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山上有数千悬棺,是为了让风为亡者送行
悬棺之谜
在福建武夷山,或是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许多地区,都有一种悬棺葬的风俗。所谓悬棺,民俗学上归为崖葬(亦即风葬)的一种形式,是指把死者遗体或骨殖装殓棺材后置于悬崖上使之风化,或可用人工楔入木桩,或置放于天然岩缝、岩洞,或人工凿岩为穴插入棺材,总之都是将棺材“悬”起来,据考证,产生这些悬棺的时代从商周起经汉晋直到明清都有,基本上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中流行的一种葬俗。现在的悬棺命名始于南朝人顾野王,当时,他正游历于武夷山,见“半崖有悬棺数千”,因此命名。
一个山上就有数千的悬棺,而且是很多地方的风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葬俗?

村民们在祭祀祖先槃瓠王
生活在福建的畲族中流传着一个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槃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槃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世代因袭,养成悬棺葬习俗。
僰人的传说则说:僰人受到病疫威胁时,得到祖先神母的告谕,要逃脱病疫的死亡威胁,只有实行岩葬。也就是说,他们很看重岩石对他们的保护作用。僰人崇拜石,葬灵柩于崖上,又希望石头能赐福给子嗣,所以,养成了这种葬俗。
陈明芳在《中国悬棺葬》里还列举了很多种说法,如唐人张 《朝野佥载》的记载说,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所以,丧家争相把棺材挂高。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还记说,西王母曾宴请武夷山众乡亲,并称葬有悬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条为“虹桥板”,而众乡亲就是从这些“虹桥板”上走过奔赴宴会的;还有的说法是,悬棺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因此他们都是“水行山处”的民族,所以,其葬具自然青睐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因此,这种葬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还有人认为,悬棺葬肯定是一种纪念仪式,估计是对史前原始民族岩居或穴居生活的模仿,此外,还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可能与战乱有关,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