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后”职场新人的彷徨

 笑看这人生百态 2012-03-14
八零后们已经陆续走出校园,成为了职场中的新鲜人。他们年轻、热情、好奇、极富梦想创造性,为职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他们又迷茫、彷徨,不知道前路在何方。
 
 80年代后的他们,朝气、活泼、向上……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性、丰富而又敏感的情绪特征、自由挥洒的个性博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期望。如今,刚刚走出校园的他们,带着对职业、对人生的美好梦想,踌躇满志地踏进了社会的大门,给职场注入了新的活力。“80后”的他们在职场中是否同样游刃有余?据一项网络调查报告显示,在“80后”上班族中,近7成的人对薪水极为不满;近六成的人没有工作激情;超过半数的人缺乏工作成就感;仅25%的人对现有工作满意……这样的结果是这些职场新鲜人的真实写照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吧。

我想得太简单了吗?

安娜 24岁 网络公司员工

大学毕业后,有的同学考研,有的同学为了户口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则选择了一家网络公司。

我是装着沉甸甸的梦想走进这里的。上大学时,应邀到一家网站做了一次视频直播,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种充满青春和活力的氛围。每个人都富有创意。这与我一直听说的“工作是重复、枯燥、无聊、毫无乐趣可言的”结论完全相反。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份这样的工作就好了。

我被安排在“活动部”,这个部门主要是通过搞宣传活动来扩大网站的影响力。这正是我感兴趣的。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策划案,我每天只睡5个小时,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积极收集客户群体的生活偏好,比如,他们喜欢某位明星,我们就把这些明星请到我们这里来做访谈,并在网络上建立他们的生活档案;再比如他们喜欢穿哪种T恤衫,我们就马上联系T恤制造商,在T恤衫上设计出精美、个性的图案,来宣传我们的网站……

然而,我的努力并没有得到认可。我花很多心思设计的策划案屡屡无法通过。我催问经理,经理要么说等忙完了这阵子再商量,要么就说他还需要再考虑考虑,总之,他以各种理由搪塞我。

时间长了,我的心一点点地凉了下去,对工作的热情也渐渐消退。尤其是上个星期,公司决定撤销活动部,人员全都分流到其他部门。我被安排到了编辑部,负责复印一些资料,每天的工作机械而重复。前不久同学聚会,看着别的同学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春风得意的样子,我的心里更加不是滋味了。上学时,我的各方面表现丝毫不比别人差,可在工作中我却落到这个地步。这是怎么回事?我越想越不明白,越想越郁闷。

我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

白宇 23岁某网站网络编辑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知道该怎么向父亲说我辞职的事。毕业一年半来,这已经是我第五次辞职了。父亲想让我到一家国企上班,说那里旱涝保丰收。父亲就在国企呆了一辈子,上班就是看看报纸、喝喝茶,见到领导又点头哈腰的。我对父亲说,如果我现在六十岁了,我会选择去那里混饭吃,可我现在才二十几岁,我必须找到有挑战性、适合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

和父亲大闹一场后,我去了一家文化公司。那里的工作很没有意思,天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干了一段时间,我想起一句话,那就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不能在这样的工作中再耗下去。于是,试用期还没满,我就离开了那家文化公司。

后来凭借不错的英语我到了一家外贸公司,那里的办公环境非常好,而且同事们个个都很有能力,我很满意。但是去了都几个月了,我做的工作都是一些零七碎八的事,发个邮件啦,粘个信封啦,我又一次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最终我选择了离开。

之后,我又先后到过几家公司,都不是特别满意,便只好一次次地跳槽。有时候跳着跳着我也觉得挺郁闷的,怎么就找不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呢?老爸整天说我不务正业,我心理压力也很大。可是,和周围人一交流,像我这样一直没有稳定下来的有的是。

上个星期,通过一位同学我认识了一位在唱片公司工作的朋友。虽然是初相识,但我俩一见如故。尤其是听他说到他们公司的人都是穿着牛仔裤运动鞋听着音乐上班的,我特别向往。他们的招聘条件也很特别,只要是喜欢音乐、有热情、在文字上有灵性的都可以去应聘。这些都对我充满了诱惑。最重要的是,我从小喜欢音乐,还学过几年吉他。和他一聊,我心底的梦想又被激起来了。

我毫不犹豫地辞掉了现在的工作,想好好准备一阶段去应聘这份唱片公司的工作。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知道我要去唱片公司工作,父亲一定会不同意的。不过我觉得无所谓,毕竟我们是属于不同时代的人,他不理解我,就像我不理解他一样,看开了,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年轻的我,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有资格为自己的青春涂色。

工作就是为了受气吗?

孙淼 23岁 公司职员

大四时,我就一遍遍想象自己参加工作后的样子,或穿着职业装匆匆忙忙,或午休时与同事们谈笑风生,我猜想工作后的自己就算不能用“意气风发、春风得意”来形容,至少我也会是个如鱼得水的office lady吧。我完全无法把我的工作与委曲求全、战战兢兢联系起来。可我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的。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实力还不错的企业,同学们还蛮羡慕我的,但是其中滋味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了解。我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当时应聘的职位是商务策划。可是进公司半年多了,我做的全是跑腿的活儿,所学的专业知识一点也没有用上,而且工资也不高。就算是这样,部门主管仍然对我百般挑剔,一会儿说我工作不细致,一会儿说我做事缺少条理,一会儿又说我不会动脑子,还动不动就说:“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就……”我听着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向朋友诉苦,才发现大家的状况都差不多——做的都是杂事儿,拿的是最少的工资,挨批评是家常便饭……我不明白,难道新人都要经历这样的磨练吗?

昨天下午,主管让我写一下这个月部门工作的总结,并做成报表给她。可能是我领悟错了她的意思,结果,她特别不满意,当着办公室那么多人的面,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就算是我做错了事,她也不应该这样批评我呀,我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无情的践踏,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了出来。要是在学校里,一个人悲伤,一定有很多人安慰和帮助,但是在这里完全不一样。看到你流泪,大家都假装没有看到一样。忽然想起师姐曾对我说的一句话——“在职场,永远不要表现出你的软弱,那样只会让别人暗自高兴!”我是真的领教了。

下班后,我留下来修改那份报表。最后走的那位同事拍拍我的肩说:“别太难过了,好好干,刚工作受点委屈是难免的!”听着她越走越远的脚步声,我的心里说不出是感动还是凄凉。在那一刻,我想到了辞职,大不了再去找一份工作嘛!可是其它地方就一定比这里好吗?我真的不敢肯定。可不辞职,我又怕自己没有勇气来面对这一切。

我的梦想我做主

汪鹏 24岁 销售经理

都说现在年轻人没有斗志,喜欢依靠父母,我却不同意。我觉得有梦想的年轻人还是蛮多的,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舅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特别渴望成功。大学期间,我读了很多成功学的书籍,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需要设定目标,也需要踏实努力,一步步接近目标。

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但毕业之后找工作并不是特别容易。很少有公司愿意让青涩的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管理层。所以,我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决定先从底层做起,积累经验一点点往上做。

我走进了这家销售公司,最开始做的是接线员,就是负责接听客户的电话,记录他们的问题,再将这些问题转达给相关负责人。虽然这是一个很细碎的工作,但我觉得做任何事情,只要肯用心做,结果一定会出人意料。我利用业余时间详细了解了公司的产品。当客户打来电话时,我不仅记录了他们的问题,还有意识引导他们去了解公司的产品。这样一来,我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问题所在,而且还要摸清了客户背后的动机,准确捕捉到他们的需求点,及时向他们介绍其他的产品。三个月下来,我帮助销售部完成了十几份订单。我也因此成了销售部的一名正式员工。

本着“永远比本质工作多做一点点”的信念,我努力为自己充电,不断研究销售理念和技巧。一年下来,我的销售业绩在部门中达到了中等水平,我也被评为“非常具备销售潜质的人才”。我并没有因此停止脚步,因为我的目标不只如此。今年年底,我将有望晋升为分公司经理。

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或是一事无成,或是被工作磨掉了激情,还有的人竟然什么也不做,在家啃老……面对我的成功,他们既羡慕又嫉妒。更多的人对我说的是,“你小子肯定遇到贵人了,才会平步青云。”我并没有贵人相助,我只是在工作中主动出击,让工作为我的梦想服务,而不是让我工作左右我的梦想。

专家点评:

工作与心情,让观念做主

南星

有这样一则故事:两名推销员被派往非洲去卖鞋。其中一个推销员在拍回公司的电报中写到:“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另一位则写到:“绝佳机会,速寄鞋100万双,因为这儿还没人穿鞋。”这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的观念对自己的影响,自然也包括对工作、情绪甚至是人生的影响。

“80后”的年轻人以他们独特的思维创造性、丰富而又敏感的情绪特征、自由挥洒的个性博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期望。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角色期待。于是,在众多关注和光环照耀下的他们也被照出了像自我中心、太张扬、过度敏感、对挫折不耐受等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其实,这些所谓的“不良”心理特征正是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反射到他们身上的印象而已。就像人们以前所说的“60年代的人保守、70年代的人缺乏创新、80年代的偏激”一样,“80后”的他们自然也带着他们这个年代无法避免的特征。

工作是图个心情,还是有了心情才工作?这对看似矛盾的事物在“80后”追求个性自由的年轻人身上有了更突出的体现。他们认为工作就是图个心情好,所以就算待遇各方面不怎么称心如意,也会认为这份工作是值得的,心情好了又反过来给工作带来动力。在这样的逻辑下,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工作中自己的自尊是否得到满足等等,都成了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指标之一。

严格来讲,工作和心情本身不是互为因果的两个事物。工作是人的心智所从事的一种认知活动,而心情(心理学上统称为的情绪)则是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而引发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的好与坏与人对此事物的观念有关,而和这个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像两位推销员的失望与高兴和做推销工作本身没关系,而和他们怎么看待当地人的穿鞋问题有关一样。

事例中的安娜和孙淼,有着“80后”年轻人的典型特征。他们朝气、活泼、充满向上的力量,都是带着自己对职业、对人生的美好梦想,踌躇满志地踏进了社会的大门。可是却感受到了非议与排挤、不被重用和委屈。是这些工作单位的人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主人公出了问题?答案是,谁都没有问题,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彼此的观念出了问题。如果单位里的前辈不是只看到职场新鲜人张狂、不谦虚的一面,本着爱护和培育的观念,耐心地告诉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乃至本行业的规则的话,相信能培育出更多的后起之秀;而我们的年轻人,如果能改变对工作的观念,不要把它马上就当成施展自己梦想、抱负的舞台,而是当作积淀、磨练自己的场所,自己的梦想“开始的地方”,把领导和前辈的指责当作教诲,虚心接受并感到被重视,那么,我们离自己的梦想、自己所期盼的和谐温暖的工作环境就不远了。

观念是对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它先于情绪与行为,并对他们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那么,如何改变在工作与心情之间起主导作用的观念呢?首先,要对工作增强了解、正确认识。工作是客观存在的,你要按照它的要求和规则来出牌。所以,要了解它的本质,有能力承受它提出的要求。客观地讲,工作上的失败和你对工作的了解程度有关,和你的自信没太大的关系。其次,处理好“现实的工作”与“理想的工作”之间的关系。很多职场新鲜人的痛苦主要来自发现现实的工作不是自己梦想中的,于是乎愤懑、怨气、委屈席卷而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有效的理想应该是分阶段性的,是有一个过程的,并随着自身的发展可以调节。刚踏入工作的我们,无论身怀怎样的远大抱负和理想,都应从最低层做起。因为所有这些都是手段,是为了实现我们更高理想的手段。所以,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存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的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