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叶圣陶的“教”与“不教”

 门对千棵竹 2012-03-16
叶圣陶是大教育家。有人向他的儿子叶至善请教叶老是怎么教他作文的。
叶至善说,“不教的。”这个不教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教,
而是不教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孩子每天要读些书。
至于读的内容是什么则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但是,叶老也不是完全放任。孩子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极高明的教。

我在《把孩子的阅读‘管“起来》曾经从记忆规律的角度分析过这个
问题。另外,《学习金字塔》一文也提示大家,让孩子把东西讲出来,
记忆效果是最佳的。

当然,学习不仅仅是记住。还有理解。这个理解,我在《真读与假读》
一文里也提到了。很多时候,孩子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往往为了
取悦家长或者老师采取一种假读的策略。家长感觉孩子捧着书津津有味,
可能孩子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或者不是做样子,也可能真的理解不了而
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而家长不失时机的问问孩子”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这么不经意的一问,
既能帮助孩子增强记忆,又能看孩子是真读还是假读,更重要的是,
帮助孩子理解所读的内容,判断孩子的阅读水平,有利于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实在是一举数得。这种方法,看似没有直接教孩子,可能效果比直接教还要好。

此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
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
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看起来,叶老仍然没有在教孩子,在给孩子自由。但是,叶老会利用闲暇时间,
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

这又是一种”管“,孩子朗读的过程,既培养了语感,又能及时得到指点。
因为朗读本身涉及到句读,句读如果掌握不好,就很难读得顺畅。

叶老在倾听孩子朗读时,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
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比如,“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

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让读者看懂,听懂是最重要的目的。
家长听不懂了,孩子就得想办法变换写作方式,力求把文章写得让人看懂,听懂,
这个交流过程,完全发挥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起的是引导,启发,
脚手架的作用
。有人问支架式教学是什么意思,这种循循善诱就是支架式教学的本质。

孩子重新组织语言完毕,叶老听懂了之后,就会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
孩子这才继续读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再能加入一些启发,对话,则效果更佳。

当然,写作也不能一味排斥技巧。因为毕竟要涉及到应试,但对于儿童来说,
最重要的是先练内功,多读,多想,多写,多记,尤其是博闻强记的功夫,
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

有了这个功底,大考来临之际,再好好琢磨一下技巧,帮助自己稳定地发挥,
内外兼修,取得好成绩也并非难事。2012.3.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