下为先,以国事为重的胸襟。

11、古诗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或评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塞下秋事风景异”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和江南一带的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戌边将士的思乡之情。D、“美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美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1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答:更喜欢后一句。因为后一句流传更广,更能明显地表示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仁人之心。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已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答:描绘了边塞荒凉而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5、“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情怀。

16、古诗常常一字传神,请自选一个句子赏析。开头一句用“异”字概括总感受。作者是江苏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觉得风光奇特。他围绕“异”字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17、词中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开头一句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峰之中,只见风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而从“孤城闭”三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18“人不寐”中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19、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紧紧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2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答:群山连绵,暮霭沉沉,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早闭的城门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2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字是整首词的关键,是核心,全词围绕“异”字着笔,分别从三个方面叙述:大雁南飞   边声四起    孤城落日

22请自选一角度,对这首诗作点赏析。例如:这首词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词中塑造了热爱祖国、坚持抗敌的战士形象。全首词的格调慷慨悲壮,感情强烈真挚,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本篇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想象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时间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像姜太公、伊尹那样遇到明君建功立业,也让作者在茫然四顾中看到一点希望,增加一点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写出诗人的矛盾心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暗用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报复和强烈的自信心。2“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答:因为此时诗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倍感世事艰难。3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答:“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4、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  投  拔 

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全曲分三层:开始三句写潼关的雄伟险要的形势。写景。“聚”“怒”赋予山河以人格化的动感特征,将山的雄伟和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让人感到潼关的险要。四至七句写由长安万间宫阙化为焦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六、七句点出作者无限伤感的原因。抒情。最后四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几句表现出作者同情人民的立场。这四句是这首小令的主旨句。议论。

2、 品读下列诗句,说说加点的词好在哪里。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主要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其中一“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把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的情形表述出来了。“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黄河水流湍急,奔腾怒号的气势。

3.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依据曲的内容及意境,你能揣摩出作者“望西都”时的心理吗?请用一段文字将其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例:驻马遥望西都,我心潮起伏,感慨横生:昔日繁华的京都,如今一片荒凉,昔日无数的宫殿,如今一片废墟。这一些都是战争的带来的后果啊,你们为了自己的帝王之位,却不顾百姓的死活。

4、一个“聚”字写出了峰峦重重叠叠;一个“怒”字表现了黄河怒涛汹涌

5、这首小令的明显特点是借古讽今。本曲篇幅虽小,但容量极大,格调悲壮沉郁,气势雄浑磅礴,语言警策有力描写生动,议论深刻。这首诗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6“兴,百姓苦;之,百姓苦”是万口传诵的千古名句,他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规律?答: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7、暗示了封建必然由兴盛走向灭亡,摆脱不了灭亡命运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千都做了土。这首诗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苏轼)

 1、前小序,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字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归根到底是在问人生。

3、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4、“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这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借用李白的什么诗?答:借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何?我今听杯一问之。”

6、词中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什么?答: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7、下几句朗诵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对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9、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这里,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题1、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3、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4、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水调歌头》中被千古离人传诵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月遥祝兄弟平安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贾庆林在讲话中也不忘给与会的台湾朋友送上节日问候,并用北宋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结尾。“又是一年月圆时,共同祝愿两岸同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9、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的寄寓离情,却释离怨,从美好的想像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作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