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童话

 大闲人 2012-03-14

微童话 能否腾挪出大空间

——对儿童文学新文体风行的思考

陈熙涵 文汇报2012年3月14日第九版

 

微童话选摘

  @戴帽子的小男孩挖了一个坑,如果有一只冒冒失失的小鸡掉下来,小鸡的歌声就是他的了;扎小辫儿的小女孩挖了一个坑,如果有许多蹦蹦跳跳的雨娃娃掉下来,水坑里的蓝天和白云就是她的了;系红领巾的哥哥姐姐扛来好多树苗,挖了好多坑,如果春天掉下来,那漫山遍野的绿色就是大家的了!

  @湖边上,青蛙们排成一条长线,要举行跳远比赛!咚!一只青蛙跳到湖的中央,跳得真远!咚!一只青蛙跳到了湖对岸,跳得真远!咚!一只青蛙跳过了湖对岸的树林,跳得真远!咚!一只青蛙跳得没了影儿,它从夏天一下子跳到了冬天!如果你从泥洞经过,可以听到它的呼噜声。

 

  短短140字,能写就篇或风趣或感人或奇特或温馨的小小童话吗?近来,微童话,作为从微博中滋生出来的文学体裁,在网上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成长,一下子将人们久疏于关注的童话情结再次召回。极具商业嗅觉的网络则趁势跟进,借势推出2012首届微童话大赛,一个半月以来已收到1万多篇微博来稿。更有甚者,一些敏锐的出版人已经嗅到了微童话背后的商机,纷纷找主办方要求出书。至此,微童话热,呈现出从线上弥散到线下的趋势……

  

新文体给童话沉寂已久的关注

  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谭旭东在微博上宣称最近迷上了写微童话,一个星期就写了50篇,本来纯粹出于娱乐,没想到有出版社来谈出版,还有文化公司来商量将它们做成动漫。“微博新媒体给不给力,你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信了!”他说。谭旭东所说的微童话,就记者观察发现,在微博上已呈燎原之势,除了一些新爸爸新妈妈和他们的孩子外,冰波、王一梅、白冰、余雷等专业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也在尝试微童话的写作。而闻风而动的出版社也已将目光盯在这一新体裁上,正抓紧策划出版相关图书,这其中很多是民营出版机构。

  日前,“微童话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有意思的是,主办方《小青蛙报》请来各地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的同时,也请了一些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的微童话作者参与。有网友称:灰姑娘在仙女的帮助下参加了舞会,和王子一见钟情,12点一到跑路丢了水晶鞋,王子通过找水晶鞋的主人找到心上人,从此两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虽然是经典的童话模式,但显然不是微童话的经典模式。因为今天的微童话应让读者呼吸到时代气息,这需要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原创能力。

  微童话的“草根性”,引发了写作“是否没有门槛”的质疑。专家认为,童话的最初形态就是民间的口头传播或炉边文化,从这点上说,微童话的兴起在理论上还有童话发生学的意义。还有专家提出,140字的限制,使得文学创作只能剔除细节,而细节才是童话的生命力所在,没有血肉只剩下骨架的作品,何以触动心灵?

  

动物角色+儿童腔调+140字=微童话?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微童话也许可能成为一条童话的捷径。微童话区别以往传统童话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即时性,作者随时随地能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融入到构思和立意中,并借助微博平台即时发布,因此微童话大多有现实生活的投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微段子,而不是微童话”,如果仅仅把“动物角色+儿童腔调+140字=微童话”来定义理解是不准确和片面的。一则优秀的微童话,必须要有“童话眼”,它或是意境或是寓意或是一个新颖的童话人物,要么有趣味,要么有意味。很多作品的篇幅是做到了在140字以内,但还是太“水”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童话眼”。

  微童话作者郝宝娟是有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平时几乎与写作绝缘的她,却因写作微童话而成了网络红人。她告诉记者,孩子对于微童话好坏的辨别能力超乎自己的想象。由此,她认为,微童话的即时发布性和互动性,能让一部作品的优劣当下分辨,而出给写作者的重要考题则是:你敢不敢将作品拿出来给真正的读者——孩子当场检验。

  作为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新文体,微童话像微雕艺术一般,以形式考验着作者的想象力。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不是每种新文体都能获得成功的,怎样让微童话迸发出长久而又旺盛的生命力,是每个作者都需自问的。借用一位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诗句:当我跃出这道栏,我的身体将开出一树红花。 本报记者 陈熙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