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旅游的三种境界

 聽雨軒sjh 2012-03-16

山水旅游的三种境界

邓牧心游会稽云门时,有这样一段话:“明日,由集仙桥出,循若耶溪行。一水澄莹,横布子石上,蹙为粼粼,激为泠泠,夹以悬崖崇崗,奇诡万状,使人飘然欲仙,不知在人间世。”读了这一节,忽然领悟到:原来所谓“成仙”,就是指这种特别投入的、心灵与外界融为一体的旅游心态,一种生命神态!

由此,我想到:人应该―――

在山水中“放牧心灵”……

山水风光旅游有三种类型,曰物游、曰身游、曰神游;可引发三种不同的心态,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

一曰物游,随流而动,寻找新奇;没有预设目的,或者目的单一,随着感觉走,跟着时风跑。途中,着意于物质享受,能吃一点、喝一点、看一点、玩一点与往常不一样的东西就行,易于满足,更易于失望。在没有足够的异样物质可以刺激时,心情会变得很沮丧。这时,就会转而投入各式“人体活动”,去寻找旅途情绪的“出口”;

二曰身游,为增长自身知识、开阔眼界、充实生活乐趣而游。途中,注意对不同的山水林泉、花乌动植、地形地貌、物产风情的“科学观察”,注重对所碰上的个体、实体的“知识性考察”,处处问“这是什么”,事事问“这为什么”,而漠视自身的心灵反应。对附着在自然山水上的人文内容(传说、神话、轶闻)总抱着不信、不屑的态度;如未获得预期的“新知”,感受不到“乐趣”,则易于陷入身心疲惫之境;

三曰神游,以物我交融、身心融合为最高境界。途中,着眼于观察风景在时空中的变化,并从中抽象出神理来。这就会有收获,内心充满了喜悦。这时,会进而注重“内观”,看自己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体味自己在不同风景中的心理感受、心情变化,对外界的一切保持新鲜感、亲切感,发现或体察只有你自己才“懂”的兴奋点、契合点……练就这种“内观”功夫之后,在任何环境下都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其最高境界的是不论去哪里都可“览”、在哪里都可“游”;最聪明的“览”是不计较“览”什么、不“览”什么的,而是处处可“游”,物物可“览”,没有对外景的挑剔,只求我心的持续谐适。

读邓牧心的山水游记,使我懂得了这些道理。他是在山水中放牧自心的,精神上充分满足了,他的物质要求也就降到了最低点:与山猿为伍,栖居岩穴,身披楮衣,一日一食,枯坐空窟,竟至经月不出,“成了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