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長安志 (宋)宋敏求纂修

 幽潭听月 2012-03-16
 序
  王鳴盛
  新校正長安志序
秋帆先生撫陝陝故長安也搜得宋敏求長安志二十卷校正刻之附以圖三卷問序於予予向求此書未獲今始一讀焉既卒業作而歎曰美哉先生才之大而思之深超出乎流俗絕遠也周禮天官司會掌國之官府郊野縣都之百物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司書掌土地之圖以周知入出百物地官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北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夏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然則欲知輿地必藉圖志周公已言之章章明矣蕭何入秦先收圖書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彊弱民所疾苦葢儒者不出戶庭而能周知方域此讀書之所以可貴也以此涖政則能先時豫籌因地制宜恢恢乎游刃有餘焉可見圖志之裨益於政事似緩而實急夫豈俗吏所知哉唐以前地志存者寥寥宋元人作存者不下二十餘然皆南方之書北方惟有此志與于欽齊乘耳而長安漢唐都邑所在事蹟尤夥紀載尤宜加詳宋氏此編綱條明折贍而不穢可云具體厥後程大昌雍錄好發新論穿鑿支離不及宋氏遠矣先生既刻此又於其間糾正踳駁疏釋蒙滯附於逐條之下焉夫以軍民政務之填委文檄簿牘之旁午他人竭蹷應之日不暇給先生乃能以餘力表揚墜典斯其才之大誠有過人者若其靜察乎攷古之足以證今披圖案牒以興革利弊其補助化理最切則尤先生用意之深也先生本名儒為文學侍從臣出掌封圻治績茂異固宜卓識之度越流俗絕遠與圖每卷署河濱漁者實出元李好文譔古人地志必與圖俱司會司書等職所謂版圖地圖者此物此志也先生彙訂以傳亦猶土訓誦訓之道地圖道方志云爾
乾隆五十有二年歲次丁未季秋之月嘉定王鳴盛西莊氏再拜謹譔時年六十有六

  趙彥若
  長安志序
太常博士充集賢校理崇文院檢討同知丞事趙彥若撰
雍之為都涉三代歷漢唐之全盛世統屢更累起相襲神靈所儲事變叢巨宜其較然有明冊大典暴天下耳目而圖牒殘脫宿老無傳求諸故志唯韋氏所記為一時見書遺文古事悉散入他說班班梗槩不可復完非好學深思博物善作孰能盡收其軼而追成之長安志者今史官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常山公所定著也公以文章世家為朝廷名臣兢業之餘紀述自命蓋考論都邑網羅舊聞詞人所銳精而載筆之尤務也近代建國率繇西遷崤函之區陶冶浚洛實上游要會最重之地而陊毀零落寖就堙沒將無以自振校之本末先後二京已錄固不得獨闕於此前在河南旁接三輔嘗有意於搜采矣然猶未遑暇又踰二紀乃創屬體緒纘次其言窮傳記諸子鈔類之語絕編斷簡靡不總萃隱括而究極之上下浹通為二十卷用備舊都古今之制俾其風瀼光塵有以奮於永久故夫府縣有政官尹有職河渠關塞有利病皆干於治而施於用取諸地記集而讀之而後見其法敘列往躅遠者謹嚴而簡近者周密而詳各有所因革規模猶親處其世畫里陌同經行之熟而後見其功自本而推始終大略其所昭發又不特如是而已竊嘗望丹鳳門故趾勢侔碣石疑非人力所為自想當時真偉觀也及驗未央建章殿當宮闕之俊則其繁夥宏廓氣象飛動過大明遠甚以漢室之隆兼制夷夏非壯麗無以重威亦可信也復上觀於周惟有鎬京靈臺辟雍明堂豐宮詩所謂經始勿亟庶民子來又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昔之與眾同樂遂物之性所以致之之効乃能至於此乎察其故專尚簡易儉約曾不言形勝強富益知仁義之尊道德之貴彼阻固雄豪皆生於不足漢唐之迹更為可羞烏乎盛夫若然得以貢於明朝監千載餘敝修豐鎬故事以澤吾人豈曰小補哉熙寧九年二月五日謹序

 長安志卷苐一
龍圖閣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修國史特贈尚書禮部侍郎常山侯宋敏求撰
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廵撫陝西西安等處地方贊理軍務兼理糧餉 欽賜一品頂帶畢沅新校正
總敘    分野   土產
土貢    風俗   四至
管縣戶口  雜制  

  總敘
京兆府 【 治萬年長安二縣】 尚書禹貢雍州之域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又古豐鎬之地周文武之所都毛詩曰作邑於豐又曰宅是鎬京 【 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在豐水之東武王作邑在鎬京】 漢書曰文王作豐 【 師古曰今長安西北界靈臺鄉豐水上是】 武王治鎬 【 師古曰今昆明池北鎬陂是】 世本曰武王在豐鄗 【 杜預左氏傳注曰豐在始平鄠縣東說文曰鎬在上林苑中鄗與鎬同】 雍州為王畿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 【 史記蘇秦說秦孝公曰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河外有洪河之險西有漢中巴蜀北有代馬之利此天府也又曰獻公徙居櫟陽孝公用商鞅作咸陽築冀闕徙都之】 至孝公始都咸陽秦并天下置內史以領關中 【 內史周官關中記曰秦西以隴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間是謂關中之地東西方千餘里南北近山者相去一二百里遠者三四百里南山自華嶽西連秦嶺終南太白至于隴山北有高陵平原南北數千里東西二三百里西接岐梁汧雍之山關中有涇渭霸滻澧滈澇潏之水上林賦云八川分流者也顏師古曰霸滻涇渭澧滈澇潏是調八川】 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封章邯為雍王都廢邱今興平縣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 【 韋昭曰在長安東名桃林塞師古曰取河華之固為???塞耳非桃林也塞音先代反沅案太平寰宇記有云今櫟陽縣詳前後文例本文亦當有之恐脫】 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縣謂之三秦漢高祖元年更雍州為渭南郡五年高祖在洛陽從婁敬說始都之 【 漢書曰秦地於禹貢時跨雍梁二州漢興立都長安】 九年罷渭南郡復為內史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此為右內史 【 沅按分左右內史地理志以為武帝建元六年百官公卿表以為景帝二年從表為是】 三輔黃圖曰武帝太初元年改內史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屬右扶風長安以東屬京兆尹長陵以北屬左馮翊以輔京師謂之三輔又置三輔中輔理華陰左輔理高陵右輔理郿兼三都尉亦曰六輔 【 胡廣漢官解詀曰三輔典境理人與守職同而俱在長安城中又置司隸校尉三輔咸屬】 東方朔曰三輔之地南有江淮北有河渭汧隴以東商雒以西厥壤肥饒此所謂天府陸海之地也 【 沅按此用朔本傳文而略改字本書此例最多】 王莽分長安城旁六鄉置帥各一人分三輔為六尉郡 【 師古曰三輔黃圖云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義渠十縣屬京尉大夫府居故長安寺高陵以北十縣屬師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豐以東至湖十縣屬翊尉大夫府居城東霸陵杜陵東至藍田西至武功郁夷十縣屬光尉大夫府居城南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縣屬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長陵池陽以北至雲陽祋祤十縣屬列尉大夫府居城北】 更始元年三輔各復其舊光武都洛陽以關中地復置雍州領縣十尋罷復置司隸校尉統三輔如舊獻帝時董卓謂陳紀曰三輔平敞四面險固土地肥美號曰陸海遂徙都長安魏文帝分河西為涼州隴右為秦州改京兆尹為太守馮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隸晉省司隸於長安置雍州統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始平北地新平七郡州治京兆郡惠帝永安元年張方劫帝幸長安光熙元年六月還洛陽愍帝之後劉聰劉曜石勒苻健苻堅姚萇相繼竊據之勒復置雍州健置司隸校尉堅分司隸為雍州分京兆為咸陽郡 【 萇改長安口常安】 萇孫泓為劉裕所滅東晉復置雍州及京兆郡尋為赫連勃勃所破遣子璝鎮長安 【 沅按璝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俱作隗】 號曰南臺後魏太武始元元年破赫連昌以其地置秦雍南秦三州雍治京兆秦治天水南秦治伏羌雍州領京兆馮翊扶風咸陽北地等五郡三十一縣京兆郡領縣八 【 長安杜城鄠山北新豐霸城陰槃藍田】 孝武永熙三年自洛遷都長安號西魏復置京兆尹 【 扎史曰後周明帝二年六月分長安為萬年縣並居京城改雍州剌史為牧京兆郡守為尹】 後周與隋因之開皇三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一里遷都龍首川改京兆尹為雍州大業三年改州為京兆郡統縣二十二唐武德元年復為雍州以古雍州之地分為關右隴右二道後改為關內道三年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 【 沅按新唐書志云以武功好畤盩厔及郇州之郿鳳泉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風縣】 分溫秀石門二縣置泉州真觀元年廢稷州以武功好畤盩厔來屬十七年廢宜州以華原同官二縣來屬天授元年改雍州為京兆郡其年復為雍州二年分始平武功奉天盩厔好畤等縣復置稷州分雲陽醴泉三原涇陽富平美原等縣置宜州 【 沅按新唐書志云以永安同官美原富平置】 大足元年廢鴻宜鼎稷四州以始平等一十七縣來屬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天寶元年以京城為西京京兆府領縣二十二十一年置五十道採訪為京畿道 【 沅按此二十一年舊本作二十二三年五十道舊本作十五道並改正】 至德二載曰中京元年建丑月停京名尋曰上都 【 沅按元年上應有肅宗二字】 自周秦歷漢晉西魏後周隋唐並為帝都天祐元年昭宗東遷於洛降為祐國軍梁開平元年改府曰大安二年改軍曰永平後唐同光元年復為西京府曰京兆晉天福元年改軍曰晉昌漢乾祐元年改軍曰永興其府名皆仍舊皇朝因之 【 所載皆用圖經舊文按圖經所出盡取唐梁載言十道志】

  分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在天官書東井輿鬼為雍州之分兼得趙魏之交漢書地理志曰自東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為鶉首 【 沅按地理志作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此葢以律歷志參之】 於辰在未秦之分也廣雅曰北斗樞為雍州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 西據黑河東距西河】 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攸同 【 言三水同】 荊岐既旅 【 旅謂可祭也】 終南惇物至於鳥鼠 【 謂終南惇物二山西南至於鳥鼠山也】 原隰底積至于豬野 【 言原隰皆可致功今武威郡姑臧縣即豬野沅按地理志休屠澤古文以為豬野澤太平寰宇記在番和縣西北三百里】 三危既宅三苖丕敘 【 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苖即有苖氏為亂徙長沙間皆大得其次序】 厥土黃壤厥田惟上上浮於積石至於龍門 【 皆河水所浮】 會于渭汭 【 近流曰會】 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藪曰弦蒲川曰涇汭浸曰渭洛其利玉石兼得禹貢梁州之地周自武王克商都酆鎬則雍州為正畿及秦孝公作為咸陽築冀闕徙都之故謂之秦川亦曰關中地按三輔黃圖曰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 【 西門一作西川】 故賈誼過秦論云踐華以為城又班孟堅西都賦曰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張平子西京賦曰廣衍沃野厥土上上實為地之奧區神皐

  土產
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利玉石其人三男二女畜宜牛馬穀宜黍稷漢書地理志曰雍州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 【 師古曰言其地高陸而饒物產如海之無所不出故云陸海腹之下肥曰腴故取喻云】 班孟堅西都賦曰陸海珍藏藍田美玉竹林果園芳草甘木郊野之富號為近蜀 【 盩厔產芎藭白芷烏頭澤瀉三稜華原芍藥赤石脂磁塞華原沅按此下疑有缺文】

  土貢
禹貢雍州厥貢球琳琅玕唐十道圖貢隔紗鞾氊粲草席酸棗仁地骨皮藕粉葛粉櫻桃紫稈粟 【 沅案太平寰宇記土產止有已上數種又鄭樵通志載十道圖貢止粲草席地骨皮酸棗仁三種】 大小麥麵晉天福中並停今止貢酸棗仁地骨皮充正旦庭實其外歲貢興平酥咸陽梨不列方物貨殖傳曰關中由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風俗
漢志曰秦有四塞之固 【 沅按今漢志無此語亦敏求所意加】 昔后稷封斄 【 音邰】 公劉處豳大王徙支?? 【 音岐】 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 【 沅按一本溉作灌】 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於諸陵葢亦以彊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是故五方雜錯 【 沅按地理志作厝】 風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閭里豪桀則遊俠通姦瀕南山近夏陽多阻險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八車服僭上眾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過度 【 沅案已上地理志文稍節】 故漢時京輔稱為難理又隋書地理志曰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游手為事競錐刀之末貴者崇侈靡賤者薄仁義豪強者縱橫貧窶者窘蹙桴鼓屢驚盜賊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也春秋說題辭曰秦金精堅故秦俗亦堅詩含神霧曰秦地處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瞭 【 瞭明也落蕭反】 白色身音中商其言舌舉而仰聲清而揚

  四至
東至東京 【 一千二百七十里】 東至西京 【 八百五十里】 東至華州 【 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商州 【 二百六十五里】 南取庫谷路至金州 【 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洋州 【 六百四十里沅按元和郡縣志作六百三十里】 正西微北至鳳翔府 【 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邠州 【 三百里】 北至坊州 【 三百五十里】 正東微北至同州 【 二百五十里】 北至耀州 【 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乾州 【 一百六十里沅按自同州以上並與太平寰宇記同元和郡縣志及太平寰宇記皆無耀乾二州兩至應是敏求所增】

  管縣
   漢
京兆尹 【 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大初元年更為京兆尹】 元始二年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 【 師古曰漢之戶口當元始時最為殷盛】
縣十二
長安 【 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沅按元和郡縣志故城在長安縣西北十三里】 新豐 【 沅按元和郡縣志故城在昭應縣東十八里】 船司空 【 莽曰船利服虔曰縣名師古曰本主船之官遂以為縣沅按通典故城在華陰東十五里今其地名三河口在華陰縣東南五里即春秋時渭汭也三輔黃圖有船庫官後改為縣】 藍田 【 沅案本書縣故城在藍田縣西三十里】 華陰 鄭 【 沅按今華州是元和郡縣志故城在今鄭縣理西北三里】 湖 【 沅按今閔鄉縣屬河南省太平寰宇記在湖城縣西南二里】 下邽 【 沅按今屬渭南縣太平寰宇記廢下邽縣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南陵 【 沅按今屬咸寧縣括地志故城在萬年縣東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 奉明 【 宣帝置沅按今屬長安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萬年縣東二十里長安圖志今入長安太平寰宇記在咸陽縣東北三十五里】 霸陵 【 沅按今屬咸寧縣史記正義故霸陵在雍州萬年縣東北二十五里本書故城在萬年縣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 杜陵 【 沅按今屬咸寧縣太平寰宇記在萬年縣東十五里】
左馮翊 【 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塞國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左內史太初元年更名左馮翊】 戶二十一萬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二
縣二十四
高陵 【 沅按太平寰宇記故城在今縣西南】 櫟陽 【 沅按今屬臨潼縣】 翟道 【 沅按今中部縣太平寰宇記故城在中部縣西北四十里】 池陽 【 沅按今涇陽三原二縣地元和郡縣志故城在今涇陽縣西北二里】 夏陽 【 沅按今韓城縣】 衙 【 沅按今白水縣太平寰宇記故城在白水縣東北六十一里】 粟邑 【 沅按元和郡縣志故城在白水縣西北二十八里】 谷口 【 沅按今醴泉縣括地志故城在醴泉縣東北四十里】 蓮勺 【 如淳曰音輦酌沅按今屬渭南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下邽縣東二十二里】 鄜 【 沅按今鄜州地】 頻陽 【 沅按今富平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美原縣西南三里】 臨晉 【 沅按今大荔朝邑兩縣址章懷太子賢後漢書注故城在今同州朝邑縣西南】 重泉 【 莽曰調泉沅按今蒲城縣括地志故城在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 郃陽 祋祤 【 沅按今耀州及同官縣地元和郡縣志故城在華原縣東南一里太平寰宇記在華原縣東北一里】 武城 【 沅按今華州地括地志故城在鄭縣東北十三里】 沈陽 【 莽曰制昌沅按今華州地太平寰宇記故城在鄭縣東北十五里】 襄德 【 沅按今朝邑縣太平寰宇記故城在朝邑縣西南三十里】 徵 【 今澄城縣沅按太平寰宇記故城在澄城縣西南二十二里】 雲陵 【 昭帝置沅按昭帝追尊趙倢伃為皇太后起此陵也今屬淳化縣明一統志故城在淳化縣北三十里】 萬年 【 沅按三輔黃圖太上皇葬咸陽北原起萬年陵元和郡縣志故城在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 長陵 【 沅按今屬咸陽縣元和郡縣志城在咸陽縣東北三十里太平寰宇記云四十里】 陽陵 【 沅按今屬咸陽縣括地志在咸陽東三十里元和郡縣志云四十里】 雲陽 【 沅按今涇陽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雲陽縣西北八十里】
右扶風 【 故秦內史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更為中地郡九年罷復為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師古曰主爵都尉本秦之主爵中尉掌列侯至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而治於內史右地故此志追書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又云更名主爵都尉為右扶風】 戶二十一萬六千三百七十七口八十三萬六千七十
縣二十一
渭城 【 沅按今咸陽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咸陽縣東二十二里太平寰宇記云二十里】 槐里 【 沅按今興平縣太平寰宇記故城在興平縣東南十里水經注云縣南對渭水北背通渠也】 鄠 【 沅按元和郡縣志故城在縣北二里】 盩厔 斄 【 沅按今武功縣元和郡縣志故城一名武功城在武功縣西南二十三里斄即邰也古聲斄邰相近】 郁夷 【 詩周道郁夷有汧水祠莽曰郁平沅按今屬隴州爾雅西陵威夷即此太平寰宇記故城在汧源縣西五十里大寧關】 美陽 【 沅按今扶風縣】 郿 【 沅按元和郡縣志郿縣東十五里有故城】 雍 【 沅按今岐山縣後漢書注故城在今岐州雍縣南】 漆 【 沅按今邠州後漢書注故城在今邠州新平縣地】 枸邑【 沅按今邠州三水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三水縣東二十五里】 隃麋 【 沅按汧陽縣後漢書注故城在今隴州汧陽縣東南】 陳倉 【 沅按今寶雞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寶雞縣東二十里】 杜陽 【 沅按今麟遊縣郡國縣道記杜陽晉省在今鳳翔府北九十里普潤縣界東南已失其所在後漢書注故城在今岐州岐山縣西南】 汧 【 沅按今隴州太平寰宇記故城在今汧陽縣南】 好畤 【 沅按今乾州元和郡縣志今縣理東南十三里故城是太平寰宇記作四十里】 虢 【 沅按今屬寶雞縣】 安陵 【 沅按今屬咸陽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咸陽縣東二十里】 茂陵 【 沅按今屬興平縣元和郡縣志在興平縣東北十七里】 平陵 【 沅按今屬咸陽縣元和郡縣志故城在咸陽縣西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記作東北十七里】 武功 【 沅按今郿縣地太平寰宇記故城在郿縣東四十里】

   後漢
京兆尹 【 其四縣建武十五年屬雒陽西九百五十里】 十城戶五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五千五百七十四
長安 霸陵 杜陵 鄭 新豐 藍田 長陵 商 上雒 陽陵
左馮翊 【 雒陽西六百八十八里決錄注曰馮依也翊明也】 十三城戶三萬七千九十口十四萬五千一百九十五 【 關中記曰三輔舊治長安城中長吏各在其縣治民光武東都之後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三輔黃圖曰扶風治所在夕陰街北】
高陵 池陽 雲陽 祋祤 頻陽 萬年 蓮芍 重泉 臨晉 郃陽 夏陽 衙 粟邑
右扶風 【 決錄曰扶風化也】 十五城戶萬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萬三千九十一
槐里 安陵 平陵 茂陵 鄠 郿 武功 陳倉 汧 渝麋 【 沅按地理志作隃郡國志作渝舊本此字亦作隃今用郡國志校正】 雍 栒邑 美陽 漆 杜陽

   晉
雍州統郡國七縣三十九戶九萬九千五百
京兆郡 【 統縣七戶四萬】 長安 杜陵 霸城 藍田 高陵 萬年 新豐 陰槃 鄭
馮翊郡 【 統縣八戶七千七百】 臨晉 下邽 重泉 頻陽 粟邑 蓮芍 郃陽 夏陽
扶風郡 【 統縣六戶二萬二千】 池陽 郿 雍 汧 陳倉 美陽 安定郡 【 統縣七戶五千五百】 臨涇 朝那 烏氏 都盧 鶉觚 陰密 西川
北地郡 【 統縣二戶二千六百】 泥陽 富平
始平郡 【 秦始二年置統縣五戶一萬八千】 槐里 始平 武功 鄠 蒲城
新平郡 【 漢置統縣二戶二千七百】 漆 汾邑 【 沅按漢三輔晉分為六郡太平寰宇記以漆縣為宋安定鶉觚二縣之地是亦有安定郡也至北地郡之泥陽乃唐寧州之安定縣富平則靈州回樂靈武保靜懷遠鳴沙等縣地也寰宇記以漢富平故城為在回樂縣西南今實在河套之內與今之富平全不相涉本書並載此郡者非】

   隋
京兆郡統縣二十二戶三十萬八千四百九十九
大興 長安 【 帶郡有仙都福陽太平等宮】 始平 【 故置扶風郡開皇三年郡廢】 武功 盩厔 醴泉 上宜 【 開皇十七年置有舊莫西縣十八年改名好畤大業三年廢入焉】 鄠 藍田 新豐 華原 宜君 同官 鄭 渭南 萬年 高陵 三原 涇陽 雲陽 富平 華陰

   唐
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開元元年為府天寶元年領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萬一百八十八
縣二十三 【 有府百三十一曰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竇泉善信鳳神安業平香太清餘皆逸沅按本書宣政坊有義陽府段成式撰寂照和上碑有灌鍾府皆可以補史之缺】
萬年 長安 咸陽 興平 雲陽 涇陽 三原 渭南 昭應 高陵 同官 富平 藍田  鄠 奉天 櫟陽 好畤 武功 醴泉 奉先 華原 盩厔 美原 【 沅按此載縣二十三與唐書志同新唐書志無櫟陽奉先盩厔三縣以櫟陽入華州奉先入同州盩厔入鳳翔府櫟陽屬華奉先屬同並在天祐三年盩厔屬鳳翔在天復元年不得以新書為是】

   本朝
京兆府 【 梁以同官奉先二縣屬同州以富平三原雲陽三縣屬耀州以奉先還隸漢以商州乾祐來屬周以渭南屬華州建隆中復以奉先隸同州乾德二年以好畤屬乾州領縣十三治萬年長安】 戶五萬二千七百二十
萬年 長安 鄠 藍田 咸陽 醴泉 涇陽 櫟陽 高陵 興平 臨潼 【 唐昭應縣大中祥符八年改】 武功 乾祐
耀州 【 下緊州鎮縣七治華原】 戶一萬七千八百二十
華原 富平 三原 雲陽 同官 美原 淳化 【 淳化四年升雲陽棃園鎮為縣】
乾州 【 中州鎮縣三治奉天】 戶九千三百七十一
奉天 好畤 永壽 【 古豳國之地唐為縣】
華州
渭南 【 戶五千六十三口一萬一千二百四十七】 蒲城 【 戶二萬九百八口三萬二千五十五】
鳳翔府
盩厔 【 戶五千四百五十三口二萬一千四百一十二沅按太平寰宇記渭南屬華州盩厔屬鳳翔府並云京兆府割到蒲城屬同州云雍州割到此敏求附載此三縣之義也】

  雜制
開寶元年詔建漢文帝廟去霸橋鎮二十里景帝廟去中橋鎮十五里宣帝廟去巡鎮二十里今本府各移鎮就廟安置鎮將句當灑掃又周武王廟在咸陽縣郭下漢高祖廟去長安縣四里武帝廟去咸陽縣五里唐太宗廟去醴泉縣三百二十步肅宗廟去甘北巡鎮三里餘縣令主簿句當灑掃又周文王廟成王廟各去咸陽縣一十五里康王廟去咸陽縣六里秦始皇廟去昭應縣一十里後周太祖廟去富平鎮一十三里耀州唐高祖廟去三原縣鎮一十八里宣宗廟去雲陽縣鎮四十里今移縣就廟縣令主簿句當灑掃若舍屋摧毀當議勘斷令吏部銓曹應上任罷任交割批書歷子如批到舍屋摧毀未得與官不批者仰銓曹牒問本州如廟宇不曾摧毀即依長安定格漏批例殿降其鎮將若致舍屋摧毀當議決斷勒停 【 沅按李燾通鑑長編載開寶九年七月丁亥詔新修歷代帝王廟與縣鎮相近者移治所就之即其時事也宋初屢修陵廟並建碑文太平寰宇記有唐太宗廟為建隆四年敕立而開寶六年乃命李昉盧多遜王祐扈蒙等分撰廟碑并遣孫崇望等詣諸廟書石並見尊崇易代之意禮志及長編不具此詔是此書收殘補剜之功為不少矣】

初屢修陵廟並建碑文太平寰宇記有唐太宗廟為建隆四年敕立而開寶六年乃命李昉盧多避王祐扈蒙分撰廟碑并遣孫崇望等詣諸廟書石並見尊崇易代之意禮志及長編不具此詔是此書收殘補剜之功為不小矣
長安志卷苐一終

 長安志卷苐二
雍州   京都
京兆尹  府縣官

  雍州
尚書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貢惟球琳琅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
爾雅曰河西曰雝州注自西河至黑水疏李巡曰河西其氣蔽壅厥性急凶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壅也 【 晉太康地記曰以其四山之地故以雍名焉亦謂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閼也】
春秋元命苞曰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東距殽阪西有漢中南含高山北阻居庸雍壅也得東井動深之萌其氣險也
春秋文燿鉤曰華岐以北龍門積石南至三危之野雍州也屬魁星 【 沅按魁字當為鬼】
釋名曰雝州在四山之內雝翳也
應劭注漢書曰四面積高曰雍 【 郊祀志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 呂氏春秋曰西方為壅州 【 沅按古無壅字雍州之雍當為邕說文曰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讀若雝隸書書雝為雍繼復加上為壅皆非也此引用呂氏春秋之舊然呂書亦多俗字傳寫本之積習傳譌有如此】
晉摯虞雍州詩曰於皇先王經啟九有有州惟雍居京之右土載奧區山苞神藪嘉生惟繁庶類伊阜悠悠州域有華有戎外接皮服內含岐豐周餘既沒夷德未終莫不慕義易俗移風
漢揚雄雍州箴曰黑水西河橫截崑崙 【 沅按初學記截作屬】 邪指閶闔畫為雍垠上侵積石下礙龍門蓋安不忘危盛不諱衰 【 沅按初學記無葢字】 牧臣司雍敢告綴衣

  京都
釋名云都者 【 沅按釋名本作國城曰都者此省三字】 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邑猶俋聚會之稱也 【 沅按釋名本作邑猶悒也邑人聚會之稱也此省三字】
尚書大傳曰十邑為都
周禮曰四縣為都又曰距國五百里為都
春秋左氏傳曰邑有先君宗廟之主曰都 【 沅按左傳本作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春秋公羊傳曰京師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師者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
白虎通曰京都者何謂也千里之邑號也明什倍諸侯法日月之徑千里或曰夏邑殷為商邑周為京師
帝王世紀曰天子畿方千里曰甸服甸服之內曰京師又曰天子所宮曰都
風俗通曰京謂非人力所能成天地性自然也京師義亦取此 【 沅案爾雅絕高為之京非人為之邱李巡以為邱之高大者為京說文云京人所為絕高邱也此以京為非人力所能成是連合雅義用之】
三輔決錄注曰京大也天子曰兆民
五經要義曰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也
王嬰古今通論曰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美鄉方三千里五岳之城帝王之宅聖人所生也
譙周法訓曰王者居中國何也順天之和而同四方之統也
帝王世紀曰古公亶父是為太王以修德為百姓所附狄人攻之以皮幣事之不得免焉又事之以玉帛不得免焉又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遂策杖而去止於岐山之陽邑於周地故始改國曰周豳人聞之曰仁人不可失也東循而奔從之者如歸巿焉一年而成三千戶之邑二年而成都三年五倍其初王於是改戎俗築城郭立宗廟設官司即詩所謂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作廟翼翼築之登登削屢馮馮者也周道之端蓋自此始
史記曰婁敬齊人漢五年戌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敬脫輓輅 【 蘇林曰一木橫車前一人推之輅音胡格反】 衣其羊裘因齊人虞將軍見上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成王即位迺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盛時天下和洽四夷鄉風慕義懷德附離而並事天子 【 莊子曰附離不以膠漆也】 不屯一卒不戰一士八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今陛下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皐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痍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鬬不搤其肮 【 張晏曰肮喉隴也】 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肮而拊其背也高帝問羣臣羣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決及留侯言之上即日車駕西都關中賜敬姓劉氏拜郎中號奉春君 【 沅按此文亦節字】
又曰田肎說高祖曰陛下治秦中 【 如淳曰時山東人謂關中為秦中】 秦形勝之國 【 張晏曰秦地帶山河得形勢之勝便者】 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 應劭曰山河之險與諸侯相縣隔地絕千里所以能擒諸侯者得天下之利百二也李斐曰河山之險內地勢高順流而下易故天下於秦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蘇林曰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 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如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 如淳曰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播瓴水言其向下之勢易也建音蹇晉灼曰許慎曰瓴壅似瓶者】
漢書曰劉敬說上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東有成皐西有殽澠背河鄉雒其固亦足恃張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 【 師古曰謂安定北地上郡之北與胡相接之地可以畜牧者也養禽獸謂之苑】 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 師古曰財物所聚謂之府言關中之地物產饒多可備贍給故稱天府也】 劉敬說是也於是上即日駕西都關中
後漢杜篤論都賦夫大漢之盛代藉雍土之饒得御外理內之術孰能致功若斯創業於高祖嗣傳於孝惠德隆於太宗財衍於孝景威盛於聖武政行於宣元侈極於成哀祚缺於孝平傳代十一歷載三百 【 高祖至平帝十四代歷涉也合二百一十四年此言三百者謂出二百年涉三百年】 德衰而復盈道微而復彰 【 謂呂氏亂而文帝興昌邑廢而宣帝中興】 皆莫能遷於雍州而背於咸陽宮室寢廟山陵相望高顯宏麗可思可榮羲農已來無茲著明夫雍州本帝皇所以育業 【 周始祖后稷封邰公劉居豳大王居岐文王居酆武王居鎬並在關中故曰育業也】 霸王所以衍功戰士角難之塲也 【 衍廣也謂泰□開內也】

  京兆尹
春秋傳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 尹正也】
通典曰周官有內史秦因之掌治京師漢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 【 張晏曰地絕高曰京左傳曰莫之與京十億曰兆尹者正也大眾所聚故曰京兆】 秩一千石銀印青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與左馮翊右扶風是為三輔理長安城中後漢都雒陽置河南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與太守同
漢書曰趙廣漢字子都涿郡人為京兆尹以和顏接士其尉薦待遇吏殷勤甚備事推功善歸之於下曰某掾卿所為非二千石所及行之發於至誠吏見者皆輸寫心腹無所隱匿咸願為用僵仆無所避
又曰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於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 【 蘇林曰鉤得其情使不得去晉灼曰鉤致也距閑也使對者無疑若不問而自知眾莫覺所由以閑其術為距也師古曰晉說是也】 鉤距者設如欲知馬價則先問狗次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價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宂所在及吏受賕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廣漢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彊小民得職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 沅案漢書本傳載廣漢及下敞治京兆尹時事甚詳此皆節刪】
又曰張敞字子高守京兆尹自趙廣漢誅後比更守尹皆不稱職京師寖廢長安巿偷盜尤多百賈苦之敞既視事求問長安父老偷盜酋長數人居皆溫厚出從童騎閭里以為長者敞皆召見責問因貰其罪把其宿負 【 師古曰貰緩也把執持也音巿馬反】 令致諸偷以自贖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願壹切受署 【 師古曰自言願權補吏職也】 敞皆以為吏遣歸休置酒小偷皆來賀飲醉偷長陰以赭汙其衣裾 【 師古曰赭赤土也】 吏坐門閱赭汙者輒收縛之一口捕得數百人由是枹壴??希鳴市無偷盜
又曰敞為京兆朝廷每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 【 孟康曰在長安中臣瓚曰在章臺下街也】 使御史驅自以便面 【 師古曰便面所以障而葢扇之類也】 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 【 應劭曰憮大也孟康曰憮音詡北方人謂媚好為詡畜】 有司以奏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上愛其能弗備責也然終不得大位為京兆尹九年與楊惲厚坐惲大逆誅
又曰王駿為京兆尹成帝欲大用之故試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後漢書曰延篤字叔固及邊鳳皆為京兆尹並有能名語曰前有張趙後有邊延張趙即趙廣漢及張敞也 【 袁山松後漢書曰延篤字叔堅南陽人也為京兆尹正身率下民不敢欺沅案今後漢書本傳篤亦字叔堅不作叔固又作前有張趙三王後有邊延二君此亦節引】
魏志曰鄭渾字文公為京兆尹渾以百姓新集為制移居之法使兼複者與單輕者相伍溫信與孤老為比勤稼穡明禁令以發姦者由是民安於農而盜賊息
李燮別傳曰燮字德公京兆人拜京兆尹吏民愛敬乃作歌曰我府君道教舉恩如春威如虎愛如母訓如父
後周陸逞為京兆尹都界有豕生數子經旬而死其家又有豶遂乳養之諸豚賴之以活時論以逞仁政所致
唐源乾曜為京兆尹政存寬簡
黎幹為京兆尹嚴肅為治人頗便之
李勉大歷二年拜京兆尹政尚簡肅時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仍知國子監事前尹黎幹求媚於朝恩每候其將至監則盛設酒饌為數百人之餼傾府之吏以辦之及勉莅職旬月朝恩入監府吏莫至先置者請於勉勉曰軍容使判國子監勉侯於太學軍容固宜具主禮勉官忝京尹軍容儻惠顧至府豈敢不飾蔬饌乎朝恩深銜之自是不復至太學矣
吳湊貞元十四年為京兆尹是夏旱穀貴人多流亡京兆尹韓皐以政事不理黜之上召湊自左金吾衛大將軍面拜尹 【 沅按唐書作右金吾衛大將軍】 即日令視事經宿方下制逾月湊論奏掌閑廄彍騎飛龍內園芙蓉園及禁軍諸司等使雜供手力資課太多量宜減省從之湊孜孜為治以勤儉為務人樂其政庶務咸舉奏罷宮市等又頗便之嘗於官街樹槐及湊卒民指樹而懷之
許孟容元和四年為京兆尹有左神策軍吏李昱假長安富人錢八千貫三歲不償孟容遣吏收捕械繫剋日命還之且曰不及期當死自興元以後禁軍中有功軍士益橫府縣不能制孟容剛正不懼以法治之一軍盡驚冤訴於上立命中使宣旨令送本軍孟容繫之不遣中使再至乃執奏云臣誠知不奉詔當誅然臣職司輦轂合為陛下彈抑豪強錢未盡輸昱不可得上嘉其意乃許之自此權右斂跡
孔戢為京兆尹時旱禱於曲江是夕大雨 【 沅案戢巢父從子文宗時為此官唐書作禱雨于曲池】
韓愈長慶三年四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勑特放臺參以後不得為例 【 續會要曰時議以為憲司之臨府縣著自甲令苟害于理自當革去暫使之人不為例深非立制垂久之道也】
崔珙開成二年為京兆尹時京畿旱奏滻水入內者十分請減九分以賜貧民溉田從之
薛元賞會昌中為京兆尹武宗謂宰相曰元賞威風甚嚴唯屬軍者即令守取勑文李德裕奏京尹若非陛下假借與之作主則無由為得帝曰灼然
柳仲郢歷京兆河南尹以寬理周郊人或謂與西府之政有異為疑仲郢曰輦轂之下彈壓為先他郡皆宜以惠養為本
韋澳大中十年為京兆尹故事京兆尹在私第但奇日入府偶日入遞院至是賜度支錢二萬貫令造宅始命尹不得離府澳公正方嚴吏不敢欺委長安尉李信主其事營創府舍極一時壯麗復進羨緍澳連書信兩上下者

  府縣官
唐肅宗元年建寅月勑京兆府縣官多被諸使奉請避難就易殊非奉公自今後諸使諸司諸州改官充判官支使隨身驅使等準舊勑不得放去
廣德二年三月勑中書門下及兩省五品已上尚書省四品已上諸司正員三品已上諸王駙馬中周已上親及女壻不得任京兆府判司畿令赤縣丞簿尉
長慶二年閏十月中書門下奏伏以所立隄防止緣權要今一槩防閑事誠太過今後請應宰臣左右僕射御史大夫中丞給事舍人左右丞諸司尚書侍郎度支鹽鐵使在城者并諸王駙馬中周已上親并女壻外甥請準前後勑不得任京兆府判司次赤畿令簿尉其餘官不在此限從之
大中元年九月中書門下奏京兆府判司及兩縣簿尉帶諸司職事伏以列官分職各有司存苟或侵踰則乖彝憲近府判司及兩縣簿尉多繫諸司職掌遂便額外假攝一人兼判數曹易為因循難以責辦臣等商量自今以後諸司職掌改除集賢史館宏文館外並不得帶府州司及兩縣簿尉仍每館不得過一員其見在諸司充職者請勒歸司從之

 長安志卷苐三
  宮室一
   周
鎬京 【 毛詩曰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箋云考猶稽也宅居也稽疑之法必契龜而卜之武王卜居是鎬京之地龜則正之謂得吉兆武王遂居之修二后之德以伐紂定天下成龜兆之古功莫大於此又黍離閔宗周也宗周鎬京也謂之西周又禮祭統曰即宮於宗周謂洛邑也以洛邑為東都故謂鎬京為西都也魏王泰括地志曰周武王宮即鎬京也皇甫謐帝王世紀曰武王自酆居鎬諸侯宗之是為宗周今灃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里去酆二十五里鎬池即其故都也按此即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東遷鎬京淪陷宮室荒蕪矣酈元水經注曰自漢武穿昆明池於此鎬京基搆淪陷今無可究按酈元漢鎬京葢在鎬池之西南昆明池是也沅按張揖曰鎬在昆明池北三輔決錄注曰鎬在豐水東敏求之說本此基搆淪陷水經注作淪褫應是異本】 城門 【 周禮地官司徒之屬司門注若今城門校尉主王城十二門崔靈恩曰十二門者通十二子之義也】 廟 【 詩綿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毛言不失繩直也】 社 【 詩綿廼立冡土戎醜收行毛冡土大社也美太王之社遂為大社箋大社者出大眾將所告而行也正義冡土非諸侯之社遂者從本嚮未之稱言大王所作遂為文王之法也文王因其制度增而長之以為天子之制周禮匠人營國左祖右社】 靈臺 【 靈臺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樂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鄭元曰天子有靈臺者所以觀祲象察氣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於豐立靈臺正義靈臺所處在國之西郊劉向新序曰周文王作靈臺及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聞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寡人固其主也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聞之皆曰文王賢矣澤及朽骨而又況于人乎水經注曰豐水北經靈臺西文王又引水為辟雍靈沼括地志曰今悉無復處所唯靈臺孤立今按臺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辟廱 【 詩靈臺於論鼓鐘於樂辟廱毛水旋邱如璧曰辟廱以節觀者文王有聲詩鎬京辟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毛武王作邑於鎬京鄭武王於鎬京行辟廱之禮】 明堂 【 周禮匠人周人明堂度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注此三者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斯干宣王考室也築室百堵西南其戶箋此築室者謂築燕寢也西其戶南其戶者宗廟及路寢制如明堂每室四戶是室一南戶耳禮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我將祀文王於明堂也呂氏春秋曰周之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儉節也沅案鄭注攷工記言或舉宗廟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同制者葢合夏后世室殷人重屋論之敏求引此無謂】 學 【 禮文王世子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注周立三代之學學書於有虞氏之學典謨之教所興也學舞於夏后之學文武中也學禮樂于商之學功成治定與已同也】 靈囿 【 詩靈臺王在靈囿麀鹿攸伏毛囿所以育養禽獸言靈道行于囿也天子百里周禮囿游注囿御苑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靈沼 【 詩靈臺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毛沼池也靈沼言靈道行於沼也】 宮門 【 詩緜廼立皐門臯門有伉廼立應門應門將將毛王之郭門曰臯門伉高貌王之正門曰應門將將嚴正也美太王作郭門以致臯門作正門以致應門箋云諸侯之宮外門曰臯門朝門曰應門內有路門天子之宮加以庫雉正義言太王本作郭門正門耳在後文王之興以為臯門應門雖遷都于豐用岐周舊制故云致致者自小至大之辭文王因其制度增而長之以為天子之制故云耳郭門者宮之外郭之門正門謂之應門皆宮門也崔靈恩曰天子五門臯庫雉應路周禮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注囿御苑游離宮也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注象魏闕也】 鎬池 【 見下】 酆宮 【 文王宮也詩曰既伐于崇作邑于豐箋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在豐水之東春秋左氏傳康王有酆宮之朝其宮今在鄠縣沅案左傳酆作豐同說文作酆】

   秦
    阿房宮
阿房宮 【 史記曰始皇三十五年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舊都也乃營作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旂周馳為閤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閤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其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胊界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不事十歲又曰始皇造阿房宮徵發天下工匠又曰項羽屠咸陽焚其宮室三月火不滅三輔舊事曰阿房宮東西三里南北五百步庭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置銅人十二於宮前沅案閤道史記本紀作閣道天官書同】 磁石門 【 東西有閤道即阿房宮之北闕門也累磁石為之著鐵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過羌胡以為神三輔黃圖曰阿房宮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括地志曰一名卻胡臺水經注曰磁石門西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為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之以示神故亦曰卻胡門鮑照蕪城賦曰製磁石以禦衝】 木蘭為梁 【 三輔黃圖曰阿房前殿以木蘭為梁】 阿城 【 漢書曰阿城秦阿房宮也以其墻壁崇廣故俗呼為阿城】 鑄金人十二 【 史記曰始皇大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鑄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宮中徐廣曰鐻音巨李善曰金狄金人也漢書注師古曰所謂翁仲者也三輔黃圖曰坐高三丈其銘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金人來見臨洮其長五丈足跡六丈】 端門四達 【 三輔黃圖曰秦始皇兼天下都咸陽因北陵營宮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 賈山傳秦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 【 師古曰凡言離宮者皆謂於別處置之非常所居也】 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 【 師古曰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為房也一說大陵曰阿言其殿高若於阿上為房也房字或作旁說云始皇作此殿未有名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旁阿近也八尺曰仞】 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 【 師古曰撓屈也言庭之廣大殿之高敞眾騎馳騖無所廹觸建立旌旗不屈撓撓音女孝反】 為宮室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聚廬而託處焉

    總敘宮殿苑囿
冀闕 【 史記曰秦孝公十二年作咸陽築冀闕徙都之】 甘泉林光宮 【 史記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宮及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戰國策范雎說秦王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漢宮殿疏曰甘泉林光宮秦三代造沅案括地志云秦之林光漢之甘泉在雍州雲陽西北八十里關輔記云宮以山為名】 大夏殿 【 三輔故事曰大夏殿始皇造銅人十枚在殿前】 上林苑 【 史記始皇營朝宮阿房於渭南上林苑又曰始皇欲大苑囿東至函谷西至陳倉優旃曰善哉若寇從東來令麋鹿觸之始皇乃止】 牛首池 【 史記曰秦上林苑有牛首池在苑西頭】 凌雲閣 【 漢宮殿疏曰凌雲閣秦二世造三輔舊事曰閣與南山齊】 萯陽宮 【 秦文王起萯音倍在鄠縣沅案萯李斐音為倍也說文作崩??】 祈年宮 【 史記曰始皇初居之宮有祈年宮長信宮梁山宮漢書曰祈年宮惠公起又曰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宮祈年館下沅案史記呂不韋傳作蘄年】 長信宮 【 見上史記曰始皇二十七年作長信宮於渭南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沅案始皇二十七年作者乃信宮非長信宮也敏求誤且與卜作信宮渭南條重複】 梁山宮 【 見上在好畤始皇起又始皇梁山望見丞相車騎眾不善之三秦記曰梁山宮城皆文石名織錦城】 宮觀二百七十 【 史記曰盧生說始皇人主為微行所居而人知之則害於神願上居毋令人知則不死之藥殆可得也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曲梁宮 【 在三原縣】 曲臺宮 【 鄒陽傳秦倚曲臺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不犯兵加胡越應劭曰始皇帝所治處也若漢家未央宮】 城陽宮 【 始皇母遷於城陽宮沅案說苑作萯陽宮史記正義引作咸陽宮當時宮無名城陽宮者此條應誤】 望夷宮 【 史記曰胡亥三年夢白虎嚙其左驂馬殺之心不樂卜涇水為祟胡亥乃齋於望夷宮欲祀涇沈四白馬趙高乃使其壻咸陽令閻樂殺胡亥於望夷宮張晏引博物志曰望夷宮在長陵西北長平觀道東故亭處是臨涇水作之以望北夷漢書注師古曰胡亥葬於宜春苑苑不在渭北也】 橐泉宮 【 孝公起】 棫陽宮 【 昭王起棫音域沅案二宮並在雍縣】 羽陽宮 【 秦武王起在陳倉】 高泉宮 【 秦宣太后起在美陽】 長陽宮射羆館 【 昭王起在盩厔】 蘭池宮 【 秦始皇為微行咸陽與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盜蘭池宮中宮使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地理志渭城縣有蘭池宮三秦記曰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一十里築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一百丈亦曰蘭池陂秦又有蘭池沅案長一百丈秦記作二百丈蘭池括地志作藺池】 長樂宮 【 關中記曰長樂宮有魚池臺酒池臺秦始皇造】 酒池 【 廟記長樂宮有魚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樹秦始皇造】 殿觀百四十五 【 三輔舊事曰始皇表河以為秦東門表汧以為秦西門中外殿觀百四十五後宮列女萬餘人婦人之氣上衝于天】 章臺上林 【 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 作信宮渭南 【 史記曰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移之咸陽北坂上南臨渭南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圍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之二十七年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像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 離宮別觀相望聯屬 【 廟記曰咸陽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長楊五柞東至河西至汧離宮別觀相望聯屬木衣綈繡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 獸圈 【 烈士傳曰秦王召魏公子無忌不行於是朱亥奉璧一雙詣秦王王怒使置亥獸圈中亥瞋視獸背血濺於獸面獸不敢動】 虎圈 【 漢宮殿疏秦故虎圈周匝三十五步西去長安十五里】 狼圈 【 又曰秦故狼圈廣八十步長二十步西去長安十五里】

    郊祠
四時太昊黃帝以下祠三百三所 【 沅案漢書地里志作五畤太昊皇帝以下祠三百三所郊祀志作二百三所據之是四時乃五畤二字之誤】

   漢上
    未央宮 【 又有蕭何曹參韓信等殿】
未央宮 【 漢書曰高祖七年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上見其壯麗甚怒謂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載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上說西京雜記曰未央宮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街道周四十七里臺殿四十三所其三十二所在外十一所在後宮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二亦在後宮門闋凡九十五潘岳關中記曰未央宮周旋三十一里街道十七里有臺三十二池卜二土山四宮殿門八十一掖門十四又曰未央宮殿及臺皆疏龍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長安城上非築也又取山土以為城山之餘尾今在城西南數里乃盡也辛氏三秦記曰今長安城即疏龍首山為臺殿臺址不假版築張衡西京賦云疏龍首以抗殿是也王莽改未央宮曰壽成室括地志曰未央宮在長安故城中近西南隅沅案此引西京雜記街道周四十七里玉海作周回七十里又三輔黃圖曰未央宮周回二十八里與雜記及關中記道里亦不符】 東闕 【 漢書曰高祖七年蕭何立東闕前殿武庫又曰文帝七年六月未央宮東闕罘罳災如淳曰東闕與其兩旁罘罳皆災也顏師古曰罘罳為連闕曲閣也以覆重刻垣墉之處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罘音浮】 北闕 【 漢書注師古曰未央宮雖南嚮而上書奏事謁兒之徒皆詣北闕公車司馬亦在北焉是則以北闕為正門而又有東門東闕至於西南兩面無門闕矣葢蕭何初立宮以厭勝之術理宜然乎關中記曰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元武闕所謂北闕也關中有閭闔門止車門廟記曰未央宮有白虎闕屬車闕】 司馬門 【 漢書章邯使長史詣事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師古曰几言司馬門者宮垣之內兵衛所在四面皆有司馬司馬主武事故總謂宮之外門為司馬門又初元五年令從官給事官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應劭曰司馬中者宮內門也司馬主武兵禁之意也師古曰司馬門者宮之外門也衛尉有八屯衛侯司馬主衛士徼巡宿衛每面各二司馬故謂宮之外門為司馬門又張釋之為公車令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釋之迫止劾奏之如淳曰宮衛令諸出入殿門公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成帝永始四年未央宮東司馬門災】 掖門 【 漢書曰朱虛侯章從太尉勃請卒千人人未央宮掖門師古曰非正門而在兩旁若人之臂掖也御覽曰漢制內至禁者為殿門外出大道為掖門】 端門 【 漢書曰文帝入未央宮有謁者十人持戟衛端門師古曰端門殿之正門西都賦立金人於端關注宮正門也西京賦高門有閌列坐金狄】 前殿 【 三輔黃圖曰營未央因龍首以制前殿殿上有非常室幽明錄曰漢武帝與近臣晏未央殿方敢黍臛忽聞人語云老臣自訴尋覓不見梁上有一老翁長八九寸柱杖僂步帝問之翁下稽首不言仰視屋俯指帝腳忽然不見東方朔曰其名藻廉水木之精夏巢林冬潛河陛下興造宮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王莽改前殿曰王路堂地皇元年王路堂為風所毀】 非常室 【 見上漢書五行志曰武帝綏和二年鄭通里男子王褒帶劍入北司馬門殿東門上前殿入非常室中如淳曰殿上室名】 武庫 【 漢書曰武庫以藏禁兵又曰樗里子葬於武庫文穎曰秦惠王異母弟也師古曰樗里子且死曰葬我必渭南章臺東後百年當有天子宮夾我墓及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正直其上】 太倉 【 高紀蕭何立武庫太倉】 金馬門 【 史記曰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公孫宏傳待詔金馬門如淳曰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獻之立馬于魯班門外更名魯班門為金馬門又揚雄傳歷金門金馬門也】 白虎門 【 王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門】 長秋門 【 漢書戾太子使舍人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 青瑣門 【 見關中記】 高門殿 【 漢書曰汲黯請問見高門晉灼曰三輔黃圖未央宮中有高門殿又鮑宣曰豈徒欲使臣美食大官重高門之地哉晉灼曰高門殿名師古曰亦在未央宮中】 猗蘭殿 【 漢武帝故事曰王美人七月七日旦生武帝於猗蘭殿洞冥記漢武帝未生之時景帝夢一赤彘從雲中直下崇芳閣帝覺而坐于閣果見赤氣如林木蔽戶牖望閣上有丹霞蓊鬱既而改崇芳閣為猗蘭殿】 承明殿 【 霍光傳太后駕幸未央承明殿成帝鴻嘉二年有雉集承明殿注師古曰在未央宮翼奉傳孝文躬行節儉外省繇役其時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諸離宮館也未央宮又無高門武臺麒麟鳳凰白虎玉堂金華之殿獨有前殿曲臺漸臺宣室溫室承明耳】 清涼殿 【 三輔黃圖曰未央宮有清涼殿宣室殿金華殿玉堂殿白虎殿麒麟殿】 宣室殿 【 賈誼傳上方受釐宣室蘇林曰宣室未央前正室也武帝竇太主置酒宣室東方朔曰宣室者先帝之正處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宣帝甘露四年未央宮宣室閣災刑法志曰宣帝常幸宣室齋居而決事如淳曰宣室布政教之室也晉灼曰未央宮中有宣室殿師古曰葢其殿在前殿之側齋則居之淮南子曰武王殺紂於宣室漢蓋取舊名也】 溫室殿 【 霍光傳曰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 金華殿 【 漢書曰成帝初方向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師古曰金華殿名在未央宮】 玉堂殿 【 漢書楊雄傳歷金門上玉堂晉灼曰三輔黃圖本大玉堂殿又李尋曰久汗玉堂師古曰玉堂殿在未央宮】 白虎殿 【 漢書曰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丞相商坐未央庭中單于前拜謁商又杜欽詣白虎殿對策曰成帝時趙思王衍來朝供張白虎殿師古曰在未央宮中】 麒麟殿 【 並見上又哀帝置酒麒麟殿董賢父子宴飲師古曰在未央宮】 飛羽殿 【 王莽請元后冬饗飲飛羽師古曰飛羽殿在未央宮中羽或作雨】 敬法殿 【 王莽傳燒作室門斧敬法闥師古曰敬法殿名】 曲臺殿 【 漢書曰孟喜舉孝廉為郎曲臺署長師古曰曲臺殿名署者主供其事也又孟卿傳后倉說禮數萬言號后氏曲臺說服虔曰在曲臺校書署記因以為名師古曰曲臺殿在未央宮三輔黃圖曰未央宮有曲臺殿】 晏昵殿 【 班伯召見晏昵殿張晏曰親戚晏飲會同之殿】 長年殿 【 西京賦長年神仙宣室玉堂】 神仙殿 【 見上】 飛翔殿合歡殿蘭林殿披香殿鳳凰殿鴛鸞殿含章殿朱雀殿 【 一曰朱鳥殿】 安處殿 【 下並見班孟堅西都賦】 常寧殿茞若殿發越殿蕙草殿壽成殿 【 下並見三輔黃圖】 萬歲殿廣明殿永延殿壽安殿宣德殿東明殿通光殿僡殿 【 沅案僡殿一說即蕙草殿】 高明殿延年殿 【 下見廟記】 四車殿朱鳥殿 【 西京賦麒麟朱鳥龍興含章李善註皆殿名】 龍興殿 【 見上】 椒房殿 【 外戚傳上官安有椒房之重師古曰椒房殿名在未央宮皇后所居】 昭陽舍 【 漢書曰趙昭儀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砌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璧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餙之張平子西京賦曰後宮則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凰鴛鸞漢宮闕名有鳳凰殿西京雜記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珩珮聲又曰昭陽殿窻戶扇多是琉璃皆通照毛髮不得藏椽桷皆刻龍蛇縈繞其間鱗甲分明見者無不驚慄】 增城舍 【 漢書曰班倢伃居增城舍應劭曰後宮有八區增城苐二也】 椒風舍 【 漢書曰董賢女弟為昭儀名其舍為椒風以配椒房應劭漢官儀曰皇后殿稱椒房以椒塗室主溫暖除惡氣也】 掖庭 【 漢官儀曰婕妤以下皆居掖庭西京雜記曰漢掖庭有丹景臺雲光殿九華殿鳴鸞殿開襟閣臨池觀皆繁華窈窕之所棲宿】 月景臺雲光殿九華殿鳴鸞殿開襟閣 【 雜記又曰漢宮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臨池觀 【 皆見上】 柏梁臺 【 漢書武帝元鼎元年春起柏梁臺服虔曰用百頭梁作臺因名焉師古曰三輔舊事云以香柏為之今書字皆作柏服說非漢武故事曰以香柏為之香聞數十里郊祀志曰武帝鑄柏梁銅柱五行志曰太初元年十一月己酉未央宮柏梁臺災先是大風發其屋夏侯始昌先言其災日廟記曰柏梁臺漢武帝造在北闕內道西三秦記曰柏梁臺上有銅鳳名鳳闕漢武帝集武帝作柏梁臺詔群臣二千名有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時梁王曰驂駕駟馬從梁來大司馬曰郡國士馬羽林才丞相曰惣領天下誠難治大將軍曰和撫四夷不易哉御史大夫曰刀筆之吏臣執之太常曰撞鐘擊鼓聲中詩宗正曰宗室廣大日益滋衛尉曰周衛交戰禁不時光祿勳曰總領從官柏梁臺廷尉曰平理請讞决嫌疑太僕曰修飭輿馬待駕來大鴻臚曰郡國吏功差次之少府曰乘輿御物工治之大司農曰陳粟善石揚以箕執金吾曰徼道宮下隨討治左馮翊曰三輔賊盜天下尤右扶風曰盜阻南山為民災京兆尹曰外家公主不可治詹事曰椒房率更領其材典屬國曰蠻夷朝貢常會期大匠曰柱枅薄櫨相扶持太官令曰枇杷橘栗桃李梅上林令曰走狗逐兔張置罘郭舍人曰嚙妃女脣甘如飴東方朔曰廹窘詰屈幾窮哉】 承明廬 【 漢書曰嚴助為會稽太守武帝賜書曰君厭承明之廬張晏曰承明廬在石渠閤外直宿所止曰廬】 天祿閤 【 三輔故事曰天祿閤石渠閤並在未央宮大殿北以藏祕書漢宮殿疏曰天祿閤麒麟閤蕭何造以藏祕書畫賢臣像凡十二人霍光苐一蘇武苐十二】 石渠閤 【 見上甘露中五經諸儒雜論於石渠閤】 麒麟閤 【 見上蘇武傳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閤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閤圖畫其像於閤遂以為名師古曰漢宮閤疏云蕭何造十思股肱之美謂霍光等十二人三輔黃圖曰未央宮有麒麟殿藏祕書即楊雄校書處】 蘭臺 【 漢書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蘭臺迭掌圖藉祕書西京賦曰蘭臺金馬遞宿迭居】 漸臺 【 漢書曰文帝夢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見鄧通師古曰未央殿西南有蒼池池中有漸臺又王莽為元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關中記曰未央宮中有蒼池池中有漸臺王莽死於是也括地志曰既云就車而之漸臺雖未央建章複道相屬但漢兵既廹不應駕車踰城此即非建章之漸臺矣然則未央建章似各有漸臺非一所也】 蒼池 【 見上三輔黃圖作滄】 紫宮 【 三秦記曰未央宮一名紫宮李善曰未央為總稱紫宮其中別名】 養德宮 【 西京雜記曰趙王如意年幼戚姬使舊趙內傅趙媼傅之號其室為養德宮】 凌室 【 漢書惠帝四年七月未央宮凌室災顏師古曰藏水之室也】 織室 【 又織室災師古曰織作之室百官表少府掌東織西織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 武臺殿 【 漢書李陵召見武臺師古曰未央宮有武臺殿】 東山臺 【 三輔故事曰未央宮前有東山臺西山臺三輔黃圖又曰未央宮有果臺東山臺西山臺釣臺廟記曰未央宮有釣弋臺】 西山臺 【 見上】 朱鳥堂 【 三秦記曰未央宮有朱鳥堂非常室】 畫堂鉤盾弄田 【 漢書曰昭帝始元元年耕于鉤盾弄田應劭注云時年九歲未能親耕帝籍鉤盾宮宦者近署故往試耕為戲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陳持弓年九歲間入尚方掖門至未央殿鉤盾禁中西京故事曰弄田在未央宮中】 未央廄 【 漢書曰武帝期門郎上官桀遷為未央廄令】 獸圈彘圈 【 三輔黃圖曰獸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宮中】

    建章宮
建章宮 【 漢書曰武帝大初元年十一月柏梁臺災二月起建章宮文穎曰越巫名勇謂帝曰越國有火災即復大起宮室以厭勝之故帝作建章宮師古曰在未央宮西今長安故城西俗所呼貞女樓者即建章宮之闕也關中記曰建章宮其制度事兼未央宮周回二十餘里三輔舊事曰建章宮周回數十里殿東別起閣高二十五丈憑高以望遠張平子西京賦曰柏梁既災越巫陳方建章是營用厭火祥營宇之制事兼未央沅案漢書雲陽縣下有越巫死?占襄??祠郊祀志高帝時長安置祠祀官女巫有梁巫晉巫秦巫荊巫九天巫諸名越巫亦其類也】 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 【 師古曰度音大各反東方朔傳曰今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稱千門萬戶】 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 【 師古曰三輔故事其闕闤上有銅鳳班固西都賦曰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金爵則銅鳳也關中記曰建章宮圖闕臨北道鳳在上故號曰鳳闕廟記曰建章宮北闕高二十丈建章北闕門也又古鳳凰闕漢武帝造高十七丈五尺長安記曰俗人謂鳳闕為貞女樓古歌詞云長安成西雙員闕上有一雙銅雀宿一鳴五穀生再鳴五穀熟按銅雀即銅鳳也繁欽建章鳳闕賦序曰秦漢規模廓焉泯毀唯建章鳳闕聳然獨存雖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也】 其西則商中數十里虎圈 【 如淳曰商中商庭也師古曰商金也於序為秋故謂西方之庭為商庭言廣數十里於蒐亦西方之獸故於此置其圈也】 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浸 【 師古曰漸浸也臺在池中為水所漸故曰漸臺一音于廉反三輔黃圖或為瀸亦漸耳】 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 師古曰三輔故事池北岸有石魚長三丈高五尺西岸有石敝?黽三枚長六尺】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 【 師古曰立大鳥象也漢書曰建章宮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高十餘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咸以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栖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門】 立神明臺井幹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 顏師古曰漢宮閣疏神明臺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常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則神明井幹共高五十丈也井幹樓積木而高為樓若井幹之形也井幹者井上木欄也其或四角或八角東方朔傳曰建章左鳳闕右神明張衡西京賦曰井幹疊而百層謂此樓也幹或作翰其義並同三輔黃圖曰神明臺上有九臺今謂之九子臺非也沅案幹或作翰翰字誤也應是或作韓說文韓井垣也又曰八家一井象構韓形是韓正字幹借字不應通於翰】 析風闕 【 三輔故事曰建章宮東有析風闕關中記曰建章宮閶闔門內東出有析風闕一名別風高一十丈西京賦所云閶闔之內別風嶣嶢者也】 嶣嶢闕 【 廟記曰建章宮有嶣嶢闕薛綜注次門女闕也在圓闕門內二百步】 馺娑殿 【 關中記曰建章宮中有馺娑駘盪枍詣承光四殿李善曰馺素合反娑蘇可反駘音殆枍鳥詣反沅案馺娑之娑應用說文駊字三輔黃圖曰馺娑馬行迅疾一日遍宮中言宮之大也】 駘盪殿枍詣殿承光殿 【 並見上】 銅柱承露僊人掌 【 漢書曰武帝作蘇林曰僊人以手掌擎盤承甘露師古曰三輔故事建章宮承露盤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僊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葢張衡西京所賦云立修莖之僊掌承雲表之清露屑瓊蘂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也長安記曰僊人掌大七圍以銅為之】 太液池 【 漢書曰昭帝元始元年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如淳曰液言天地和液之氣也瓚曰陰陽津液以作池也師古曰三說皆非太液池者言其津潤所及廣也又曰建章宮北有太液池關中記曰建章宮北有池以象海北刻石為鯨魚長三丈三輔舊事曰建章宮北作清淵又曰清淵北有鯨魚刻石為之西京雜記曰太液池邊皆是彫葫紫蘀綠節蒲叢生蒲之類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彫葫葭蘆之未解葉者謂為紫蘀菰之有首者謂為綠節其間??几鶵鴈子布滿充積又多紫龜綠敝?黽池邊多平沙沙上鵜鶘鷓鴣鵁鶄鴻鶂動輒成群又曰太液池中有鳴鶴舟容與舟清曠舟採菱舟越女舟三輔舊事曰日出暘谷浴於咸池至虞泉即暮此則象之也】 清淵 【 見上】 孤樹池 【 西京雜記曰太液池西有一小池名孤樹池中有一洲洲上有一枯樹一株大十餘圍望之童童如車葢故取以為名】 奇華殿 【 周地圖記曰奇華殿在建章宮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寶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師子宮馬充塞其中】 鼓簧宮 【 漢宮闕疏曰鼓簧宮周匝百三十六步在建章宮西北】 涼風臺 【 關中記曰建章宮北作涼風臺積木為樓高五十餘丈】 中龍華門 【 見漢武故事】 曝衣閤 【 宋卜子陽園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閤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后衣登樓曝】

    長樂宮
長樂宮 【 漢書曰高帝五年都長安九月治長樂宮叔孫通傳漢七年長樂宮成關中記曰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周回二十餘里有殿十四漢太后常居之長安記曰興樂宮秦始皇造漢修飾之王莽改長樂宮曰常樂室】 東朝 【 史記叔孫通傳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來數蹕煩人乃作複道又漢書灌夫傳東朝廷辨之如淳曰東朝太后朝也張晏曰會公卿大夫東朝共理而分別也】 東宮 【 漢書袁盎傳上朝東宮趙談驂乘】 東闕 【 漢書曰宣帝元康四年神爵五綵以萬數集長樂宮又五鳳三年鸞鳳集長樂宮東闕中樹上】 西闕 【 劉屈釐傳太子毆四巿人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 前殿 【 三輔黃圖曰長樂宮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西杼中二十五丈深十二丈杼一作序】 宣德殿高明殿通光殿 【 右見三輔宮殿名在長樂宮中】 長秋殿 【 關中記曰長樂宮有長秋永壽永寧長定四殿】 永壽殿永寧殿長定殿 【 並見上】 臨華殿 【 漢書曰成帝永始四年長樂臨華殿災】 鴻臺 【 漢書惠帝四年三月長樂宮鴻臺災三輔黃圖曰長樂宮有鴻臺有臨華殿有溫室殿】 溫室殿 【 見上漢書曰或問孔光溫室省木皆何木也光嘿然不應晉灼曰長樂宮中有溫室殿】 建始殿廣陽殿中室殿月室殿神仙殿 椒房殿 【 以上並見三輔黃圖】 大夏殿 【 三輔舊事曰秦作銅人立在阿房殿前漢徙著長樂宮大夏殿前關中記曰長樂宮殿前銅人其胸前名李斯蒙恬所書也賈誼過秦篇曰始皇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是也魏志曰董卓悉椎破銅人銅靈以鑄小錢英雄記曰昔大人見臨洮而銅人鑄臨洮生卓而銅人毀時有卓而大亂大亂而卓身滅意有以也關中記曰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在清明門裏魏明帝欲徙詣洛載致霸城重不可致】 酒池 【 在長樂宮秦始皇造漢武帝行舟於中西京雜記曰酒池北起臺天子於上觀牛飲者三千人太平寰宇記曰武帝作酒池以誇羌胡飲以鐵盃重不能舉皆抵牛飲】

 長安志卷苐四
  宮室二
   漢中
    桂宮
桂宮 【 三輔黃圖曰桂宮漢武帝造漢書曰桂宮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宮又成帝為太子初居桂宮師古曰三輔黃圖桂宮在城中近北宮非太子宮三輔故事曰桂宮在未央宮北周匝十餘里中有明光殿走狗臺土山複道橫北度從宮中西上城至建章宮神明臺沅按水經注云宮在未央北故渠出二宮之閒曰明渠】 龍樓門 【 漢書曰成帝為太子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還入作室門上遲之張晏曰門樓上有銅龍若白鶴飛廉之為名也】 鴻寧殿 【 漢書哀帝紀曰建平三年正月癸卯帝太太后所居桂宮正殿火五行志曰哀帝建平三年正月癸卯桂宮鴻寧殿災帝祖母傅太后之所居也】 明光殿 【 關中記曰桂宮在未央宮之北周回十餘里中有明光殿殿上複道從宮中西上城西至建章宮神明殿蓬山三秦記曰未央宮漸臺西有桂宮宮內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簾薄綴明月珠金戺玉階晝夜光明班固西都賦曰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三輔舊事曰桂宮內有明光殿】 走狗臺 【 見上】 四寶宮 【 西京雜記曰漢武帝為七寶牀雜寶案廁寶屏風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沅按宮內又有商臺避風臺俱見三輔黃圖】

    明光宮 【 沅按玉海以此為明光殿省】
明光宮 【 漢書曰武帝太初四年秋起明光殿師古曰三輔黃圖在城中近桂宮元后傳曰成都侯商嘗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師古曰明光在城內近桂宮漢武故事曰又起明光宮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率皆十五已上二十已還年滿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總其籍時有死出者隨補之三秦記曰明光殿以金為戺玉為階王莽篡位令孺子為定安公孝平皇后為定安太后改明光宮為定安館定安太后居之沅按此引三秦記明光殿金戺玉階與上桂宮內明光殿複出程大昌曰漢明光宮有三一在北宮與長樂相連一在甘泉宮中一為尚書奏事之地尚書奏事之地即此宮是也漢官儀曰尚書奏事于明光殿省中以丹朱采地曰丹墀伏其下奏事】 輦道相屬 【 漢書曰武帝故事上起明光宮桂宮長樂宮皆輦道相屬縣棟飛閤北度從宮中西上城至神明臺平帝元始元年罷明光宮沅按攷平帝本紀是年罷明光宮及三輔馳道敏求以此條著于輦道相屬之下不應去及三輔馳道五字疑有脫誤】

    長信等五宮
長信宮 【 漢書曰成帝母王太后居長信宮外戚傳曰班婕妤求共養太后長信宮上許焉婕妤退處東宮作賦自傷悼曰奉共養於東宮兮託長信之末流漢書劉元傳曰更始徙居長信宮三輔黃圖曰從洛門至周廟門有長信宮在其中】
東宮 【 見上】
永信宮 【 哀帝建平二年尊恭皇太后曰帝太太后又更號皇太太后稱永信宮】
中安宮 【 哀帝尊恭皇后曰帝太后稱中安宮】
長門宮 【 武帝陳皇后退居長門宮沅按宮在長安故城之東】
鉤弋宮 【 趙倢伃居鉤弋宮師古曰三輔黃圖在城外漢武故事曰在直門南列仙傳曰鉤弋夫人齊人生六年右手拳帝披其手得一玉鉤而手尋展故以名宮沅按括地志云宮在城中與黃圖異】 堯母門 【 又曰趙倢伃任身十四月乃生昭帝武帝曰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北宮
北宮 【 漢書曰惠帝張皇后廢處北宮師古曰在未央宮之北董偃常從武帝游戲北宮馳逐平樂觀平帝貶皇太后趙氏為孝成皇后退居北宮哀帝皇后傅氏退居桂宮師古曰北宮及桂宮皆在城中而非未央宮中也霍光傳北宮桂宮皆在未央宮北漢書又曰宮中有神君壽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來則肅然風生帷帳皆動】 東交門 【 武帝置酒北宮引董偃從東司馬門入東司馬門更名東交門蘇林曰以偃從此門入交會于內故以名焉又曰東交掖門】 紫房複道 【 孔光傳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宮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詔問宜當何居光不欲令后與帝旦久相近即議以為定陶太后宜改築宮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上從武言北宮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宮傅太后從複道朝夕至哀帝所沅按三輔黃圖北宮內有神仙宮壽宮本書誤入甘泉宮下又有太子宮成帝之宮也所謂甲觀畫堂者是又有前殿廣五十步書皆不及之玉海據漢書云桂宮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宮長安記曰桂宮在未央宮北亦曰北宮又誤合兩宮為一】

    林光宮
林光宮 【 漢書注服虔曰甘泉一名林光師古曰秦之林光宮胡亥所造漢又於其旁起甘泉宮又郊祀志震電災林光宮門孟康曰甘泉一名林光師古曰林光秦離宮名也漢又於其旁起甘泉宮非一名也關中記曰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北故甘泉縣甘泉山上周回十餘里漢武建元中增廣之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宮十二臺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於此八月乃還】 長定宮 【 宣帝許皇后成帝許皇后並居長定宮師古曰三輔黃圖林光宮有長定宮】

    甘泉宮
甘泉宮 【 漢書曰甘泉山名應邵曰甘泉在馮翊雲陽縣文帝三年五月上幸甘泉師古曰甘泉在雲陽本秦林光宮晉灼曰雲陽甘泉黃帝以來祭天圓邱處也武帝常以五月避暑八月乃還漢書又曰齊人李少翁言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物不至乃作甘泉宮中為臺畫天地秦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揚雄傳甘泉本秦之林光宮而武帝復增通天高光迎風宮關中記曰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縣西北故雲陽縣甘泉山上周回十餘里有銅人二枚在門外三輔黃圖曰甘泉宮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回一十九里中有牛首山漢官儀注曰甘泉通天臺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以來圓丘祭天處開山圖曰雲陽先王之墟也中有神書鐵券玉石之記十道志曰今按甘泉谷北岸有古槐樹在故宮之南雲陽宮記曰甘泉宮北有槐樹今謂之玉槐樹根幹盤時三二百年木也耆舊相傳咸以為此樹即揚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者也沅按漢官儀一作漢舊儀去長安三百里一作二百里甘泉山名是漢書音義葢即臣瓚之說不得目為漢書又邢承宗西征賦注云水名】 前殿 【 漢官儀注曰武帝於甘泉宮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有芝生甘泉殿邊房中漢舊儀曰芝有九莖金色綠葉殊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 紫殿 【 三輔黃圖曰漢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鏤黼黻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於紫殿西京雜記曰武帝設雲帷雲幄雲幕於甘泉紫殿世謂為三雲殿】 連緜四百餘里 【 三輔故事曰北至甘泉九嵕南至長楊五柞連緜四百餘里三輔黃圖云緣山谷行至雲陽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風周□五百四十里】 萬靈明庭 【 漢書曰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卜死葬雍故鴻冡是也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庭明庭者甘泉也蘇林曰今雍有鴻冡】 諸侯邸 【 史記曰黃帝治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盡都甘泉者其後黃帝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通天臺 【 史記公孫卿曰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侯神人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求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宮室夏有芝生殿房內中徐廣曰通天莖臺在甘泉漢書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臺師古曰言此臺高上通于天漢舊儀曰通天臺高三十丈望雲雨悉在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已來祭天圓丘處武帝祭天上通天臺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仙人祭天已令舞通天臺以候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宮望拜神光漢儀注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雲表之露元鳳閒臺自毀榱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西京賦曰通天眇而竦峙經百常而莖擢上班華以交紛下刻峭其若削關中記左有通天臺高三十餘丈祭天時於此候天神下也】 益壽館延壽館 【 二館見前或作觀沅按史記封禪書作觀】 竹宮 【 漢書曰武帝用事甘泉圓丘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師古曰漢舊儀云竹宮去壇三里】 高光宮 【 甘泉有高光宮】 洪厓宮旁皇觀儲胥觀弩阹宮棠棃宮師得宮 【 漢書注師古曰棠棃宮在甘泉苑垣外師得宮在雲陽界其餘皆甘泉苑垣內之宮觀阹音袪張揖曰棠棃宮在雲陽東南三十里】 石闕觀 【 一作石關】 封巒觀 【 亦曰三巒】 鳷鵲觀 【 鳷一作枝】 露寒觀 【 四觀武帝建元中作在雲陽甘泉宮外沅按此張揖之說】 仙人觀 【 三輔黃圖曰秦林光宮仙人觀緣山谷行至雲陽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風周回五百四十里】 迎風館 【 漢書曰武帝因秦林光宮元封二年復增通天迎風儲胥露寒】 壽宮 【 漢書曰武帝病瘉起幸甘泉置壽宮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共具以禮神君臣瓚曰壽宮奉神之宮也】 通靈臺 【 漢武帝內傳曰鉤弋夫人既殯香聞十餘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靈臺於甘泉常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

    昆明池
昆明池 【 漢書曰武帝元狩三年發謫吏穿昆明池臣瓚曰西南夷傳越巂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里漢使求身毒國而為昆明所閉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師古曰滇音顛食貨志又曰時粵欲與漢用船戰遂乃大備昆明池列館環之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三輔黃圖曰上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西京雜記曰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明夷教習水戰因於上遊戲養魚給諸陵廟祭祀餘付長安市賣之池周匝四十里又曰昆明池刻石為鯨魚每至雷雨魚嘗鳴吼鬐尾皆動漢世祭以祈雨往往有驗又曰昆明池中有戈船樓船各數百艘樓船上建樓櫓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眊旍葆麾葢照燭厓涘三輔故事曰昆明池葢三百二十頃池中有豫章臺沅按一作三百三十二頃見玉海】 有二石人牽牛織女象 【 見漢宮闕疏】 堯時已有汙池 【 關中記曰昆明池漢武習水戰也中有靈沼神池云堯時治水停船此池葢堯時已有污池漢代因而深廣耳曹毘志怪曰漢武鑿昆明池極深悉是灰墨無復土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試問西域胡帝以朔不知難以核問至後漢明帝外國道人入來洛陽時有意方朔言者乃試以武帝時灰墨問之胡人曰經云天地大劫將盡則劫燒此劫燒之餘乃知朔言有自】 大魚銜鉤 【 三秦記曰昆明池中有靈沼名神池云堯時治水停船此池池通白鹿原原人釣魚綸絕而去魚夢於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遊於池見大魚銜鉤曰豈非昨所夢乎帝取魚去其鉤而放之閒三日帝復遊池濱得明月珠一雙帝曰豈魚之報耶】 養魚以給諸陵祠 【 三輔故事曰漢武帝作昆明池武帝崩後於池中養魚以給諸陵祠餘付長安巿廟記曰池葢地二百二十頃後作豫章大船可載萬人上起宮室因欲遊戲養魚以給諸陵祭祀餘付長安巾中】 昆明觀 【 又有昆明觀三輔黃圖曰上林苑有昆明觀葢漢武所置桓譚新論曰元帝被病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詔問所能對曰能忍寒暑乃以隆冬盛暑日令袒載馳馬車於上林昆明池上環水而馳御者厚衣狐裘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池臺上暉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環以十爐火不言熱又身不汗池臺即觀也】

    上林苑 【 關中記曰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建章宮承光宮儲元宮包陽宮尸陽宮望遠宮犬臺宮宣曲宮昭臺宮蒲萄宮繭觀平樂觀博望觀益樂觀便門觀眾鹿觀樛木觀三爵觀陽祿觀陽德觀鼎郊觀椒唐觀當路觀則陽觀走馬觀虎圈觀上蘭觀昆池觀豫章觀郎池觀華光觀以上十二宮二十二觀在上林苑中鼎湖宮步高宮步壽宮存神宮集靈宮望仙宮以上五宮一觀在京兆屬縣櫟陽宮甘槃宮師德宮池陽宮谷口宮長平宮扶荔宮白渠觀以上七宮一觀在馮翊首陽宮望仙宮長楊宮禮陽宮羽陽宮山桀宮橐池宮用取宮虢宮回中宮宜春觀射熊觀以上十二宮二觀在扶風長門宮鉤弋宮渭橋宮仙人觀霸昌觀安臺觀淪沮觀以上三宮四觀在長安城外沅按漢甘泉宮在雲陽屬馮翊甘槃疑即甘泉之誤山桀宮疑即梁山宮以字形而誤槀池宮當即橐泉宮也禮陽疑為棫陽之誤用取未詳】
上林苑 【 秦舊苑也漢書曰武帝建元三年起上林苑又曰武帝廣開上林周??回數百里又武帝微行以為道遠勞苦又為百姓所患廼使大中大夫吾邱壽王與待詔能用算者二人舉籍阿城以南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封頃畝及其賈直除以為上林苑屬之南山西京雜記曰初修上林苑羣臣遠方各獻異樹亦有制為美名以標奇麗也三輔故事曰上林延亘四百餘里漢舊儀曰上林苑方三百里漢宮殿疏曰方百四十里續漢書百官志曰上林苑令一人六百石主苑中禽獸】 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 【 晉灼曰鼎胡宮名也黃圖以為在藍田昆吾地名也有亭師古曰宜春近下杜御宿在樊川西】 旁南山而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 【 以上見揚雄傳】 苑中養百獸 【 漢舊儀曰上林苑中廣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苑中養百獸天子秋冬獵射苑中取禽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又曰武帝時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貧民貲不滿五十萬徙置苑中人日五錢到帝得七十億萬以給軍擊西域沅按 聚珍板刻舊儀不滿五十萬作不滿五千到帝得七十億萬作到元帝】 門十二 【 關中記曰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二十五】 承華殿 【 漢武帝故事曰七月七日上林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北方來甫頃王母至】 鳳皇殿 【 宣帝神爵四年鳳皇集上林廼作鳳皇殿以荅嘉瑞】 長楊宮 【 秦時宮三輔黃圖曰上林有長楊宮漢書曰盩厔縣有長楊五柞宮宣帝幸長楊宮屬玉觀成帝元延二年幸長楊宮】 射熊館 【 三輔黃圖曰長楊宮有射熊館在盩厔按漢武帝好自擊熊羆司馬相如從至上林上疏諫揚雄作長楊賦以諷元帝永光五年上幸長楊射熊館射音食亦反】 平樂館 【 漢書曰武帝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于上林平樂館薛綜注西京賦平樂觀大作樂處】 延壽門 【 平帝迎王皇后自上林延壽門入未央宮前殿】 陽祿觀 【 班倢伃生子陽祿柘觀師古曰二觀並在上林中】 柘觀 【 見上】 上蘭觀 【 王莽請元后校獵上蘭三輔黃圖曰上林有上蘭觀】 豫章觀 【 見三輔黃圖】 昆明觀 【 三輔黃圖曰上林苑中有昆明觀漢武帝造沅按昆明觀即豫章觀此似重複】 牛首池 【 張楫曰在上林苑西頭司馬相如上林賦曰濯鷁牛首郭璞注曰牛首池在豐水西北近渭】 昭臺宮 【 漢書曰宣帝霍皇后成帝許皇后皆廢處昭臺宮師古曰在上林苑中】 涿沐館 【 成帝許美人居上林涿沐館數召入飾室中若舍】 儲元宮 【 馮昭儀與子信都王居儲元宮師古曰黃圖在上林苑中】 繭館 【 王莽請元后繭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師古曰漢宮闕疏上林苑有繭觀葢蠶繭之所也】 建章館 【 王莽壞徹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陽犬臺儲元宮及平樂當路陽祿館凡十餘所取其林瓦以起九廟師古曰自建章以下至陽祿皆上林苑中館】 承光館包陽館犬臺館當路館 【 並見上】 鹿館 【 外戚傳成帝許美人在上林鹿館數召入飾室】 鼎郊觀 【 見關中記】 虎圈觀 【 關中記曰虎圈觀昆池觀朗池觀博望觀樛木觀便門觀眾鹿觀走馬觀則陽觀陰德觀並在上林苑中漢書文帝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及馮倢伃當熊處郡國志曰虎圈在通化門東二十五里】 昆池觀朗池觀博望觀樛木觀便門觀眾鹿觀走馬觀則陽觀陰德觀 【 並見上】 燕昇觀象觀白鹿觀三爵觀椒唐觀元華觀郎池觀益樂觀華元觀明光觀 【 以上皆在上林苑中見三輔黃圖】 西陂池 【 三輔黃圖曰長安有西陂池東陂池郎池皆在上林中】 東陂池郎池 【 並見上】 蒲萄宮 【 漢書曰元壽二年單于來朝舍之上林苑蒲萄宮括地志曰以太歲厭勝所在舍之北宮十道志曰在上林西】 犬臺宮 【 江充召見犬臺宮晉灼曰黃圖上林有犬臺宮外有走狗觀師古曰今本書犬臺有作大臺字誤也漢無大臺宮】 走狗觀 【 見上】 蠶室 【 滅宣怒其吏成信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將吏卒闌入上林中蠶室門】 龍臺 【 上林賦曰登龍臺在豐水西北近渭今鄠縣地】 牟首池 【 霍光傳牟首池名在上林苑中沅按即牛首池所謂濯鷁牛首者即是也此似誤】 磃氏館 【 武帝求神君舍之上林中如淳曰磃音蹄鄭氏曰音斯師古曰鄭音是其字從石從虒】 初池糜池蒯池 【 沅按漢武故事蒯池生蒯草可以織席即此】 積草池 【 西京雜記曰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南越王趙佗所獻號曰烽火樹夜有光景常煥然】 踰池菌鶴池當路池犬臺池 【 以上見三輔黃圖及括地志沅按雍錄又有清臺武帝造太初歷之所也此未及】

    總敘殿閣 【 以上不書所在故載於此】
作室門 【 見成紀】 溫調殿昆德殿長年殿麒麟殿朱鳥殿龍興殿含章殿 【 漢宮閣名有麒麟殿朱鳥殿】 函德殿 【 漢書曰宣帝神爵元年金芝九莖產于函德殿銅池中服虔曰金芝色像金也如淳曰函亦含也銅池承霤也晉灼曰以銅作池也師古曰函德殿名也沅按函德在建章宮見三輔黃圖】 東明閣 【 晉宮閣名長安有東明閣西華閣紫闥閣】 西華閣紫闥閣 【 並見上】 馬伯騫樓 【 漢宮閣名曰長安有馬伯騫樓又有貞女樓】 貞女樓 【 見上】 期亭樓 【 見三輔黃圖】 獲??區殿 【 下並見漢宮閣名】 清暑殿商門殿銅桂殿尋真殿 【 漢武帝內傳曰帝登尋真之臺齋至七月七日夜天西南如白雲起頃王母至】

    總敘宮館 【 張平子西京賦曰郡國宮館百四十五右極盩厔并卷豐鄠】
五柞宮 【 漢書曰武帝後元二年幸盩厔作五柞宮張晏曰有五柞樹因以名燕刺王旦傳莋宮莋與柞同丙吉傳曰後元二年武帝疾往來長楊五柞宮師古曰長楊五柞宮並在盩厔往來二宮之間西京雜記曰五柞宮有五柞樹皆連三抱上枝覆蔭數十畝其宮西有青梧觀水經注曰南山耿谷北流與柳泉合東北經五柞西長楊五柞二宮去八十里中有青梧觀】 青梧觀 【 一作桐西京雜記曰觀前有二梧桐樹有石麒麟二枚刊其??劦為文字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頭高一丈三尺東邊者左腳折折處赤如血父老謂有神皆會血屬??助焉】 宜春宮 【 漢書曰建初元年武帝微行東遊宜春師古曰宜春宮也在長安東南說者乃以為在鄠非也在渭南杜縣東南是宜春觀耳在長安城西豈得言東遊也郭璞曰在渭南杜縣東又上林賦注師古曰宜春宮在杜縣東即今曲池是其處也】 宣曲宮 【 張揖曰在昆明池西】 鼎湖宮 【 晉灼曰鼎湖宮黃圖以為在藍田】 天梁宮龍臺觀 【 張揖曰在豐水西北近渭】 細柳觀 【 郭璞曰在昆明池南】 飛廉觀 【 觀一作館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臺長安飛廉館應邵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明帝永平五年至長安迎取飛廉并銅馬置上西門外名平樂館董卓悉椎毀以為錢晉灼曰身似鹿頭如爵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沅按三輔黃圖以為在上林苑】 桂觀 【 郊祀志長安作飛廉觀桂館】 萯陽宮 【 漢書曰萯陽宮秦文王起武帝微行長楊五柞倍陽宮師古曰倍陽即萯陽其音同耳宮名在鄠縣宣帝甘露二年幸萯陽宮應邵曰宮在鄠秦文王所起伏儼曰在扶風李斐曰萯音倍師古曰應說李音是】 屬玉觀 【 服虔曰以玉飾因名焉在右扶風李奇曰屬玉鸞鷟鳥其上有此鳥因以為名晉灼曰屬玉水鳥似鵁鶄以名觀也師古曰晉說是也屬音之欲反】 池陽宮 【 宣帝甘露二年上自甘泉宿池陽宮上登長平阪詔單于母謁蠻夷君長王侯數萬咸迎于渭下夾道陳上登渭橋咸稱萬歲如淳曰阪名也在曲陽南上原之阪有長平觀去長安五十里師古曰涇水之南原即今所謂睦城阪】 長平觀 【 見上觀或作館元后登長平館臨涇水而覽焉】 白鶴館 【 元帝初元三年茂陵白鶴館災】 黃山宮 【 右扶風槐里縣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東方朔曰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宮謂之遊城非也】 蘭池觀 【 三輔黃圖曰蘭池觀在城外又楊僕傳注蘭池宮在渭城李善注文選咸陽縣東南三十里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漢蘭池宮】 霸成觀 【 見枳道事中】 宜春觀 【 在鄠縣】 長門宮 【 顧城廟無宿宮竇太主獻長門園如淳曰園在長門長門在長安城東南園可以為宿館處所故獻之上大喜更名竇太主園為長門宮今按漢時長安無名長門者】 雲林館 【 宣帝霍皇后廢處昭臺宮徙雲林館】 雲陽宮 【 馮昭儀廢為庶人徙雲陽宮】 集靈觀 【 三輔黃圖曰武帝起集靈觀】 臨僊觀 【 漢宮殿名曰長安有臨僊觀渭橋觀九華觀豫章觀鴻雀觀昆明觀走馬觀華光觀天梯觀瑤臺觀流渠觀相思觀宜春觀華池觀射熊觀當市觀白渠觀三雀觀溫德觀】 渭橋觀九華觀豫章觀鴻雀觀昆明觀華光觀天梯觀瑤臺觀流渠觀相思觀華池觀射熊觀當市觀白渠觀三雀觀溫德觀 【 並見上】 霸昌觀 【 王莽傳王尋發長安宿霸昌廄師古曰霸昌觀之廄也三輔黃圖曰在城外】 龍淵宮 【 漢書曰元光三年捄決河起龍淵宮服虔曰宮在長安西作銅飛龍故以冠名也如淳曰三輔黃圖云有龍淵宮今長安城西有其處溝洫志捄河決乃起龍淵宮於其傍孟康曰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劍特堅利古龍淵之劍取于此水師古曰此言救決河起龍淵宮即宮不在長安之西矣又漢章帝賜尚書韓稜龍淵劍孟說是也漢宮闕名在長安】 鼓簧宮首山宮交門宮萬歲宮夜光宮扶荔宮 【 自鼓簧而下並見漢宮闕名在長安】 步壽宮 【 漢書宣帝神爵二年鳳皇集祋祤城於所集處得玉寶乃起步壽宮在今華原縣境沅按此與秦步壽宮異秦宮在今渭南境此在今耀州東北】 高靈館 【 漢武故事曰上自封禪後夢高祖坐明堂羣臣亦夢想於是祀高祖於明堂以配天還作高靈館】 曲臺 【 漢書成帝正月行幸曲臺臨饗罷衛士如淳曰諸衛士更盡得代去故天子自臨而饗之】 昭靈館 【 霍光塋起二山闕築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服虔曰昭靈承恩皆館名】 承恩館 【 見上】 平陽宮 【 郊祀志雍大雨壤平陽宮垣沅按史記秦武公居平陽封宮即此地】 棫陽宮 【 蘇武傳從至雍棫陽宮】 僊人觀安臺觀淪沮觀鳥魚觀董賢觀倉龍觀 【 以上見三輔黃圖】 望仙宮 【 廟記望仙宮漢武置或云觀黃圖鄠縣有望仙觀】

    太子宮
思賢苑 【 西京雜記曰文帝為太子立思賢苑以招賓】 博望苑 【 漢書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所好又曰博望苑在長安城南杜門外又曰成帝建始二年罷太子博望苑文穎曰武帝為衛太子作此苑令受賓客水經注曰昆明池故渠之北有博望苑】 甲觀 【 元帝在太子宮生成帝甲觀畫堂應邵曰甲觀在太子宮甲地主用乳生也畫堂畫九子母如淳曰甲觀觀名畫堂堂名三輔黃圖云太子宮有甲觀師古曰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元后傳言見於丙殿此其例也而應氏以為在宮之甲地謬矣畫堂但畫飾耳豈必九子母乎霍光止畫堂中是則宮殿中通有彩畫之堂室】 丙殿 【 元后初入太子宮見丙殿】

    池苑
水衡禁囿宜春下苑 【 孟康曰宮名也在杜縣東晉灼曰史記云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師古曰宜春下苑即今京城東南隅曲江是又貢禹傳省宜春下苑以與貧民】 少府佽飛外池 【 如淳曰漢儀法佽飛具矰繳以射鳧雁給祭祀是故有池】 嚴籞池田 【 晉灼曰嚴籞射苑也許慎曰池田苑中田也】 樂游苑 【 宣帝神爵二年起樂游苑師古曰三輔黃圖云在杜陵西北又關中記曰宣帝立廟于曲池之北號樂游按其處則今之所呼樂游廟是也其餘基尚可識焉葢本為苑後因立廟西京雜記曰樂游苑自生玫瑰樹下多苜蓿一名懷風時人或謂之光風風在其間常肅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曰苜蓿懷風茂陵人謂之連枝草】 蓹宿苑 【 元后夏游蓹宿鄠杜之間師古曰蓹宿苑在長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三秦記曰御宿出粟十五枚一升大梨如五升落地則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號曰含消此園梨也括地志曰臣泰按其粟味甘而小不如三秦記所說含消梨人間往往有之其大不至五升亦不出此川矣】 御羞苑 【 漢書曰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御羞禁圃令丞如淳曰御羞地名在藍田其土肥沃多出御物可進者揚雄謂之御宿三輔黃圖御羞宜春皆苑名也師古曰御宿即今長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藍田羞宿聲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羞者珍羞所出宿者止宿之義】 百子池 【 西京雜記曰戚夫人侍兒賈佩蘭說宮中常以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滇樂畢以五色縷相羈為連愛】 王渠 【 哀帝為董賢治大第開門鄉北闕引王渠灌園地使者護作蘇林曰王渠宮渠也猶今御溝晉灼曰渠名在城東覆盎門外師古曰晉說是】 師子圈 【 三輔故事曰師子圈在建章宮西南】 彘圈 【 漢宮殿疏有彘圈有師子圈武帝造故虎圈周匝三十五步長二十步西去長安十五里】

 長安志卷苐五
  宮室三
漢下 後漢 【 獻帝】  晉 【 司馬氏】  前後秦 【 前秦苻氏後秦姚興】  西魏 【 元氏】  後周 【 宇文氏】
 
   漢下
    宮廟章
太上皇廟 【 三輔黃圖曰太上皇廟在長安城中香室街酒池之北】 高廟 【 漢書注晉灼曰三輔黃圖高廟在長安城中西安門內東太常街南有鐘十枚可受十石撞之聲聞百里三輔故事曰高廟鐘重十二萬斤光武至長安見宮闕盡廢宗廟為墟乃徙都洛陽合聚十廟於高廟作一廟分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別治長安專掌高廟事】 原廟漢書曰惠帝為東朝長樂宮作複道於武庫南叔孫通諫曰此高帝月出遊衣冠之道也子孫柰何乘宗廟道上行哉帝懼曰急壞之通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願陛下為原廟渭北衣冠月出遊之益廣宗廟大孝之本上乃詔有司立原廟 【 漢書高祖廟廟已在長安城中惠帝又於渭北作廟謂之原廟沅按原廟惠帝四年立也顏師古曰原重也言已有正廟更重立之其義為是】 孝惠廟 【 關中記曰惠帝廟在高廟之西】 顧成廟漢書曰文帝四年作顧成廟 【 服虔曰廟在長安城中乃文帝廟也應劭曰文帝自為廟制度卑狹若顧望而成猶文王靈臺不日成之意也故名曰顧成崔豹古今注曰漢顧成廟有二玉鼎二真金鑪十道志曰在萬年縣北苑內沅按漢書文帝紀注引服虔說作在長安城南方輿記曰在金塢北大道南】 德陽宮漢書曰德陽宮乃景帝廟也帝自作之諱言廟故為宮 【 西京故事曰鴻嘉二年八月乙卯孝景廟北闕災沅按廟中四年三月起】 孝武廟 【 帝王世紀曰孝武廟名龍淵廟在茂陵東沅按廟元光三年正月起】 孝昭廟 【 二廟內武昭子孫分葬其中沅按孝昭廟號徘徊】 千人聚漢書曰武帝衛皇后埋長安城南桐柏園宣帝即位置園邑三百家 【 師古曰桐柏亭名在長安城南杜門外大道東以倡優雜伎千人葬於邊故號千人聚其地在今長安城內金城坊西北隅】 戾后園漢書曰戾太子妃史良娣也太子遇害良娣亦死宣帝即位思悼不已尊太子為悼皇考妃號戾后改葬長安白亭東故號曰戾后園皇考廟漢書曰宣帝元康元年立皇考廟益奉明園戶為奉明縣 【 師古曰奉明園即皇孝史皇孫之葬所也】 樂遊廟 【 關中記曰宣帝許后葬長安縣樂遊里立廟於曲江池北名口樂遊廟因葬為名沅按廟神爵三年春起】 孝元廟漢書曰王莽壞孝元廟更為文母太后起廟獨留孝元廟故殿為文安籑食堂 【 籑音饌沅按元帝廟號長壽】 孝成廟 【 帝王世紀曰成帝廟名陽池沅按陽池舊本皆作池陽今用玉海改正】 渭陽五帝廟漢書曰文帝十五年夏四月始幸雍畤郊見五帝齊人新垣平以望氣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詔作渭陽五帝廟 【 廟記曰五帝廟在長安東北】

    郊丘章
圓丘 【 括地志曰漢圓丘在長安治內四里居德坊東南隅漢書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言武帝始立太乙祠於甘泉建始元年徙甘泉太乙祠河東后土祠於長安南北郊永始元年復甘泉河東二祠綏和二年復長安南北郊建平三年又復甘泉汾陰人與孔光等議二祠復長安南北郊東至日於池上祀圓丘乃天地之祭也祭郊與祀圓丘一事兩名耳水經注曰昆明故渠南有漢故圓丘崇二丈周圍一百二十步】 北郊 【 見上】 靈臺明堂漢書曰武帝造在長安城南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復脩明堂辟雍 【 水經注曰昆明池故渠東有明堂南辟雍】 辟雍漢書曰成帝時楗為郡水濱得磬十六枚劉向因曰宜復辟雍庠序三雍宮漢書曰武帝元光五年冬十月河閒王德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 【 應邵曰三雍者辟雍靈臺明堂也雍者和也言天地君臣民人皆和】 曲臺 【 如淳曰行射禮於曲臺晉灼曰曲臺天子射宮也西京無大學故於此行射禮】 大學漢書曰王莽為宰衡復大學弟子書舍萬區起市郭上林苑中其門東曰修仁之門南修禮之門西守義之門 【 三輔舊事曰漢大學中有市有獄關中記曰漢大學明堂皆在長安城南安門之東社門之西】

    朝省章
中朝漢書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 出孟康注】 東朝 【 如淳曰大后朝也】 禁省 【 如淳曰本名禁中漢儀注曰孝元皇后父名避之故曰省】

    宗府章
黃門漢書曰元帝初元二年詔罷黃門乘輿狗馬 【 師古曰黃門近署也故奉御之物在焉】 黃門鉤盾藏府中尚方長樂御府中御府都內平準帑藏尚方 【 少府之屬官也作御供器物】 丞相府 【 西京雜記曰平津侯公孫宏自以布衣為丞相乃大開東閤營客館招延天下士人其外曰欽賢之館以待大賢之士次曰翹材之館以待大材之士又次曰接士之館以待國士其有德有賢可佐理陰陽者處之欽賢館其有材堪九列將軍二千石者居翹材之館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者居接士之館而躬自菲薄所得祿俸以奉待三館之土黃霸為相鶡雀飛集丞相府】 御史大夫府漢書曰哀帝時御史府舍百餘區倒塌井水皆竭府內柏樹百餘株有野鳥數千栖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烏去數月不來父老異之鴻臚府 【 王莽以鴻臚府為定安大后宮】 保宮 【 少府屬官有居室武帝更名曰保宮李陵降匈奴以母繫保宮】 司隸府 【 舊儀曰司隸府故治府即孝武帝廟也】 中尉府 【 舊儀曰中尉府在尚冠里街東】 京兆府 【 即廢中尉府也】 左馮翊右扶風府 【 並在長安城中】 長安廚 【 三輔黃圖曰北出中門有長安廚故曰廚城門】 凌室漢書曰永始元年正月癸丑大室凌室災敖倉漢書曰惠帝六年六月長安西市修敖倉狗監 【 掌太子之田犬】 都廄 【 惠帝七年七月都廄災】 未央廄 【 舊儀曰天子六廄未央承華廄馬皆萬匹】 登華廄 【 登一作承沅按明康海及 聚珍板本承皆作成】 金廄 【 三輔黃圖曰金廄以下共九廄在長安城內】 輅軫廄大廄果馬廄軶梁廄騎馬廄大宛廄胡河廄騊駼廄霸昌廄 【 郡國志曰霸昌廄在長安西三十里又曰三十五里沅按舊儀六廄只有未央承華騊駼路軫騎馬大廄餘俱見黃圖】 蠻夷邸 【 元帝建昭三年斬單于郅支首詣京師懸於蠻夷邸師古曰若今鴻臚客館又陳湯傳斬郅支王首懸於藁街蠻夷邸三輔黃圖曰蠻夷邸在長安城內槀街】 若盧獄 【 屬少府黃門北寺】 掖庭祕獄 【 漢舊儀曰掖庭詔獄以宦者為之理婦人】 二十四獄 【 三輔黃圖曰長安城中有獄二十四所】

    京城章
漢長安城 【 在今府之西北是也】 本秦離宮也漢書曰高帝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都之惠帝元年正月城長安 【 水經注曰長安有秦離宮原無城垣故惠帝城之也】 三年春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 【 鄭氏曰城一面故只一月而罷】 六月發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 【 長役不止】 五年正月復發長安一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九月復作城成賜民爵戶一級 【 帝王世紀曰漢初置長安城嫌其狹小至惠帝增廣築之漢舊儀曰長安城十三里經緯各長十五里一十二門城中地九百七十三頃八街九陌三宮九府三廟三輔舊事曰長安城似北斗周地圖記曰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周回六十五里八街九陌九市績漢書郡國志曰長安城方三十里經緯各長五十里十二城門內九百七十三頃城中皆屬長安今三秦記曰長安城中地土皆黑壤今城赤何也且堅如石如金父老所傳曰鑿龍首山中土以為城及諸臺閤亦然沅按 聚珍板所刻漢舊儀作長安城方六十里此云十三里者誤又郡國志注亦作六十三里此云三十里者亦誤】 十二城門門各有侯 【 蕭望之為小苑東門侯】 東出北頭三門苐一門名曰宣平門外郭門曰東都門苐二門名曰清明門外郭門曰東平門 【 又曰東城門沅案玉海引漢宮殿疏作城東門】 苐三門名曰霸城門外郭門曰青門亦曰青城門門外出好瓜昔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秦亡棄杜於青門外種瓜南出東頭三門苐一門名曰覆盎門又曰杜門又曰端門與洛門相對去一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門外有魯班所造橋北對長樂宮故曰端門苐二門名曰安門又曰鼎路門苐三門名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宮平門 【 沅按平門即便門也古者平便字同】 西出南頭三門苐一門名曰章門又曰章城門苐二門名曰直城門又曰龍樓門苐三門名曰西城門又曰雍門北出西頭三門苐一門名曰武朔門又曰橫門苐二門名曰廚城門苐三門名曰洛城門又曰高門

    街陌里第章
八街九陌華陽街香室街 【 在司天臺北】 章臺街 【 今長安建章臺下街】 夕陰街 【 在右扶風南】 尚冠街 【 在夕陰街之後】 大常街藁街 【 師古曰藁街有蠻夷邸郅支王首懸於藁街】 前街漢書長安有熾盛街九巿 【 長安有九巿內六巿在道東三巿在道西】 四巿 【 武帝戾太子起兵驅四巿人凡數萬眾至西闕下】 柳巿 【 長安中豪俠萬家在城西柳巿師古曰細柳倉有柳巿】 東巿漢書晁錯腰斬東巿西巿 【 惠帝六年六月起長安西巿】 直巿 【 在渭橋北秦文公造直巿平準物價故曰直巿】 交門巿 【 在渭橋之北】 孝里巿 【 在雍門之東】 交道亭巿 【 在便橋東】 尚冠里修成里黃棘里宣明里建陽里北燠里南平里戚里 【 高祖娶石奮姊為美人移家於長安城中號之曰戚里帝王之姻戚也】 函里大昌里秦帝亭代邸楚王邸蕭何第漢書曰蕭何置田宅必居窮僻處王莽為安漢公以故蕭何宅為安漢公第北第惠帝賜夏侯嬰居曰今近我以尊異之 【 以其第近北門故曰北第】 霍光甲第 【 甲者一也第一區宅】 王根第王商第董賢第 【 師古曰時長安三第賢第為最】

   後漢晉秦魏周宮室章
後漢獻帝宮在長安故城中本京兆府舍也帝王世紀曰獻帝聞關東兵起董卓遷帝都長安見未央等宮遭赤眉之亂宮室廢弛故居京兆府舍
晉太極殿周地圖記曰太極殿晉愍帝之宮在長安南門後姚興重建
前秦 【 苻氏】 後秦 【 姚氏】 太極前殿晉書曰苻健皇始元年稱天王大單于都長安繕宗廟即位於太極前殿至子厲王苻生享羣臣於太極前殿至苻堅建元十七年春正月懸珠簾於太極前殿以朝羣臣來賓館前秦苻健永和十年西虜乞沒渾邪遣子入侍置來賓館於平朔門以懷遠人東華門平朔門靈臺杜門朝門文武苑 【 以上自東華至文武苑皆後秦興父子所署晉將王鎮惡伐秦入自平朔門】 東宮 【 晉溫桓伐秦將兵入關健太子苻萇與溫戰死立其子生為太子健寢疾其兄子菁勒兵入東宮欲殺生而自立時生侍疾在健所菁以健死攻東掖門健升端門陳兵拒之使生執菁殺之於東宮下】 東掖門端門雲龍門 【 以上並秦苻氏所置清河王苻法率壯士入雲龍門廢苻生而立苻堅】 東堂 【 姚興講論道理之所】 西廄 【 苻堅斬樊世猛於西廄】 明堂 【 堅起祀苻健以配上帝於明堂】 露堂 【 堅將為赦與王猛苻融密議於露堂】 東闕 【 苻堅僣位五年鳳皇集于東闕】 太學 【 苻堅親臨太學考試諸生問難五經至後秦姚萇立太學以禮賢士】 辟雍 【 苻堅行禮於辟雍祀先師孔子】 明光殿晉書曰有人入秦明光殿大呼曰甲申乙酉魚羊食人悲哉無復遺 【 明光殿者秦苻堅之殿也】 聽訟觀 【 苻堅所置在未央宮南】 西堂 【 車師前部鄯善王林密馱朝于秦堅賜以朝服引見于西堂】 東苑 【 堅遊東苑命沙門道安同輦】 徽音堂 【 在惡犬城之外苻氏造也】 社稷 【 秦姚萇立於長安姚興祭告社稷】 永安宮 【 姚萇宮也】 律學 【 姚興所立】 諮議堂 【 姚興常臨此堂决疑獄無冤滯】 西宮 【 姚興立姚晃子姚元子監國政入西宮】 逍遙園 【 姚興常於逍遙園引諸沙門聽番僧鳩摩羅什演講佛經起逍遙宮殿庭左右有樓閤高百尺相去四十丈以麻繩大一圍兩頭各絟樓上會日令二人各從樓內出從繩上行過以為佛神相遇】 澄元堂 【 在逍遙園中鳩摩羅什演經所】 黃龍門 【 興之宮門也】 永貴里有波若臺 【 姚興集沙門五千餘人有六道者五十人起造浮圖於永貴里立波若臺居中作須彌山四面有崇岩峻璧珍禽異獸林草精奇仙人佛像俱有人所未聞皆以為希奇】 南臺武庫朝堂 【 皆秦姚興所置】
西魏孝武帝以雍州公廨為宮北史魏孝武帝永熙三年高歡入洛宇文泰迎帝入長安 【 以雍州公廨為宮居之】 逍遙園 【 帝宴侍臣曰此處彷佛逍遙園也】 清暉室 【 魏文帝大統四年祀天於清暉室】 陽武門 【 文王大統五年十月於陽武門外懸鼓置紙筆以求直言得失】 憑雲觀 【 大統七年十二月帝御憑雲觀引見諸王敘宗人之禮】 圓丘 【 大統十一年冬築圓丘於城南】 乾安殿逍遙觀 【 帝嘗登此觀望逍遙園見嵯峨山慨然詔左右曰望見此山令人有脫塵之意】
後周露門圓丘方丘大社太廟乾安殿北史孝閔帝宇文氏元年春正月即位柴燎告天朝百官於露門祀圓丘大社太廟也乾安殿班賞有差昆明池觀魚 【 博士姜項諫而止】 右寢 【 閔帝聽訟之所也】 延壽殿 【 明帝元年九月朝羣臣於延壽殿】 正武殿 【 周明帝武帝並聽訟於正武殿】 紫極殿重陽閤芳林園麟趾殿 【 並明帝所有殿閤也】 大武殿大學津門露寢 【 皆武帝所置與大學三老問道作賦之所】 道會苑 【 武帝講武臨射之所】 露門學 【 武帝大和七年於露門學置生員七十二人宣帝大象二年二月於露門學親行釋奠之禮】 大德殿元都觀崇信殿雲陽宮肅章門會義殿舍仁殿雲和殿思齊殿青城門大極殿 【 以上皆武帝所置】 天臺正陽宮青門露寢天興宮 【 皆宣帝所置自號天元】 孔子廟 【 大象二年置以祭享】 應門 【 大象二年三月宣帝幸同州出自應門至赤岸澤數十里旛旗蔽日鼓樂俱作】 咸陽宮 【 宣帝大象二年四月幸中山雨作於咸陽宮避雨御宿】 天德殿通道觀軍器監崇義宮連珠殿雲和樓 【 皆後周宮室也】

 長安志卷苐六
  宮室四
   唐上
    創都章
京城即隋文帝開皇二年自故都徙其地在漢故城之東南屬杜縣周之京兆郡萬年縣界南侵終南山子午谷北據渭水東臨灞滻西枕龍首原命左僕射高熲總領其事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創制規模將作大匠劉龍工部尚書鉅鹿郡公賀樓子幹大府少卿尚龍義並充使營建

    宮城章
宮城東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一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崇三丈五尺南即皇城北抵苑東即東宮西有掖庭宮

    西內章
西內 【 南面有六門】 正殿南承天門 【 隋開皇二年作初名曰廣陽門仁壽元年改曰昭陽門唐武德元年改曰順天門神龍元年改為承天門外有朝堂東有肺石西有登聞鼓龍朔後天子常居大明宮乃謂此宮曰西內神龍元年又改曰太極宮】 門東曰長樂門次東曰廣運門 【 內有左藏庫次北有舊右藏庫後有中書省西北有武庫北入安仁門又北肅章門門內入宮中】 次東曰重福門 【 即東宮之正門門東西有左右永福門】 次東曰永春門承天門之西曰永安門 【 北入安仁門】 若元正冬至陳樂設宴會赦宥罪除舊布新當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則御承天門以聽政焉東面一門鳳皇門 【 隋曰建春門後改通訓門明皇時鳳皇飛集通訓門詔改曰鳳皇門】 西面二門南曰通明門北曰嘉猷門北面三門正北曰定武門次東曰安禮門東宮北門曰元德門當承天門內北曰太極門 【 隋曰大興門後改曰乾福門貞觀八年改為太極門殿東隅有鼓樓西隅有鐘樓貞觀四年置】 其內正殿曰太極殿 【 隋曰大興殿武德元年改有東上閤西上閤門】 朔望視朝則登此殿東廊有左延明門西廊有右延明門太極門外承天門之內曰嘉德門東廊有歸仁門西廊有納義門嘉德門東有恭禮門西有安仁門門下省左右延明門東南中書省左右延明門西南舍人院宏文館在門下省東武德四年置聚天下書籍貞觀六年選朝官有才學者以充學士九年改為昭文館元宗開元七年復舊史館在門下省北貞觀三年置祕書內省以脩五代史又置史館以編國史尋廢祕書內省太極殿北曰朱明門左曰乾化門右曰肅章門肅章門西曰暉政門乾化門東曰武德門其內曰兩儀殿在太極殿後 【 隋曰中華殿至貞觀五年改】 常日聽政視事則臨此殿其西萬春殿新殿千秋殿公主院左有獻春門右有宜秋門百福門門內曰百福殿宣宗改雍和殿內又有親親樓 【 諸王會宴之所也】 承慶門內曰立政殿立政門東內曰大吉門 【 沅案應云承慶門內曰承慶殿立政門內曰立政殿東曰大吉門此疑互誤】 門內大吉殿甘露門內曰甘露殿在兩儀殿之北殿門外有東西永巷東出橫門又東有曰華門西出橫門又西有月華門院北有東西千步廊西有掖庭 【 明皇自蜀還常居西內甘露殿】 左有神龍門內曰神龍殿在武德殿後右曰安仁門內有安仁殿在甘露殿西乾化門內佛光寺在神龍殿西歸真觀在安仁殿後觀後有絲綵院院西有淑景殿殿西有苐三落次西苐四落又次西苐五落延嘉殿在甘露殿近北殿南有金水河往北流入苑殿西有咸池殿延嘉北有承香殿殿東即元武門北入苑殿西有昭慶殿殿西有凝香閤閤西有鶴羽殿延嘉西北有景福臺臺西有望雲亭延嘉東有紫雲閤閤西有南北千步廊舍南至尚食院西北盡宮城閤南有山水池次南即尚食內院紫雲閤之西有凝陰殿 【 異聞集曰天寶七載旱明皇於此令葉靖天師祀鏡龍遂得甘雨】 殿南有凌煙閤貞觀十八年太宗圖畫功臣之像二十四人於閤上帝自為讚詞褚遂良題額又有功臣閤在凌煙之西東有司寶庫凝陰殿之北有毬塲亭子 【 一作鞠塲亭子】 宏文殿觀雲殿北海池南海池東海池西海池永安門西有掖庭南隅有內侍省又有興仁宣猷崇道惠訓昭德正禮宣光通福光昭華光暉儀壽安綏福等門

    別見章
嘉壽殿紫微殿貞觀末阿史那社尒平?茲獻俘於此殿 【 沅案唐書賀魯傳賀魯內屬會討?茲請先馳為嚮導詔宴嘉壽殿玉海云貞觀二十二年帝遊幸敕奉御王孝積于顯道門內起紫微殿十三間】 翰林院 【 在明福門內】 金波門貞觀二十二年敕皇太子聽政於金波門長樂殿

    大安宮章
大安宮 【 太宗初居承乾殿武德五年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以居之號宏義宮八年帝臨幸謂群臣曰朕以秦王有大功故於宮中立山林勝景雅好之至貞觀三年徙居之改名曰太安宮沅案故於宮中立山林勝景句義不審攷會要云武德五年營宏義宮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建宏義宮以居之至九年高祖以宏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貞觀三年乃徙居之是此實用會要之文也疑有脫誤】 此宮在城之西垂拱前殿戢武殿文殿翠華殿祭酒臺

    掖庭宮章
掖庭宮宮城東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門貞觀二年敕左丞戴冑於掖庭西門簡宮人出之按掖庭宮葢高祖所起宮人教藝之所也

    東宮章
東宮正殿曰明德殿本名嘉德殿東廊左嘉善門西廊右嘉善門 【 疑此殿即顯德殿太宗即位之殿後避中宗名改也沅案唐書太宗本紀武德九年即位于顯德殿會要正作明德殿】 南有嘉德門門外東廊有左永福門西廊有右永福門正南有宣明門當宮坐者南面有重明門嘉德東有奉化門北有宜春宮門外道東有典膳廚道西有命婦院宜春北院宮門外有左春坊坊南有崇文館嘉德西有西奉化門北有宜秋宮門外有右春坊坊內崇教殿麗正殿 【 開元改為集仙殿十三年又改集賢殿】 光大殿承恩殿崇文殿崇仁殿八風殿射殿又有亭子山池佛堂等院左右長林門 【 本名宏禮嘉福高祖武德九年改重光宣明門】

    禁苑內苑章
禁苑在宮城之北 【 隋曰大興苑開皇元年置】 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 【 沅案玉海引作二十里】 東接灞水西接長安故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西即大倉北距中渭橋與長安故城相接東西十二里南北十三里亦隸苑中苑中四面皆有監南面長樂監北面舊宅監東監西監分掌宮中植種及脩葺園苑等事又置苑總監領之皆隸司農寺苑中宮亭凡二十四所南面三門中曰景曜門東曰芳林門西曰光化門東面二門南曰光泰門北曰昭遠門西面二門南曰延秋門北曰元武門北面三門中曰啟運門 【 一曰苑北】 東曰飲馬門西曰永泰門啟運門之南有內苑北曰重元門東曰東雲龍門西曰西雲龍門苑內有南望春亭北望春亭坡頭亭柳園亭月坡毬塲亭子有青城龍鱗栖雲凝碧上陽五橋廣運潭九曲宮去宮城十二里在左右神策軍後宮中有殿舍山池貞元十二年詔浚魚藻池深一丈至穆宗又發神策六軍二千人浚之蠶壇亭 【 在苑之東皇后祀先蠶之亭】 正興亭元沼宮神臯亭七架亭青門亭去宮城十三里在長安故城之東 【 邵平種瓜之所】 桃園亭去宮城四里臨渭亭咸宜宮未央宮二所皆漢之舊宮也去宮城二十一里唐置都邑之後因其舊址復增脩之宮側有未央池漢武庫及樗里子墓武宗會昌元年因遊畋至未央宮見其遺址詔葺之尚有殿舍二百四十九閒作正殿曰通光殿東曰詔芳亭西曰凝思亭立端門命翰林學士裴素撰記永泰門去宮城二十三里西北角亭南昌國亭北昌國亭流盃亭在未央宮北漢之舊址明水園 【 以上九所並在漢故內隸舊宅監所領也】 內苑自元武門外北至重元門一里東西與宮城齊觀德殿在元武門外永安殿東西外垣門目營門月營門其北重元門 【 舊內苑北門也】 魚糧門 【 舊重元門】 東內苑南北二里與大明宮城齊東西盡一坊之地南即延政門北即銀臺門東即太和門龍下殿龍首池凝暉殿 【 一作承暉憲宗置也】 靈符應聖院在龍首池東會昌元年造內園小兒坊傍有看樂殿內教坊 【 元和十四年復置仗內教坊】 東下馬橋東頭御馬坊文宗詔置東頭御馬坊毬塲還龍武軍直殿及亭子殿

    別見章 
昆明池漢武帝置以習水軍欲征昆明國故就此名至秦姚興時竭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命京兆尹韓臯充使浚之追尋漢制引交河灃水合流入池又有蓬萊池凝碧池 【 一作臨碧】 敬宗時幸凝碧池令軍士取魚長大者送新浚池梨園在通化門外正北禁苑南有文宗會昌殿含光殿昭德宮櫻桃園東西葡萄園光啟宮雲韶院

    東內大明宮章
東內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宮城之東北隅南北五里東西三里貞觀八年置為永安宮明年改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百官獻貲財以助役龍朔三年大加興造號曰蓬萊宮咸亨元年改曰含元宮尋復大明宮 【 初高宗命司農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宮北據高原南望爽塏每天晴日朗南望終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視如在檻內葢其高爽也】 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至德三載改為明鳳門尋復舊名 【 本當京城翊善坊北門置宮後分翊善永昌各為二坊當北門街廣一百二十步南北盡二坊之地南抵永興坊北門之東】 丹鳳東曰望仙門 【 南當皇城東苐二街貞元中修有樓十間】 次東曰延政門 【 抵長樂坊之北】 丹鳳西曰建福門 【 南抵光宅門外坊之北望仙建福二門各有下馬橋跨東西龍首渠】 門外有百官待漏院次西曰興安門東面一門曰太和門西面一門曰日營門北面一門曰元武門 【 德宗造門樓外設兩廊持兵宿衛謂之北衙】 丹鳳門內當中正殿曰含元殿武太后改曰大明殿即龍首山之東麓也階基高平地四十餘尺南去丹鳳門四十餘步中無間隔左右寬平東西廣五百步龍朔二年造蓬萊宮含元殿又造宣政紫宸蓬萊三殿 【 此本苑內觀德殿為三九臨射之所改拆為含元殿也】 殿東南有翔鸞閤西南有栖鳳閤與殿飛廊相接又有鐘樓鼓樓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道夾道東有通乾門西有觀象門閤下即朝堂肺石登聞鼓 【 一如承天之制】 又有金吾左右仗院殿後有宣政門門外東廊有齊德門西廊有興禮門 【 一作齊禮興德門】 宣政門內有宣政殿殿東有東上閤門殿西有西上閤門殿前東廊曰日華門 【 沅案唐書溫造傳太和二年宮中昭德寺火火在宣政殿東隔垣火勢將及宰臣兩省京兆尹中付樞密環列于日華門外即此也】 東有門下省省東宏文館次東史館館東南北街南直含耀門門南曰昭訓門北曰崇明門殿前西廊曰月華門西有中書省省北曰殿中內省西有命婦院北有親王待制院省西南北街南出昭慶門南當光範門昭慶門北曰光順門宣政殿北曰紫宸門內有紫宸殿後有蓬萊殿次東有含象殿後有延英門內有延英殿肅宗時梁上生玉芝一莖三華至僖宗乾符中改為靈芝殿自蜀還復舊名殿相對思政殿待制院蓬萊後有含凉殿殿後有太液池池內有太液亭子穆宗時命侍講韋處厚等入此亭講毛詩尚書文宗又命纂集尚書中君臣事跡令工匠刊於太液亭以備觀覽清暉閤綾綺殿 【 在蓬萊殿之西】 殿北珠鏡殿環周殿在蓬萊西承歡殿在環周南金鑾殿在環周西北長安殿 【 一名長樂】 在金鑾西南又有金鑾御院宣化門武德西門浴堂門內有浴堂殿又有浴堂院長安殿北有仙居殿殿西北有麟德殿此殿三面南有閤東西皆有樓殿北相連各有障日閤 【 凡內晏多在於此殿】 東亭會慶亭東面左銀臺門西面右銀臺門內侍省右藏庫次北翰林門內翰林院學士院又東翰林院北有少陽院結鄰殿翰林門北曰九仙門大福殿拾翠殿三清殿含冰殿承香殿在含冰殿東南北有長閤紫蘭殿在承香殿東北元武殿在紫蘭東北明義殿在紫宸殿西大角觀在珠鏡殿東北元武門左曰銀漢門右曰凌霄門宮垣之外兩邊掖門門內有凝霜殿碧羽殿紫簫殿鬱儀閤承雲閤脩文閤

    別見章
長生殿教坊唐紀曰元宗置左右教坊於蓬萊宮側帝自為法曲俗樂以教宮人號皇帝梨園弟子光政門景運門命婦朝堂文成殿白華殿 【 叛臣朱泚逆亂於此殿僭號】 元莫觀含寧殿玉清殿竹樓柿林院中和殿會元殿臨碧殿元和殿宣光殿宣明殿臨光殿大明殿 【 武宗政要曰帝傳位於大明殿】 興泰殿德政殿嘉慶殿凝化殿會昌殿永安殿穆宗置也 【 與后妃公主宴樂所】 元化門晨暉門寶慶殿百尺樓昭德門清思殿壽昌殿 【 長慶元年柱生玉芝一莖長六尺是年穆宗降誕於此宮中】 宣和殿昇陽殿延嘉門景風門清思院 【 敬宗作工用銅鑑三千片金薄十萬餅諫官薛庭老切諫不聽】 東殿仙韶院文宗開成三年造內山亭院 【 取浙西隱士周息元於內山亭院安置】 放鴨池野狐落 【 太和二年十一月甲辰禁中火灾從昭德寺起延燒宣政殿東午門益熾宮垣半為灰燼寺之南禁中呼為野狐落宮人居此者為火所逐攀援墻垣以出出不及者焚死數百人又延燒門下省至暮稍息凡數日方滅】 昭德寺太和殿宣徽殿咸泰殿 【 文宗開成三年正月望夜燃燈於咸泰殿中三宮太后諸王公主供集此晏行家人禮】 文思殿崇元館天寶中明皇命周尹愔為崇元館學士值祿山兵亂館宇浸廢至武宗特詔營創置吏鑄印以劉元靜為崇元館學士號廣成先生入居靈符殿望仙臺武宗時命神策軍士脩望仙樓及廊舍五百餘間大中八年復命葺之補闕陳嘏上疏諫而止改為文思院含春亭叡武樓乾符門五王內院宣宗時夔王以下五王居大明宮內院侍讀五日一入乾符門講讀延資庫咸寧殿靈臺殿永安宮孝明鄭太后所居左齊藏天諸庫 【 一作僖】 章信門安喜門昭德殿 【 龍紀元年殿東隅獲金龍一】 雲韶殿 【 此殿嘗考試舉人】 同文殿昭敬殿唐一十八帝御容所在也昭宗光化三年有禿鶖鳥鳴於此殿 【 葢唐祚將終之兆也】 乞巧樓光化三年造二樓構飛橋以通來往思元門應乾門問安宮昭宗傳位於太子居東內為問安宮紫延院保寧殿昭宗宴李繼昭等將於保寧殿親製成功曲以褒之仍命伶官作樊噲排君難雜戲以樂之壽春殿保安殿延喜樓長樂樓

    左右三軍飛龍院章
太和門外之北從西苐一曰左羽林軍苐二曰左龍武軍苐三曰左神策軍以上左三軍九仙門外之北從東苐一曰右羽林軍苐二曰右龍武軍苐三曰右神策軍以上右三軍元武門外西曰飛龍院又曰飛龍廄內有驥德殿太和八年灾

 長安志卷苐七
  唐皇城
皇城 【 俗號子城】 東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 【 沅按新唐書志皇城長一千九百一十五步廣一千二百步】 南面三門正南曰朱雀門 【 北當宮城之承天門南當外郭之明德門】 東曰安上門 【 至德三載改為光天門尋復舊】 西曰含光門東面二門南曰景風門北曰延喜門 【 直東當外郭之通化門貞元四年修延喜門複屬於承天門回鶻使及回鶻公主至德宗御延喜門觀之宣宗御延喜門見河隴老幼數千人賜以冠帶】 西面二門南曰順義門北曰安福門 【 西當外郭之開遠門朝野僉載曰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日十六十七夜於京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望之如花樹宮女千數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至萬錢裝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貫妙簡長安萬年少女婦千餘人衣服花釵媚子亦稱是於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武元衡赴西川節度憲宗御安福門慰遣之懿宗御北門迎鳳翔佛骨昭宗天福元年御安福樓按貞元四年築武德東門垣屬於是武庫從西廢焉武德東門當在西內】 城中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其閒並列臺省寺衛 【 自兩漢以後至於晉齊梁陳並有人家在宮闕之間隋文帝以為不便於民於是皇城之內唯列府寺不使雜人居止公私有便風俗齊肅實隋文新意也】 宮城南門外有東西大街 【 南北三百步東出皇城之延喜門西出皇城之安福門】 承天門外橫街之南有南北大街曰承天門街 【 東西廣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門】

   承天門街之東宮城之南苐二橫街之北
從西苐一門下外省次東殿中省次東左千牛衛次東左衛 【 隋左監門衛左翊衛二府之地武德初併為此衛門額本睿宗所題開元初進入內】 街東安上門街街東苐一東宮內作坊次東右春坊次東右清道率府次東右監門率府府北右內率府府東東宮朝堂有北街街東苐一右監門率府府北左內率府次東左清道率府次東家令寺次東左春坊 【 坊東有南北街街東即皇城東面延喜門之內】

   承天門街之東苐三橫街之北
從西苐一左監門衛 【 武德中分取左武衛地自北衛移於此】 次東左武衛 【 次東貞觀中有左金吾內府後廢】 次東左驍衛衛東安上門街街東苐一東宮僕寺次東率更寺次東右司禦衛次東右衛率府府東有南北街 【 北當東宮朝堂】 街東苐一左衛率府次東左司禦衛次東詹事府 【 府東有南北街街東即皇城之東面】

   承天門街之東面苐四橫街之北
從西苐一尚書省 【 省門額本睿宗書開元初進入內後右庶子魏華所題省內當中有都堂本尚書令廳事都堂之東吏部戶部禮部三行每行四司左司統之都堂之西兵部刑部工部三行每行四司右司統之舊戶部在禮部後武太后改從天地六官之名以戶部為地官因移在前凡二十四司左右丞相總領其事考功員外郎廳事有薛稷畫鶴宋之問為讚工部尚書廳事有薛稷畫松石並為時所重右丞廳事有古冢俗誤為樗里子墓按國史補曰郎官正事吏部郎中二廳先小詮次格式員外郎二廳先南曹次廢置刑部分四覆戶部分兩賦其制尚矣舊說吏部為省眼禮部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為振行比部得廊下食以飯從者號此盤二十四曹呼左右司為都公省中語曰後行祠屯不博中行都門中行刑戶不博前行駕庫因話錄曰尚書省東南隅通衢有橋相傳目為拗項橋言待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項而望南宮也都堂南門道東有古槐垂陰至廣相傳夜深聞絲竹之音省郎有入相者俗謂之音聲樹都堂呼為冰廳言其清且冷也沅按樗里子葬于武庫在漢故城中】 省東安上門街街東苐一都水監次東光祿寺寺東有南北街 【 北當東宮朝堂開元初開】 街東軍器監 【 本少府監甲弩坊後為軍器使開元四年置監監東即皇城東面景風門之北沅按新唐書志云武德初有武器監七年廢八年復置九年又廢開元以前軍器皆出在尚署三年置軍器監十一年廢為甲弩坊隸少府十六年復為監敏求敘次不甚明顯】

   承天門街之東苐五橫街之北
從西苐一左領軍衛 【 衛北有兵部選院】 次東左威衛 【 衛北有刑部格式院】 次東吏部選院 【 以在尚書省之南亦曰吏部南院選人看榜名之所也】 次東禮部南院 【 四方貢舉人都會所也】 院東安上門街橫街抵此而絕

   承天門街之東苐六橫街之北
從西苐一太僕寺 【 寺西北隅乘黃暑別開北門署內貯掌指南車記里鼓及輦輅之屬】 次東大府寺 【 舊都水監之地】 寺東安上門街街東第一少府監次東左藏外庫院 【 隋大府寺置於此又分置坊院東有南北街街東即皇城東面景風門南也】

   承天門街之東苐七橫街之北
從西苐一太常寺寺東安上門街街東苐一大廟 【 其地本隋大府寺玉作坊坊中有御井貞觀中廢玉作坊於此置太府寺賜坊以曝四方貢賦之物濕者先天中置廟廢坊焉】 中宗廟元獻皇后廟 【 韋公肅禮閤新儀曰乾元元年立廟於太廟之西寶應二年遷神主於太廟貞元三年修葺奉安昭德皇后神主永貞元年祔于太廟】 次東太廟署 【 署東署南並之有街即皇城東南隅也】

   承天門街之西宮城之南苐二橫街之北
從東苐一中書外省次西四方館 【 隋曰謁者臺即諸方通表通事舍人受事之司】 次西右千牛衛次西右監門衛次西右衛衛西含光門街橫街抵此而絕

   承天門街之西苐三橫街之北
從東苐一右武衛 【 衛西貞觀中有右金吾內府後廢】 次西右驍衛次西含光門街街西將作監 【 即皇城西南而安福門之南】

   承天門街之西苐四橫街之北
從東苐一司農寺寺西含光門街街西苐一尚書局 【 本帳幕坊局內有山池】 次西尚輦局次西衛尉寺次西大理寺寺西有南北街 【 街西即皇城西面順義門之北】

   承天門街之西苐五橫街之北
從東苐一右領軍衛次西右威衛 【 衛門本南向開元七年御史中丞李尚隱以此衛南門與御史臺門相對不便遂白政事移門北向】 次西祕書省 【 監院廳事前有隕星石隋自咸陽移置於此少監王劭作瑞石頌以贊美之監院東有書閤重複以貯古今圖籍】 省西含光門街橫街抵此而絕

   承天門街之西苐六橫街之北
從東苐一宗正寺次西御史臺 【 御史臺記曰御史臺門北開葢取肅殺就陰之義故京臺門北開矣按鄴都故事曰御史臺在宮城西南其門北開又故城御史臺亦北開龍朔中置桂坊為東朝憲府門亦北開然都御史臺門南門當時創造者不經反於故事同諸司葢以權宜耶譚賓錄曰北開者或云自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圖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開北門元和四年御史臺佛舍火罰直御史李膺一季俸料】 次西司天監 【 本隸祕書省為太史局後別為渾儀監尋復舊名而不屬祕書監內有靈臺以侯雲物崇七丈周八十步沅按太史局武德四年置改渾儀監光宅元年也復舊名長安二年也景龍二年又曰太史監不隸祕書省景雲元年又為局隸省開元二年復為太史監十四年復為局天寶元年復為監不隸省乾元元年曰司天臺此敘次亦不甚明顯】 監西含光門街街西苐一廢石臺 【 本司農寺草坊之地載初中置臺先天中廢後為御史臺推事院沅按推事屬侍御史所謂四推者是也】 臺北司農寺草坊 【 坊門北開】 次西驊騮馬坊 【 坊門北開】 坊西有南北街 【 街西即皇城西面順義門之南】

承天門街之西苐七橫街之北 【 橫街南即皇城南面朱雀門之西】
從東苐一鴻臚寺 【 德宗建中元年以鴻臚寺左右威遠營隸金吾】 次西鴻臚客館 【 如漢之藁街四夷慕化及朝獻者所居焉】 館西含光門街街西苐一大社 【 南門額隋平陳所得即東晉王右軍所題隋代重以粉墨模之】 次西郊社署 【 署西署南並有街即皇城之西南隅】 宮城之西有掖庭宮掖庭西南安福門內大橫街北有內侍省 【 隋長秋監唐貞觀三年改內侍省光宅元年為司宮臺神龍元年復舊省內有紫蘭亭沅按新唐書志長秋監武德四年曰內侍監龍翔二年為省垂拱元年曰司宮臺與此異】

  唐京城一
   外郭城
外郭城 【 隋曰大興城文帝初封大興公及即位以名城縣門殿園池及寺焉唐曰長安城亦曰京師城】 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 【 隋開皇二年築永徽四年率天下口稅一錢更築之】 南面三門正中曰明德門 【 北當皇城朱雀門南出抵中南山八十里沅按中南諸本並作終明文淵閣本作中】 東曰啟夏門 【 門外西南二里有圓丘先農籍田二壇按長安圖東南角有進芳門】 西曰安化門東面三門北曰通化門 【 門東七里長樂坡上有長樂驛下臨滻水至德三載改為達禮門尋復舊德宗幸通化門觀章敬寺迎御書額裴度赴蔡州憲宗送度於此按李晟自東渭橋移壁光泰門以薄都城光泰門在通化門東北小城之東門也兩京道里記曰通化門改達禮門識者曰三年之喪天下達禮非嘉名三年而元肅晏駕還復舊名也】 中曰春明門 【 當門外有漢太子太傅蕭望之墓】 南曰延興門 【 同昌公主葬懿宗與郭淑妃御延興門哭送沅按主即淑妃所生】 西面三門北曰開遠門中曰金光門 【 西出趣昆明池】 南曰延平門北面一門曰光化門皇城之東五門 【 並見上大明宮】 皇城之西二門當皇城西苐一街曰芳林門 【 隋曰華林門北入苑元和十三年西市百姓於芳林門置無遮僧齋】 當皇城西苐二街曰光化門 【 西北出趣長安故城沅按即漢故城】 郭中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其閒列置諸坊 【 隋煬帝改坊為里每里置里司一人官從九品下至義寧初廢】 有京兆府萬年長安二縣所治寺觀邸苐編戶錯居焉 【 城中一百八坊韋述記曰其中有折衝府四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士觀十女觀六波斯寺二胡天祠四隋大業初有寺一百二十謂之道塲有道觀十謂之元壇天寶後所增不在其數】 當皇城南面朱雀門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門街東西廣百步 【 南出郭外之明德門自朱雀門至明德門九里一百七十五步景龍中韋庶人置石臺於此街在開化一坊之間雕刻綵樓上建頌臺蛟龍蟠遶下有石馬石獅子侍衛之像初韋氏矯稱衣箱有五色雲氣使畫工圖像以示於朝及節愍太子遇害韋氏又上中宗聖威神武頌刊石以紀其事謂之頌臺上官昭容之文也并勒公卿姓名於上諂詞偽事有乖典實景雲元年毀之】 萬年長安二縣以此街為界萬年領街東五十四坊及東市長安領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 皇城之東盡東郭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北皆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閏每坊皆開四門有十字街四出趣門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王城九逵之制隋三禮圖見有其像每坊但開東西二門中有橫街而已葢以在宮城直南不欲開北街洩氣以衝城闕其?木布櫛比街衢繩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朱雀街東苐一坊東西三百五十步苐二坊東西四百五十步次東三坊東西各六百五十步朱雀街西準北皇城之南九坊南北各三百五十步皇城左右四坊從南苐一苐二坊南北各五百五十步苐三坊苐四坊南北各四百步兩市各方六百步四面街各廣百步】

   萬年縣所領朱雀門街之東從北苐一興道坊 【 景龍三年以駙馬都尉武攸暨父名改曰瑤林坊景雲元年復舊】
    次南興道坊
西南隅至德女冠觀 【 隋開皇六年立】 太平公主宅 【 沒官後賜散騎常侍李令問居之】

    次南開化坊
半已南大薦福寺 【 寺院半以東隋煬帝在藩舊宅武德中賜尚書左僕射蕭瑀為西園後瑀子銳尚襄城公主詔別營主第主辭以姑婦異居有關禮則因固陳請乃取園地充主第又辭公主棨戟不欲異門乃併施瑀之院門襄城薨後官市為英王宅文明元年高宗崩後百日立為大獻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實之天授元年改為薦福寺中宗即位大加營飾自神龍以後翻譯佛經並於此寺寺東院有放生池周二百餘步傳云即漢代洪池陂也】 西門之北法壽尼寺 【 隋開皇六年立】 國子祭酒韓洄宅尚書左僕射令狐楚宅 【 按酉陽雜俎楚宅在開化坊牡丹最盛而李商隱詩多言晉陽里第未詳】 戶部尚書馬總宅洱東節度使兼侍中李光顏宅 【 穆宗初賜第崇德坊以為別宅】 尚書吏部侍郎沈傳師宅前司徒兼侍中崔垂林宅漕渠 【 會要京兆尹韓朝宗分渭水入自金光門置潭於西市西街以貯材木又永泰二年京兆尹黎幹以京城薪炭不給鑿渠自京兆府直東至薦福寺東街北至國子監正東至子城東街並逾景風延喜門入苑】

    次南安仁門 【 本名安民門永徽元年改】
西北隅薦福寺浮圖院 【 院門北開正與寺門隔街相對景龍中宮人率錢所立】 東南隅贈尚書左僕射劉延景宅坊西南汝州刺史王昕宅 【 延景即寧王憲之外祖昕即薛王業之舅皆是親王外家甲第並列京城美之】 萬春公主宅 【 明皇女降楊錡沅按公主初降楊朏又嫁楊錡】 戶部尚書兼殿中監章仇兼瓊宅前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載宅 【 譚賓錄曰元載城中開南北二甲第又於近郊起亭榭帷帳什器皆如宿設城南別墅凡數十所婢僕曳羅綺二百餘人杜陽編曰載宅有芸輝堂芸輝香草名也出于闐國唐實錄曰毀毀元載祖及母墳墓斲斲棺棄柩及焚毀載私廟木主并毀大寧安仁里二宅充修葺百司廨宇汙宮之義也又貶同州刺史宋晦為澧州員外司馬晦嘗任虢州刺史率百姓採盧氏山木為載造東都私第故也】 義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谷郡王張孝忠宅 【 沅按權德輿孝忠夫人鄧國夫人谷氏神道碑云夫人終安仁里私第】 太子右庶子崔造宅太子賓客燕國公于由?頁宅太保致仕岐國公杜佑宅

    次南光福坊 【 隋有聖敬寺大業七年廢】
坊東南隅舊有永壽公主廟 【 公主中宗女景雲中廢廟賜姜皎為鞠塲皎宅在廟北隔街舊竇懷貞宅懷貞誅後賜皇后妹夫竇庭芳】 驩州流人竇參宅檢校司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魏國公賈耽宅 【 沅按鄭餘慶神道碑云耽終光福里第】 右衛上將軍南充郡王伊慎宅 【 沅按權德輿伊慎神道碑云薨于光福里】

    次南靖善坊
大興善寺盡一坊之地 【 初曰遵善寺隋文承周武之後大崇釋氏以收人望移都先置此寺以其本封名焉神龍中韋庶人追贈父貞為酆王改此寺為酆國寺景雲元年復舊酉陽雜俎曰寺取大興城兩字坊名一字為名不空三藏塔前多老松歲旱時官伐其枝為龍骨以祈雨葢以三藏役龍意其枝必有靈也東廊素和尚院庭有柏四株元和中卿相多遊此院柏至夏有汗汙人衣如輠脂不可浣招國鄭相惡其汗謂素曰弟子為伐此樹各植一松也及暮素戲祝曰我種汝三十餘年汝以汗為人所惡來歲若復有汗我必薪之自是無汗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常有貉子聽經齋時鳥鵲取掌中食天王閣長慶中造本在春明門內與南內連牆其形高大為天下之最太和二年敕移就此寺折時腹中得布五百端漆數十筩】 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 【 號曰大興佛殿制度與大廟同】 緫章二年火焚之更營建又廣前居二十畝之地

    次南蘭陵坊
東南隅尚書右僕射韋待價宅 【 沅按唐書待價歷官吏部尚書攝司空改為天官尚書扶陽郡公不及右僕射】 宅西工部尚書李珍宅忠武軍節度使曲環家廟太子賓客燕國公于頔家廟

    次南開明坊
自朱雀門南苐六橫街以南率無居人第宅 【 自興善寺以南四坊東西盡郭雖時有居者煙火不接耕懇種植阡陌相連】 光明寺

    次南保寧坊
昊天觀盡一坊之地 【 貞觀初為晉王宅顯慶元年為太宗追福立為觀高宗御書額并製歎道文】

    次南安義坊 【 坊南抵京城之南面西南通明德門】
貞順武皇后廟 【 禮閣新儀曰開元二十五年立廟乾元之後祠享遂絕】

   朱雀街東苐二街北當皇城南面之安上門街東從北苐一務本坊 【 景龍三年以駙馬都尉楊慎交父名嘉本改為玉樓坊景雲元年復舊】
    次南務本坊
半以西國子監 【 監東開街若兩坊街北抵皇城南盡一坊之地監中有孔子廟貞觀四年立】 領國子監太學四門律書筭六學坊南街之北先天觀 【 景龍三年韋庶人立為翊聖女冠觀景雲元年改景雲觀天寶八載改為龍興道士觀至德三載改先天觀】 本司空梁國公房元齡宅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延德郡王張茂昭宅左散騎常侍于德晦宅西川齊州進奏院鬼市 【 輦下歲時記曰俗說務本坊西門是鬼市或風雨曛晦皆聞其喧聚之聲秋冬夜多聞賣乾柴云是枯柴精也又或月夜聞鬼吟六街鼓絕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有和者云九衢生人何勞勞長安土盡槐根高】

    次南崇義坊
坊內橫街之北招福寺 【 乾封二年睿宗在藩立本隋正覺寺寺南北門額並睿宗所題酉陽雜俎曰正覺寺國初毀之以其地立第賜諸王睿宗在藩居之乾封二年移長寧公主錦堂重建此寺長安二年內出等身金銅像一鋪并九部樂南北門額上題岐薛二王親送至寺綵乘象輿羽衛四合街中餘香數日不散景龍二年詔寺中別建聖容院是睿宗在青宮真容也先天二年敕出內庫錢二千萬巧匠一千人重修之】 西南隅太子左庶子駙馬都尉蘇勖宅 【 後為英王園其地湫下無人居沅案勖尚高祖女南昌公主】 南街之北博陵郡王崔元暐宅宅西祕書監馬懷素宅工部尚書韋堅宅 【 沅按唐書傳堅為刑部尚書非工部】 贈太尉段秀實宅 【 德宗所賜宣宗大中十年詔秀實崇義坊宅諸院典在人上計錢三千四百七十五貫宜賜莊宅錢收贖仍令鴻臚少卿段又楚追貼舍人計會】 鹽鐵常平院尚書左僕射竇易直宅 【 明皇雜錄曰本中書令崔圖宅祿山盜國王維鄭虔張通皆處於賊庭泊剋復俱囚於宣陽里楊國忠之舊宅崔圖因召于私第令畫各有數壁當時皆以圖勳貴無二望其救解故運思精巧頗極能事其後皆得寬典至于貶謫悉獲善地其第鬻於易直大和中畫尚存】 劍南東川節度使王承業宅 【 武俊之孫士貞子也】 興元鄜坊易定進奏院

    次南長興坊 【 隋有靈感觀武德初廢唐會昌五年詔皇城南六坊內不得置私廟其朱雀街緣是南郊御跡至明德門夾街兩面坊及曲江側近亦不得置餘圍外深僻坊並無所禁初武宗行禮南郊見天街左右諸坊有人家私廟遂令禁斷中書門下奏朱雀門至明德門凡有九坊其長興坊是皇城南苐三坊便有朝官私廟實則逼近宮闕自威遠軍向南三坊俗稱圍外地至閑僻於此置廟無所妨碍從之】
東北隅侍中駙馬都尉楊師道宅 【 其地後分裂左監門大將軍韓琦尚書刑部侍郎崔元童荊府司馬崔光意等居】 坊內橫街之南中書令張嘉貞宅 【 本太常少卿崔日知宅唐書曰貞元中裴延齡為德陽郡主治第時將降郭鏦延齡令嘉貞之子徙所置廟德宗不許按韋述記載嘉貞宅延齡所徙乃是廟而嘉貞碑宅在思順里今無思順坊未詳】 宅西太子賓客元行沖宅次北隔街禮部尚書致仕王邱宅邠寧節度使馬璘宅 【 德宗實錄曰大歷十四年七月毀元載馬璘劉忠翼之苐自天寶中京師堂寢已極壯麗而苐宅未甚逾制然衛國公李靖廟已為嬖人楊氏廄矣及安史二逆之後大臣宿將競崇棟宇無復界限力窮乃止人謂之木妖而馬璘之堂尤盛計錢二千萬貫他室稱是璘卒于軍以喪歸京師士庶欲觀之假名于故吏投刺會弔者數十百人故命撤毀之自是京師樓榭之踰制者皆毀沅按唐書璘傳亦載其事】 乾元觀 【 代宗實錄曰大歷十三年七月以涇原節度使馬璘宅作乾元觀道士四十九人其地在皇城南長興里璘初創是宅重價募天下巧工營繕屋宇宏麗冠絕當時璘臨終獻之代宗以其當王城形勝之地牆宇新麓遂命為觀以追遠之福上資肅宗加乾元觀之名乾元肅宗尊號也然則與德宗錄之言相戾】 紀國大長公主宅 【 肅宗女降鄭沛】 工部尚書致仕晉昌郡主辛京杲宅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杜鴻漸宅 【 鴻漸於長興正源第崇飾門館賦詩曰常願追禪侶安能挹化源朝士多和之沅按侶唐書傳作理】 太子右庶子韋聿宅漢陽大長公主宅 【 即德陽郡主也順宗長女】 國子祭酒鄭伸宅 【 貞元時人】 禮賓院 【 元和五年置院坊之北街】 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路隋宅 【 沅按唐書作隨】 河東節度使王璠宅左神武統軍史憲忠宅河南尹駙馬都尉鄭顥宅尚書右僕射駙馬都尉于宗宅 【 沅按唐書有于琮尚廣德公主者應即其人然不言其官尚書右僕射但云乾苻中同平章事而已】 鎮州進奏院

    次南永樂坊 【 坊內橫街之中有古冢不詳姓氏】
西南隅廢明堂縣廨 【 緫章元年分萬年縣置其廨地本越王貞宅長安三年廢還萬年後以其廨地賜駙馬都尉裴巽】 縣東清都觀 【 隋開皇七年道士孫昂為文帝所重常自開道特為立觀本在永興坊武德初徙于此地本隋寶勝寺】 觀東永壽寺 【 景龍三年中宗為永壽公主立】 坊內橫街之北資敬尼寺 【 隋開皇三年大保薛國公長孫覽為其父立】 東南隅左丞相燕國公張說宅 【 本侍中王德真宅說大加修葺焉常侍言旨曰洪師與說置永樂東南苐一宅有永巷者戒曰此宅西北隅最是王地慎勿於此取土越月洪又至謂燕公曰此宅氣候忽然索漠恐必甚有取土於西北隅者公與洪偕行至宅西北隅果有取土坑三數坑皆深丈餘洪大驚曰禍事令公富貴一身而已更二十年外諸郎君皆不得天年燕公大駭曰填之可乎洪曰客土無氣與地脉不相連今欲填之亦猶人有瘡痛縱以他肉補之終無益也燕國公子均垍皆為祿山委任克復後均賜死垍長流之沅按唐書傳垍與陳希烈為賊宰相死于賊中】 東門之南夏官尚書王璿宅兵部尚書判戶部事王紹宅 【 沅按李絳神道碑云紹終永樂里私第】 司徒中書令晉國公裴度宅 【 唐實錄曰度自興元請朝覲宰相李逢吉之徒百計隳沮有張權輿者既為嗾犬尤出死力乃上疏云度名應圖讖宅據岡原不召而來其意可見葢常有人與度作讖詞云非衣小兒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驅逐言度曾征討淮西平吳元濟也又帝城東西橫亘六岡符易象乾卦之數度永樂里第偶當苐五岡故權輿以為詞盡欲成事然竟不能動搖沅按唐書傳所載與此同】 左監門衛上將軍李思忠宅 【 武宗會昌二年溫沒斯內屬賜李姓名思忠命為左監門衛上將軍兼撫王傳賜第永樂坊】 尚書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蕭寘宅

    次南靖安坊 【 按靖或作靜沅按唐書武元衡傳亦作靜】
西南隅崇敬尼寺 【 本僧寺隋文帝所立大業中廢龍翔二年高宗為長安定安公主薨後改立為尼寺】 寺東樂府 【 隋置】 咸宜公主宅 【 元宗女降崔嵩沅按公主初嫁楊洄又嫁嵩】 韓國正穆公主廟 【 禮閣新儀曰德宗女自唐安公主追冊貞元十七年祔廟】 太子賓客崔倫宅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元行?魚宅尚書吏部侍郎韓愈宅刑部侍郎劉伯芻宅郴州司馬李宗閔宅

    次南安善坊
盡一坊之地為教弩塲 【 隋明堂在此坊高宗時併此坊及大業坊之半立中市署領口馬牛驢之肆然已偏處京城之南交易者不便後但出文符於署司而已貨鬻者並移于市至武太后末年廢為教弩塲其塲隸威遠將軍】

    次南大業坊 【 本名宏業神龍中避孝敬皇帝諱改】
東南隅太平女冠觀 【 本宋王元禮宅儀鳳二年吐蕃入寇求太平公主和親不許乃立此觀公主出家為女冠初以頒政坊宅為太平觀尋徙於此公主居之其頒政坊觀改為太清觀公主後降薛紹不復入觀西有駙馬都尉楊慎交山池本徐王元禮之池】 新昌觀

    次南昌樂坊
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家廟 【 大中中來孫暮為相再新舊廟以元成為封祖沅按元成徵之字】 行臺左僕射屈突通宅 【 沅按唐書傳通拜陝東大行臺右僕射卒贈尚書右僕射】 山南東道節度使蔣係家廟官園 【 坊西官園供進梨花蜜】

    次南安德坊 【 坊南抵京城之南面東即啟夏門沅按以下康海刻本所無明文淵閣本有今用之】
右武衛將軍蘇方宅術士桑道茂宅

 長安志卷苐八
  唐京城二
朱雀街東苐三街即皇城東之苐一街 【 北當興安門大明宮南當啟夏門】
   皇城東苐一街之十五坊 【 沅按實十七坊五字當誤】
 
    街東從北苐一曰翊善坊
保壽寺 【 酉陽雜俎曰翊善坊保壽寺本高力士宅天寶九年捨為寺初鑄鐘成力士設齋慶之舉朝畢至一擊百千有窺其意連擊二十杵經藏閣規構危巧二塔火珠授十餘斛河陽從事李琢性好奇古與僧善嘗俱至此寺觀庫中舊物忽於破瓮中得物如被幅裂汗坌觸而塵起琢徐視之乃畫也因以州縣圖三及縑三十換之令家人裝治大十餘幅訪於常侍柳公權方知張萱所畫石橋圖也元宗賜力士因留寺中後為鬻畫文宗特言於左軍曰?奇人有小使領軍卒數十人至宅宣勑取之即日進人文宗見之大悅命張于雲韶院】

    其西曰光宅坊 【 本翊善一坊之地置大明宮後開丹鳳門街遂分為一坊太和元年鳳翔獻鄭注首詔懸於光宅坊西北角三日而去之】
橫街之北光宅寺 【 儀鳳二年望氣者言此坊有興氣勑令掘得石函函內有佛舍利骨萬餘粒遂立光宅寺武太后始置七寶臺因改寺額焉酉陽雜俎曰寶臺甚顯登之四極眼界其上層窻下殿是畫下層窻下吳道元畫皆非其得意也丞相韋處厚自居內庭至相位每歸輒至此塔焚香瞻禮普賢堂本天后梳洗堂】

    次南永昌坊
坊東丹鳳門街

    丹鳳門街東來庭坊 【 本永昌一坊之地與翊善坊同分隋末有仁法寺大業七年廢】
丹鳳門街至此而絕特進王仁祐宅 【 永徽時人】 內侍高延福宅 【 力士父沅按孫翌墓志銘張說神道碑並云延福終來庭里苐】 右衛上將軍致仕梁守謙宅??土宅司 【 坊西北】

   次南永興坊 【 隋有善果寺大業中廢】
西南隅左金吾衛 【 神龍中自崇仁坊徙】 街西之北荷恩寺 【 景雲元年睿宗立】 西門之北太子太師鄭國公魏徵宅 【 本隋安平公宇文愷宅封演見聞錄曰徵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為營構徵謙讓不受洎徵寢疾太宗將營小殿遂撤其材為造正堂五日而就開元中此堂猶在家人不謹遺火燒之子孫哭臨三日朝士皆赴弔後裔孫莫?言相宣宗居舊苐焉】 左龍武軍統軍咸寧郡王戴休顏宅 【 賜苐沅案唐書傳但言為左龍武將軍不及咸寧郡王】 鳳翔陳許湖南進奏院

    次東廣化坊
左衛上將軍內侍監致仕仇士良宅 【 沅按鄭薰神道碑云士良終廣化里苐】 玉山營 【 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楊復恭宅在廣化坊近玉山營復恭假子守信為玉山軍使或告云謀亂詔李順節率禁軍誅之守信拒戰昭宗御延喜樓際晚守信挈其族出通化門趨興元本傳誤作昭化坊按坊無名昭化者今以延喜及通化門證之即是廣化坊也】

    次南崇仁坊 【 北街當皇城之景風門與尚書省選院最相近又與東市相連按選人京城無苐宅者多停(聒?心)此因是一街輻??奏遂傾兩巿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大歷中魚朝恩於坊之南街設齋會奏內坊音樂】
西南隅元真觀 【 半以東本尚書左僕射申國公高士廉宅西北隅本左金吾衛神龍元年併為長寧公主苐東有山池別院即舊東陽公主亭子韋庶人敗公主隨夫為外官遂奏請為景龍觀仍以中宗年號為名初欲出賣官估木石當二千萬山池仍不為數天寶十二載改為元真觀肅宗時設百高座講沅按唐書傳士廉為右僕射中國公非左僕射新唐書長寧公主傳公主取西京高士廉第左金吾衛故營合為宅右屬都城左類大道行三重樓以馮觀築山浚池又并坊西隙地廣鞠塲】 坊東南隅資聖寺 【 本太尉趙國公長孫無忌宅龍朔三年為文德皇后追福立為尼寺咸亨四年改為僧寺長安三年七月火焚之灰中得經數部不損一字百姓施捨數日之間所獲鉅萬遂營造如故寺額中州刺史殷仲容所題楷法端妙京邑所稱酉陽雜俎曰淨士院門外相傳吳生一夕秉燭醉畫就中戟手視之惡駭院門裏盧王?夌伽畫盧常學吳勢吳亦傳以手訣乃畫揔持三門寺方半吳大賞之謂人曰稜伽不得心訣用思太苦其能久乎果畫畢而卒】 北門之東寶剎寺 【 本邑里佛堂院隋開皇中立為寺佛殿後魏時造四面立柱當中搆虛起兩層閣欀棟屈曲為京城之奇妙故天子以寶剎為名】 東門之北尚書左僕射許國公蘇瓌宅 【 本中書令薛元超宅沅按唐書傳亦作右僕射盧藏用神道碑序云瓌終崇仁里第】 右散騎常侍舒國公褚無量宅 【 賜第沅按唐書傳作左散騎常侍蘇頲神道碑云終崇仁里第】 坊南門之西禮會院 【 本長寧公主宅主及駙馬楊眘交奏割宅向西一半官市為禮會院每公主郡縣主出降皆就此院成禮德宗實錄曰初開元中置禮會院於崇仁里自兵興以來廢而不修】 東都河南商汝汴淄青淮南兗州太原幽州鹽州豐州滄州天德荊南宣歙江西福建廣桂安南邕州黔南進奏院

    次南平康坊
南門之東菩提寺 【 隋開皇二年隴西公李敬道及僧惠英所奏立寺西陽雜俎曰寺之制度鐘樓在東惟此寺緣李石座宅在東故建鐘樓於西寺內有郭令玳瑁鞭及郭令王夫人七寶帳大中六年改為保唐寺】 街之北陽化寺 【 隋內史舍人于宣道為父建平公義母獨孤夫人所立】 西北隅隋太師申國公李穆宅 【 其地景龍中為長寧公主府及鞠塲景雲中廢并毬塲散賣與居人】 西門之南尚書左僕射河南郡公褚遂良宅 【 自遂良父太常卿亮居焉沅按唐書傳云代張行成為尚書右僕射】 西南隅國子祭酒韋澄宅蘭陵公主宅 【 太宗女降兗州都督竇懷哲】 萬安觀 【 天寶七載永穆公主出家捨宅置觀其地西南隅本梁國公姚元崇宅次東即太平公主宅其後敕賜安西都護郭虔瓘後悉併為觀】 東南隅右相李林甫宅 【 本尚書左僕射衛國公李靖宅景龍中韋庶人妹夫陸頌所居韋氏敗靖侄孫散騎常侍令問居之後為林甫宅有堂如偃月號月堂每欲排擠大臣即處之思所以中傷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又說其宅有妖怪東北隅溝中至夜每火光大起有小兒持火出入林甫惡之奏分其宅東南隅立為嘉猷觀】 嘉猷觀 【 見上明皇御書金字額以賜之林甫奏女為觀主觀中有精思院王維鄭虔吳道子皆有畫壁林甫死後改為道士觀擇道術者居之】 南門之西刑部尚書王志愔宅次北戶部尚書崔泰之宅侍中裴光庭宅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張宏靖宅 【 本國子司業崔融舊第有融題壁處沅按唐書傳敘宏靖官爵加校檢司空平章事後充幽州盧龍等軍節度使軍叛貶撫州刺史未幾遷太子賓客少保少師卒】 同華河中河陽襄徐魏涇原靈武夏州昭義浙西東容州進奏院

    次南宣陽坊
東南隅萬年縣廨 【 去府七里】 縣門屋宇文愷所造 【 太平公主降薛紹於縣廨設婚席初以縣門隘窄欲毀之高宗敕宇文愷所造製作多奇不須毀折也】 坊西南隅淨域寺 【 隋文帝開皇五年立恭帝禪位止於此寺薨焉酉陽雜俎曰本太穆皇后宅寺僧云三偕院門外是神堯皇帝射孔雀處佛殿內西座蕃神甚古質貞元已前西蕃兩度盟皆載此神立于壇而誓相傳當時頗有靈按此寺興造與韋述記不同】 街之西北秋官尚書譙國公李誨宅 【 後為韋溫宅韋氏誅後賜恩國公主沅按唐書有兩韋溫此乃韋庶人從父兄】 南門之西木?巳國公竇毅宅 【 毅即太穆皇后之父宅西有皇后歸寧院後施淨域寺宅南有木?巳公廟】 西門之北尚書左僕射舒國公韋巨源宅 【 宅東有陝州刺史劉布進少府監楊務廉宅次西北隔巷有國于祭酒韋叔夏光祿卿單思遠宅】 街東之北刑部尚書李乂宅 【 次西有益州長史李袞太子賓客鄭惟忠宅沅按蘇頲李乂神道碑云乂終宣陽里第】 東北隅兵部尚書郭元振宅奉慈寺 【 本開元中虢國夫人楊氏宅虢國即貴妃之姊其地本中書令馬周宅津陽門詩曰八姨新起合歡堂注曰虢國構一堂價費萬金堂成工人償價之外更邀賞技之直復與絳羅五千段工者段而不顧虢國問其由工曰某平生之能殫於此矣苟不以信願得螻蟻蜥蜴蜂蠆之類數其目而投於堂中使有閒隙得亡一物即不論功直也於是又以繒綵珍具與之又明皇雜錄曰貴妃姊虢國夫人恩傾一時大治第宅棟宇之盛世無與其北所居木韋嗣立舊宅韋氏諸子亭午方偃息于堂廡閒忽見一婦人衣黃帔衫降自步輦有侍婢數十笑語自若謂韋氏諸子曰聞此宅欲貨其價幾何韋氏降階言曰先人舊廬所未忍捨語未畢有工人數百登西廂掘其瓦木韋氏諸子既不能制乃率家童挈其琴書委於衢路而自嘆曰不才無為勢家所奪古人之戒將見於今日乎而與韋氏隙地十畝餘其他一無所酬虢國中堂既成召匠圬墁以二百萬償其直而復以金盆二瑟瑟三斗為賞後曾有暴風拔樹委於堂上已而視之略無所傷既徹瓦以觀皆承以木瓦其制精妙皆此類也按嗣立宅在歸德坊與上文不同又諸坊亦無名歸德者酉陽雜俎曰安祿山偽命百官以田軏真為京兆尹取其宅為寺後為駙馬都尉郭曖宅今上即位之初太皇太后為昇平公主追福奏立奉慈寺賜錢二千萬繡幀三千軸左衛十寺僧四十人居之】 前司空兼右相楊國忠宅 【 虢國夫人居坊之左國忠第在其南沅按唐書云國忠山第在宮東門之南與虢國相對韓國泰國甍棟相接】 西門之南右羽林軍大將軍高仙芝宅東門之北京兆尹李齊物宅司徒致仕薛平宅右驍衛大將軍韓公武宅 【 沅按唐書傳公武居宣陽里之北門官右驍衛將軍】 將作監韋文恪宅 【 文宗時人】 右神武統軍張議潮宅 【 咸通六年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自沙州入覲詔除統軍賜第一區】 邠寧東川振武鄂州進奏院榷鹽院

    次南親仁坊
西南隅咸宜女冠觀 【 睿宗在藩之第明皇升極於此開元初置昭成肅明二皇后廟謂之儀神廟睿宗升遐昭成遷入太廟而肅明留於此開元二十一年肅明皇后亦祔入太廟遂為肅明道士觀寶應元年咸宜公主入道與大真觀換名焉】 西北隅尚書右僕射燕國公于志寧宅 【 後併入相府閑地置廟後敕賜貴妃豆盧氏後左金吾大將軍程伯獻黃門侍郎李暠等數家居焉沅按唐書志寧傳作左僕射】 街東之北太子詹事韋琨宅 【 次東又有中書侍郎楊宏武太僕卿王希雋二宅雋所居即隋兵部尚書樊于葢宅沅按唐書傳宏武為西臺侍郎】 北門之東駙馬都尉鄭萬鈞宅東門之北勝王元嬰宅叛臣安祿山宅 【 祿山故事曰舊宅在道政坊元宗以其隘陋更于親仁坊選寬爽之地出內庫錢更造堂皇院宇穴?叫窱周匝帳帷幔幕充牣其中天寶九載祿山獻俘至京命入新宅譚賓錄曰祿山入朝敕於親仁坊南街造宅堂皇三重皆象宮中小殿房廊穴?叫窱綺疏詰屈無不窮極精妙什物充牣以金銀織傍筐??瓜籬等每欲賞賜之明皇皆謂左右曰祿山眼孔大勿令笑人】 回元觀 【 即祿山舊宅見津陽門詩】 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宅 【 譚賓錄曰宅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又曰親王里大啟其地里巷負販之人上至公子簪纓之士出入不間或云王夫人趙氏愛女方粧梳對鏡往往公麾下將吏出鎮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帨視之不異僕隸他日子弟集列啟諫公三不應於是繼之以泣曰大人功業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貴以賤皆游臥內某等以為雖尹霍不當如此也公笑謂曰爾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馬食粟者五百匹官餼者一千人進無所往退無所據向使崇垣扃戶不通內外一怨將起構以不臣其有貪功害事之徒成就其事則九族虀粉噬臍莫追今蕩蕩無閒四門洞開雖讒毀是興無所加也吾是以否諸子皆伏其西本于志寧宅】 昌樂公主宅 【 明皇女降嗣畢國公竇鍔】 太子太師汧國公李勉宅 【 沅按唐書傳云加太子太保】 兵部尚書致仕歸崇敬宅劍南東川節度使馮宿宅 【 盧氏雜說曰宿從子袞為給事中宅南有山亭院多養鵝鴨及雜禽之類常遣一家人主之謂之鳥省】 西華公主宅 【 宣宗女降工部尚書嚴祁沅按即齊國恭懷公主】 大同軍節度使李昌國宅 【 咸通中朱耶赤心平徐州龐勛以功懿宗賜姓名編入屬籍系鄭正房及賜第一區】

    次南永寧坊 【 隋有明覺寺大業七年廢】
東南隅京兆府籍坊南門之東隋尚書左僕射房國公蘇威宅西門之北隋兵部尚書田宏宅 【 宏子仁恭德懋及孫元基並以孝義旌表時論美之】 南門之西禮部尚書裴行儉宅東門之北贈太尉祁國公王仁皎宅 【 本禮部尚書鄭善果宅後臨江王囂買之神龍初宗正卿李晉居焉繕造廊院稱為甲第晉誅後敕賜仁皎沅按太宗弟十一字江王囂非臨江王也此誤】 西北隅中書令裴炎宅 【 炎死後沒官後為徒坊】 永寧園 【 賜祿山永寧園為邸又賜永穆公主池觀為游燕地】 司天監 【 乾元元年改太史監為司天監於永寧坊張守珪宅置官六十人其地即安祿山所賜永寧園也】 開府儀同三司博陵郡王李輔國宅 【 沅按唐書輔國封博陵王】 彭王傅徐浩宅尚書右僕射致仕高郢宅河東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鍔宅 【 鍔子稷進永寧里第宣義亭子時議以鍔因緣累居大鎮營第華侈既歿而入於官固其所也】 前京兆尹楊憑宅 【 憑治第功役叢興又幽妙妾於水樂別含訿議頗讙坐是貶臨賀尉沅按窮幽記白樂天得楊憑宅竹木池舘有林泉之致因為池上篇】 前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涯宅 【 乃楊憑故第家書與祕府侔名書畫以金玉為奩軸鑿垣貯之重復祕固若不可窺者及被誅為人被垣剔取奩軸金玉而棄其書畫於道籍田宅入于宮】 河東節度使兼侍中李載義宅 【 太和五年載義自幽州入朝文宗賜以居第及米麵錢帛芻籍極厚】 太子太保涼國公李聽宅衛尉卿李有裕宅太傅致仕白敏中宅 【 沅按唐書傳云太子太師致仕】 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宅 【 自幽州入朝居此沅按唐書傳直方為金吾時以幽州節度副使入朝也】 義成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王鐸宅 【 三水小牘曰第中別立書齋退朝獨處其中欣欣如也】

   次南永崇坊
東南隅七太子廟 【 其地本萬夔六州之邸緫章中以為明堂縣後徙縣於永樂坊神龍初立懿德太子廟即中宗之長子禮閣新儀曰天寶六載詔章懷節愍惠莊惠宣惠文太子雖官為立廟比來子孫自祭或時物有闕禮儀不備宜與隱太子及懿德太子列次諸室同為一廟遂於永崇坊東街就懿德太子同立廟呼為七太子廟寶應二年停享大歷三年又加靖恭太子一室】 廟西靈應觀 【 隋道士宋道標所立】 街西之南刑部尚書韋抗宅祕書監楊銛宅 【 明皇貴妃之兄沅按太真外傳云銛與國忠五家于宣陽里甲第洞開僭擬宮掖每造一堂費逾千萬】 宗道觀 【 本興信公主宅賣與劍南節度使鄭英乂其後入官大歷十二年為華陽公主追福立為觀】 司徒兼中書令李晟宅 【 興元元年賜晟永崇里甲第詔宰臣諸節將會送是日特賜女樂八人錦綵銀器等令教坊太常備樂京兆府供具鼓吹迎道集宴京師以為榮觀】 東都留守杜亞宅吏部尚書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李巽宅司徒兼中書令韓宏宅放生池

    次南昭國坊 【 隋有香海寺大業七年廢按此坊本犯中宗廟諱長安中改唐中葉後多云招國招字殊無義理未詳】
西南隅崇濟寺 【 本隋慈恩寺開皇三年魯郡夫人孫氏立貞觀二十三年以尼寺與慈恩僧寺相鄰而騰業坊甘露尼寺又比于崇濟僧寺敕換所居為本宏寺神龍中改酉陽雜俎曰寺內有天后織成蛟龍被復子及繡衣六事】 太府少卿裴子餘宅 【 即廢香海寺之地】 太子太傅致仕鄭絪宅尚書右丞庾敬休宅 【 國史補曰敬休宅屋壁有畫奏樂圖王維嘗至其處維熟視而笑或問其故維曰此霓裳羽衣曲第三疊弟一拍好事者集樂工驗之無一差者沅按唐書傳作尚書左丞】 夏綏宥等州節度使李寰宅 【 寰監守博野鎮穆宗賜其子方回宅】 山南西道節度使崔琯宅 【 柳玭云崔氏居昭國宅子孫昌盛衣纓不絕】

    次南進昌坊 【 按唐人多云晉昌坊然晉進義同】
半以東大慈恩寺 【 隋無漏寺之地武德初廢貞觀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宮為文德皇后立為寺故以慈恩為名仍選林泉形勝之所寺成高宗親幸佛像幡華並從宮中所出太常九部樂送額至寺寺南臨黃渠水竹森邃為京都之最會昌五年詔天下廢寺上都每街各留寺兩所僧各三十人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六年左街添置寺八所興唐保壽寺兩所依舊額六所請改舊名僧寺四所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尼寺二所法雲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寺改為唐昌寺右街八所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聖壽寺八所添置二所依舊名僧寺一所天福寺尼寺一所興聖寺並依舊所請改名僧寺五所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尼寺一所萬善寺改為延唐寺酉陽雜俎曰寺本淨覺故伽藍因而營建焉凡十餘院緫一千八百九十七閒敕度三百僧初三藏自西域詔太常卿江夏王道宗設九部樂迎像入寺綵車凡千餘兩上御安福門觀之太宗常賜三藏衲直百餘金其工無鍼綎之跡殿庭大娑羅樹大歷中安西進其木椿賜此寺四橛橛皆灼因其木大德行逄自種之一株不活】 寺西院浮圖六級崇三百尺 【 永徽三年沙門元奘所立初唯五層崇一百九十尺塼表土心倣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經像後浮圖心內卉木鑽出漸以頹毀長安中更折改造依東夏剎表舊式特崇於前有辟支佛牙大如升光彩煥爛東有翻經院】 西南隅楚國寺 【 本隋興道寺之地大業七年廢高祖起義并州苐五子智雲在京為隋留守陰世師等所害後追封為楚哀王因此立寺水竹幽靜類於慈恩酉陽雜俎曰寺內楚哀王身金剛像哀王繡襖半袖猶在長慶中賜織成雙鳳夾黃襖子鎮在寺中門有放生池太和中賜白氎黃胯衫】 東南隅興唐寺 【 神龍元年太平公主為武太后立為罔極寺窮極華麗為京都之名寺開元二十六年改為興唐寺明皇御容在焉】 西門之南左侍極兼右相陸敦信宅次南大理卿孫伏伽宅南門之東戶部尚書許圉師宅北門之南太子詹事陸餘慶宅前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載別宅 【 沅按唐書載傳有大寧安仁二宅不及此】 河東節度使兼中書令渾瑊宅 【 興元元年賜兼賜女樂五人錦綵銀器等宰臣等將會送有司備饌次於李晟焉沅按唐書傳言賜大寧里甲第入第之日宰臣節將送之一如李晟入第之儀】 義章公主宅 【 德宗女降張茂宗賜第】 太清宮 【 禮閣新儀曰開元二十九年始詔兩京及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一所依道法醮天寶元年正月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元元皇帝降見于丹鳳門之通衢以天下太平聖壽無疆之言傳於元宗仍告賜靈符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桃林縣函谷關令尹臺西得之於是置廟於太寧坊東都於積善坊九月改廟為太上元元皇帝宮二年正月加號大聖祖三月敕西京改為太清宮東都為太微宮諸州為紫極宮十二載二月加號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元元天皇大帝每歲四時及臘終廟獻之禮初建廟取太白山白石為真像袞冕之服當扆南向元宗肅宗德宗侍立於左右皆朱衣朝服宮垣之內連接松竹以像仙居殿十二間四柱前後各兩階東西各側階一其宮正門曰瓊華東門曰九靈西門曰三清御齋院在宮之東公卿齋院在宮之西道士雜居其間天寶五載詔刻石為李林甫陳希烈像列侍于聖容之側林甫犯事又刻楊國忠之形而磨塵林甫之石及希烈國忠敗又盡毀之八載立文宣王像與四真人列左右沅按合上元載渾瑊二宅應並在大寧坊內本誤入于此也然無善本可証】

   次南安興坊 【 後改廣化坊隋有緫化寺大業七年廢】
街之西北淨住寺 【 本隋吏部尚書斐宏齊宅開皇七年立為寺有石塔本姚萇之浴室】 街北之東尚書左僕射郇國公韋安石宅叛臣朱泚宅 【 建中中羣盜夜分數百騎取泚於進昌先泚號其宅為潛龍宮徙珍寶實之人謂潛龍勿用亡兆也】

    次南通善坊
杏園黃渠

    次南通濟坊 【 坊南街抵城之南面】
侍中扶陽郡王桓彥範宅山南西道節度使令狐楚家廟 【 沅按廟碑劉禹錫撰】 尚書右僕射盧鈞家廟

   朱雀街東苐四街即皇城之東苐二街街東從北苐一長樂坊 【 後改延政坊】

   皇城東苐二街之十一坊及東市 【 沅按實十坊及東市一字當衍】
    次南長樂坊
大半以東大安國寺 【 睿宗在藩舊宅景雲元年立為寺以本封安國為名憲宗時吐突承璀盛營安國寺欲使李絳為碑文絳不肯撰後寖推圯宣宗欲復修未克而崩咸通七年以先帝舊服御及孝明太皇太后金帛俾左神策軍再建之酉陽雜俎曰紅樓睿宗在藩時造元和中廣宣上人住此院有詩名時號為紅樓集】 西南隅興唐觀 【 本司農園地開元十八年造觀其時有敕令速成之遂拆興慶宮通乾殿造天尊殿取大明宮乘雲閣造門屋樓白蓮花殿造精思堂屋坼甘泉殿造老君殿元和初年命中尉彭忠獻帥徒三百人修興唐觀賜錢千萬使壯其舊制其觀北拒禁城因是開複道為行幸之所以內庫絹千匹柴千斤為夫役之賜莊宅錢五千萬雜穀千石充修齋醮之費】 教坊 【 元和十四徙置仗內教坊於延政里】

    次南大寧坊
南門之東寧王憲宅宅以東岐王範宅 【 沅按唐書憲傳憲于勝業東南角賜宅範于安興坊東南賜宅】 西門之北戶部尚書陸象先宅 【 沅按唐書傳象先歷工刑二部尚書無戶部】 次北開府儀同三司宋璟宅 【 譚賓錄曰璟宅中造屋悉東西正陽】 毫州刺史致仕王同晊宅 【 同皎從父兄】 尚書兵部侍郎李巖宅 【 天寶中人】

   次南勝業坊 【 本名宜仁後改】
西南隅勝業寺 【 武德初高祖為沙門景暉立景暉言事多中高祖龍潛景暉夙啟先覺既立寺其坊因此改名寺東又為立祠焉】 街北之西修慈尼寺 【 本宏濟僧寺隋開皇七年立貞觀二十年以與甘露尼寺相近初自昭固坊換居之】 寺西甘露尼寺 【 隋開皇五年立】 西北隅薛王業宅 【 本贈禮部尚書韋行佺宅】 東北隅寧王憲山池院街北之東銀青光祿大夫薛繪宅 【 繪兄弟子侄數十人同居一曲姻黨清華冠冕茂盛坊人謂之薛曲】 左散騎常侍徐堅宅大僕卿駙馬都尉豆盧建宅 【 尚元宗建平公主沅按即衛國公主】 禮部尚書席豫宅中書舍人朱巨川宅 【 沅按李紓神道碑云巨川終上都勝業里私第】 狗脊嶺陝府鄭滑進奏院

    次南東市 【 隋曰都會市】
南北居二坊之地 【 東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開一門定四面街各廣百步北街當皇城南之大街東出春明門廣狹不易於舊東面及南面三街向內開壯廣于舊街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萬年縣戶口減于長安文公卿以下民止多在朱雀街東第宅所占勳貴由是商賈所??奏多歸西市西市有口焉止號行自此之外繁雜稍劣于西市矣】 當中東市局次東平准局 【 並隸太府寺】 東北隅有放生池 【 分滻水渠自道政坊東入城西流注此池俗號為海地】

    次南安邑坊 【 隋有右武衛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宅】
街之北元法寺 【 本隋禮部尚書張穎宅開皇六年立為寺酉陽雜俎曰安邑坊元法寺者本里人張穎宅穎嘗供養一僧僧念法華經為業積十餘年張門人譖僧通其侍婢因以他事殺之僧死後閤宅嘗聞經聲不絕張尋知其冤斬?心悔不及因捨宅為寺】 西南隅左衛大將軍范陽公張延師宅 【 延師兄太師銀青光祿大夫華州刺史况兄植金紫光祿大夫營州都督兄弟三人同時二品甲第宏廠高門洞開一宅之中棨戟齊列時人榮之號三戟張宅其地景龍中司農卿趙履溫居焉沅按履溫安樂公主駙馬】 次東金吾大將軍楊執一宅太真觀 【 天寶五載貴妃妹裴氏請捨宅置太真女冠觀寶應元年與肅明觀換名焉】 奉誠園 【 司徒兼侍中馬燧宅在安邑里燧子少府監暢以貲甲天下暢亦善殖財貞元末神策中尉申志廉諷使納田產遂獻舊第為奉誠園】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趙國公李吉甫宅 【 盧氏雜說曰李吉甫宅洪師謂其地形為玉柸牛僧孺宅為金柸云玉柸一破無復全金柸或傷重可完僧孺宅在新昌里本天寶中將作大匠康功?言宅功?言自辨圖阜以其地當出宰相每命相功?言必引頸望之宅卒為僧孺所得吉甫宅至德裕貶其家滅矣】

    次南宣平坊 【 平或作政】
西南隅法雲尼寺 【 隋開皇三年本傳鄖國公韋孝寬所立初名法輪寺睿宗在儲改法雲寺景龍二年韋庶人改翊聖寺景雲元年復舊】 寺本隋太保薛國長孫覽宅寺東義陽府 【 貞觀中置沅按唐書志京兆下無義陽府此可以補史之缺】 街南之西鼓吹局教坊街東宗正卿李琇宅 【 又有琇弟左監門將軍珫宅二人齊居】 尚書左僕射嚴綬宅 【 見乾??巽子】 太子賓客羅珦宅太子少師鄭朗宅宣慈寺大理卿劉遵古宅

    次南昇平坊
東北隅漢樂遊廟 【 漢宣帝所立因樂遊苑為名在高原上餘址尚有長安中太平公主於原上置亭遊賞後賜寧申岐薛王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寬敞京城之內俯視指掌每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就此登賞祓禊】 西北隅有東宮藥園尚書右僕射裴遵慶宅 【 國史補曰遵慶罷相知選朝廷優其年德令就第注官自宣平坊牓引士子以及東市兩街時人以為盛事遵慶子向為吏部尚書致仕所居內外支屬百餘人所得祿俸必與同費稱其孝睦沅按唐書云向以吏部尚書致仕于新昌里第內外支屬百餘人向所得俸祿必同其費然則向第在新昌坊也此事不應附遵慶宅下亦敏求之誤】 刑部尚書魏少遊宅 【 沅按唐書少遊為刑部侍郎非尚書也】 左散騎常侍潘孟陽宅 【 孟陽盛葺第舍伎媵用度過侈憲宗微行至樂遊原望見之以問左右孟陽懼不敢治】 兵部尚書柳公綽宅 【 公綽字仲郢自拜諫議大夫後每選官羣鳥大集於第之庭木戟架皆滿比五日而散家人以為候唯除天平軍節度烏不復集遂卒于鎮】 太子太傅致仕劉沔宅 【 沅按唐書傳作太子太保致仕】

    次南修行坊 【 本名修華武太后時避諱改修行坊景雲元年復舊後又改之隋有通法寺大業七年廢】
贈太子少保鄭宜尊宅蒲州刺史杜從則宅工部尚書李建宅 【 沅按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建終修行里第】 嶺南節度使胡証宅 【 証在鎮好聚斂自奉修行坊第連亘閭巷車器奢侈議者非之李訓敗衛軍利其財聲言賈餗匿其家爭八剽刦執其子殷內左軍斬之沅按殷唐書傳作溵】 崔州司馬楊收宅 【 收兄發假弟嚴皆顯貴號修行楊家與靖恭諸楊相比沅按唐書傳貶端州司馬】

    次南修政坊
尚書右丞相張九齡宅尚書省亭子宗正寺亭子 【 輦下歲時記曰新進士牡丹宴或在于此】

    次南青龍坊
東南隅廢普耀寺 【 隋開皇三年獨狐皇后為外祖崔彥珍所立開元二年廢】 西南隅廢日嚴寺 【 隋煬帝為晉王仁壽元年施營第材木所造因廣招名僧以居之貞觀六年廢】

    次南曲池坊 【 坊南街抵京城之南面以近芙蓉園因以名】
東北隅廢建福寺 【 龍朔三年為新成公主所立其地本隋天寶寺寺內隋彌勒閣崇一百五十尺開元二年廢】

 長安志卷苐九
  唐京城三
朱雀街東苐五街即皇城東之苐三街街東從北苐一坊盡坊之地築入苑
   朱雀街西苐一街九坊 【 沅按以上共十八坊修德坊以上共九坊立政坊以下共九坊此內應有脫文】
    次南盡坊
十六宅 【 政要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後以年漸成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於夾城中起居每日家令進膳十王謂慶忠棣鄂榮光儀潁永濟也其後盛壽陳豐恒涼六王又就封入內宅天寶中唯十四王居內而府幕列于外坊歲時通名起居而已外諸孫成長又於十宅外置百孫院十王宮人每院四百餘人百孫院三四百人又於宮中置維城庫諸王月俸物納之給用諸孫婚嫁亦就十宮中太子不居東宮但居于乘輿所幸別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則同親王公主於崇仁坊之禮會院也沅按唐書及新唐書俱云慶忠棣鄂榮光儀潁永延盛濟十二王言十王舉全數也後壽信義豐陳恒涼七王亦居之鄂光廢死忠王為太子慶潁繼薨唯榮儀十四王居院與此不同】

    次南興寧坊 【 南街東出通化門】
南門之東清禪寺 【 隨開皇三年文帝為沙門曇崇所立大中六年改為安國寺】 西南隅開府儀同三司姚元崇宅 【 屋宇並官所造】 其東本太平公主宅 【 後賜安西都護郭虔瓘沅按此即興道坊宅】 宅北特進王毛仲宅東南隅左衛大將軍泉男生宅太子少保崔琳宅 【 琳祖義元父神慶伯父神基皆為相其父昆弟之子洎其自出參朝宴者數十人鳴玉啟道自興寧里謁大明宮冠葢相望一時囑目】 華封觀 【 天寶六載驃騎將軍高力士捨宅置觀】 大中報聖寺 【 東觀奏記宣宗出內藏緡帛建大中報聖寺奉獻皇后容曰介福殿又以休甜?心之所為虔思殿由復道出造于寺】 淄青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愬宅 【 賜第】

    次南永嘉坊
坊南龍首渠 【 一名滻水渠隋開皇三年開自東南龍首堰下支分滻水北流至長樂坡西北分為二渠東渠北流入苑西渠曲而西南流經通化門南西流入城經此坊又西南流經興慶宮入西流經勝業坊崇仁坊景龍觀又西入皇城經少府監南屈而北流又經都水監太僕寺內坊之西又北流入成橋下】 東北隅太子太保李綱宅 【 綱子孫茂盛四代緦麻服同居朝廷美之沅按唐書傳綱以武德時為太子少保貞觀時進太子少師非太保】 東門之南侍中張文瓘宅 【 後併入興慶宮】 宅東兗州都督韋元琰宅 【 薛王妃父】 西南隅申王撝宅 【 本中書令許儆宗宅後為無量壽寺寺廢賜申王撝宅沅按唐書傳云申王于安興坊東南賜宅即此是也】 宅南贈禮部尚書永興公虞世南廟 【 廟北近于興慶宮及廣宮地明皇以世南盛德之祠特敕不許毀廢】 街南之西成王千里宅南門之東蔡國公主宅 【 沅按本書通義坊下有九華觀云開元十八年蔡國公主捨宅立新唐書元宗女無封蔡國者未詳何人】 次東禮部尚書竇希玠宅西北隅涼國公主宅 【 此坊隋末有方士云貴氣特盛自武德貞觀之後公卿王主居之多於眾坊公主睿宗女降薛伯陽碑云嫁溫彥博孫曦沅按新唐書只言伯陽蘇題神道碑云公主終永嘉里苐】

    次南興慶坊 【 本名隆慶明皇即位改坊內東南隅有隨禪林寺及中書令馬周尚書左僕射溫國公蘇良嗣二宅並併入宮地其後寧王岐王宅亦以益之唐春秋曰開元二十年毀東市東北角及道政坊西北角廣花萼樓前之地今以六典參著其事】
南內興慶宮距外郭城東垣 【 武后大足元年睿宗在藩賜為五王子宅明皇始居之宅臨大池中宗時望氣者云此池有天子氣故龍宴遊此池上已汎舟以厭之南街東出春明門開元二年置宮因本坊為名四十年又取永嘉勝業坊之半增廣之謂之南內置朝堂十六年正月以宮成御朝德音釋徒以下罪二十年築夾城入芙蓉園自大明宮夾東羅城複道經通化門觀以達此宮次經春明延喜門至曲江芙蓉園而外人不之知也】 宮之正門西向曰興慶門南曰通陽門北曰躍龍門西南隅曰勤政務本樓 【 樓南向開元八年造每歲千秋節酺飲樓前元和十四年以置左右軍官健三千人修勤政樓】 其西榜曰花萼相輝樓 【 置宮後寧王憲中王撝岐王範薛王業邸第相望環於宮側明皇因題花萼相輝之名取詩人棠棣之義帝時登樓聞諸王音樂咸召升樓同榻宴謔】 宮內正殿曰興慶殿 【 即正衙殿也在通陽門北】 其後曰文泰殿 【 天寶十載作】 前有瀛州門內有南薰殿北有龍池 【 在躍龍門南本是平地自垂拱載初後因雨水流潦成小池後又引龍首渠支分溉之日以滋廣至神龍景龍中彌亘數頃澄澹皎潔深至數丈常有雲氣或見黃龍出其中本以坊名為池俗呼五王子池置宮後謂之龍池拾遺蔡孚作龍池篇以讚其事公卿多和之今雍人相傳呼為景龍池非是又曰九龍池取老子生九龍池水之義以名之】 池東有沉香亭 【 松?片匆心?錄開元中禁中初種木芍藥得四木上因移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躍龍門 【 天寶十三載御躍龍殿門張樂宴羣臣】 左有芳苑門右有麗苑門勤政樓之北曰大同門其內大同殿 【 殿前左右有鐘樓鼓樓天寶七載大同殿柱產玉芝有神光照殿太和三年修大同殿十三閒唐畫記曰元宗天寶中忽思蜀中嘉陵江山水遂假吳生驛遞令往寫及回日帝問其狀奏云臣無粉本並記在心遣於大同殿圖之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將軍山水擅名亦畫大同殿壁數月方畢元宗云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元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又畫殿內五龍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罩烟霧】 大同門西曰金明門內有翰林院 【 學士院記曰駕在興慶宮側於金明門內置院】 瀛州門左曰僊雲門北曰新射殿通陽門東曰明義門門內曰長慶殿 【 六典所載如此按唐雜說曰明皇為太上皇居興慶宮每置酒長慶樓南俯大道徘徊觀覽】 睿武門 【 又按行中宮至睿武門】 勤政樓東曰明光門 【 會要大和三年修明光樓】 其內曰龍堂五龍壇 【 唐王涇郊祀錄曰在勤政樓東通陽門內】 宮內有義安殿 【 敬宗母王太后居義安殿】 積慶殿 【 文宗母蕭太后徙居興慶宮積慶殿中書門下奏準義安殿太后故事號積慶皇太后沅按義安太后即寶歷太后積慶太后本居大內後徙居此殿故以得稱】 冷井殿 【 懿安郭太后崩宮之泠井殿】 宜天門 【 又有同光承雲初陽飛軒玉華等門飛仙同光榮光等殿並出六典】 金花落 【 在宮之東俗所傳葢衛士所居】

    次南道政坊 【 隋大業七年廢有護持寺】
北門之西吏部尚書侯君集宅 【 後為申王府】 南門之西尚書右僕射張行成宅 【 宅西又有羅國公張平高宅沅按唐書行成傳作尚書左僕射】 東門之北工部尚書劉知柔宅寶應寺 【 代宗實錄與會要曰本王縉宅縉為相溺於擇教妻李氏實妾也大歷四年以疾請捨宅為寺代宗嘉之賜以題號每有節度使至輒諷令出錢助之酉陽雜俎曰韓幹藍田人少時常為酒家送酒王右丞兄弟未遇每貲酒漫遊幹嘗徵債于王家戲畫地為人馬右丞精思丹青奇其意趣乃歲與錢二萬令幹畫十餘年今寺中釋梵天女悉齊公妓小小等寫真也寺彌勒殿即齊公寢堂】

    次南常樂坊 【 坊內街之東有大冢俗誤以為董仲舒墓亦呼為蝦蟇陵曲中出美酒京都稱之國史補曰董仲舒墓門人皆下馬故謂之下馬陵諺訛為蝦蟇陵】
西南隅趙景公寺 【 隋開皇三年獨狐皇后為父趙景武公獨孤信所立酉陽雜俎曰隋本曰宏善寺至開皇十八年改南中三門裏東壁上吳道元畫地獄變相筆力勁悠變狀陰怪覩之不覺毛戰吳畫中得意處】 南門之西靈花寺 【 本隋大司馬竇毅宅開皇六年捨宅為寺酉陽雜俎曰本曰大慈大歷初僧儼講經天雨花至地咫尺而滅夜有光燭室敕改為靈花寺儼即康藏之師也】 街南之東中書令來濟宅殿中監張九皐宅 【 九齡之弟】 和政公主宅 【 肅宗女降柳潭】 壽州剌史郭敬之宅 【 子儀父沅按苗晉卿神道碑敬之終常樂里第】 贈太子太師渾釋之廟 【 瑊之父也】 吏部尚書致仕錢徽宅洞靈觀

    次南靖恭坊 【 沅按唐書楊汝士傳作靜恭】
街南之西祅祠 【 沅按北魏書作天祠同古無祅字】 西北隅駙馬都尉楊慎交宅 【 宅南隔街有司農卿韋玢宅沅按唐書傳作睿交新唐書云長寧公主嫁楊慎交】 中書舍人王敬從宅 【 開元中為給事中中書舍人沅按逖神道碑敬從官終太子右庶子】 輔國大將軍符璘宅 【 璘為昭義軍節度使薛嵩軍副嵩卒田承嗣盜其符璘以眾降焉遂賜靖恭里第一區藍田田四十頃】 祕書監致仕韋建宅太常卿韋渠牟宅翰林學士吳通徵集書院工部尚書楊汝士宅 【 與其弟虞鄉漢公魯士同居號靖恭楊家為冠葢盛游沅按汝士以工部侍郎改戶兵二部旋檢校禮部尚書未為工部尚書也】 魏博節度使史憲誠宅太子太傅崔彥昭宅 【 秦中託靖恭崔公尚書為樂卿自靖恭宅露冕從板輿入太常觀者樂之沅按唐書傳無為太常卿事云是太子太保非太傅】 金州進奏院

    次南新昌坊 【 南街東出延興門】
南門之東青龍寺 【 本隋靈感寺開皇二年立文帝移都徙掘城中陵墓葬之郊野因置此寺故以靈感為名至武德四年廢龍朔二年城陽公主復奏立為觀音寺初公主疾甚有蘇州僧法朗誦觀音經乞願得愈因名焉景雲二年改為青龍寺北枕高原南望爽塏為登眺之美】 崇真觀 【 本李齊古宅開元初立】 吏部尚書裴向竹園 【 元和中宰相武元衡遇害或告賊匿於新昌坊向之竹林者】 尚書左僕射致仕楊於陵宅 【 於陵子嗣復文宗時嗣復官平盧軍節度使其弟損與宰相路巖居相接巖以狹欲易損馬廄廣之損兄弟在朝者且十數曰時相可拒之耶損曰凡尺寸地非吾等所有先人舊業安可以奉權臣巖不悅自殿中侍御史命鞠獄黔中】 太子少師牛僧孺宅 【 其事具安邑坊李吉甫宅下】 祕書監張仲方宅 【 沅按唐書張九齡傳云仲方弟九皐之曾孫又有仲方傳云仲方祖九皐伯祖九齡白居易墓志云仲方王父九皐應從本傳為是又云仲方終新昌里第】 禮部尚書溫造宅太子少傅致仕盧宏宣宅儋州流人路巖宅 【 沅按唐書傳無流儋州事見新唐書】

    次南昇道坊
西北隅龍華尼寺 【 高宗立尋廢景龍二年復置】 寺東侍中李日知宅寺南曲江 【 寺南有流水屈曲謂之曲江其深處下不見底司馬相如賦曰臨曲江之隑州葢其所也張揖曰隑長也苑中有曲江之象中有長州也師古曰曲岸頭曰隑隑即碕字耳言臨曲江之州今猶謂其處曰曲江隑鉅依反劇談錄曰曲江池本秦時隑洲唐開元中疏鑿為勝障南即紫雲樓芙蓉苑西即杏園慈恩寺花卉周環烟水明媚都人遊賞盛于中和上已節即錫宴臣僚會于山亭賜太常教坊樂池備綵舟唯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學士登焉傾動皇州以為盛觀】 紫雲樓綵霞亭 【 文宗太和九年發左右神策軍各一千五百人淘曲江池修紫雲樓綵震亭內出二額左軍仇士良以百戲迎之帝御日營門觀之仍敕諸司如有力要創置亭館者宜給與閑地任營造先是鄭注言秦中有災宜以土工厭之故濬昆明曲江二池帝又曾讀杜甫詩云江頭宮殿鎖千門遂思復昇平事而加修創焉】 崖州司馬楊炎家廟 【 開元中蕭嵩將於曲江池側置廟或言近遊幸之所嵩遂止後楊炎置之為私廟俄有飛語言炎知此地有王氣故取之】 貞元普濟寺 【 貞元十三年敕曲江南彌勒閣賜名】 太子太保鄭畋宅 【 見劇談錄沅按唐書作太子少保】

    次南修德坊 【 坊內有韋庶人父酆王元真廟韋氏敗後毀】
興福寺 【 本王君廓宅貞觀八年太宗為太穆皇后追福立為宏福寺神龍元年改名】 夾城 【 憲宗元和十二年中尉第五守進以眾二千築夾城自雲韶過芳林門至修德里以達興福寺又詔所築夾城別開門曰元化造樓曰晨暉】 河西隴右副元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抱玉宅

    次南立政坊 【 隋有宏化寺大業七年廢按長安圖此坊分為談寧坊非是】
讓皇帝廟 【 禮閣新儀曰開元二十九年建廟于啟夏門內立政坊上元二年禮儀使杜鴻漸請停四時享獻每至褅袷之月則一祭焉】 河東節度使韋湊家廟 【 大中五年湊孫武昌軍節度使損請重修廟】

    次南敦化坊 【 一作敦教坊按長安圖及分為長和坊非是】
東門之北都亭驛南街之北淨影寺 【 隋文帝為沙門惠遠立寺額申州剌史殷仲容所題】 東南隅行臺左僕射鄖國公殷開山宅 【 本隋蔡王智積宅】 西門之北祕書監顏師古宅 【 貞觀永徽間太常少卿歐陽詢著作郎沈越賓亦住此坊毀顏即南朝舊族歐陽與沈又江左士人時人呼為吳兒坊沅按唐書詢傳詢仕隋為太常博士高祖遷給事中貞觀初至太子率更令宏文觀學士封勃海縣男】 鄭國夫人楊氏宅 【 武惠妃之母】 京兆尹韋武宅 【 元和人】

    次南豐樂坊
西南隅法界尼寺 【 隋文獻皇后為尼華暉令容所立有雙浮圖各崇一百三十尺】 橫街之北大開業寺 【 本隋勝光寺文帝第二子蜀王秀所立大業元年徙光德坊于此置仙都宮即文帝別廟武德元年高祖尼明昭廢宮立為證果尼寺貞觀九年徙崇德坊于此置靜安宮即高祖別廟儀鳳二年廢宮復立為開業寺】

    次南安業坊
西南隅資善尼寺 【 隋蘭陵公主捨宅立】 東南隅濟度尼寺 【 隋太師申國公李穆之別宅穆妻元氏立為修善僧寺其濟度尼寺本在崇德坊永徽中置宮乃徙於此其額太子少詹事殷令名所題】 橫街之地鄎國公主宅 【 睿宗女降鄭孝義沅按公主初嫁薛儆又嫁孝義】 次南唐昌觀 【 劇談錄曰觀有玉蘂花花每發若瓊林玉樹元和中春物方盛車馬尋玩若相繼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綠繡衣垂髻雙環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迥出于眾從以二女冠三小僕僕皆丱髻黃衫端麗無比既下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異香芬馥聞于數十步之外觀者疑出自宮掖莫敢逼而視之佇立良久令小僕取花數枝而出將乘馬顧謂黃冠者曰曩有玉峰之期自此可以行矣時觀者如堵或覺煙飛鶴唳景物輝煥舉轡百餘步有輕風擁塵隨之而去須臾塵滅望之已在半天方悟神僊之遊餘香不散者經月餘時嚴休復元稹劉禹錫白居易俱有詩休復曰終日齋心禱玉宸云?鬼銷眼冷未逢真不如滿樹瓊瑤蘂笑對藏花洞裏人又曰羽車潛下玉?山塵世何由覩蕣顏唯有無情枝上雪好風吹綴綠雲鬟元稹曰弄玉潛過玉樹時不教青鳥出花枝的應未有詩人覺只是嚴郎卜得知劉禹錫曰玉女來看玉樹花異香先引七香車攀枝弄雪時迴首驚怪人間日易斜又曰雪蘂瓊枝滿院春雨衣輕步不生塵君平簾下徒相問長伴吹簫別有人白居易曰嬴女偷乘鳳下時洞中潛歇弄瓊枝不緣啼鳥春饒舌青鎖仙郎可得知】 京兆尹張去奢宅 【 弟去逸去盈同時三品亦號三戟張家】 左龍武軍統軍歸誠郡王程懷直宅 【 貞元十年賜懷直甲第一區妓女一人令歸滄州初懷直自滄州歸朝德宗賜務本里宅又賜安業里別宅有池榭林木之勝】

    次南崇業坊 【 街前為選塲】
元都觀 【 隋開皇二年自長安故城徙通道觀於此改名元都觀東與大興善寺相比初宇文愷置都以朱雀街南北盡郭有六條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賁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此觀及興善寺以鎮之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曰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迴元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又再遊元都觀絕句曰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有十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遊元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鷰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日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 福唐觀 【 本新都公主宅景雲元年公主生子武仙官出家為道士立為觀沅按公主中宗女嫁武延暉】 新昌觀 【 天寶六載新昌公主因駙馬都尉蕭衡卒奏請度為女冠遂立此觀】 前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涯家廟 【 沅按廟長慶三年置】

    次南永達坊
華陽池度支亭子 【 輦下歲時記新進士牡丹宴或在永達亭子】

    次南道德坊 【 隋有澄靈觀武德中廢】
開元觀 【 本隋秦王浩宅武后朝置永昌縣神龍元年縣廢遂為長寧公主宅景雲元年置道士觀開元五年金仙公主居之改為女冠觀十年改為開元觀】 東南隅廢崇恩廟 【 神龍初立以祀武氏祖禰景雲元年廢】 成德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王武俊家廟

    次南光行坊 【 行字本犯中宗諱長安中改一作光仁】
東南隅華州剌史文經野宅觀軍容使魚朝恩宅

    次南延祚坊【 坊南街抵京城之南面】

朱雀街西苐二街北當皇城南面之含光門街西從北苐一太平坊 【 坊內有隋尚書左僕射趙士茂宅】

   朱雀街西苐二街九坊
    次南太平坊
西南隅溫國寺 【 本實際寺隋太保薛國公長孫覽妻鄭氏捨宅所立景龍元年殤帝為溫王改溫國寺大中六年改崇聖寺】 西門之北定水寺 【 隋荊州總管上明公楊紀以宅立寺】 東南隅舒王元名宅 【 後為京兆府學又為戶部尚書唐思貞宅】 節敏太子妃楊氏宅御史大夫王鉷宅 【 天寶中鉷有罪賜死縣官簿錄鉷太平坊宅數口不能遍宅內有白雨亭子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又有寶鈿井闌不知其價】 武成王廟戶部尚書王源中宅京兆尹羅立言宅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裴垣宅

    次南通義坊
西南隅興聖尼寺 【 高祖龍潛舊宅武德元年以為通義官貞觀元年立為寺】 西北隅右羽林大將軍邢國公李思訓宅 【 本左光祿大夫李安遠宅武太后時高平王武重規居焉神龍中又為中宗女咸安公主宅又為思訓所居思訓善畫沅按新唐書中宗女無咸安公主】 後為九華觀 【 開元一十八年蔡國公主捨宅立即思訓宅】 東南隅戶部尚書長平公楊纂宅 【 沅按唐書不及長平公】 荊南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魏國公崔鉉宅

    次南興化坊 【 隋有成道寺大業七年廢】
西南隅空觀寺 【 隋駙馬都尉元孝恭捨宅所立】 寺東尚書右僕射密國公封德彝宅 【 中宗時嗣虢王邕居之】 西門之北邠王守禮宅 【 宅南隅街有邠王府】 東門之南京兆尹孟溫禮宅晉國公裴度池亭 【 白居易詩宿裴相興化池亭兼借船舫遊泛】

    次南崇德坊 【 本名宏德神龍初改】
西南隅崇聖寺 【 寺有東門西門本濟度尼寺隋秦孝王俊捨宅所立東門本道德尼寺隋時立至貞觀二十三年徙濟度寺於安業坊之修善寺以其所為靈寶寺盡度太宗嬪御為尼以處之徙道德寺額於嘉祥坊之太原寺以其所為崇聖宮以為太宗別廟儀鳳二年併為崇聖僧寺輦下歲時記進士櫻桃宴在崇聖寺佛牙閣上】 東北隅證果尼寺 【 本隋月愛僧寺貞觀九年徙豐樂之證果寺於此改為尼寺】 西北隅廢報恩寺 【 嗣虢王邕景龍中娶韋庶人妹捨宅立寺韋氏敗寺廢】 鑄錢院

    次南懷貞坊 【 武太后以母號太真夫人諱真字改為懷賢坊神龍元年復舊】
東北隅廢乾封縣廨 【 本施巫等八州邸】 戶部尚書畢構宅 【 即乾封縣廨】 西南隅介公廟 【 本御史大夫樂思晦宅後為廟懿宗咸通詔增修】 橫街之北尚書右僕射唐休璟宅惠昭太子廟 【 禮閣新儀曰元和八年置】 義成軍節度使駙馬都尉韋讓宅 【 大中三年侵街造舍為有司舉効】

    次南宣義坊 【 隋有應法寶積二寺並廢】
東門之北燕國公張說宅 【 按說宅在永樂坊此乃別宅】 叛臣安祿山池亭司徒致仕李逢吉宅 【 園林甚盛】

    次南安豐坊 【 隋有宣化尼寺武德中徙永平坊】
戶部尚書裴寬宅

    次南昌明坊 【 全一坊隋漢王諒宅諒敗後賜零官屬家令寺】
家令寺園 【 貞觀中日南王入朝詔於此營第尋還國宅遂廢復為園】

    次南安樂坊 【 坊南街據京城之南面西即安化門】
判臣李希烈宅

 長安志卷苐十
  唐京城四
朱雀街之苐三街即皇城西之苐一街 【 南出安化門北出芳林門入苑】 街西從北苐一修德坊 【 本貞安坊武太后改】
   皇城之西十三坊
    次南修德坊
德明興聖廟 【 禮閣新儀曰天寶二載建在安化門內道西貞元十九年祔獻祖懿祖神主于廟】 西北隅興福寺 【 本右領軍大將軍彭國公王君廓宅貞觀八年太宗為太穆皇后追福立為宏福寺神龍中改為興福寺寺北有果園復有萬花池二所太宗時廣召天下名僧居之沙門元奘於西域回居此寺西北禪院翻譯寺內有碑面文賀蘭敏之寫金剛經陰文寺僧懷仁集王羲之寫大宗聖教序及高宗述聖記為時所重政要元和十二年詔築夾城自雲韶門過芳林門西至修德坊通興福佛寺沅按今懷仁書聖教序記碑後並無賀蘭敏之金剛經】 右神策軍營 【 昭宗自華還京以輔興修德二坊別設右神策軍營】

    次南輔興坊
東南隅金仙女冠觀 【 景雲元年睿宗苐八女西城公主苐九女昌隆公主並出家為女冠因立二觀二年西域改封金仙公主昌隆改封玉真公主所造觀便以金仙玉真為名武宗會昌中建御容殿於金仙觀宰相李德裕為贊沅按新唐書傳金仙初封西城縣主玉真初封崇昌縣主皆非公主今此作昌隆與史不同也】 西南隅玉貞女冠觀 【 本工部尚書畢國公竇王?曳宅武太后時以其地為崇先府景雲二年為玉真公主作觀此二觀南街東當皇城之安福門西出城之開遠門車馬往來實為繁會】

    次南頒政坊 【 隋有惠雲澄覺二寺大業七年並廢沅按張九齡徐堅神道碑作攽政同】
南門之東龍興寺 【 本普光寺貞觀五年太子承乾所立神龍元年兩京及天下諸州並置中興寺遂改此寺為中興寺又改為龍興寺西北隅本隋之惠雲寺有舊佛殿寺內有鄭法輪畫】 街東之北建法尼寺 【 隋開皇三年坊人田通捨宅所立文帝初移都便出寺額一百二十枚於朝堂下制云有能修造便任取之通孤貧子然唯有環堵之室乃發憤詣闕請額而置于所居柴門瓮牖上穿下漏時陳臨賀王叔敖母與之鄰居又捨宅以足之其寺方漸修建】 街北之東證空尼寺 【 本工部尚書段倫之祖廟貞觀十七年立為真空寺武太后改真為證空】 西北隅昭成觀 【 本楊士達宅咸亨元年太平公主立為太平觀尋移于大業坊改此觀為太清觀高宗御書飛白額至垂拱三年改為魏國觀載初元年改為大業崇福觀武太后又御書飛白額開元一十七年為昭成太后追福改立此名】 西南隅尚書左僕射芮國公豆盧欽望宅崇明觀 【 舊圖】 東南隅右散騎常侍徐堅宅 【 沅按唐書作左散騎常侍】 護國天王院 【 天寶二年建顯聖天王寺咸通七年改】 右軍巡院 【 舊圖】

    次南布政坊 【 隋有明法道覺二寺大業武德中並廢本名隆政避明皇名改】
西門之南法海寺 【 本隋江陵總管清海公賀拔業宅開皇九年為沙門法海捨宅立寺因以法海為名】 北門之東濟法寺 【 隋開皇二年沙門法藏所立地本梁邨之佛堂及隋武侯將軍韋和業宅其佛殿隋光德太子之寢堂太子薨後捨施坼於此造西禪院房國公蘇威所立】 街東之北明覺尼寺 【 本隋御史大夫裴蘊宅開皇中大保河閒王宏立為寺本名顯避中宗諱改】 東北隅右金吾衛 【 隋曰右武侯府】 西南隅胡祅祠 【 武德四年立西域胡祅神也祠內有薩寶府官主祠拔神亦以胡祝充其職沅按胡祅神始末見北魏書靈太后時立此寺】 東南隅廢鎮國公波若寺 【 本蔣王惲園地景龍三年立為寺景雲中廢】 東門之北侍中魏知古宅中書令蕭嵩宅開府儀同三司畢國公竇王?曳宅 【 賜第昭成太后之弟沅按王?曳即希瓘後改名】 福祥觀 【 即王?曳宅天寶十三載立為觀】 左神武大將軍河閒郡王舍利澄宅善果寺 【 舊圖西南隅】

    次南延壽坊 【 隋有惠覺寺大業七年廢】
南門之西懿德寺 【 本慈門寺隋開皇六年刑部尚書萬安公李圓通所立神龍元年中宗為懿德太子追福改名加飾焉】 東南隅駙馬都尉裴巽宅 【 其地本隋齊州刺史盧賁宅高宗末禮部尚書裴行儉居之武太后時河內王武懿宗居之土地平敞水木清茂為京城之最沅按巽尚中宗女宣城公主】 成安公主宅 【 中宗女降韋捷】 寶應經坊 【 大歷十二年淮西節度兵馬使李重倚敗汴州李靈輝請捨所居延壽里宅為佛經坊許之仍賜名寶應經坊】

    次南光德坊 【 隋有常法寺大業七年廢】
東南隅京兆府廨 【 府內廨宇並隋開皇中制度其後隨事改作開元元年孟溫禮為京兆尹因奏請以賦贖錢修繕元宗時韋澳為尹又賜錢加葺之】 西南隅勝光寺 【 本隋幽州總管燕營宅大業元年自豐樂坊徙勝光寺於此】 街東之北慈悲寺 【 武德元年高祖為沙門曇獻立屬隋末饑饉常賑給貧乏為事故寺以慈悲為名】 南門之東尚書左僕射劉仁軌宅 【 仁軌薨後尚官柴氏居之後立為光德寺柴便度為尼景雲初追柴氏入宮寺遂廢】 鄱陽公主邑司 【 孫思邈常居于是庭前有病梨木盧照鄰為賦紀之】 太子賓客裴珀宅吏部尚書崔邠宅 【 邠與弟浙西觀察使郾金吾大將軍鄯及宰相進南節度使鄲皆貴顯同居光德舊第鄲嘗構便齋宣宗聞而嘆曰崔氏一門孝友可謂士族之法因題曰德星堂後京兆民即其里為德星社云】 兵部尚書劉崇望宅

    次南延康坊 【 隋有明輪寺大業七年廢】
西南隅西明寺 【 顯慶元年高宗為孝敬太子病愈所立大中六年改為福壽寺】 本隋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宅 【 大業中素子元感謀反誅後沒官武德中為萬春宮主宅貞觀中以賜濮王泰泰薨後官市之立寺】 東南隅靜法寺 【 隋開皇十年左武侯大將軍陳國公竇抗所立寺門折抗宅棨戟門所造西院有木浮圖抗弟璡為母成安公主建重疊綺麗崇一百五十丈皆伐抗園梨木充用其園本西魏大統寺周武帝廢佛教以其寺賜抗為宅焉】 北門之西中書令閻立本宅 【 後申王傅符太元居之西亭有立本所畫山水】 邠寧節度使馬璘池亭 【 璘卒池亭入官貞元後羣臣多賜宴于中】 諸王府 【 寶歷二年以延康坊官宅一區為諸王府唐朝故事王府在王京師即合有曹局自天寶以後王不出閣所置寮寀過于閑冗其胥吏數司方共一員至是瓊王府長史斐簡求奏論遂創官府】

    次南崇賢坊 【 隋有綠覺融覺賢覺三寺並大業武德中廢】
南門之西海覺寺 【 隋開皇四年淮南公元偉捨宅為沙門法聰所立】 街北之西大覺寺 【 隋開皇二年文帝為醫人周子臻所立】 西門之南法明尼寺 【 隋開皇八年長安富商王道買捨宅所立又有慈仁尼寺本在法明寺西開皇三年隋大興公主有女出家為尼號曰女郎師隋帝為立此寺至開元二年敕併入法明尼寺】 街東之南崇業尼寺 【 本宏業寺隋開皇十年尼法覺立於法界之西其地湫隘大業三年合州刺史崔鳳捨宅移於此置神龍元年改為崇業】 西南隅秘書監嗣虢王邕宅西門之北黃門監盧懷慎宅 【 懷慎居官清儉宅在陋巷屋宇殆不蔽風雨】 光祿少鄉竇瑗宅 【 昭成太后之從父父弟被咸通中河中節度使竇璟與弟河東節度使澣同居崇賢第家富于貲疑是瑗之後】

    次南延福坊 【 隋有神通寺大業七年廢】
西南隅紀國寺 【 隋開皇六年獻皇后獨孤氏為母紀國夫人崔氏所立】 東南隅玉芝觀 【 本越王貞宅後乾封縣權治于此又為新都公主宅施為新都寺寺廢乃為郯王府天寶二年立為玉芝觀】 街東之北宣平府西北隅瓊山縣主宅 【 縣主開元中適慕容氏即吐谷渾之苗裔富于財產宅內有山池院溪磴自然林木葱鬱京城稱之】 真化府 【 舊圖】

    次南永安坊
右羽林大將軍高仙芝宅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薛苹家廟

    次南敦義坊
東北隅廢福田寺 【 本隋靈覺寺開皇六年親王楊雄所立武德初廢乾封二年武后為其姊賀蘭氏復立為崇福寺儀鳳二年改福田寺開元二年廢】 東南隅廢法覺尼寺 【 隋置開元二年併入資善寺】 太尉中書令臨淮郡王李光弼宅山南西道節度使鄭餘慶家廟

    次南大通坊
東南隅左羽林將軍竇連山宅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園 【 後為岐陽公主別館】

    次南大安坊 【 坊南街抵京城之南面】
大安亭越王臺西街永安渠 【 隋開皇三年引交水西北流入城自此經流大通信義永安延福崇賢延康六坊之西又經西市之東又北流經布政頒政輔興崇德四坊及興福寺之西又北流入芳林園又北流入苑注之於渭】 東街清明渠 【 開皇初引泬水西北流又屈而東北流入城當此坊南街又屈而東流之安樂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經安樂昌明豐安安義懷真崇德興化通義太平九坊之西又北流經布政坊之東右金吾衛之東南屈而東南流入皇城經大社北又東至含光門後又屈而北流經尚食局東又流經將作監內侍省東又北流入宮城】 南康郡王韋皐家廟

朱雀街西之苐四街即皇城西之苐一街街西從北苐一安定坊
   皇城西苐二街之十一坊及西市【 沅按實十二坊疑字誤】
    次南安定坊
東南隅千福寺 【 本章懷太子宅咸亨四年捨宅立為寺大中六年改興元寺】 西南隅福林寺 【 其地本隋律藏寺武德元年置太原寺於永興坊以義師初起太原因以名寺後移於此咸亨三年改為福林寺】 東北隅五通觀 【 隋開皇八年為道士焦子順所立子順能驅役鬼神傳諸符籙預告隋文膺命之應及即位拜為開府永安公立觀以五通為名旌其神術】 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苐五守進宅

    次南休祥坊 【 太和二年休祥坊百姓三百接宰相訴當坊右龍武城地賜百姓經四十餘年不納稅今被擗仗使田全操並去??徵索時久操令角觝者五十人分捕所訴者遂鬬干通衢久之方散文宗以地為百姓業久矣不欲收奪因賜左右三軍錢各一千五百貫其休祥地盡歸百姓】
坊內有漢顧成廟餘阯廟北漢奉明園 【 宣帝父悼皇考墓園也】 園北漢奉明縣東北隅崇福寺 【 本侍中觀國公楊恭仁宅咸亨元年以武皇后外氏故宅立為太原寺垂拱三年改為魏園寺載初元年又改為崇福寺寺額武太后飛白書】 東南隅萬善尼寺 【 本在故城中周宣帝大象二年置開皇三年移于此盡度周氏皇后嬪御以下千餘人為尼以處之】 寺西昭 成尼寺 【 隋大業元年元德太子為尼善惠元懿立為慈和寺永徽元年廢崇德坊之道德寺乃移額及尼於此寺先天二年又為昭成皇后追福改為昭成寺】 南門之西武三思宅 【 本駙馬都尉周道務宅神龍中三思以子崇訓尚安樂公主大加彫飾三思誅後主移于金城坊開元中道務子勵言復居之】 延唐觀

    次南金城坊 【 本漢博望苑之地初移都百姓分地版築土中見金聚欲取便沒隋文帝曰此收金城之兆因以金城為坊名隋釋梵法眾二寺大業七年廢】
西南隅匡道府即漢思后園 【 漢武帝衛皇后墓園也宣帝追謚改葬于此地本長安故城之杜門外大道東也】 北門有漢戾園 【 戾太子史良娣墓】 園東南漢博望苑 【 本在門外道之東】 東南隅開善尼寺 【 隋開皇中宮人陳宣華蔡容華二人所立】 寺北廢太清觀 【 本勃逆庶人宅初封安樂公主出降武三思子崇訓誅後自休祥坊移宅于此改適武承嗣之子建秀及誅後敕太清觀道士史崇元居焉崇元以先天二年謀逆伏法其觀遂廢】 西南隅會昌寺 【 本隋海陵公賀若誼宅義寧元年義師入關太宗領兵于此武德元年立為寺】 街南之東樂善尼寺 【 本名舍衛寺隋開皇六年尉遲迥孫太師為其祖所立景龍元年改為溫國寺二年又改為樂善寺】 瑞聖寺 【 舊圖】

    次南醴泉坊 【 本名承明坊開皇二年繕築此坊忽聞金石之聲因撅得甘泉浪井七所飲者疾愈因以名坊隋有光寶救度三寺大業武德中廢】
西南隅三洞女冠觀 【 本靈應道士觀隋開皇七年立貞觀二十二年自永崇坊換所居于此】 觀北妙勝尼寺 【 開皇二年周靜帝皇后平原公主所立】 街北之西醴泉寺 【 隋文帝于此置醴泉監取甘泉水供御廚開皇十二年廢監立寺】 街南之東舊波斯胡寺 【 儀鳳二年波斯三卑路斯奏請於此置波斯寺景龍中幸臣宗楚客築此寺地入其宅遂移寺于布政坊之西南隅祅祠之西】 西門之南祅祠東南隅太平公主宅 【 公主死後沒官為陝王府宅北有異僧方回宅太平公主為造宅之】 南門之東中書令宗楚客宅 【 楚客謀死其宅後賜申王撝】 烈士臺 【 世傳安金藏之居】

    次南西市 【 隋曰利人市】
南北盡兩坊之地巿內有西巿局 【 隸大府寺巿內店肆如東巿之制長安縣所領四萬餘戶比萬年為多浮寄流寓不可勝計巿西北有池長安中沙門法成所穿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為放生池】 放生池平準局獨柳 【 刑人之所】

    次南懷遠坊 【 隋有法寶寺大業七年廢】
東南隅大雲經寺 【 本名光明寺隋開皇四年文帝為沙門法經所立時有延興寺僧曇延因隋文賜以蠟燭自然發焰隋文奇之將改所住寺為光明寺曇延請更立寺以廣其教時此寺未制名因以名焉武太后初此寺沙門宣政進大雲經經中有女主之符因改為大雲經寺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雲經寺此寺當中寶閣崇百尺時人謂之七寶臺】 寺內有浮圖東西相值 【 東浮圖之北佛塔名三絕塔隋文帝所立塔內有鄭法輪田僧亮楊契丹畫跡及巧工韓伯通塑作佛像故以三絕為名】 街東之北功德尼寺 【 本在安定坊開皇五年周宣帝女細腰公主所立武德中移于此】

    次南長壽坊 【 隋曰廣恩坊避煬帝諱改有願力寺大業七年廢】
西南隅長安縣廨 【 去府六里】 南門之東永泰寺 【 本梁太尉吳王蕭岑宅隋開皇四年立帝為沙門曇延立為延興寺寺東院莒公蕭琮宅當隋亡捨人寺神龍中中宗為永泰公主追福改為永泰寺】 北門之東大法寺 【 本宏法寺武德中光祿大夫李遠所立神龍元年改】 街西之北崇義寺 【 本隋延壽公于詮宅武德二年桂陽公主為駙馬都尉趙慈景所立】 街北之西酅國公楊溫宅開府儀同三司尉遲敬德宅中書令閻立本宅前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載家廟 【 大歷四年有虎止于載之私廟命將軍薛岌周皓發弩手射殺之】

    次南嘉會坊
西南隅褒義寺 【 本隋太保吳武公尉遲剛宅初剛兄迥置妙象寺于故都城中移都後剛捨宅立寺名褒義材木皆舊寺者】 街西之北靈安寺 【 武德三年高祖為衛懷王霸立】 鄭國莊穆公主廟 【 禮閣新儀曰德宗女曰義章公主追冊貞元十七年祔廟】

    次南永平坊 【 本名永隆明皇即位改】
東門之北宣化尼寺 【 隋開皇五年周昌樂公主及駙馬都尉王安捨宅所立】 東南隅宣城公主宅 【 公主薨後太子太師竇希球居之】 高安長公主宅 【 高宗女降潁州刺史王勗】 天平軍節度使殷侑家廟 【 沅按廟太和甲寅歲立馮宿撰碑文】

    次南通軌坊
酅公廟文敬太子廟 【 禮閣新儀曰貞元十七年置在長安坊後徙于此】

    次南歸義坊
全一坊隋蜀王秀宅 【 隋文帝以京城南面次遠竟虛文耗乃使諸子並南郭彥名秀死後沒官為家令寺園】

    次南昭行坊 【 本名顯行避中宗諱長安中改坊南街抵京城之南面】
街之南汝州刺史王昕園 【 引永安渠為池彌亘頃畝竹木環布荷荇叢秀】

朱雀街西苐五街即皇城西之苐三街街西從北苐一修真坊 【 隋有積善寺武德中徙義寧坊】
   皇城西苐三街之十三坊
    次南修真坊
坊有漢靈臺餘阯 【 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述征記曰長安宮南靈臺上有相風銅烏或曰此烏遇千里風乃動】

    次南普寧坊 【 南街西出通衢遠門】
坊西街有漢太學餘阯 【 其地本長安故城南安門之外】 次東漢辟雍次東漢明堂 【 二所並磨滅無復餘跡】 東南隅東明觀 【 顯慶元年孝敬升儲所立】 街東之北靈化寺 【 隋開皇五年沙門善吉所立北冡崇五尺不詳姓名】 西南隅太尉英國公李勣宅北門之西司農卿韋機宅西北隅祅祠

    次南義寧坊 【 李名熙光坊義寧元年改】
南門之東化度寺 【 本真寂寺隋尚書左僕射齊國公高熲宅開皇三年熲捨宅奏立為寺武德二年改化度寺寺中有無盡藏院敬宗賜化度經院金字額御數以觀之大中六年改為崇福寺】 西北隅積善尼寺 【 隋開皇十一年高熲妻賀跋氏所立其宅本賀跋氏之別宅】 街東之北波斯胡寺 【 貞觀十二年太宗為大秦國胡僧阿羅斯立】 東南隅尚書右僕射戴至德宅

    次南居德坊 【 南街西出通金光門坊內隋有依法寶岸凝觀三寺並大業廢】
漢圓丘餘阯東南隅先天寺 【 本寶國寺隋開皇三年敕大興長安兩縣各置一寺因立寶昌禪林二寺東西相對時人謂之縣寺其地本漢之圓丘先天元年改為先天寺】 西北隅普集寺 【 隋開皇七年突厥開府儀同三司鮮于遵義捨宅所立】 南門之西奉恩寺 【 本將軍尉遲樂宅神龍二年立為寺大中六年改興福寺】 南門之東司禮大常伯劉祥道宅 【 宅接先天寺兼據漢圓丘舊阯因基高築亭焉】

    次南羣賢坊 【 隋有監門大將軍黃城公元瓚上柱國鄜城公梁軌二宅又有法身寶王二寺大業七年廢】
東門之南真心尼寺 【 隋開皇八年宦者儀同三司宋祥捨宅立】 街東之北真化尼寺 【 開皇十年冀州刺史馮臘捨宅所立武太后改為光化寺神龍元年復舊】 東南隅中宗昭容上官氏宅 【 後為南陽郡王所居】

    次南懷德坊
西南隅羅漢寺 【 隋開皇六年雍州牧楚公豆盧勣所立】 街西之北辯才寺 【 本孝王亮隋代舊宅亮子司空淮安王神通以開皇十年為沙門智疑立此寺于羣賢坊以智疑辯才不滯因名寺為武德二年徙于此】 東門之北慧日寺 【 開皇六年立】 天官侍郎李至遠宅 【 沅按唐書本傳至遠為天官郎中與此異】 宏光寺

    次南崇化坊 【 本名宏化避孝敬皇帝諱改】
東南隅龍興觀 【 本名西華觀貞觀五年太子承乾有疾敕道士秦英祈禱獲愈遂立此觀垂拱三年以犯武太后祖諱改為金臺觀神龍元年又改為中興觀三年改為龍興觀】 東門之北經行寺 【 本隋長安令屈突葢宅開皇十年邑人張緒巿之立為寺大中六年改龍興寺】 西南隅靜樂尼寺 【 隋開皇六年所立】 河陽節度使烏重允家廟

    次南豐邑坊 【 南街西出通延平門此坊多假賃方相轜車送喪之具】
東北隅清虛觀 【 隋開皇十年文帝為道士呂師元所立師元辟穀鍊氣故以清虛名之】

    次南待賢坊 【 此坊隋初立天下諸州朝集使邸改以待賢為名隋又有左鎮軍大將軍史萬年宅】
東北隅天長觀 【 本名會昌觀隋開皇七年文帝為秦孝王俊所立開元二十八年改千秋觀天寶七載又改天長觀】 節愍太子廟

    次南永和坊 【 本名淳和元和初避憲宗名改】
東北隅隱太子廟

    次南常安坊
東北隅章懷太子廟 【 神龍中立】

    次南和平坊
坊內南北街之東築入莊嚴寺街之西築入緫持寺

    次南永陽坊 【 坊之西南即京城之西南隅】
半以東大莊嚴寺 【 隋初置宇文改別館于此坊仁壽三年文帝為獻后立為禪定寺宇文愷以京城之西有昆明池地勢微下乃奏于此寺建木浮圖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大業七年成武德元年改為莊嚴寺天下伽藍之盛莫與于此寺內有佛牙長三寸沙門法獻從烏踵國取以歸豫章王目?柬自揚州持入京隋文帝改置此寺大中六年改聖壽寺】 半以西大緫持寺 【 隋大業三年煬帝為文帝所立初名大禪定寺內制度與莊嚴寺正同武德元年改為緫持寺莊嚴總持即隋文獻后宮中之號也寺中常貢梨范密景龍文館記曰隋主自立法號稱總持呼蕭后為莊嚴因以名寺】 恭僖貞獻二太后廟

   四坊別見【 疑改易坊名】
    昌化坊
太華公主宅 【 明皇女降楊錡】 義陽公主宅 【 德宗義陽公主降王士平宅在昌化坊】 禮賓院 【 敬宗初廢禮賓院賜教坊】 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滉宅岐陽公主宅 【 憲宗女降宰相杜悰疏龍首池為沼】 同昌公主宅 【 懿宗女降宰相韋保衡杜陽編曰其宅房櫳戶牖以眾寶飾之金銀為井欄水精火齊琉璃玳瑁等牀悉搘以金?銀鏨合百寶為圓按大會韋氏一族於廣化里暑氣特甚公主命取澄水帛以蘸之挂于南軒滿座則皆思挾纊澄水帛似布明薄可鑒其中有龍涎故能消暑按保衡宅在昌化里此云廣化誤也】

    延平坊
其街乃刑人之所 【 元和五年斬成德軍逆將一十五人于延平坊街范陽所獻也】

    修仁坊
宏道觀 【 坊內舊有隋國子學及右屯衛大將軍麥鐵杖宅顯慶二年盡併一坊為雍王第王升儲永隆元年立為觀】

    正平坊
安國觀 【 本太平公主宅長安二年睿宗在藩公主奉焉至景雲元年立為觀乃以本封為名開元十年玉真公主居之改為女冠觀】

   別見 【 皆失坊名】
李義琰宅 【 義琰宅至褊隘雖居相位在官清儉竟終方丈之室高宗聞而嗟嘆遂敕將作造堂以安靈座焉】 報聖寺 【 宣宗時河湟平出內藏緡帛建報聖寺於京城設憲宗聖容于介福殿又建虔思殿為更衣之所帝數臨幸焉】

   城外
章敬寺 【 大歷元年作章敬寺于長安之東門總四千一面三十餘閒四十八院內侍魚朝恩請以通化門外莊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章敬為名代宗實錄曰是莊連城對郭林沼臺榭形勝苐一朝恩初以得之及是進幸窮極壯麗以為城市材木不足充費乃奏壞曲江亭館華清宮觀風樓及百司行廨并將相沒官宅給其用焉土木之役僅餘萬億會要曰因拆哥舒翰宅及曲江百司廨室及華清宮之觀風樓造焉沅按唐書魚朝恩傳作大歷二年】 定昆池 【 神龍中安樂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主發怒自以家財別穿池號曰定昆池沅按唐書武延秀傳延秀令楊務廉于城西造定昆池于其莊延袤數里】 振旅亭 【 譚實錄曰天寶八載於開遠門外作振旅亭以待兵回】

 長安志卷苐十一
  縣一
   萬年
萬年縣 【 唐赤今次赤】 本漢舊縣高帝置屬左馮翊今在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櫟陽故城是 【 沅案元和郡縣志云三十五里】 三輔黃圖曰太上皇葬櫟陽北原起萬年陵因置萬年縣王莽改曰異赤 【 沅案此縣為漢南陵霸陵杜陵奉明四縣地故城皆在焉其奉明故城敏求缺載】 晉屬京兆郡 【 沅案此縣亦為晉杜城霸城地】 後魏復屬馮翊郡 【 沅案此縣亦為後魏杜山北霸城三縣地】 周地圖記曰後周明帝二年分長安霸城及姚興所置山北三縣於長安城中別置萬年縣屬京兆尹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八角街已東屬京兆尹】 取漢縣舊名也太和三年省山北縣建德二年又省霸城杜城二縣皆併入 【 沅案杜城當作杜地形志云杜晉曰杜城後改也】 隋開皇三年遷都改萬年為大興徙治宣陽坊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宣陽坊東南隅】 領巿一坊五十四唐武德元年復為萬年縣二年析置芷陽縣七年省總章元年析置明堂縣 【 沅案元和郡縣志及唐書皆云乾封元年置此及太平寰宇記云總章誤】 治永樂坊長安二年省 【 沅案唐書志云三年太平寰宇記云二年六月】 天寶七載改萬年縣為咸寧縣至德三載復舊 【 沅案元和郡縣志及唐書志云乾元復舊即至德三載也】 梁開平元年改為大年縣後唐同光元年復舊
縣境 【 東西三十七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七鄉管二百九十六邨二里 【 唐四十五鄉霸橋東有大陵鄉元載祖墓在黃臺鄉真光中有霸城鄉餘不傳沅案水經注奉明縣有廣明鄉庾信撰將軍侯英陳道生墓志云葬于京兆洪原鄉又安平縣公崔言?冘神道碑云葬于京兆平原鄉之吉遷里常袞撰新平郡王嚴墓志云遷窆于萬年縣龜川鄉細柳原白居易撰永穆公主墓志云詔葬于萬年縣上好鄉洪平原韓愈撰校書即李觀墓志云葬之於國東門之外七里鄉曰慶義鄉則皆古鄉名也】
洪固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邨四十八冑貴里 【 沅案路巖撰渾侃神道碑云侃大父城葬于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冑貴里歐陽詹撰左饒衛將軍馬實墓志云葬于京兆府萬年洪固鄉延信里司馬邨之少陵原】
龍首鄉在縣東一十五里管邨三十五神鹿里
少陵鄉在縣南三十里管邨四十八 【 沅案權德輿撰右僕射姚南仲神道碑云與夫人之殯合祔于少陵原黃渠里則是此鄉里名也】
白鹿鄉在縣南四十五里管邨五十
薄陵鄉在縣東三十五里管邨三十六
東陵鄉在縣東三十里管邨四十
苑東鄉在縣東北二十里管邨三十九
社壇在縣東南二十里平康坊
南郊壇
百神壇
靈星壇以上並在縣南十五里啟夏門外
風師壇
青帝壇
先農壇以上並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滻水東
九宮壇在縣東南一十里古城春明門外
馬祖壇大歷五年置
鳴犢鎮在縣南六十里 【 鎮西原下有鳴犢泉俗傳因犢跑鳴而得泉武宗畧于太白原即鎮之西原也】
霸橋鎮在縣東二十里 【 滋水驛疑在此】
渭橋鎮在縣東四十里 【 即東渭橋李晟屯兵處】
義谷鎮在縣南八十里 【 入乾祐路俗曰谷口鎮】
莎城鎮唐昭宗乾寧二年繇啟夏門出居之今廢
太寧驛在縣城東草巿東至昭應驛四十六里西至泰川驛四里
滋水驛在縣東北三十里兩京道里記曰隋開皇十六年置
長樂驛在縣東十五里長樂坡下兩京道里記曰聖歷元年敕滋水驛去都亭驛路遠馬多死損中間置長樂驛東去滋水驛一十三里西去都亭驛一十三里
霸橋隋開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舊所為南北兩橋 【 漢有霸館王莽更曰長存館霸橋王莽更曰長存橋】
橫霸官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 入藍田路】
渭橋渡在縣東北二十里
光泰門渡在縣東二十里 【 入高陵耀州路】
官磑店在縣東界
終南山在縣南五十里東自藍田縣界西入縣界石鱉谷以谷水與長安縣為界東西四十里禹貢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孔安國注三山名言相望也詩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毛注周之名山中南也春秋左氏傳曰荊山中南九州之險也杜注曰中南在始平武功縣南漢書曰太一山又為終南山 【 沅案地里志太一古文以為終南】 五經要義曰太一一名終南山在扶風武功縣則終南太一不得為一山明矣葢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山之別號耳 【 沅案水經注曰太一山亦曰太白山】 關中記曰終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又曰終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內名福地 【 沅按初學記云福地記曰終南太一山在長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內皆福地此云關中記非】 三秦記曰太一在驪山西去長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 【 沅案初學記所引文與此不同】 一名地胏山 【 西京雜記曰終南山多合離草葉似江離而紅綠相雜莖皆紫色如羅勒有樹直上百尺無枝上結叢條狀如車葢一青一赤望之斑駁如錦繡長安謂之丹青樹亦云華葢樹】 皇甫謐高士傳曰秦有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角里先生時呼四晧 【 沅案高士傳無時呼四晧四字】 共入商雒隱地胏山以待天下定及秦敗漢高帝召之四人乃深自匿終南山不能屈已 【 沅案初學記引云漢高祖徵之不至乃深自匿終南山今本高士傳同已舊作之非】 漢東方朔傳曰終南山天下之大阻也 【 沅案傳無終字大字】 其山多 【 沅案多傳作出】 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此百工所取給 【 沅案舊本脫所字】 萬姓所仰足也唐文宗詔曰每聞京師舊說以為終南山興雲即必有雨若晴霽雖密雲他至竟夕不霑濡宜命有司建立祠宇
畢原在縣西南二十八里 【 沅案史記集解皇覽云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杜中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畢原上元和郡縣志曰書序云周公薨成王葬于畢是也而敏求于此縣不載文武周公墓今人竟以渭北之秦文武冢當之矣】 白鹿原在縣東南二十里 【 沅案元和郡縣志曰在縣東二十里】 自藍田縣界至滻水川盡東西一十五里南接終南北至霸川盡南北一十里亦謂之霸上 【 事見藍田】
少陵原在縣南四十里南接終南北至滻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長安縣界即漢鴻固原也宣帝許后葬於此俗號少陵原 【 沅案前云三十里此云四十里微異又案外戚傳云許后葬杜南是謂杜陵南原師古曰即今之所謂小陵者去杜陵十八里】
樂遊廟在縣南八里漢書宣帝起樂遊廟在曲江北亦曰樂遊原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在昇平坊】
長樂坡在縣東北一十里即滻水之西岸十道志曰舊名滻坂隋文帝惡之改曰長樂坡葢漢長樂宮在其西北
高望堆長安圖曰在延興門南八里 【 潘岳西征賦曰馮高望之陽隈】
御宿川在縣西南四十里 【 沅案元和郡縣志及太平寰宇記云在縣南三十七里】 揚雄羽獵賦序曰武帝開上林東南至御宿川 【 沅案雄傳無東字川字】
孟康注曰為諸離宮別觀禁御不得使人往來遊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川漢元后傳夏遊篽宿師古曰篽宿苑在長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 【 三秦記曰樊川一名御宿川】
樊川一名後寬川在縣南三十五里十道志曰其地即杜陵之樊鄉 【 沅案說文樊鄉字作樊?邑】 漢高祖至櫟陽以將軍樊噲灌廢邱功最賜噲食邑於此故曰樊川三秦記曰長安正南秦嶺嶺根水流為秦川一名樊川
金塢在縣北漢文帝廟在其北 【 一作縣北苑內】
義谷在縣東南八十里東南至乾祐縣及金商等州西南有路至興元府
錫谷在縣東南六十里有路至舊歸安鎮合義谷路通興元府
羊谷在縣東南六十里
炭谷在縣南六十里
郊谷在縣東南六十里
竹谷在縣南六十里 【 方輿記曰竹水俗謂之赤水出于媚谷沅案水經注云竹水南出竹山北逕媚加谷歷廣鄉原東俗謂之大赤水北流注于渭即此水也西山經竹山赤水出是】
石鱉谷在縣西南五十里
荊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渭水在縣北五十里西自長安縣界流經縣界入臨潼渭陽之詩曰我送舊氏于渭之陽史記曰西伯獵遇太公渭之陽與語大說又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昭王三十四年又赤三日洪範五行傳曰赤者火色也盡赤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陰陽亂秦用嚴刑敗亂之象漢書曰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三輔決錄曰項仲山飲馬渭水日與三錢以償之山海經曰渭水出鳥鼠同宂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 鳥鼠同穴山今在隴西首陽縣渭水出其東經南安天水畧陽扶風始平京兆至宏農華陰縣入河】 列子曰夸父逐日渴飲渭水不足乃渴死淮南子曰渭水多力宜黍
霸水在縣東二十一里 【 沅案元和郡縣志云在縣東二十里】 自藍田縣來合滻水北流入渭
滻水在縣東北流四十里入渭十道志曰荊谿狗枷二水之下流也水經注曰滻水出京兆藍田北至霸陵入霸 【 沅案水經曰滻水出京兆藍田谷北入于霸此云是注又增至霸陵三字非】 二水終始盡于苑中不復出 【 沅案此十一字水經注無之】 地理志曰滻水出南陵縣之藍田谷西北流與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 【 沅案西北流以下十三字地理志所無葢敏求誤以水經注文屬于地里志】 又曰滻水北至霸陵入霸水史記曰秦都咸陽霸滻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祠之 【 沅案又曰已下所引亦與今本不同或今本水經注脫之】
潏水今名泬水 【 一作沈】 自南山皇子陂西北流入縣界字林曰潏水出杜陵縣許慎說文曰潏古穴反 【 沅案此徐鉉音反今作切】 水名在京兆杜陵漢書注晉灼曰潏音決師古曰地里志鄠縣有潏水北過上林苑入渭而今之鄠縣則無此水 【 沅案地里志鄠有潏水潏當為澇字之誤說文云澇水出扶風鄠縣北入渭是也然唐本已誤為潏師古有音此云縣無此木葢承其誤矣】 水經注曰潏水自樊川西北流經杜伯冢 【 沅案水經注云杜伯冢南】 又西北經下杜城其字或作水旁宂與沈字相似俗人因名沈水 【 沅案其字下十七字非水經注】 括地志曰潏水又名石壁谷水又名高都水漢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長安城 【 事見上卷王根苐下】 李善曰潏水徑至昆明池入渭 【 十道志曰漕水即沈水也亦名潏水沅案太平寰宇記亦曰長安縣漕水即沈水也東自萬年縣界流入今俗名皁河是也】
福水即交水也水經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諸水出縣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與直谷水合亦曰子午谷水 【 沅案水經注云豐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東入焉又曰沈水又西北支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于高陽原而北逕河池陂東而北注沈水此所引無之太平寰宇記文與此同亦不云出水經注】
庫谷??閒水 【 沅案地形志云山北有苦谷滻水出焉水經注亦云西川上承磈山之斫盤谷次東有苦谷俱作苦】 北流二十五里合採谷水下流入荊谷水號滻水下流二十五里合霸水號霸水北流二里入渭
採谷水來自藍田縣界西北流三十里入縣界二十里合採谷為滻水北流四十里入霸水
石門谷水來自藍田縣北流十里入縣界合採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合庫谷水為滻水
荊谷水一名荊谿來自藍田縣至康邨入縣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庫谷採谷石門水為荊谷水一名滻水 【 兩京道里記曰荊谿本名長水後秦姚興避諱改焉】
義谷水自縣界由乾祐縣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錫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一十五里入長安縣界
郊谷水北流一十里合錫谷水自谷口北流一十里為坑河入長安縣分界
石鱉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復西流一十里入長安縣界
漕水由縣界坑河分水約五里西流
龍首渠一名滻水渠漢書曰穿渠得龍骨故名龍首渠 【 沅案漢龍首渠引洛水在今同州隋龍首渠引滻水在此名偶同耳敏求誤合為一】 自縣界龍首鄉馬頭土?空堰滻水入此渠西流由府城東過入長安縣界 【 兩京道里記曰隋開皇二年引水北流入苑渠水長樂坡上】
黃渠自義谷口??閒分水入此渠北流一十里分兩渠一東北流入庫谷一西流入樊川灌溉稻田西流入土?穴河
九龍池在縣東南五里九曲池在其西
曲江在縣南十里
永安坡在縣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曰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子陂 【 沅案此即秦悼太子冢前人俱未考耳據史記秦本記云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徐廣曰今霸陵正義曰括地志云在雍州藍田縣西今臨潼與咸寧田藍為界也】 隋文帝改
豐潤陂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周六里三輔舊事曰後周太祖名為中都陂隋文帝改
洛女陂在縣東一十五里三輔舊事曰洛女冢南有洛陂俗號洛女陂
軹道在通化門東北十六里 【 沅案史記作軹漢書作枳】 漢元年秦王子嬰素車白馬降沛公處蘇林曰枳道亭名在長安東十三里 【 沅案史記索隱引蘇林說作三十里非】 師古曰枳音軹軹道亭在霸成觀西四里 【 沅案師古語止此】 漢時有白蛾飛自東郭門經軹道入苑內地道記曰在霸水西
長門亭漢書文帝出長門 【 沅案漢書注如淳曰亭名也史記封禪書作出長安門徐廣曰在霸城正義曰括地志云長安門故亭在雍州萬年縣東北苑中後館陶公主長門園武帝長門宮皆以此立名】
若見五人於道北立五帝壇
郎官亭 【 漢武帝陳皇后葬霸陵郎官亭東沅案水經注曰在長安東南三十里】
千人聚皇覽曰衛思后葬城東南桐柏園今千人聚是關中記曰宣帝父曰悼皇考母曰悼夫人墓曰奉明園衛皇后曰思后以倡優雜伎千人樂思后園今所謂千人鄉者是 【 漢書成帝建始四年長安城南有鼠銜黃蒿柏葉上民冢柏及榆樹為巢桐柏尤多師古曰桐柏本亭名衛思后于其地葬也沅案地理志有奉明縣宣帝置本紀云元康元年益奉明園戶為奉明縣本名廣明其故城亦當在此】
獸圈在通化門東北二十五里
霸陵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霸水之東 【 沅案史記正義同太平寰宇記云在東北二十三里】 十三州志曰霸陵秦襄王所葬芷陽也 【 沅案史記秦本紀云莊襄王昭襄王俱葬芷陽此葢昭襄】 漢文帝更名霸陵莽曰水章郡國志曰在通化門東二十里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二作三】 秦襄王葬于其坂謂之霸上其城即秦繆公所築 【 沅案郡國志無此文太平寰宇記文與此同不云出郡國志】 漢王元年十月至霸上子嬰降文帝後六年宗正劉禮為將軍次霸上文帝後葬其地謂之霸陵因為縣東南至文帝陵十里王仲宣詩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晉改為霸城 【 沅案霸城後魏為咸陽郡治見地形志此缺載】 後周建德二年省關中記曰秦為銅人十三董卓壞以為錢餘二枚魏明帝欲徙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銅人即金狄也水經注曰城東之人見薊子訓 【 沅案水經注無城東之人四字但云人有見薊子訓】 與一老翁 【 沅案水經注云一父老】 共摩挲 【 沅按水經注無挲字】 銅人曰正見鑄此計時已近百年矣 【 沅案百年應作五百年】
南陵故城在縣東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 【 沅案史記正義引括地志同】
漢文帝七年置屬京兆尹 【 沅案史記景帝紀云二年置南陵則地理志云文帝七年非也】
漢舊儀曰薄太后葬之所亦謂之南霸陵因置縣以奉陵寢後省 【 漢書沂水出藍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沂音先歷反沅案漢書沂字當為滻字之誤顏師古不知音先歷反此遂誤引之非也】
杜陵故城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 沅案元和郡縣志云在縣東南三十里太平寰宇記同此】 漢宣帝以杜東原上為初陵置縣曰杜陵而改杜縣為下杜城王莽改杜陵曰饒安 【 沅案漢書昭帝紀元康元年以杜東原上為初陵更名杜縣為杜陵又案地形志云晉曰杜城後改今晉志作杜陵誤而此皆不詳】 後魏改杜陵為杜縣後周建德二年省 【 漢書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沅案說文杜陵有亳亭】
漢長樂宮在縣東北十里
唐大明宮在縣東北五里今舊迹悉廢唯複道洎含元蓬萊殿蓬萊山遺阯畧存
南內興慶宮在縣東南五里宮牆複道今悉存
翠微宮貞觀二十年營太和宮於終南山之上改為翠微宮正門北開謂之雲霞門視朝殿曰翠微寢殿曰含風并為太子構別宮開正西門曰金華殿曰善安
望春宮在縣東十里臨滻水西岸在大明宮之東東有廣運潭
靈符觀兩京道里記曰天寶初桃林獲寶符將入城宿於此因置觀在長樂坡南
太一觀在縣南六十里終南山炭谷口
薦福寺聖容院塔院在縣南三里 【 唐寺】
慈恩寺在縣東南八里 【 唐寺】
義善寺在縣南十五里貞觀十九年建
華嚴寺會聖院真如塔在縣南三十里貞觀中建
興教寺在縣南五十里總章三年建
興唐寺在縣東北五里 【 唐寺】
三像寺在縣東南五十里開元中建
鎮國寺在縣東兩京道里記曰乾元二年方士王列國秦畿內置寺四十九所此其一也
乾元寺在縣東北四十里乾元三年建
靈應臺并下院共九處去縣六十里并在終南山 【 陸長源辨疑志曰長安城南四十里有靈母谷俗呼為炭谷入谷五里有惠炬寺寺西南??閒水緣崖側一十八里至峯謂之靈應臺臺上置塔塔中觀世音菩薩鐵像像是六軍散將安太清鑄造】
牛頭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貞觀六年建
羅漢寺在縣南六十里終南山石鱉谷有羅漢石洞三
太平興國寺在府東街舊圖經曰本唐紫微宮天祐初為寺按西京記承天門南為皇城乃左右春坊與東宮重明門之地
廣惠公祠唐開成二年冊終南山為廣惠公命長安縣令杜火?造南山下置祠宇以季夏土王日致祭
靈臺神廟在縣北四里十道志曰漢文帝罷露臺於此
九龍堂在縣東六里 【 事具九龍池】
澄源夫人湫廟按今縣有顯應夫人廟所在與此正同當是澄源改封在終南山炭谷去縣八十里唐封澄源夫人湫池尚在
漢文帝廟在縣東本陵北去縣二十五里
漢宣帝廟在縣東南本陵北去縣十里
四皓廟在終南山去縣五十里唐元和八年重建
唐杜相公祠在古城啟夏門內道東去縣八里咸通六年建
漢太上皇陵按高祖十年太上皇崩葬萬年師古曰三輔黃圖曰高祖初居櫟陽故太上皇因在櫟陽及崩葬其北原起萬年邑置長丞
薄太后陵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白鹿原上 【 兩京道里記曰陵高四十丈周圍三里六十步去道五里沅案漢書云葬于長城東平望亭南又案汝州志郟縣有薄姬墓明李宜培有碑葢傳譌也】
文帝霸陵在縣東十里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陵北去縣二十五里】 白鹿原上 【 顏師古曰在長安東南關中記曰陵上為池池有田出道以瀉水】
宣帝杜陵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 臣瓚曰在長安南五十里沅案元和郡縣志云在萬年縣東南二十里】
唐明皇貞順武皇后敬陵在縣東四十里
武宗母宣懿韋太后福陵在縣東二十五里
下馬陵歲月深遠誤傳為蝦蟇爾
蕭望之墓在縣東南五里古城春明門外 【 沅案太平寰宇記無明一統志云望之墓一在沂州一在西安據本傳云望之徙茂陵死天子追念不忘每歲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終元帝世則當以此為是】
唐杜如晦墓在縣南三十里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在大趙邨又案樂史敏求云杜如晦墓在此考舊唐書云貞觀七年十二月狩于少陵原詔以少牢祭杜如晦杜淹李綱之墓則此是而敏求記昭陵陪葬名位又有杜如晦誤也又鄢陵縣志山東通志萊蕪縣俱有如晦墓葢誤】
邴吉墓在縣南二十里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在三趙邨】
昭宗母恭憲王太后安陵在縣東二十五里
靖恭太子陵在見子西原 【 中宗常幸見子陵獵今案霸橋近東三里有大陵鄉俗語訛呼為建子陵】
昭靖太子陵在細柳北原
尖冢兩京道里記曰在通化門東二里皇覽云是呂不韋冢 【 沅案史記呂不韋傳云就國河南乃飲酖而死駰案皇覽曰不韋冢在河南洛陽北印道西大冢是也皇覽寔不云在此敏求誤引耳】 三輔舊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 【 沅案子楚母即夏太后也史記呂不韋傳夏太后別葬杜東正義曰夏太后陵在萬年縣東南三十五里】 其冢制度廣大豈人臣所宜據韋述兩京記云秦襄王壽陵 【 沅案史記秦始皇本紀云孝文王葬壽陵莊襄王葬茝陽則壽陵孝文王陵此云襄王葢誤】 葢不韋始皇之父母而始皇莊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 【 沅案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秦莊襄王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謂為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謂為見子陵索隱曰莊襄王名子楚四年卒葬陽陵則此莊襄王陵也】
馬冢漢滕公夏侯嬰冢也東臨霸水郡國志曰滕公乘馬至此馬踣地悲鳴因掘地得石椁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公曰天也吾死即安此乎冢在飲馬橋南時人謂之馬冢 【 長安圖曰漢時七里渠有飲馬橋夏侯嬰冢在橋南三里沅案郡國志無此文太平寰宇記文同不云出郡國志此亦見博物志及三輔故事史記索隱】
蝦墓陵在縣南六里韋述兩京記本董仲舒墓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興平縣董仲舒墓在縣東北二十里又未知何據又今渭南志通許縣志亦俱有董仲舒墓非】 李肇國史補曰昔漢帝幸芙蓉園即秦之宜春苑也 【 沅案史記秦始皇本紀云二世葬杜南宜春苑中正義曰括地志云秦故胡亥陵在雍州萬年縣南三十四里顏師古漢書注云宜春下苑即在京城東南隅曲江地是】 每至此墓下馬時人謂之下馬陵歲月深遠誤傳蝦蟇爾
懿宗母元昭晁太后慶陵在縣東二十五里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壽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顏師古墓在縣南二十里 【 沅案太平寰宇記曰在三趙邨】
王君??比?大墓在縣東界滋水驛東道北兩京道里記曰君??比?大開元中任涼州都督死王事招云?鬼葬此張說為碑文 【 沅案太平寰宇記無張說撰神道碑云飾柩至關歸魂上國以十六年十月詔葬于萬年縣見子之原】
渾瑊墓在縣西南十五里 【 沅案太平寰宇記曰在西李邨權德輿撰神道碑云貞觀五年葬太師于萬年縣洪固原今臨潼志延安府志俱有瑊墓非也又案太平寰宇記有元載墓在縣南三十里大楊邨王珪墓在縣南四十五里此皆不載】 
長安志卷苐十二
  縣二
   長安
長安縣 【 唐赤今次赤】 本漢舊縣葢秦之地名也 【 沅案元和郡縣志云秦舊縣非】 史記秦始皇本紀曰王弟長安君成蟜將兵擊趙又曰盧綰封長安侯長安故咸陽也漢書曰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 【 沅案史記云封項羽為長安侯漢書云以項羽為魯公封長安侯此節文】 又曰長安縣高帝五年置屬京兆尹 【 括地志曰案史傳所載長安之名舊矣又盧綰封之初項羽尚未滅葢長安得名非始于漢但未詳所在耳及高帝五年入關乃取長安以名縣也司馬遷云長安故咸陽縣據當時之名因終說其事非謂封綰之日改咸陽為長安矣又案史記趙亦有長安君未詳趙取嘉名將更有長安地名也】 王莽曰常安唐賈耽郡國縣道記曰長安縣故城今謂之苑城漢京兆府在故城內上冠里其縣治今失其所在長安葢古鄉聚名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對秦咸陽宮漢於其地築未央宮謂大城曰長安城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歷後漢魏晉苻姚後魏及周不改又案後漢以咸陽縣來并此缺載】 隋開皇三年遷都徙縣治長壽坊西南隅 【 括地志曰案今縣界兼有周鎬京及杜伯國之地鎬京在今縣治西北十八里鎬池是杜伯國在今縣治東南九里下杜故城是又有漢奉明縣地今縣治北八里奉明故縣治是沅案奉明漢屬京兆郡宣帝置】 領巿一坊五十四唐總章元年析置乾封縣 【 沅案舊唐書云乾封元年置】 治懷真坊長安三年省梁開平元年改為大安縣後唐同光三年復舊
縣境 【 東西四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二里】
六鄉管六里 【 唐五十九鄉有渭陰鄉見于下餘不傳沅案李至遠撰騶虞縣子安附國神道碑云葬于雍州長安縣孝悌鄉之原張賁然撰忠武將軍茹義忠神道碑云葬於京兆長安縣永平鄉阿房殿之墟則皆唐鄉名也】
義陽鄉在縣西南二里管布政里 【 沅案裴燿卿撰冀公希球神道碑云薨于長安布政里賜苐】
善政鄉在縣西一十五里管安化里
同洛鄉在縣西南四十里管安寧里
豐邑鄉在縣西二十里管龍臺里
苑西鄉在縣北三里管崇徵里
華林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居安里
子午鎮在縣南四十里至東社角邨景祐二年置以南山子午谷為名
社壇在縣西南五里光德坊
黃帝壇
百神壇
赤帝壇以上並在縣南一十里安化門外
白帝壇在縣西一十里開化門外
夕月壇在縣西一十里開遠門外
雨師壇在縣西一十里金光門外
黑帝壇在縣北二十里中橋
司中司命壇在縣西北一十里開遠門外
社角鎮在縣南四十五里又有西社角
秦社鎮在縣西南灃水西四十里人鄠縣路
臨皐驛在縣西北一十里開遠門外今廢
子午關在縣南一百里漢書曰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因置關今廢 【 沅案漢書王莽傳云莽以王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此敏求以意增改】 又曰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師古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 【 沅案漢書注無者字】 名子午谷 【 括地志曰漢書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葢以子午為陰陽之王氣也風土記曰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
中橋渭水渡在縣北二十六里
嘉麥渭水渡在縣北二十六里
段留渭水渡在縣東北二十六里
北灃店灃水渡在縣西四十里
南灃店灃水渡在縣西四十五里
南山一名終南山在縣南七十里連乾祐縣界
龍首山在縣北十里三秦記曰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可六七丈土赤不毛秦時 【 沅案初學記引此作云昔時】 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 【 括地志曰今案山首在長安故城中自漢築長安城及營宮殿咸以湮平其餘即今宮城之太倉以東是也】
武將山長安記曰長安城西北有武將山即前漢末辛孟所隱之處 【 沅案今縣無武將山而太平寰宇記及此記武將山皆無去縣道里是誤會長安記長安城西北之言而附此也三秦記亦云長安城西有九嵕山葢後漢省咸陽入長安其所云在西去縣甚遠即今醴泉縣境然則武將山亦當以在醴泉為是矣醴泉在後漢長安西北也】
少陵原在縣南四十里東接萬年縣界西入縣界五里
高陽原在縣西南二十里
細柳原在縣西南三十三里
尖邱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 今謂之尖邱社】
渭水西在鄠縣界流入水經注曰渭又東過長安縣北豐水從南來注之 【 沅案此當云水經不當有注字今本但云渭水過槐里縣南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又東過長安縣北在後】
豐水 【 一作酆又作灃】 出縣西南五十五里終南山豐谷其原闊一十五步其下闊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縣界來經縣界繇馬坊邨入咸陽合渭水詩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箋云昔堯時洪水而豐水亦汜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于河禹之功也文王武王今得作邑于其旁地為天下所同心而歸太王為之君乃由禹之功故引美之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在豐水之東詩又曰豐水有??巳武王豈不仕貽厥孫謀以燕翼子夏書曰漆沮既從豐水攸同顏師古曰豐水出鄠之南山言沮水既從入渭豐水亦同來也又張揖曰豐水出鄠南山豐谷北入渭文子曰老子云豐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鐵在中形見於外決錄注曰鎬在豐水東豐在鎬水西相去二十五里水經注曰豐水出豐溪西流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為支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東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經靈臺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又曰渭水東與豐水會短陰山無他高山異巒唯原阜石墩而已 【 沅案水經注作石激又水注文多數字】 水上舊有便門橋括地志曰豐水渠今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水
鎬水 【 或作滈】 出縣西北十八里鎬池水經注曰鎬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正之武王成之鎬水又北流 【 沅案水經注有西北注三字】 與滮池水合又北經清泠臺西 【 沅案太平寰宇記作清靈】 經慈石門注于渭帝王世紀曰今鎬池即周之故都也廟記曰長安城西有鎬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一里葢地二十三頃史記曰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從關東來夜過華陰 【 沅案史記關東下無來字云過華陰平舒道】 望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 【 沅案此十一字史記所無】 持璧與客曰 【 沅案史記云百人持璧遮使者曰】 為我 【 沅案史記我作吾】 遺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張晏曰武王居鎬鎬池君則武王也師古曰鎬池在昆明池北後漢志曰 【 沅案即郡國志】 鎬在上林苑中孟康曰長安西南有鎬池古史考曰武王遷鎬長安豐亭鎬池也皇覽曰文王周公家皆在鎬聚東杜中 【 括地志曰今案鎬池水又北流入永通渠不至慈石門亦不復渭矣今圖經滈水在縣西四十里其水自鄠縣界入本縣界十里入清渠沅案史記索隱引括地志云今案滈水流入來通渠來永字之誤又案皇覽知文武周公葬今杜曲無復邱隴也】
滮池水出縣西北二十里滮池詩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毛萇注曰滮流浪也鄭元云豐鎬之閒水北流也 【 括地志曰今案其池周十五步沅案太平寰宇記云滮水亦謂聖女泉又曰高都水葢以其與沈水通也】
澇水來自鄠縣界北流入渭
潏水在縣南一十里東自萬年縣界流入 【 師古曰潏音決】
交水 【 一作郊】 東自萬年縣界流入水經注曰交水又西南流與豐水支津合其北又有漢故渠出焉又西至石堨分為二水一水西流注豐一水自堨石北經細柳諸原北流入昆明池 【 圖經曰郊河水在縣南三十二里自萬年縣界經本縣三十里合豐水沅案水經注文與此皆不同】 虛?戈水水經注曰源出驪山 【 沅案水經注曰虛?戈水出驪山馮公谷此水在臨潼不知敏求何由誤入此縣樂史亦然】
土?穴谷 【 沅案沈即泬字之俗亦潏水也下皆放此】 水在縣南二十七里自萬年縣界流經本縣五里合交水
楩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成國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流至縣東南三十里入交水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會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東來會自北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 【 圖經豹林谷水子午谷水並合入郊河】
龍騾谷水合郊河
太河谷水合郊河
灃谷水合豐水西北入城經西巿而入苑沈水自南入焉有福堰下分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郊水一水西北流又東流為瀆越沈水上過名永安瀆
清明渠東南自萬年縣流入西北流又屈而東北流入京城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清明渠亦在太安坊開皇初引沈水西北流入城經太社尚食局將作監內侍省而入宮城即此】
永通渠隋開皇四年開起縣西北渭水興城堰初名富民渠仁壽四年改
野韭澤即漢牛首池也在縣西北三十八里
漕河在縣南一十五里自萬年縣界來經縣界五里入于渭漢書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 沅案此即潏水水經注云沈水亦曰漕渠是】
龍首渠在縣東北五里自萬年縣界流入而注于渭
明渠漢時渠也水經注曰在長樂宮桂宮之閒 【 沅案此節水經注文】 清渠在縣西五十里自鄠縣界來經縣界十八里入於渭漆渠在縣西二十里舊自縣之土?穴河分水經縣界二十里入漕河漢書曰漢穿渠通漆水故曰漆渠 【 括地志曰胡亥將運南山之漆而開此渠沅案漢書無此文葢敏求誤引耳又案水經注云開山圖曰麗山西北有溫池溫池西南八十里岐山在杜陵埤有渠謂之漆渠即此而胡亥事則不知所本】
永安渠隋文帝開皇三年開在縣南 【 沅案灃谷水一名永安瀆此名永安渠名本同也二條宜在一處析之者非】 引交水西北入城經西巿而入苑沈水自南入焉有福堰下分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交水一水西流又東流為瀆越沈水上過流名永安瀆 【 沅案此即灃谷水以是水利故複載于後漕河同】
漕渠唐天寶二年京兆尹韓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潭于西巿以貯林木大歷元年尹黎幹自南山谷口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入苑以漕薪炭
石闥堰在縣西南三十二里水經注曰交水西至石堨漢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昆明池在縣西二十里今為民田 【 沅案漢書注臣瓚曰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定昆池在縣西南十五里景龍文館記曰安樂公主西莊在京城西延平門外二十里司農鄉趙履溫種殖將作大匠楊務濂引流鑿沼延袤十數里時號定昆池通典曰神龍中安樂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主發怒自以家
財別穿池號曰定昆池
鶴池在縣西十里
盤池在縣西北二十里
雁鶩陂廟記曰在鎬池北地方六頃承昆明池下流
河池陂水經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而 【 沅案而字當為東口二字】 東經河池陂而北亦曰女觀陂
雍門顏師古曰在長安西北孝里西南去長安三十里廣記曰趙父家在門西即鉤弋趙后父也
長安故城在縣西北十三里 【 沅案元和郡縣志云周回六十五里漢長樂宮在縣西北十四里漢未央宮在縣西北十五里並在長安故城中】
下杜城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城周三里一百七十三步春秋左氏傳晉范宣子曰昔匈之祖在周為唐杜氏杜預注曰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國記曰周宣王四十三年杜伯入為王卿士無罪而王殺之史記曰秦武公十一年初縣杜即此地也括地志曰葢宣王殺杜伯以後子孫微弱附於秦及春秋後武公滅之為縣漢宣帝時修杜之東原為陵曰杜陵縣更名此為下杜城 【 沅案太平寰宇記云陵在安仙門南七里】 廟記曰下杜城杜伯所築東有杜原城在底下故曰下杜 【 杜伯冢在城之東南】
秦阿房宮一名阿城在縣西二十里 【 沅案史記正義引括地志及元和郡縣志云在縣西北十四里】 西北三面有牆南面無牆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闊四尺五寸下闊一丈五尺今悉為民田十六國春秋曰苻堅建元二十年慕容沖據阿房城初民謠曰鳳皇鳳皇上阿房堅以鳳皇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桐數千萬株于阿城以待鳳皇之至沖小字鳳皇終為堅賊
漢未央宮在縣西北一十四里 【 沅案史記正義同此元和郡縣志云十五里誤】 石虎建武十一年發雍州梁州十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餘見唐禁苑中
建章宮在縣西北二十里
長樂宮在縣西北十五里 【 沅案史記正義同此元和郡縣志云十四里誤】
桂宮在縣西北十三里
柏梁臺在未央宮北 【 沅案玉海引此有云廟記曰在北闕內道西又有注云三秦記曰上有銅鳳名鳳闕疑此脫文】
漸臺在未央宮西
神明臺在縣西北二十里長安故城西
苻堅姚萇宮在長安故城內
後周宮室在長安故城中隋文帝開皇三年遷都以後並灌為陂即漲陂是
漢博望苑在縣北五里
上林苑在縣西南一十四里周二百四十里 【 沅案舊本作二十四里今據元和郡縣志改正】
玉真觀在縣西北四里
金仙觀在縣西北三里
開元觀在府城西北街
永慶寺在縣南六十里太和谷口 【 沅案元和郡縣志云太和宮在縣南五十五里終南山太和谷】 初唐武德八年造太和宮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太宗厭禁內煩熱公卿重請修築命將作大匠閻立德再葺焉號翠微宮籠山為苑宮北開曰雲霞門有翠微殿含風殿太子宮西開曰金華門有安善殿元和中改為翠微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
開利寺在縣南三十里皇甫邨唐香積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三會寺在縣西南二十里宮張邨唐景龍中中宗幸寺其地本倉頡造書堂
大寧寺在縣西南五十里江留邨唐靈感寺也景龍二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興教院在縣南六十里楩梓谷口本百塔信行禪師塔院唐大歷六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嚴福寺在縣南五十里董邨唐咸通七年置本翠微下院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妙果尼寺在府西南舊為西臺寺唐御史臺也有崔湜所撰御史臺精舍碑皇朝開寶中改
石門山神廟在縣西一十三里劉弼橋西
石炭堰神廟在縣西南四十里荊任邨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
石婆神廟並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張衡西京賦曰昆明靈池黑水元沚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注云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後人名石父石婆云
河伯廟在縣北二十六里中橋邨
漢高祖廟在縣西四里班政坊皇朝門寶三年敕修
雍侯廟在府城北街漢元年立秦王將分關中以章邯為雍王都廢邱自漢遷都長安而雍地無復侯王之名章邯死廢邱而廟食長安亦雍之舊地又雍齒亦侯未知孰是安平公廟在府西街隋宇文愷封安平公文帝開皇中遷都城實愷之功故廟食存焉
周穆王陵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張恭邨 【 沅案元和郡縣志無太平寰宇記有】 樗里子墓在縣東北長安故城中史記樗里子秦惠王之弟昭王七年卒葬於渭南章臺之東謂人曰 【 沅案史記無謂人二字】 後百歲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也 【 沅案史記無也字】 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正直其墓秦人諺曰力則任鄙智則樗里 【 樗里侯室在昭王廟西渭南陰鄉樗里故谷謂之樗里子】
唐息隱太子陵在縣境
恭懿太子陵在高陽原 【 沅案已上二陵太平寰宇記無而有李靖墓在縣西南大李邨二十五里賈耽墓在縣南二十里居安坊此不載考李靖陪葬昭陵當在醴泉樂史云在此誤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