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科研论文
2012-03-15 | 阅:  转:  |  分享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科研论文

















姓名:刘会茹

班级:财务会计教育0903

学号:0711090319

指导老师:金惠新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18日





浅析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



【摘要】相比西方成熟家族企业而言,我国家族企业面临富不过三代的困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内部控制框架不完善;通过以内部控制五要素对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来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地控制、防范潜在的财务风险与危机,确保企业生存及持续成长,提高家族企业的管理水平是解决家族企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字】家族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现状、原因、措施



家族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十年间,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增长33倍多,年均增长28.87%,总数达到300.55万家;注册资本由681亿元增加到35305亿元,增长52倍,年均增长48.41%。同时,我国的家族企业有一些已进入大企业或中型企业的行列,其中有的还成为上市公司,沪深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家族企业已占了一成。然而,家族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困境和内部控制不完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控制环境恶劣

控制环境包括管理层哲学和经营模式;组织人员的诚实、伦理价值和能力;管理层分配权限和责任、组织、发展员工的方式;董事会提供的关注和方向。

从整体上讲,我国家族企业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家族企业常通过非正式制度或亲属关系来约束员工的行为,缺乏完善的行为标准及提高员工素质的长远考虑,员工也多着眼于自身的短期利益。

从组织结构上看,股东以自然人为主且占多数股权,股东之间、股东与关键管理者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往往董事长有着绝对的权威,董事会形同虚设。

(二)风险评估机制缺乏

风险评估是确认和分析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及形成管理何种风险的依据。我国家族企业大多数不能正确地分析潜在风险,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识别对经营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各种风险。首先,创业者个人管理素质和觉悟性不高,是家族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风险所在。创业者个人素质低,相信人不相信制度,因此家族企业的发展风险会非常大。其次,接班人培养制度和人选准备是否就绪,企业股权和权力能否顺利交接,接班人是否胜任并带领企业有新的发展,都是个人因素带给家族企业的风险。第三,在家族企业中,家族关键成员所占企业资产比重较大,或者个人作用的依赖性过强,也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

(三)控制活动无效

控制活动是帮助执行管理指令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各种活动如批授权、证实、调整、经营绩效评价、资产保护和职责分离等。

我国家族企业大多数存在控制不力的现象,由于所有者过于考虑经营者道德风险而对管理层缺乏信任,导致授权范围过窄;职责划分模糊,表现为组织内部缺少合理的职责分工和职务分管体系,使得控制目标难以明确;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并很少设置内部审计部门。

(四)信息和沟通渠道不畅通

信息与沟通系统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如果企业能够策略性地使用信息系统,则意味着该企业可能会成功。

家族企业对信息搜集与加工处理不够重视,只注重与外部信息的沟通及自上而下内部信息下压式流动,而不关注组织内部横向沟通与逆向沟通。企业财务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族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却存在内部和外部间严重信息不对称与失真问题,信息处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五)监督管理机制失效与缺位

监控是通过对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动以及对员工执行职责过程中的活动进行监控来评价系统运作的质量。监控的范围和步骤取决于风险的评估和执行中的监控程序的有效性。

缺乏社会审计监督及政府约束、不完善政策制度,导致家族企业的自身管理监控非常薄弱。同时出于成本费用等因素的考虑,许多家族企业未设立内审机构,监事会成员来自家族的内部,对内部控制的缺陷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内控系统有效性评价也流于形式。

三、完善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及措施

(一)改善家族企业内部控住环境

管理学家泰勒曾指出:“在引进最好的制度之后,获得成功的程度同管理人员的能力、言行一致及其职权受到的尊重成正比”。即好的环境条件是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贯彻执行的关键,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首先,要改变家族企业产权股权结构。家族企业不合理的产权股权结构使得家长制的管理逐步盛行。因此要全面打破家族产权“一股独占”的封闭结构,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和产权流动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其次,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聘用管理人员。其目的是最终形成以非家族成员为主的内控体系。按照公平竞争原则,能力较低的家族成员要将职位转移给优秀的社会经理人。企业家族成员如果担任企业领导职务,应该和其他员工一样,依靠自身的管理和专业能力,而非凭借特殊的血缘、亲缘关系。

(二)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首先,家族治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应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包括高层审查、对不同部门或处室的活动适当授权、批准和授权制度、查证核实与对账制度等等。其次,家族治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需要适当分离职责,人员的安排不能发生责任冲突,要识别和尽力缩小潜在利益冲突,遵从谨慎的、独立的监督评价。

(三)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家族企业也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并根据风险管理机构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重点关注下列因素:(1)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重点关注下列因素:(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加强内部信息与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为了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的畅通,家族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同时,还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专项信息、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来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面有效传递。

(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完善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家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特别是家族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主动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并提高审计人员在公司中的地位。

根据家族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更重视“服务主导”的职能。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保证企业实现目标,具有明晰产权和咨询的功能。在差错纠弊的基础上,内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帮助企业经营者降低经营风险,确保企业顺利运行。

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会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能,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应该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之下,并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一定数量的具有内部审计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独立董事,这样有利于维护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监督评价内部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晓辉.COSO报告与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分析.企业经济,2006(3)

[2]赵昌文,唐英凯,周静.邹晖家族企业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管理世界,2008(8)

[3]韩万吨.从内部控制角度来提高家族企业的管理水平.大众商务,2009(4)

[4]肖艳.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圆圆.从治理结构出发分析家族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国商界,2009(4)

[6]张兴夏.关于家族式企业内控缺陷问题的探讨.管理与财富,2006(3)

[7]张步阔.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管理与创新,2008(2)

[8]李任越.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权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9]刘霞.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特色.时代经贸,2011(6)

[10]陶剑平.漫析家族企业发展“瓶颈”及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1)

[11]何新展.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与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2]傅海燕.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经济师》2011(7)

[13]李钻.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8)

[14]韩桂菊.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5]曾祥飞,林钟高.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治理机制选择.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6]丁建军,陈赤平.信任、专业化分工与家族企业治理机制选择.财经科学,2007(12)

[17]张博.解析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8]韩萍.浅谈中小型民营企业内控制度设置及规范的实务操作.魅力中国,2010(28)

[19]张桂兰.谈家族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家天地,2010(6)

[20]尹作亮,马新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与其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6)

[21]李钻.中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分析.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8)

































第1页















献花(0)
+1
(本文系晴空微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