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感悟】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要对症下药及时疏导 (2012-03-13 08:52:37) 学生的不良心理下药疏导 分类: 教育随笔

 叶荣欣个人图书馆 2012-03-14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了让社会主义事业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充满生机活力,教育就应该能够成功地、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加上应试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感受到由相互间在经济、文化、经历、就业等方面大的差异性所加剧的事实的不平等以及由此直接带来的在学习生活上的强大压力和刺激,普遍呈现心态复杂多变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心病要用心药医,这客观要求教育必须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纳入视野,积极关注心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工作,在把握心理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上下功夫。
  开展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要及时疏导。我就针对当前学生常出现的各种心理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也称逆向心理和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对学生的成长进步危害很大。其一是不利于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人都看不习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丧失对读书学习的热爱和追求。其二是不利于改善和协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长期的逆反心理会使心态发生病态变化,使人难以接近,逐渐失去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变成一个无人理睬的孤独者。其三是不利于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逆反心理严重的人,总是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注意维护别人的形象,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逆反心理对学校、家庭、社会来说影响也是很大的,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自尊,总想以各种方法、手段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存在。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方法等不适当,就会形成相·互间的排斥心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克服和防止逆反心理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要改进教育方法,要侧重引导,切忌简单粗暴、强迫命令。要尽量多进行个别谈心,个别交换意见,疏通感情,不要动辄当面批评人。二是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远离学生,缺少情感上的交流,话讲得再好听,被教育者也会感到陌生,不易接受。只有与学生息息相通,才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挫折心理。每位学生都是抱着一定的理想、愿望来到学校的。当理想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挫折、失败就会给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映。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导致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我需求与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不相符合。一旦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客观不能满足主观的要求,就会产生挫折心理。据调查,现在相当数量的学生报着将来能当个公务员、找个好工作、寻个好对象等目的来到学校的,一旦这些需求不能满足时,便会产生挫折心理。个性不完善是导致学生挫折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争强好胜,但有时情绪不稳定,容易偏激,缺乏刻苦努力精神,耐力不强。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是形成挫折心理的温床。
  每位学生在读书生涯中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一般来说,产生挫折心理的学生大都是上进心比较强,如能及早发现问题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就能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扬起理想的风帆。
  第三、虚荣心理。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大家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与自尊心有密切的联系。自尊心人人都有,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或被强调到不适当位置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每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当他们来到异地学校后,在家人和同学亲属面前总想表现自己的出众,给周围人以良好的印象。这种心理是正常的。但虚荣心则对心理健康和成长进步有很大的危害。
  虚荣心的表现是华而不实,心浮气躁。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如物质生活上讲排场,搞攀比。有的人总想把自己的家庭出身和自我理想化,喜欢在同学面前谈论有名气的亲戚和朋友,有的甚至说假话,称某某市长、校长、董事长是自己的亲戚,自己家如何有地位、有实力。还有的学生与外界和家人交往时常表现自己在学校如何学得好,如何受到老师同学的器重等,把可能和愿望说成现实,这样做虽然能使虚荣心得到一时满足,但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有些人为了使虚幻变为“现实”,竞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学生虚荣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家庭条件和出身上的差异造成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当不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或自尊受挫,有些人便习惯性地通过虚荣心来达到心理平衡。
  第四、猜疑心理。猜疑心理,就是无中生有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那么猜疑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从客观上看,是受传统的小生产的狭隘心理和封闭式的思想观念影响;从主观上分析,猜疑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和认识问题的能力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地讲,猜疑心理的产生与以下几种主观因素有关。其一是与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关。猜疑一般来说总是以某一假想目标为起点,以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并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思考的。这种思考从假想目标开始,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来,如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死死束缚住。其二是与相互了解、熟悉的程度有关。如战友间缺乏了解,就会因为某种考虑,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心事告诉别人。其三是与个人素质上的差异有关。一般说来长期抑郁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思路较窄;文化较低、知识面较窄的人,因受视野限制,对人对事易生疑。这样的人往往认识问题偏颇,遇到问题好捕风捉影,胡乱猜度,造成纠缠不清的疑团和莫名其妙的误解。当然,错觉、误会等也是产生猜疑心理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和化解的猜疑心理?首先是要相互间拉近距离。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是感情的纽带。教育者要深入学生当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和了解,用真情关怀爱护学生,有了感情基础,就不会对你产生猜疑。其次是要增强教育工作的“透明度”,在处理问题时特别是敏感的问题上,应尽量做到公开、民主,让学生了解事情的原委。再次是及时化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矛盾、误会。还要注意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遇事能够辨清是非,不乱猜疑。
  第五、牢骚心理。牢骚,是对不满情绪的发泄。从情绪活动的角度来分析,它由不愉快的心情所引起,并导致新的不愉快,属于一种不良的心理过程。学生发牢骚的内容大致有四种。一是反映学生地位、价值问题,二是反映札社会学校生活中的不公现象,三是反映领导及老师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的问题,四是反映社会和教育改革中的负面效应。
  牢骚的起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缺乏民主作风。目前一些学校、系、班级的民主制度不健全,很少开学生代表会议,学生会活动不经常,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权力得不到保障,许多意见不被重视,合理化建议得不到采纳,便滋生不满情绪。另外,一些领导及老师不注意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谈心交心、思想汇报等经常性思想工作制度不落实,一些敏感问题透明度不高,使学生产生不满,并用牢骚的形式发泄。其二是心理平衡失调。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和社会反差,有一种失落感,从而表露出心中不满。其三是对身边不公现象不满。一些领导及老师模范作用不好,特别是在一些热点问题的处理上,存在不正之风,自然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牢骚心理。
  就牢骚本身而言,其实质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愤慨,以求得内心痛快、平衡的一种方式。一个人在不满的时候,偶尔发几句牢骚也属正常,它也是领导及老师了解掌握学生想法的一个渠道,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长期自我压抑而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发牢骚的场所。牢骚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这一不良现象。那么,对发牢骚的学生如何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其开阔视野、放宽胸怀,平息不平的心境和不快的情绪。另一方面把工作做在前头,避免因教育工作不周产生牢骚。如疏通民主渠道,增加教育工作的透明度等。只有这些工作做好了,学生自然会将心中的怨气、不满及时化解,牢骚也就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第六、攀比心理。通俗地说,就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家庭和地区学校之间,在各自主观设定的一条均等线上,自发地从各个方面作比较而产生的差别感。学生的攀比心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和地方比。看到发了财的人出入高档场所,穿名牌,坐名车,相比之下自己的父母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纪律约束又多,便产生了失衡心理。二是与同年级的同学比,在录取分数、生活条件、家庭环境等方面出现的差异,也会引起攀比。攀比之后便是脱离实际的行动,如在消费上,一些学生不顾个人实际需要和家庭经济条件,也去买名牌服装、抽名牌香烟;在待业寻找工作上,不考虑个人的文化程度、表现、特长,看到同年级的同学各条件和成绩都不如自己却能考上研究生继续升造学习、到政府机关当公务员等等不合理现象,就不安心学习工作,甚至想法找老乡、找领导拉关系。
  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受平均主义思想影响,习惯于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去审视、评价人和事。其二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腐败现象。社会上一部分人把享乐和财富当作人生追求,这种庸俗的市侩风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走向。其三是受虚荣心驱使,为保住自己在领导、老师和家乡亲戚、同学、朋友中的“面子”,一些学生往往“打肿脸充胖子”。
  攀比心理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很大的危害。调整这种心态的方法是:第一,我们要坚决抵制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二,组织广大学生深入学习,引导激励他们树立靠吃苦耐劳获取荣誉、靠真才实学取得进步、靠品德才干树立形象的思想,立足学习为将来建功立业。第三,引导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抛弃只比索取不比贡献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形成比干劲、比吃苦、比奉献、比守纪律的风气,在比中增强团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纠正学生的虚荣心理应从这几方面人手:一是进行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人都应十分珍惜、爱护自己和他人的荣誉、地位和人格,对荣誉等的追求必须建立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二是进行正确的比较教育。把自己与他人相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关键是要多比一比自己在字读好书用好书中发挥的作用,而不是仅仅看自己的成绩、面子。要在比较中知不足,奋发努力,迎头赶上;要比能力、比学劲,比奉献,而不是贪图虚名。三是进行自我心理纠偏教育。对虚荣心表现很强的学生不能当面揭穿,这样会适得其反。正确的方法是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通过向先进典型的学习,完善人格,引导他们实事求是的做人。
  当今中国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严峻挑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学生们受到的影响,既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思想主流,也要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因此,教育必须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高度重视;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高等学校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状必须引起教育部及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对教育全面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身免疫力也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应抓紧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