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胜恶魔 --读《浮士德》有感

 茶香飘万里 2012-03-14

     战胜恶魔

  众所周知,《浮士德》是一部以戏剧形式写成的作品。它在世界文学宝库里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闪射着美丽迷人的光彩。它也已形成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从艺术上有力地证明了“坚持就是力量”这一今古的铁则。 《浮士德》讲述了一个“异人”,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与魔鬼靡非斯托打赌,如果一天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他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对宫廷中权势财富,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百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心满意足地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并没有被靡非斯托抓进地狱,而是由天使们护送着送上了天堂,因为他最终投身于替大众谋求幸福这一崇高的事业。 在这篇文章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托的冲突的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托的矛盾冲突的内心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托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托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逸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的作用。 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戏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呢,关键在于你所追求的方式。有些人的梦想常挂在嘴边,从未见他去奋斗过,有些人为了梦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例如科学家们为了研究,不舍昼夜,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投身于科学研究中,这样的追求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理想的实现必须要付出一些代价,胜利的曙光才会向你招手。要战胜心中的恶魔,何尝不是这样呢?

文字不甚吸引人,但个中道理的确给人以启发! 孙梅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