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实现稳健经营与快速发展的调查报告

 juluyuan 2012-03-14

关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县联社

如何实现稳健经营与快速发展的调查报告

来源:通榆联社   作者:理事长张旭东    发布时间 :2011.12.19

当前,全省各地区农村信用社正在积极实施和推进三年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然而对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县联社来说,由于存在着发展环境欠佳,信贷资金运营风险高,农业保险体系缺失,贷款担保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面临着要想快速发展,必然导致高风险,要想保持稳健经营,必然导致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圆满完成三年发展规划目标,成为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对自然灾害频发的通榆县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南部,幅员84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0万亩,草原400 万亩,林地260万亩。土壤以黑钙土、风沙土、碱土为主,约占89%。全县辖1个工业集中区,8个镇,8个乡(其中少数民族乡2个),6个国营畜牧(林)场,11个社区,172个行政村,712个自然屯。全县总人口365,242人。其中农业人口232,652人,占总人口的63.7%

(二)经济状况

通榆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县抗旱基础设施薄弱,水浇土面积900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0%。通榆县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是旱灾、风灾、虫灾,尤以旱灾最为突出,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由于沙坨地较多,约占耕地的50%,农民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变。种植业以葵花、绿豆、打瓜、蓖麻、高粱等杂粮杂豆为主。近几年,风电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风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全县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7户。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17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2.38亿元,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3,361元,在全区5个县市中排名末位。

(三)近五年自然灾害情况

2006年,通榆县平均降雨量284.7毫米,春季土壤墒情干旱严重,播种期没有有效降水,全年整体评估为三成年景。

2007年,通榆县平均降雨量194.4毫米,播种期无雨,全县三分之一耕地未播种,进入9月份后,发生严重秋吊,导致农作物出现萎蔫,干枯或死亡。

2008年,全县平均降雨量397.7毫米,春季由于地温低和风灾,造成大面积毁种、毁苗,秋季遭遇严重草地螟虫灾,作为农民主要种植品种的葵花等经济作物基本绝收。

2009年,全县平均降雨量364.7毫米,出现夏秋连旱,电井打不出水或出水不足,无法发挥抗旱功效,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全县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综合评价为5成年景。

2010年,全县平均降雨量406.5毫米,降雨量较往年为多,秋季出现秋旱,属轻旱,农作物普遍减产减收,相对比属较好年景。

从近五年情况看,通榆县年平均降雨量不足500mm,按照国家气象学划定标准,属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常态。

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还贷资金匮乏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抽样调查贷户100户),户均耕地2.6,按种植品种当年市场价格计算,正常年景年均收入应为36,000元,实际年均收入为2100元,纯收入9000元,因灾减收15000无左右,近五年信用社户均贷款额为12,000万元。因此,从农民实际收入情况看,存在着还贷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走逃、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多

从调查情况看(调查12个乡镇,占比75%20个行政村,占比17%60个自然屯,占比8.4%):

2006年各乡镇走逃、外出打工人数占当地行政村的8%,其中有贷款户占比6%,到2010年,走逃、打工户比例已上升至15%,其中有贷款户占12%。由于农业持续受灾,走逃、外出打工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信用社信贷资金回笼缺少抓手

2006年以来,当地信用社主要是以信用和联保方式发放贷款。信用贷款存在着A级信用户由于资金宽裕,很少到信用社贷款,达不到信用标准想贷款的农户信用社不给贷款,因此B级信用户成为了信用社主要客户群体(占信用户的95%),由于这一标准的信用户经济条件一般,收入渠道单一,因此,遭灾后家庭经济马上就会陷入窘境,信用社贷款回收也处在了被动局面。以联保方式发放的贷款,存在着贷户贷款相互担保易,责任追究难的问题,而且法律诉讼时间长,贷款利息逾拖逾多,最后信用社陷入尴尬境地。

三、应对措施

(一)调整贷款方式,向抵押贷款方式转型

应借助“直保补”贷款开办契机,积极探索发放“四权抵押”贷款,筑牢信贷资金回笼基础保障。从目前情况看,农业机械、农村住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四权抵押贷款,发展潜力巨大,是今后我们规避贷款风险的重点。经调查,通榆县“四权”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有耕地45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9.3亩,人均居全省的第一位;林地面积260万亩,近三年林业年均产值4429万元;农村居民99.5%拥有自住产权住房,按实际市场价格计算,户均价值3.2万元;户均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机动四轮车、机动脱粒机等农业机械一台,户均价值1.1万元。从农村“四权”资源调查情况看,户均价值可达5万元以上(土地年流转价值),如果以抵押方式户均贷款额不超过2万元,那么贷户完全有能力承受,贷款风险将会极大削弱,即使发生风险,信用社也可做到“三个有”,即有抓手,有措施,有成效。因此,积极探索“四权”抵押贷款,无疑将激活农村大量沉睡的资产,不但能为信用社贷款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也将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解决农民发展资金需求,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将起到重要作用。

如农村住房(抽样调查100户):全部拥有自主产权住房,其中:砖瓦结构的21,面积90多平方米,平均价值120,000;砖木结构的61,平均价值54,000;土木结构的9,平均价值11,000元。一直以来,农村住房因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法律规定不得抵押,始终处于“冷冻”状态,被称为“沉睡的资本”。因此,处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县联社应以省联社制定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为依据,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及管理办法,明确本市(县)范围内拥有依法取得权属证明农村住房的农村居民可以以农村住房抵押担保方式申请贷款,使农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贷款得以顺利实行。

(二)积极构建农户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对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来说,年年农业受灾已成为客观现实。由于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较大改变,农民生产成本高,风险大,收入不稳定,存在农业贷款因灾年年掉头的被动局面,加之走逃、打工户逐年增多,信用社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风险的承担者,出现了农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失为明智之举。央行发布的《2009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今后各级政府部门要继续为金融机构扩大支农信贷投放、深化支农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涉农贷款担保体系,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银监会[201025]号文件,关于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意见中对涉农贷款风险进行了规避。这为我们积极探索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我们应积极协调政府部门,争取政府部门设立专项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补偿机制。

(三)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拓展城区市场

随着农业规模化、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县域正孕育着强劲的发放潜力。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县联社在贷款投向上,应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提高非农贷款比例,弱化农业贷款风险。目前通榆县有规模以上企业37户,民营企业199户,个体工商户5270户,在这些客户群体中,不乏黄金客户,是我们拓展城区市场营销的重点。因此,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县联社应了解县域客户需求,掌握市场信息,细分客户群体,分类开展营销,逐步调整优化客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客户群体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和利润来源的多元化。

如:通榆县是全国杂粮杂豆产区和集散地,绿豆、打瓜籽等农产品因质量好、产量高,而受到国内外客户青睐,收购市场十分活跃,目前全县有中小型农副产品收购及深加工企业300余家。这些企业大多资信良好,有稳定的客源,资金需求量大, 并且大多面临融资困难,是我们开拓市场的重要目标客户群体。因此,可采取以企业厂房、设备抵押、与担保公司合作等形式,积极投放农副产品短期流动性贷款。

(四)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代理业务,弱化农业受灾风险

针对通榆县十年九灾,甚至十年十灾,同时抗旱基础设施又十分薄弱的现状,在农业贷款发放中,联社应积极开展代理农业保险业务,减小农民经营风险。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参加农业保险户年均仅为5%,但由于受灾严重,参保农户均获得了可观的赔偿金,全县年均获得农业保险赔偿金4000万元,户均3500元,有效抵补了农业受灾造成的经营损失。因此,在农业贷款发放过程中,联社应高度重视代理农业保险业务,一方面,加强对信贷营销员开展保险业务专业培训,使信贷员能够熟悉农业保险知识,掌握营销技巧,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另一方面,应积极协调地方政府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召开农业保险专题会议,落实县、乡、村领导专人负责,加强协调和配合,逐年提高农业保险参保比例,争取保险面达到80%以上,有效抵御农业风险。

(五)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凝结本土文化

存在于枝干等可触摸到的风险相对较易防范,最难防范的问题根本还是人为风险,也就是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户,大部分存在着“年吃年用”的状况,即使收入较为宽裕,也会应用到建房、包地、孩子上学、子女结婚、民间借贷等方面,春耕时依然缺乏资金,需要到信用社贷款解决种地问题,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信贷员成了至关重人的人物。对信用社来说,由于贷款户数多,居住地分散,情况复杂,农户信息变化较大等原因,贷前调查环节也完全依赖于信贷员。虽然信贷道德风险存在于信贷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其风险源头却掌控在信贷员手中,贷款是否能“放得出,收得回”,只有信贷员心里才有数,如果县联社只单纯用制度和责任来约束信贷员,就会显得很苍白和乏力。因此,要想从源头规避风险,防患于然,必须要依靠信贷员发自内心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观念,而职业道德观念的树立,归根到底要建立在企业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的企业文化上。构建这种所有员工共同的内心态度、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总结、提炼、打磨,才能够凝结和成就。对于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县联社来说,构建这种文化更为迫切,需要将省联社企业文化持之以恒推广下去,并总结提炼出更加具体、更加实用、更加契合本地实际,具有本地鲜明特点的本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