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问:他们家有很多中成药,都是父母买回来的,因为是非处方药,所以都是按说明书服用,但很多说明书写得很专业,看不懂 ,他担心这样会影响疗效。 中成药虽然是非处方药,到药店就能自己买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因为无论是中成药所治疗的病,还是中成药本身,至少是有寒热、攻补之别的,在服用中成药之前,分清药性是最基本的。 这一点可以从药物名称上下手,一般有“清热”“清火”乃至有“清”这类词的药物,性质都是偏凉偏寒的,比如“牛黄清火丸”,“黄连上清丸”。而有“温”“补”“健”字样的一般都是偏温的,有滋补作用的药,比如“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最常用的“感冒清热冲剂”,同仁堂出的那种,就是个起反了名字的药,这个药实际上是温性的,治疗因为受寒引起的感冒,浑身怕冷酸疼,没汗,鼻流清涕,它其实应该叫“感冒驱寒冲剂”更恰当,如果你按它的“清热”意思当凉性的药物吃,治疗风热感冒,那就吃反了。 买回药之后看中成药说明书,重点要看的是“用于……引起的……”那一句,在"用于"后边的话往往确定了病性和药性,比如:“用于中气不足引起的胃痛……“就说明是补药,治疗的一定是虚性胃痛,;要是“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胃痛……”就是个疏肝药,治疗的是因为生气引起的胃痛;“用于寒邪束肺引起的感冒……”就是热性的治疗寒性感冒的药,“用于风热犯肺引起的感冒……”就肯定是药性寒凉的,用于热性感冒。虽然治疗的症状可能都是胃疼,感冒,但引起胃疼、感冒的原因却可以完全不同,所以同样的病症可能要需要选不同的药,选择时要根据的是引起疾病原因,而不仅仅是症状本身,这才能不出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