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于“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语想必并不陌生,也很认同,但是其实仔细琢磨琢磨这句话,大有问题。此话大意是恶语伤人,被伤者感到很心寒,心都凉了。难道真的如此吗? 恶语当然就比较难听或者非常不符合实际的有针对性地一些话了。照常理来说,人家“恶语”伤你,你应该愤怒才对,愤怒时应该是全身发热,充满力量的。但为什么中国人被伤了,却会“六月寒”呢?什么人被伤了,一般会感到寒而不会感到愤怒,或者寒的感觉大于愤怒呢?弱者!弱者由于没有还手之力,对于人家的“恶语”相向,甚至是“恶行”只有寒心甚至恐惧的份了。 中国人对这句俗语的普遍认同一定程度上放映了他们的弱者心态,或者如有些学者所说的中华民族的女性化倾向。这种倾向在崇尚弱肉强食,崇尚力量的西方人面前是致命的。中国历史上屡次被外族灭国,*战争以来又备受欺凌,与这种倾向也是十分吻合的。那么国人为何会有这种“唐僧”式的倾向,或曰妇人之仁呢?儒家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副作用。 儒家文化主张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即“内圣外王”之道,对于他人则主张宽容。本来是很好的人本主义的一个思想。但是过分强调修身以后,国人个个都“挥刀自宫”在家修炼了,碰到蛮不讲理的人只好“忍”和“叹”了。这也就有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普遍感叹。 大家为什么不知道这句”当说理和讨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解决它的只有铁和血!”,有理说不清,你一定要说清吗?你不会动手吗?!什么原因导致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什么导致中国人的“坚忍有余,刚强不足”?尚武精神在国人尤其是男人中的缺失应是重大原因。中国男人真挺可悲可怜的,自己把自己的“尚武精神”给阉割掉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文化和环境如此而已。“尚武精神”到底是什么时候缺失的,有待考证,但缺失了它,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梁启超说他流亡国外时,屡屡被人嘲笑笑,说中国虽然那么多人,没一个中用的,打起战来是每战必败。他仰天长叹:中国什么时候能出一个人,哪怕仅仅赢一战以洗刷我们民族的耻辱啊!毛泽东做到了,他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有了自己的民族尊严。这也是我崇拜他的最主要原因。 老毛的哲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个说法虽然通俗,却比狗屁不通的什么“以德报怨”深刻的多了。“以德报怨”完全是唐僧式的自残、自虐、自宫!这也不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谁说的我不清楚,估计是宋明那些理学家。这就难怪宋朝杀了岳飞,明朝炒了袁崇焕,结果两朝都被灭了国。殷鉴未远”,作为中国男人实在应该好好培养自己的“尚武精神”,至少为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