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为例 摘 关键词:道教;五道;轮回报应 灵魂不灭是所有宗教立足的基石,因为只有承认不灭的实体,善与恶、罪与罚才会变得有宗教意义,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中国传统道教的教义之中。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实践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的中国本民族传统宗教。”[1]对神仙世界的崇拜,是道教最基本的信仰。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大型宗教,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灵魂不灭的学说,这就是转轮“五道”说。转轮“五道”说是道教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以及天道承负、因果报应等教义的出发点,对道教以及民间信仰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与转轮“五道”说 道教转轮“五道”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宗教在与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冲突与融合过程中,吸收佛教“轮回转世”说而形成的教义。初见于《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该经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撰者不详,从内容看应成于南北朝或稍后,主要讲宇宙生成与人之修炼。宇宙生成论讲宇宙由“太初”(即道之初的赤炁)而“太素”(即人之素的黄炁)而“太始”(即气之始的白炁)。三炁相包,三一混合;此三一即道之虚、无、空。认为虚者精明而无形质,无者炁有形而无质,空者自然从中生。所谓守虚无自然之法者有三:大者,解道根源,深洞玄妙;中者,守神去欲,还神绛宫;小者,除去情欲,闭塞耳目。如果精神受五欲六情惑乱,就会转入五道死生,坠入轮回,不得休息。如果能够了解大道,知晓虚无自然的原理,就会修成正果,获得神仙的果位。经书的中心思想在于劝人从善,宣传善者成神,作恶者必有报应。 道教的“五道”说认为“人应修行守道,清净寡欲,否则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返璞归根,与道同体,其神便入五道。其义宣传为善者成神,作恶者下地狱,劝人弃恶从善。”[2] 据《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五道”依次为:“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薛荔,薛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名也。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3] “五道”说把生命分为五类,分别为天、人、禽兽、饿鬼、地狱,合称为“众生”。最低、最痛苦的是地狱,最高、最清静的是天。天神与人同属众生,“各有寿夭”,都有一个生命周期。 “五道”说将人的善恶与末日审判的奖惩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精神实体是善恶奖惩的承受者,人有罪过,精神要到地狱中接受审判。众生在善恶因果的报应之中,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坠。如此上升下坠,生生世世不断浮沉,永受煎熬。人如果不能修性守道、与道同体,其精神便会坠入“五道”之中,不得休息。需要说明的是,“五道”虽然有层次高低,但都不是道教追求的目标,都是人迷沦有欲、淆乱本真,不能复归于道所受到的惩罚。与道合一才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 转轮“五道”说在道教教义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以及天道承负、因果报应等教义的出发点。不相信“五道”的存在,也就是不承认人的一切变化,皆由冥冥中之神所主宰。对神仙世界的崇拜与向往,乃是道教信仰的基本内容,因而转轮“五道”说也是道教信仰的基本内容,是道教教义的基石之一。 由五道说出发,道教提出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基本教义。人的身体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性命合道,自然当保而爱之。但是人既受纳有形,便生心意,产生出五欲六情来,诸欲因生,更乱本真。人贪求满足情欲,即是自我戕害,直至失道而死。要保身生存,必须“守道全生,为善保真”。由此又衍生出了一系列修道养生的方法,诸如外丹、内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房中、守庚申等等。希望能够“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的目的。《养性延命录》引《老君妙真经》说,“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教常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即“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五道”说把生命分为五类,分别为天、人、禽兽、饿鬼、地狱,由于人生善恶不同,将得到不同的因果报应。“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上天之神在人的末日进行审判,对善者赐福,灵魂进入更高层次;对恶者惩罚,灵魂打入地狱,备受煎熬。这种善恶报应的观念,在很多道经中都是重点宣扬的内容,也是道教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渗透人的意识的教义。如《太上感应篇》中的“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文昌帝君阴骘文》中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教义,甚至出现在了佛教寺庙的楹联上。天道承负与因果报应一起,通过道教的大力宣扬,成为中华民族最为接受的学说,同时也成为劝人向善的重要力量。 人在“五道”中处于仅次于天的地位,体现了道教对于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由是道教重视生命,以生为乐,并进而追求长生不老。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取决于天命。正如《西升经》所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的生命存亡、寿夭长短,决定于自身,而非由天命决定。人只要修道养生、与道合一、安神固形,就可以长生不死。生与道合一,生与道相保,即是道教的基本教义,更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 三 转轮“五道”说由于体现了劝人向善的宗教本质,同时拥有生道合一、长生久视以及天道承负、因果报应等丰富的内涵,在道教中被广为弘扬,同时在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直至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道”说虽然肯定了作为最高层次的天的清净,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如何脱离“五道”。《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同时讲述了脱离“五道”轮回的修炼方式,即守虚无,受自然之法,达到“解道根元,深洞微妙”,最终“ 神升昆仑山,诸神与神语言,讲说天上事,无复有世俗之念”。脱离“五道”,即达到复归于道、与道合一的境界,在宗教实践上就是对神仙信仰的追求。对神仙的虔诚崇拜、对神仙幸福境地的向往、对神惩罚的畏惧是人脱离“五道”轮转的动力。道教与其他宗教只注重彼岸世界忽视此生不同,是一种重生的宗教。《太平经》说,“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妙真经》更是指出:“德莫大于活”。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人精神的自由与洒脱,层次更加飘逸高雅,体现了中国人乐观面对生死的态度。道教神仙世界的浩渺也是其他宗教无法企及的。 由于重视此岸世界和生命意义,道教由生道相守而创造了许多养生修道的方术,形成了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吸收了中医的很多成分,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道教内丹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学研究,在促进道教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正是由于道教是深入生活的人间宗教,而不是枯燥无味的简单说教,道教发展愈发地深入民间,信仰有时甚至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道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鲁迅先生“中国根坻全在道教”的深层含义。 当然,“五道”说对道教和民间信仰最重要的影响还在于宣扬善恶报应,劝人向善。用末日审判的善恶奖惩来制约、规劝人的行为。而且在“五道”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仅仅说明个人的善恶报应发展到承负说的来世和儿孙。“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更加具有威慑力。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宗教道德和清规戒律,自然是劝人向善,有利于社会安定的。由此而生以修心、修性、积德、行善为主要手段的修持法门对社会自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 [2] 任继愈.宗教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67 [3] 张君房.云笈七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3:177-178 作者简介:冯永昌(1975-),男,山东聊城人,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