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赏析:千年对联佳话(七)

 荷花小女子 2012-03-15
楹联赏析:千年对联佳话(七)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楹联赏析:千年对联佳话(七)

目录

 第七部分       
        
 121.“父子状元”与“父子当龟”
 122.林则徐少时答对主考官
 123.俞樾一家的问答联
 124.出对易对对难
 125.黄鹤楼的一副楹联
 126.刘凤诰妙笔成趣联
 127 谜语对联
 128.“朝白、午红、暮紫”和“春青、夏绿、秋黄”
 129. “閒看门中月”与“思耕心上田”
 130.赃官对对儿免受罚
 131.太平军的两副对联
 132.秀才巧改进士联
 133.拆字联痛骂梁太守
 134.一副合字绝对儿
 135.熊总兵和卞知府斗对
 136.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行
 137.下联对了二十年
 138.一副有趣的同字异读联
 139.英国女王的一副对联
 140.加拿大的华工望乡联

121、“父子状元”与“父子当龟”
   
  清朝时,广东梅县有个才子叫宋湘,性格豪爽,对联也写得好。有一回, 他路过一个小镇子,站在路口上,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忽然来了兴 致。他找来了笔墨,在路口的一间酒铺的白墙上,写了一句上联:
   一条大路通南北!
  写完了以后就走了。过了些日子,他又路过这个小镇。一看自己写的上 联还在呐,可没人对出下联。宋湘就拿笔自己添了个下联:
  两边小店卖东西。 联里嵌上了“东西南北”。镇上的人看了,都夸宋湘写得好。 宋湘的家乡有个大官,过去是个状元,后来他儿子也考上了状元。父子俩靠着有权有势,平时在乡里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乡亲们恨透了这家子人。 有一次,大官在他家的大红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 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诗”,是指我国古代最旱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书”,是指我 国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献历史书《尚书》,也叫《书经》。《书经》和《诗经》 是我国封建时代,学生们必须学习的经典课本。这副对联在吹嘘,这家子是 诗书礼义之家,父子双双当过状元,天下“第一”!
   宋湘路过这儿,一看这副对联,心里就有气。他早就听说过这家人的可恶,就想耍笑那状元父子。可巧,状元家的斜对过,是个大药铺。宋湘眼珠 一转,心里有了主意。他就跟掌柜的商量,给他写副对联,替他揽生意。掌 柜的一看宋才子要白给自己写副对子,甭提多高兴了,就请宋湘赶快写。宋 湘一会儿就写完了,掌柜的马上就贴了出去。对联写的是:
   熟地一,生地一,熟生地一; 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生地”、“熟地”、“附子”、“当归”都是中药名。宋湘表面上写 的都是药铺卖的一些药材。可实际上,宋湘是在跟状元家的对联唱对台戏, 用谐音对,大骂状元父子。上联骂状元父子是“畜生第一”(熟生地一)。 下联的真正意思是:你们家父亲当乌龟,儿子也当乌龟,爷俩全是乌龟!
   老百姓们看宋湘的对联跟状元家的对联遥遥相对,把横行霸道的状元父子,骂了个痛快,心里真解气。大伙儿就成心站在街上,冲着状元家大声地 念:“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
 

122、林则徐少时答对主考官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他当清朝钦差大臣的时候,在广东没 收了英、美等国商贩用来毒害中国人的鸦片烟,一共有二百多万斤,并把这 些毒品在虎门烧了个一干二净。这就是有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小时候,努力好学,功课特别好。有一年,父亲带他去考秀才。 参加考试的人挺多,到了考场的大门口,特别挤得慌。父亲怕挤坏了儿子, 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往考场里走。主考官远远地看见了,觉得挺好玩, 等他爷儿俩走近了,就开玩笑地冲他俩说:
   骑父作马;
  这是说林则徐拿爸爸当马骑。周围的人一听,都哈哈大笑。林则徐的爸 爸挺不好意思,闹了个大红脸。小则徐看爸爸这么不自在,马上在肩膀上大 声地对主考官说:
   望子成龙!
  是说,我爸爸这么体贴我,是希望我将来能成个有用的人材。这也是他 在替爸爸说话呐。
  主考官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自己随便说了一句,小家伙马上就对出了 下句,不单对得挺工整,还真有志气。主考官就笑着对“马”上的林则徐说: “好样的。”爸爸也呵呵地笑了。
 

123、俞樾一家的问答联
   
  俞樾[yuè]是清朝末年有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民主革命家章太炎 就做过他的学生。
  有一天,俞樾和妻子,女儿一块到杭州去玩,累了就在冷泉亭上歇着。 老伴一抬头,看见亭子上写着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这副对联是明朝末年有名的书法家、画家董其昌写的。“泉”是指冷泉 亭,“峰”是指杭州的飞来峰。“飞来峰”是西湖有名的景致,是一座孤山。 传说东晋时候,有个印度和尚来这儿看见了这座山,说是象天竺国[天竺 zhú 国,我国古时候把印度叫“天竺国”]的灵鹫[jiù]山,不知什么时候飞到这 儿来了。打那儿起,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飞来峰”。
   老伴让俞樾作一副答联,俞樾笑着说: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老伴说:“不如说—— 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
   俞樾的女儿俞绣孙听了,笑着对两位老人说:”我也作了一副答联——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上联的“禹”[yǔ]是指大禹,大禹治水的传说谁都知道,这好懂;可 下联的“项处”是怎么回事呐?
   俞樾就问女儿:“这‘项处’是指什么?”俞绣孙笑嘻嘻地说:“爸爸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秦末的西楚霸王项羽,不是 唱过‘力拔山兮气盖世’吗?要不是他把这座山给拔起来,怎么能飞到这儿来?”
  俞樾老俩口听了,哈哈大笑。
   
   据清·俞曲园《春在堂随笔》卷一, 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一。
 

124、出对易对对难
   
  清朝时候,浙江有师生俩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 卡的时候,天黑下来,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 叹了口气说: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这个出句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可头一 个“关”是动词,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当“关卡的大门” 讲。后边的“阻过客过关”呐,也连用了两个“过”字。可跟前边的“关关” 相反,头一个“过”跟“客”合到一块,是名词,当“过路的客人”讲;后 边的“过”是动词,当“通过”讲。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说了这 么一句话。学生一听,老师这是发牢骚呐,还是考我呐?要对上下句,真够 难的。学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心想,这真是出对儿容易,对对儿难呀! 想到这儿,学生猛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对句: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下联不单对得工整,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后边“请 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对得真绝。
   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刚才的烦闷,也没影了,连连夸奖他。末了,老师没考上举人,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
 

125、黄鹤楼的一副楹联
   
  黄鹤楼座落在湖北武昌的蛇山脚下,早在三国时候就有了。传说,蜀国 有个费文袆[wěi]在这座楼上,坐着一只黄色的仙鹤飞走了,成了“仙人”。 打那儿起,这座楼就被人们叫做“黄鹤楼。”
   到了唐朝,好多文人都到这儿来玩,还写了不少诗。最有名的要数崔颢[hào]题写的《黄鹤楼》了。这首诗的前几句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朝大诗人李白后来也到黄鹤楼来玩,他正准备题诗,一眼看见墙上崔 颢先前题的诗,不由得连连夸奖说:“好,写得好!”李白就把手里的笔撂
   [liào]下,对旁边的人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说, 眼前的美景实在太好了,可我不能再写《黄鹤楼》的诗了,因为崔颢在这儿 已经写出了最好的诗。
   到了清朝,有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在黄鹤楼上写了这么一副楹联:
   恨我到迟鹤已去; 怪人早来诗先传。
  黄鹤楼过去毁了好多次,也重修了好多次,最后一次被烧掉是在清朝末 年,一直没能修复。这几年,武汉人民又重建了黄鹤楼。新建的黄鹤楼有五 层楼高,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煞是壮观。
   
   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黄鹤楼联》。
 

126、刘凤诰妙笔成趣联
   
   刘凤诰[gào]是清朝后期的文学家,学问好,脑子快,还很有风趣。 有个白胡子老翁听说了他的大名,就买了贵重的纸张,来找刘凤诰,请
   他给自己写副寿联。 当时,刘凤诰正在写字,见老翁来做客,连忙让坐敬茶。他听了老翁的来意,满口答应。铺好了纸张,刘凤诰随口问这位老寿星:“您老人家的生 日是哪月哪天啊?”老人笑着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刘凤浩一听,就 在纸上写了个上联:
   十一月十一日;
  老人一看,吓了一跳,心里暗暗叫苦,这叫什么对联呀?可惜了儿我这 么贵的纸给糟践了。
  刘凤诰看老人有点不高兴,装没看见,又问:“您今年高寿了?”老翁 回答说:“我今年整整八十岁。”刘凤诰随手写出了下联:
   八十春八十秋。
  一个春秋,就是一年。老人今年八十岁,正好过了八十个春天,八十个 秋天。上下联对仗得也挺工整。数字正好重迭相对;“月”、“日”是时间, 跟季节“春”、“秋”也正好相对;上联是老人的生日,下联是老人的岁数。 意思好,对得好,又通俗好懂,随手就来。真是难得!
   老人一看,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千恩万谢地捧着对联走了
 

127、谜语对联
   
  周鲁跟邹齐是一对好朋友,俩人常在一块作对子。有一天,周鲁出了个 上联: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邹齐一听,这有什么呀,张嘴就对了个下联:
   麻鸭游水,脚踏万顷绿波。
  周鲁笑着说:“你对得倒挺工整,可我的上联是个谜语,你对的下联也 得是个谜语才成。”邹齐细一琢磨,一下明白了:人们点的油灯,灯心是根 细白绳,周鲁把它比作“白蛇”;灯油呐,比作江水,灯心泡在水里,这不 是“白蛇过江”吗?一点上油灯,灯心头就有个红红的火苗,周鲁把它比作 了“红太阳”,不正象“头顶一轮红日”吗?这个谜语上联比方的还真形象。 邹齐就说:“你的上联说的是灯心吧?”周鲁笑了:“对。这回就听你的了。” 邹齐一时想不出这个谜语下联,心里挺着急,就在屋里四处张望,猛地瞅见了挂在墙上的秤,不由心里一动,有了主意,跟着就说出了下联: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的“白蛇”是跟灯心打比方,下联的“青龙”是跟什么打比方呐? 就是秤。“身披万点金星”,是指秤杆上那一串密密麻麻的小铜星,那些小 铜星表示斤、两、钱这些重量单位。
   周鲁听了,拍着手连声说好。
 

128、“朝白、午红、暮紫”和“春青、夏绿、秋黄”
   
  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对对子挺有水平,远近闻名。 润州[就是今天的镇江市]太守也听说了,就么把小和尚请了来,打算试试 他的学问。太守给小和尚出了个上联:
   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
  “使君子”,是一种中草药,夏天开花,花瓣儿起初是白色的,慢慢变 了颜色。上联是说,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中午变成红的,晚上就红得发紫 了。
   小和尚听了,马上就对:
   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虞美人”,又叫“丽春花”,是一种挺好看的草花。下联是说,虞美 人这种草花,春天是青色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就成黄的了。
  太守说了一种花,一天里头的早、中、晚,颜色三变;小和尚对的也是 一种花,一年里头春、夏、秋,颜色三变。不单对得好,这两位对植物学还 挺有研究,观察得多仔细!
   
   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
 

129、 “閒看门中月”与“思耕心上田”
   
  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ǎn] ,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 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
   閒看门中月;
  “閒”,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 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閒”字可以拆成“门”[门]和“月”, “月”正好在“门”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
   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
  思耕心上田。 这也是拆字联,把“思”字拆成了“田”和“心”,“田”正好在 “心”上头。下联的意思也挺不错。 后来,史致俨当了道光皇帝的刑部尚书,活了八十多岁。
   
   据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
 

130、赃官对对儿免受罚
   
  清朝时候,浙江平湖县的一个县官是个无锡人。这个县官有点文才,可 就是太贪财了,干了不少贪赃枉法的事。
  这一年,朝廷派来个巡抚来到平湖。巡抚了解了不少县官贪赃枉法的事, 打算要处治他。后来听说他有点学问,就把他叫来了。巡抚见了平湖县令, 冷笑着说:“听说你挺有‘才’(财),我出个上联你试试。”巡抚就说了 个上联:
   平湖湖水水平湖,未餍所欲;
  “餍”[yàn],满足的意思。这句是说,平湖里的水全满了,可这个大 湖自己还觉着不够满。话里有话,巡抚是在挖苦平湖县令:你刮老百姓的钱 不少了,可你老也没有满足的时候。这个上联还是叠字联,前半句全是叠字, 用了两个“平”字[头一个“平”是名词,“平湖”是名称;第二个“平” 是动词,意思是水使大湖满了]、两个“水”字、三个“湖”字。
   县官听了,想起了自己老家,就对了一句:
   无锡锡山山无锡,空得其名。
   县官是说他的家乡无锡城里有一座锡山,可锡山上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锡[传说周朝、秦朝时候,这座山产锡,因此得了“锡山”这个名],白有“锡 山”这个名了。下联暗含的意思是,您听说我有“才”[“财”],其实我 也是“空得其名”,没那么回事。下联也是叠字联,前半句用了两个“无” 字、两个“山”字,三个“锡”字,跟上联对得十分整齐。
   巡抚一听,觉得这个县官学问确实不错,就饶了他,没治他的罪。巡抚官官相护,只看“才”,不看“德”,这件事办得不对。
   
   据清·褚人获《坚瓠集》卷一《巧对》。

 

 

 

131、太平军的两副对联
   
  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军,在广西 金田村起义。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金田起义”。接着,洪秀全宣布 建立“太平天国”,自己是“天王”。太平军打下了永安城。这是太平军占 领的第一个城市。太平军进城以后,在南城门的大门两边,写了一副有名的 对联:
   诛尽胡虏开天国, 斩尽妖魔定太平。
  这副对联写得多有气魄!这副对联还是个嵌字联,上联嵌了“天国”, 下联嵌了“太平”,合起来正好是“太平天国”。
  两年以后,洪秀全率领五十万大军,打下了南京,就把南京改名叫“天 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在洪秀全的“天王府”大殿上,挂着一副金字 写成的对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虎贲[bén]”,是指跟老虎一样的勇士。史书上说,周武王打商纣王 的时候,有虎贲勇士三百人。“幽燕”,指北京地区,北京是清王朝的都城。 上联是说,太平军的精兵虎将,要一直打到北京,灭了清王朝。
   下联的“龙飞”,意思是当皇帝;“九五”本来是古书《易经》上的一个词,用来指皇帝的地位;“尧舜”是我国四千年前传说中的“五帝”里面 的二“帝”,是两个英明能干的领袖。下联的意思是,洪秀全要建立一个新 王朝,当个象古代尧、舜那样的好皇帝。
   后来,太平天国失败了,虽说没能灭了清王朝,可狠狠打击了清朝统治。
   只过了四十七年,一九一一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朝,建立 了中华民国。
   
  [说明]洪秀全天王府大殿挂的这副楹联,其实是从明代的一副对联变 化来的。明代正德年间,河北爆发了杨虎、刘六等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 义军的队伍中树起了两面金字大旗,上面分别写着: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混沌[hùn dùn],指当时明王朝的黑暗统治。起义军有十》三万人, 分成二十八营,他们跟明朝军队进行了两年的英勇斗争,最后失败了。
  杨虎、刘六起义军打出的这副对联,又是从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一副旗联 变化来的。元朝末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了红巾军农民起义,他们在起义 誓师的时候,浩浩荡荡的队伍前边打出了两面大旗,上面就写着这样一副旗 联: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大宋”指宋朝,红巾军最初号召人民推翻元朝统治,恢复宋朝。红巾 军的起义席卷了全国,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力量最强大。朱元璋队伍的旗 联是: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大宋天。
  “奄”[yǎn]。是忽然的意思。上联是说祖国的一些大好河山,脱离了 元王朝的统治,重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土地[当时把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叫 做“虏”,不承认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是错误的]。后来,朱元璋的 军队灭亡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从元代红巾军,到明代农民起义,再到清代太平天国起义,都打出过这 副对联,只不过里边个别的词,因为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从一三五一 年红巾军起义,到一八五一年太平军起义,整整五百年。这副充满战斗性、 革命性的对联,一直受到农民起义军的喜爱,成为他们的斗争口号,鼓舞着 他们向反动统治者进行英勇的斗争。
   
  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旗联》, 明·谢蕡《后鉴录》卷上, 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
 

132、秀才巧改进士联
   
  清朝时候,有个进士当官以后,欺压百姓,巧取豪夺。后来岁数大了, 就带着捞来的几万两银子,回了老家。这时候,他儿子也考上了进士。儿子 跟老子一样,也是个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家伙。老百姓们对他们恨之入骨。 这一年除夕,老进士看着满屋的金银,再看看自己和儿子穿着崭新的官 服,老婆和儿媳妇也是满身绫罗,满头珠翠。老头子得意洋洋,叫儿子拿来了大红纸,亲手写了一副对联,让家人贴在了大门上。对联写的是: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在说,老子是进士,儿子也是进土,爷儿俩都是当官的料!老婆是 夫人,儿媳妇也是夫人,婆媳俩都是高贵的女人[那时候,只有有地位的人 的老婆,才能称“夫人”]。
  村里有个穷秀才,恨透了进士父子。他看了这副对联,灵机一动,乐了。 到了深更半夜,趁街上没人,他拿着毛笔,悄没声的来到进士家门口。在上 联上描了三笔,在下联上添了九笔。然后,人不知鬼不觉地走了。
  第二天清早,正是大年初一。人们来来往往的互相拜年道喜。进士家门 口这副改了的对联,也让人发现了。一传十,十传百,不大工夫就招来了一 大群人。有人指点着对联,大声地念起来: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进土”就是“入土”,指人死了埋起来。“夫”,在这儿指丈夫。改 了的对联就成了:老子入土了,儿子也入士了,爷儿俩一命呜呼了!老婆子 没了丈夫,儿媳妇也没了丈夫,婆媳俩成了一对活寡妇!
   人们看了,听了,哈哈地哄笑起来。阵阵笑声惊动了进士父子。俩人出门一看,顿时脸色铁青,瘫在了地上。
 

133、拆字联痛骂梁太守
   
  清朝末年,有个广东人叫梁鼎芬。他在湖北当太守的时候,每天早、中、 晚,要收三次捐,弄得老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人们都骂他是“梁扒皮”。 商人和摊贩们被逼急了,就一块罢市,来抗议梁扒皮[罢市,就是所有的商 店都不开门营业]。有人还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大街上:
   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
   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
   横额是:
   梁上君子
  这副对联是个拆字嵌字对儿。上联的“一目”和“两片”,是由“鼎” 字拆成的;下联的“廿头”和“八刀”,是由“芬”字拆成的。上下联里正 好嵌上了“鼎芬”两个字。横额嵌上了他的姓:“梁”。这是在骂梁鼎芬有 眼不明,黑了心,应该把他的脑袋割下来,让他的身上挨八刀!
  横额的“梁上君子”,是个典故,指窃贼。东汉时候,有个陈寔[shí]。 一天深夜,一个盗贼溜进了陈寔的屋里,爬到了屋梁上藏着,打算着夜深人 静的时候,下手偷东西。陈寔暗中发觉了,也不惊动他,自己穿好了衣服, 把儿孙们都喊了起来。陈寔对他们讲了一通要光明正大地做人的道理,还把 偷盗的人叫做“梁上君子”,说这种人也是能改的。趴在屋梁上的贼听了这 番话,挺惭愧,就从梁上跳到了地上,向陈寔磕头请罪,表示要改邪归正。 打这儿以后,人们就把盗贼叫做“梁上君子”。
   这个横额用了这个成语,又嵌上了“梁”这个姓,是在骂梁鼎芬就是抢匪,就是盗贼!
   
   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庄谐联话·嘲梁鼎芬》, 清·吴研人《新笑史》。
 

134、一副合字绝对儿
   
  清末翰林刘尔炘[xīn]上了岁数以后,就住在兰州有名的五泉山,他给 五泉山的亭、桥、馆、阁,写了好些对联。
   有一天,一个朋友拿来一个上联,求他给对个下联。上联出的挺有意思:
   此木为柴山山出;
  是说,这些木头成了劈柴,是由山里边弄出来的大树劈成的。这个上联 是个合字联,“此”和“木”上下摞[luò]到一块,就成了“柴”字;“山”跟“山” 摞到一块,就是“出”字。上联的七个字里,有六个字密切关连,意思又说的 是一回事,确实不好对。
   刘尔炘想了想,就对出了下联:
   因火成烟夕夕多。
  意思是,因为家家用柴火生火做饭,每当天快黑的时候,冒出的烟顶多 了。下联也是合字联,“因”和“火”,左右一合,就成了“烟”字;“夕” 跟“夕”上下一摞,就是个“多”字。对得真好!
  这副合字联挺有名,对得不但工整,而且短短的十四个字里,就有四个 合字;每联的意思又特别自然,上下两联的意思也能连得上。真是个合字绝 对儿。
   
   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六。
 

135、熊总兵和卞知府斗对
   
  清朝时候,浙江的开化知府有个叫卞午桥的[卞 biàn]。卞午桥跟一个 姓熊的总兵不和,老想找机会拿他开开心。
  有一天,卞知府想出了个招儿——在熊总兵的姓上做文章。他把“熊” 字下边的四点,比成了四条断了的狗腿;上边的“能”字,说成“能者”—
   —能干的人。他编好了一句话,派人给熊总兵送去了。 熊总兵接过来一看,是写给自己的一句话:
   能者多劳,跑断四条老狗腿;
  联中把“能”字下面的四个“点”比做四条狗腿,这是卞知府在骂熊总 兵是条老狗。
  熊总兵琢磨出味来以后,气得不得了。可自个儿是个武将,不会舞文弄 墨。他就把文书请了来,让文书也编句话,骂骂姓卞的,替自己出出气。
  文书想了一会儿,就盯上了“卞”这个姓。“卞”字正好是“下”字上 露出了一点,不正象个乌龟刚刚探出头来吗?文书有了主意,就笑着写了个 对句:
   下流无耻,露出一点乌龟头。
  熊总兵一看,乐坏了,赶紧打发人给卞知府送去了。卞午桥一看,姓熊 的把自己比成了乌龟,还说自己“下流无耻”,气得一下蹦了起来。
   这纯粹是他自个儿找的病,赖谁呀!
   
   据清·季伯元《南亭四话》卷七《庄谐联话》。
 

136、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行
   
  清朝时候,山西太原有个大官叫赵孙英,他手下有两个幕友[帮助他管 理文书和钱粮的助手],一个姓乔,另一个姓车幕这两位幕友还是同乡。
  有一年快过年了,俩人一块向赵孙英请了假,打算回家过年,看看亲戚。 赵孙英准了他们假,俩人就合雇了一辆轿车[一种带篷子的马拉车]。赵孙 英送他俩上车的时候,忽然想过出了个合字联,就跟他俩开玩笑说:
   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行;
  说这两位幕友,合坐着一辆轿车——等于每人各坐半辆轿车,回家去。 “轿”字正好是由“乔”、“车”二人的姓组成。这个合字联十分巧妙。 当时,谁也没能对出下联。过了半年,才有人对出了一个下联:
   盧马两书生,共引一驢走。
  这也是个合字联,“卢”[繁体字写成“盧”]和“马”[繁体字写成“马”] 合成了“驢”字[“驢”是“驴”的繁体字]。对得挺不错。
   
   据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37、下联对了二十年
   
  清朝时候,黄碧川到陕西去当知县。黄知县有个习惯,出去办事总爱骑 马,从不坐轿。
  有一次,城郊出了一件人命案,他亲自前去验尸。到了死者家里,他把 骑的马放在了院外,进屋里去检查死者身上的伤痕去了。那匹马没拴着,自 个儿蹓跶到旁边的地里去了。地里种的是绿油油的青麻,这匹马就在麻地里 大吃大嚼,又蹬又踩,糟踏了不少青麻。
  麻地的主人是个农村妇女,她看见了自己地里的青麻被祸害了不少,心 疼死了,气得一边轰马,一边破口大骂,骂得可真够难听的。
  黄知县正在屋里验尸,一听有个女人在外边骂大街。再一细听,骂的正 是自己——马主人。黄碧川挨了骂,发了会儿愣,一会儿突然象是想起了什 么,用手捂着嘴“吃吃”地笑。手下人一看,这位黄大人挨了骂,不但不生 气,还显得挺“开心”。真是丈二和尚——叫人摸不着头脑。大伙都挺纳闷 儿。
  黄碧川看手下人惊奇的模样,就笑着说:“这里边有个缘故。待会儿等 公事办完了,我再告诉你们。”
   公事办完了,黄知县边走边对大伙儿说:“我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带小儿子去菜园子锄草。儿子突然看见从菜地里蹦出一只青蛙,就拿锄头锄它, 头几下没锄着,末了一下锄着了,可把它一下锄进了泥里。儿子把青蛙从泥 里拨拉出来,下边露出块瓦来。我当时看到这情形,随口就说了个上句——
   娃挖蛙出瓦;
  可二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想出个好下联,老觉着是个遗憾。可巧,刚 才我突然得了个好下联,这回能凑成一副整联了。你们说,我能不高兴吗?”
   手下人赶紧问他:“大人想的下联是什么呀?”
   黄碧川一说,手下人也都哈哈的乐了。他说的下联是——
   妈骂马吃麻。
  黄碧川的那个上联,怎么二十年都没想出下联呐?有那么难吗?有,确 实够难的。难就难在上联的五个字里头,有四个字[第一、二、三、五字] 是一个音的不同声调。这就是:娃 Wá、挖 Wā、蛙 wā、瓦 Wǎ。下联不但也要 五个字,其中的第一、二、三、五字,也得是一个音的不同声调。还得是说 了一件事。这就难了。
   这回黄知县想的下联,正好符合条件。而且这些字的平仄也基本上相对[平声,就是声调的一声(-)、二声(■)的字,仄 zè声,就是声调是三 声(?)、四声(?)的字]。我们把上下联放到一块,对照一下就清楚了:
   Wá WāWā Wǎ
   娃 挖 蛙 出 瓦;
   [平][平][平] (仄);
   māmà mǎ má
   妈 骂 马 吃 麻。
   [平](仄)(仄) [平]
   
   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四。
 

138、一副有趣的同字异读联
   
  清朝时候,有个秀才生活困难,又找不着事做,只好在家门口摆了个摊, 卖豆芽菜过日子。秀才在家门口贴了这样一副怪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上下两联一气用了十四个“长”字。这是说什么呐?人们挺新奇,都围 过来看热闹,有人还指手划脚地瞎猜。不大工夫,有个人猜出来了,他大声 一念,大伙儿就全明白了。他念的是:
   “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 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zhǎng]长[cháng]。” 闹了半天,秀才在说豆芽菜呐,是盼望着它们赶紧往长[cháng]里长[chǎng]!大伙儿一听全笑了,就争着买秀才的 háng]豆芽菜。工夫不大,就卖 光了。
   打这儿起,秀才的怪联成天招惹得好多人来看,他的生意倒越做越好了。


139、英国女王的一副对联
   
  外国人能写能联吗?能。除了日本、朝鲜、还有东南亚这些使用过汉字 的国家以外,欧洲也有人写过对联,当然,也是用汉字写的。英国女王维多 利亚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八九○年,清朝的光绪皇帝举行结婚大典。这次婚礼特别隆重,好多 国家派来大使,又是祝贺又是送礼,还真热闹。英国驻华公使叫华尔身,他 送来了英国女王的贺信和她的礼物——一座英国制造的自鸣钟。钟做得很精 巧,顶有意思的是,钟座上用中文刻上了一副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十二时”,是指我国古时候计算时间用的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合两个 小时。这副满是吉祥话的中文婚联,当然不是英国女王本人写的,是她请别 人写的。可她选择了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来祝贺中国皇帝的婚礼, 倒是个讨中国人喜欢的做法呐!
 

140、加拿大的华工望乡联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加拿大总统麦克唐纳,决定修建一条横贯全国的太 平洋铁路。有人向他建议说:“中国人勤劳勇敢,建造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 城,我们这项工程不能没有这支主力军!”麦克唐纳觉得有理,采纳了这个 建议,派人到中国来招华工。不久,有七千多名年轻力壮的中国人应招。他 们远渡重洋,来到了加拿大。
  华工们和本地工人一起,劈荆斩棘,炸石开山,历尽了艰辛,终于使铁 路建成通车。太平洋铁路这个伟大工程,渗透着中国工人的血汗。举行通车 典礼的时候,麦克唐纳总统在国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讲,他高度评价了华工们 作出的巨大贡献。
  铁路修成以后,许多华工留在了加拿大。华工们时刻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大伙儿捐款,在温哥华的大洋之滨买了一块园地。在园地紧靠海水的地方, 修了一座“望乡亭”。工作之余,华工们纷纷来到这里,伫立海边,遥望东 方,寄托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这个亭子上,挂着一块匾额,上面用汉字写着“望乡”两个大字。两旁 的亭柱上,还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
   遥望中华数千里; 不知何日返回家!
  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望乡亭”和亭上的对联,成为中国的海外 儿女怀念祖国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中加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现在,加拿大 政府已拨专款把这里修葺[qì]一新,开辟为公园,供华侨和加拿大人民共 同游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