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纹饰与色彩是断代的指标

 一天一招 2012-03-14
纹饰与色彩是断代的指标

    瓷器鉴定的第三要素是瓷器上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和色彩同器物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是瓷器断代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辨别瓷器真伪的有力手段。

1、纹饰
    早期瓷器大多是素面无纹,后来出现点彩和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装饰。唐代以后,瓷器上用色料绘花纹图案就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瓷器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重要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最初,是在单色瓷器上刻、划、印纹饰,唐代出现了釉下彩,用彩料来描绘纹饰和图案逐渐兴。
    西晋瓷器装饰装饰上多借鉴铜器,多在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南朝时期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
    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不过没有北方出土器有气派。
    隋代四系壶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唐代长沙窑有贴花壶。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可能与丝绸印染图案有关。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飞鸟、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贴花钵,比长沙窑早,纹饰风格亦有西亚遗风。
    唐代生产魂瓶的窑址有很多,但福建浦城窑魂瓶却多用褐彩装饰,与其他窑所生产的魂瓶色彩显著不同。
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现。
    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装饰,并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釉斑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卉、禽鸟、动物、龙纹。也有用诗词作装饰的。长沙窑还出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目前仅发现一件。
    花瓷除拍鼓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的色调效果。禹县、内乡(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
    北宋定窑多为印花纹饰,亦很精美。不过,从纹饰上看不出从草创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一般而言,瓷窑产品都有一个从初期简单草率,到以后逐渐复杂、精美的发展过程。而定窑印花水平一开始就很高,定州不仅出瓷,也出缂丝。缂丝在宋代也很有名,有可能定窑印花是借鉴缂丝完整的图案纹饰,刻成陶范再印到瓷坯上
    北宋早期越窑盛行刻划莲瓣纹,此装饰在浙江其他瓷窑如宁波、鄞县窑亦采用。有些器物上有北宋纪年铭文,证明它是北宋比较流行的纹饰。
    北方磁州窑系的剔花,是在剔花之前先上白色陶衣,然后剔掉花纹以外的地子,露出胎色,有的为深灰色,有的是土黄色或褐色。磁州窑白釉划花,花纹以外的地子为篦划纹。篦划纹是用六或七齿工具划出的复线。此纹饰北方使用比较普遍,磁州的观台、彭城,河南禹县扒村,山东淄博等窑都采用这种纹饰,纹样内容丰富。白釉剔花再罩绿釉,是磁州窑的特殊装饰,其他窑未见,磁州窑窑址出土过这类标本(到元代,绿釉下改为画花,菲律宾出土了很多元代磁州窑的绿釉画花器物)。由于磁州窑属民间瓷窑,所以在瓷器纹饰上无拘无束,线条自由奔放,往往是一挥而就。龙纹瓶,龙体削瘦,龙首像狮子,嘴、眼传神,三爪有力,艺术水平很高。白地黑花枕,画冬景寒鸦,有宋人画意。梅瓶,造型美,纹饰很精。
    金代南北方都出现一种黑釉起白或褐色线纹装饰的器物。线的排列方法有满线、三线一组,一、二、一间隔排列等形式。河北磁州,河南禹县、鹤壁,山东淄博,四川广元等窑都有烧造。目前可以判断传世品窑口的只有淄博窑,其特点是黑釉罐上满是较粗的凸线纹,而在双系下,有交叉的两条线纹,可以断定是该窑产品,日本、英国分别收藏一件淄博窑的完整器物。四川广元窑的黑釉起线纹罐与其它窑的同类器物又有所不同。它是经过两次烧成的,先素烧坯,再上釉二次烧成,在窑址中采集的标本有素烧坯及二次烧成的器物标本。
    元代以后,釉下彩更是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早期瓷器的某些纹饰被后代所继承,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明清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六朝青瓷刻划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自从彩色纹饰出现后,瓷器装饰的时代特征便鲜明地展示出来,尤其是元代青花釉下彩的成熟,釉里红釉下彩的出现,开始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元代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器物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到了元代晚期,大部分成熟的元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纹饰也更加丰富多彩。
    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每一种纹饰也有出现、流行、变迁乃至消亡的现象。因此,由瓷器上的纹饰及其形成的独特风格,不仅可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而且还能准确地判断出它的年代。
    绘画风格,最能体现纹饰的时代特征。
    如元代青花瓷上的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明初洪武青花瓷处于一种过阶段,图案层次比元代要少,盛行以扁菊为主题纹饰的图案。
    永乐青花瓷的图案花纹,已完全改变了元代多层次而又繁密的布局,多留空白地;主题图案以缠枝花卉(梅花、牡丹、莲花、菊花)为主,以回纹、如意、波涛、蕉叶为辅纹,画面显得有疏朗感。
    宣德窑青花以缠枝莲和宝相花纹饰多见,普遍使用龙纹,龙的画法已改变了元代细长颈龙的形象,龙头竖发或披发,神态凶猛。
    成化窑青花瓷的龙多为猪嘴龙和嘴唇上翘如象鼻的花式龙(夔龙),图案纹饰典型的有十字杵。正德窑青花龙头长如鳄,身长,更具凶猛矫健之势。嘉靖龙纹是曲身甩尾。万历、天启、崇祯龙身趋于细长,扭曲幅度加大,绘画线条不及前代工整严谨,并辅以八仙、八宝、八卦、如意、灵芝等道家器物。
    清初顺治时期的龙纹尚有明代遗风,如意鼻,张口伸舌。康熙时期龙的上鄂短于下鄂,舌伸出下垂而舌尖上卷,鬃发分束向后。乾隆时期的龙尾较秃并稍卷,体鳍呈放射刺状张开,鳞与腹甲整齐匀密。
    提到龙纹, 很多人都知道过去有“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的确,清代对龙纹的使用非常严格,五爪龙纹是民间严禁使用的。龙纹爪的数量以及画法和风格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判断瓷器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但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四爪并不是绝对的。官窑瓷器中也有三爪龙、四爪龙,如明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以及众多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折沿洗上均是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上画的是四爪龙。相反在一些民窑瓷器(如元代、明、晚清、民国)的供器和仿古瓷上也有五爪龙纹的。区别官窑和民窑的龙纹,一般来说,官窑的龙纹绘制工整精细,鳞片清晰,神态威猛,而且全身毕现;民窑龙纹绘制粗率,头大身粗,夸张变形,比例不合适,但也有神采飞扬的精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相联系。
    如明代成化皇帝生性文静,因此成化瓷多精巧小器,纹饰纤细淡雅,多为鸡、葡萄、婴戏、高士等生活气息浓郁的图案。
     又如明代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嘉靖瓷多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好狗、鸽、草虫,因而道光瓷上的这一类画面比较常见。
    清代皇帝喜欢用瓷器赏赐给大臣,借此表达他对臣下的一种期望。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赐给群臣的瓷器,通例是白地青花瓷赏瓶,上绘莲花为主要纹饰,以海水纹绘饰瓶口,通身共有九层纹饰。赏瓶寓意为:为官清白廉正。海水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还有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蝠(洪福)齐天等。
总体来说,明、清官窑纹饰工整精细,但拘谨板滞。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
从绘画纹饰的笔法,也能看出时代的特征。
    明代永乐、宣德窑青花纹饰,都是采用小枝笔着彩,因笔触小,就使得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而明代其他时期的青花瓷上的着彩,大多是采用一笔涂抹的笔法。
    明代空白期的纹饰图案采用了写意山水画,亭台楼阁往往在云雾幻景中,人物脸部鼻尖突出,柳条如断续的雨点。
    晚明的青花瓷线条草逸酣畅,率意点染,具有中国写意水墨画生动豪放的特点。
清代康熙瓷器注重绘瓷技法,官窑、民窑瓷器在这方面都很有成就,图案纹饰都是模仿宋、元、明各代名画家的笔法。如康熙瓷所绘人物山水,线条细而有力,有如钢笔画;画的“刀马人”,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的影响,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种色彩;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纷披、奔放有力;画山石,采用“斧劈皴”技法。
    雍正瓷所绘山水山石枝干也是用披麻皴,但是是在山石和枝干上用笔描绘皴点,形成一层层苔点,带有元四家和清初四王画风的风致。与康熙瓷相比,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精细有余,气势不足。            
受绘彩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煊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宜画人物。同样,在明初的永乐时期,也因为使用了名叫“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也不适合画人物。而在宣德时期,由于采用了精炼的青料,人物绘画也就不难了。因为元代和明代永乐朝青花瓷器中画人物的较少,故古玩收藏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器型精巧,色泽鲜明,晶莹可爱,纹饰图案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难免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在画人物时,为避免着色缺陷,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类似这些不足,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明清瓷器上的纹饰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
    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去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器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方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提到龙纹, 很多人都知道过去有“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的确,清代对龙纹的使用非常严格,五爪龙纹是民间严禁使用的。龙纹爪的数量以及画法和风格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判断瓷器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但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四爪并不是绝对的。官窑瓷器中也有三爪龙、四爪龙,如明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以及众多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折沿洗上均是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上画的是四爪龙。相反在一些民窑瓷器(如元代、明、晚清、民国)的供器和仿古瓷上也有五爪龙纹的。区别官窑和民窑的龙纹,一般来说,官窑的龙纹绘制工整精细,鳞片清晰,神态威猛,而且全身毕现;民窑龙纹绘制粗率,头大身粗,夸张变形,比例不合适,但也有神采飞扬的精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相联系。
    如明代成化皇帝生性文静,因此成化瓷多精巧小器,纹饰纤细淡雅,多为鸡、葡萄、婴戏、高士等生活气息浓郁的图案。
    又如明代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嘉靖瓷多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好狗、鸽、草虫,因而道光瓷上的这一类画面比较常见。
    清代皇帝喜欢用瓷器赏赐给大臣,借此表达他对臣下的一种期望。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赐给群臣的瓷器,通例是白地青花瓷赏瓶,上绘莲花为主要纹饰,以海水纹绘饰瓶口,通身共有九层纹饰。赏瓶寓意为:为官清白廉正。海水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还有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蝠(洪福)齐天等。
    总体来说,明、清官窑纹饰工整精细,但拘谨板滞。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
    从绘画纹饰的笔法,也能看出时代的特征。
    明代永乐、宣德窑青花纹饰,都是采用小枝笔着彩,因笔触小,就使得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而明代其他时期的青花瓷上的着彩,大多是采用一笔涂抹的笔法。
    明代空白期的纹饰图案采用了写意山水画,亭台楼阁往往在云雾幻景中,人物脸部鼻尖突出,柳条如断续的雨点。
    晚明的青花瓷线条草逸酣畅,率意点染,具有中国写意水墨画生动豪放的特点。
    清代康熙瓷器注重绘瓷技法,官窑、民窑瓷器在这方面都很有成就,图案纹饰都是模仿宋、元、明各代名画家的笔法。如康熙瓷所绘人物山水,线条细而有力,有如钢笔画;画的“刀马人”,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的影响,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种色彩;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纷披、奔放有力;画山石,采用“斧劈皴”技法。
    雍正瓷所绘山水山石枝干也是用披麻皴,但是是在山石和枝干上用笔描绘皴点,形成一层层苔点,带有元四家和清初四王画风的风致。与康熙瓷相比,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精细有余,气势不足。            
    受绘彩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煊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宜画人物。同样,在明初的永乐时期,也因为使用了名叫“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也不适合画人物。而在宣德时期,由于采用了精炼的青料,人物绘画也就不难了。因为元代和明代永乐朝青花瓷器中画人物的较少,故古玩收藏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器型精巧,色泽鲜明,晶莹可爱,纹饰图案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难免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在画人物时,为避免着色缺陷,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类似这些不足,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明清瓷器上的纹饰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
    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去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器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方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用文字来作为瓷器的装饰,这是明清瓷器的一个特点。具体分析,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滕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代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对我们判断瓷器的时代和辨别真伪是颇具参考价值的。

2、色料
  绘制瓷器纹饰和烧制颜色瓷,都要使用色料,而这些色料也是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
唐宋时期的瓷器基本上是以釉色取胜,如越窑青瓷的“千峰翠色”,邢窑白瓷的“白如雪”,定窑白瓷的“象牙白”,汝窑青瓷的“天青色”,景德镇窑青白瓷的“假玉器色”。唐宋瓷器向同期工艺品种借鉴的例子有很多,如青白瓷。景德镇五代时期的窑有五处,同时烧青瓷、白瓷,到北宋,青瓷、白瓷突然不见了,出现青白瓷,这是违背一般瓷窑的发展规律的。一个窑的瓷器品种有一个不断发展,逐步衰落的过程。景德镇宋代却一改前朝烧青瓷、白瓷的传统而烧青白瓷,究其原因,是受同期的玉器影响。宋代流行青白玉,深受上层社会宫廷、达官的喜好,平民却绝无条件问津。为适应民间需要,景德镇仿青白玉效果,大量烧制青白瓷。宋词中多有玉枕一词,如李清照《醉花阴》中记载的“玉枕纱橱”,所谓“玉枕”实指青白瓷枕。
    上述唐宋名窑名瓷的釉色并非是使用了色料,它们的釉色主要是因为釉中所含三氧化二铁的比例差别所致。相对而言,唐三彩是色彩丰富的特种工艺陶,它最先是在河南巩县窑出现,继而在河南洛阳、陕西(耀州窑)、河北(邢州窑)陆续发现唐三彩残器,从出土与传世的三彩器物看,造型和用的色料是大同小异,但以巩县窑三彩色调最为艳丽。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碗,陕西、河南、广东、广西都有,造型与纹饰基本相同,但从釉色上看,它们差别各异。广西容县印花碗以氧化铜为呈色剂,釉面呈绿色,少数呈红色,与其他窑使用氧化铁作呈色剂,釉面呈青色釉截然不同。
明、清颜色瓷不同,它们的釉色主要是靠色料来呈色。
    如铜红料、青料(钴料)等。单以红釉而言,著名的就有洪武时期的釉里红釉,永乐窑的“霁红”(宝石红),宣德窑的鲜红瓷,嘉靖窑的“矾红”,康熙窑的“郎窑红”、“豇豆红”,雍正窑的“玫瑰红”(胭脂水)等。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康熙窑的红釉瓷,是高温铜红釉,即使用铜为着色剂;而嘉靖窑的“矾红”釉,却是高温铁红釉,是以铁为呈色剂;雍正窑的“胭脂水”是低温红釉,即使用微量黄金为呈色剂。它们的呈色剂不同,虽然都是红釉,所反映出的颜色却是有差别的:高温铜红釉呈色亮丽润泽,高温铁红釉(矾红)呈色不够艳丽但稳定,低温红釉(胭脂水)呈色如玫瑰或蔷薇。这些不同的呈色色料为鉴定瓷器的时代和真伪提供了判断依据。
一些颜色瓷的出现,还为瓷器断代提供了时代坐标。
    比如孔雀绿釉,最早见于元代,但其成熟时期却是在明代,以宣德、成化、正德为最。如果遇到一件玻璃质感强,呈色又比较稳定的孔雀绿釉瓷器,要判断它的时代,自然应该定在明代。比如洒蓝釉(雪花蓝),真品只有两种可能,即明宣德器或清康熙器。又如黄釉,以弘治的“娇黄”为最,其色特别娇嫩,似鸡油黄,釉色黄润明洁。这种“娇黄”除少数清官窑仿品之外,一般很难仿制。遇到“娇黄”瓷器,真品的概率要大于赝品的概率。当然,鉴定它是否真品,是否明代弘治窑产品,还须上手,仔细观察。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一些时代上的区别来作判断。
    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彩上黑轮廓线的成化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同样,明嘉靖五彩瓷上出现了非钴料呈色的蓝彩,便要怀疑它的真实性。又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如遇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要说它不是赝品,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至于珐琅彩瓷,只出现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造办处,都是宫廷御用器。如遇到署有明代诸朝或清代顺治朝年款的珐琅瓷,可以肯定是不对的。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最重要品种,自元代成为主流瓷器之后,便一直流传至今。其各个时代使用的钴料的呈色差异,也历来是陶瓷专家和古玩鉴定家关注的对象。
    行家说:官窑青花看钴料发色,民窑青花看纹饰。从官窑青花瓷所用的钴料来断代和鉴别真伪,是鉴定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中国最早的钴料蓝彩,也就是青花,始见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其钴料发色与唐三彩中的蓝色是一样的。
元代青花瓷的钴料有些是进口料,名叫“苏麻离青”,其发色鲜艳,如蓝宝石,有铁锈斑;有的是国产钴料,其发色蓝中偏灰暗。
    明代的永乐、宣德青花瓷官窑基本使用的是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宝石蓝的色泽。到成化年间,官窑青花瓷的所用的钴料改为产自江西的平等青(陂塘青),其发色淡雅。正德晚期,又开始使用国产的石子青,其发色较灰暗,接着又使用进口的回青,并且将回青和石子青进行配合使用,其发色较浓艳,为蓝中发紫红色。到万历晚期,青花瓷使用的钴料又改为浙江青料并普遍使用,其发色明快。
    清代康熙官窑,青花瓷上使用了至少三种以上的钴料,一是青花发色明快的浙青,一是俗称“翠毛蓝”,发色鲜丽浓翠的珠明料(产自云南),一是发色浓中偏灰暗的江西料。光绪年间,新使用一种名叫“洋蓝”的国产料,其发色鲜明,有类现代提纯的蓝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