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六甲·郑和·西洋

 HJlintaishen 2012-03-16

    马六甲·郑和·西洋

       旅游车从吉隆坡出发,疾驰向历史名城马六甲。马六甲,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控扼着亚非水路的咽喉;宋明至今,马六甲海峡,一直是亚非两大洲无可代替的水路通道。

       马六甲的风,吹来一股咸腥味,直把我们带到马六甲近郊一座涂着土红色的小镇。 这里的每片砖瓦,每扇窗,每板木门,每个门环,都凝结着厚厚的历史微尘,凝聚着浓郁的马来亚文化,马来文化中,也渗透着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基督文化等,正是这种种构成和溶合,才成为今日联合国承认的世界文化遗产。

        马六甲古城到了。

        旅游车直接开进了唐人街,从汉字街名看,这不就是当时当地的鸡鸭三乌市集吗?鸡鸭集市,从来都是脏兮兮的;可这里.却整洁有序,街道中间的天空,川织着无数中国式的红灯笼,突显了中国城的喜庆气氛。我仿佛走错了地方,走进了福建五虎门欢送郑和初下西洋那彩旗翻动,锣鼓喧天的行列。郑和是以钦命统率文明舰队暨二万七千八百余官军走出大明国界直下西洋对外宣扬大明国威,也附带有寻访建文帝下落的任务,但宣扬国威,宣抚小国是主要的,也即是现在的主动外交出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永乐帝的魄力和胸襟。

        永乐帝朱棣的魄力胸襟和眼界,更表现在对郑和的任用上。稍为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就着手平除内乱,并派蓝玉等将军征服云南……

        几个戴着回帽的马来小孩在我面前奔跑嬉戏,噫,这不正是那个十一岁的马三保吗?我迷迷糊糊地走进了历史:那奔跑着的活泼男童马三保,最终还是成为蓝玉将军的战利品。男俘或为奴或被杀,女俘和儿童则配到王公大臣或将校家中为奴,男童的命运最为悲惨,均被阉割。马三保也不例外。 幸好,后来他被燕王朱棣收留了,成为他的侍卫,随侍左右,对打仗用兵调遣进退均有心得,并在燕王靖难时献计破李景隆七大营于郑村坝,深得朱棣赏识。朱棣称帝翌年,即赐马三保姓“郑”,是为郑三保或称郑和,又称三保太监。

       颠簸和平稳交织的旅途中,令人昏昏欲睡,蒙陇中,似乎听到阵阵喊杀声,我仍沿着六百多年前的脚步走去……郑和初下西洋,抵达印度的古里后即打道回程,戴着满载货物和金银珠宝,重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古今均为海盗出没之地,六百多年前也是如此,那时盘据此地的海盗自封为印度尼西亚三佛齐渤林邦国王的陈祖义,此人原是广东潮州人氏,因犯罪潜逃海外,投靠渤林邦国为大将,国王死后自封为王,因垂涎于郑和舰队的金银珠宝和满载货物,特纠集海盗五千余人,在郑和舰队经过马六甲海峡时,佯装向郑和投降;郑和深知其诈,遂将计就计,外松内紧,陈祖义以为得逞,即以迅雷之势登上郑和旗舰,却见空无一人,情知中计,此时,喊声大作,枪炮齐鸣,一举击沉贼船十余艘,全歼海盗五千余人,活捉逃犯陈祖义,将其押送回国交永乐帝发落。朱棣当着外国使节面,将陈斩首,悬首示众。

        陈祖义的人头落地,洒得满地鲜血。我被血腥吓得想躲避,头却撞在玻璃窗上……

       沿着这条鸡鸭街,我浏览着两傍的商户民宅,遥想当年的繁盛;而现存的古迹也足资见证曾经的繁荣。由于当年华人的聚集,小小的马六甲古城,竟招集了广东的广肇,高要,雷州,清远,潮州,客家,海南及福建等籍人,或经商,或移民,无非先图温饱,继图发展,因此,各种会馆及乡会之类组织林立,一如民圆初年上海、广州、北京、武汉等大都会随处可见的馆所、乡会一般,我惊异于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华人商旅组织汇集这里,除了曼谷和新加坡外;不光如此,创自清朝中叶以降的百年老店也比比皆是,几与天津的百年老馆街差可比拟,我甚至异想天开地认为若要拍摄古代商馆,此处正是首选。但无论如何,会所林立也给我们透露几点讯息:一、如此众多的华侨踪迹,正从侧面反映了康乾盛世之后特别是经历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赤贫和民不聊生,只好离乡别井,性命相拚,无非先图温饱,再图发展。这种顽强的战天斗地的精神,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斗争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二、民族精神首重团结,乡会馆所正是团结的载体,藉以辅仁益义,互相提携之所,乡会体现了地缘关系,宗祠体现了血缘亲情,诸多关系的总和,正是中华民族在海外赖以生存,互为依靠的根基。今日泰华社会的构成,虽然有点走样,但也可印证此语不谬。

        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以今天的眼光看,应该说是南洋或南洋群岛。第一次只到印度的古里,后来最远时到达非洲东岸的索马里、肯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地。曾阅报悉:马达加斯加岛上至今仍有中国后裔的中国村。马六甲,有三宝山以资纪念;泰国的大城三保公佛寺,至今仍保存着郑和舰队的锚锭,大概是穿行于各大船间运载人员的水船的锚,而郑和指挥舰的锚和舵,那是要几百个人齐喊口号齐动手才能挪得动的。总之,郑和经过的地方,都留有当地人的纪念,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郑和舰队是一支和平之师,仁义之旅。之后数十年,西方也出现过一些舰队,却是以掠夺为目的,

从手段到目的怎可与郑和舰队同日而语,和平与友谊,侵略和掠夺简直天差地别!

        郑和的舰队第一次抵达印度的古里,并从那里回程;当他七下西洋,并实现了他人生的最大愿望;麦加朝圣,触摸圣石之后回程,途经古里时,身心疲惫的他,又累又满足地永远合上了他的双眼。

    一代航海家,就这样在他廿七年的航海生涯中贡献了一生。历史的阴差阳错,铸造了世界知名的航海家;历史的因缘巧合,又让他遗憾又无憾地咽气在异国他乡。一代大学者梁启超给了他最恰切的评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我曾多次拜谒云南昆阳郑和故乡的郑和衣冠冢,多方面领略这位航海家的伟大。今天,在郑和到过的索马里,仍有一群群海盗在出没,在作孽,在劫掠。在那个叫亚丁湾的地方横行不法,绑票赎款、杀人越货;不又使人想起郑和计擒陈祖义,智灭五千多海盗的往事,那时中国国力冠天下,却无半点侵略别人的架势,因为历来中国的帝皇总认为:自己贵为天子,居天下之中,中华地大物博,又何必与人家争那点破衣烂食呢?这是他们的天真近视处,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哀。要是当年哪位皇帝稍具点远大的政治眼光,不再固步自封,中国百年积弱的历史,可能会改写,那些丧权辱国的屈

辱,也可能不是中国!

       现在,中国正在崛起,派出的“武汉号”,也正步郑和后尘,开赴亚丁湾;只是,无论国力,阵营,步伐,仍难塑郑和当年项脊,呜呼,“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