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神韵,浓浓乡情

 聽雨軒sjh 2012-03-17

    摘  要:简广易是一位对20世纪竹笛作品创作做出突出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作曲家,本文对其最具代表性的三首作品进行分析,以此来总结简广易竹笛作品成功的创作经验,为广大竹笛学习者进一步探求竹笛作品的艺术创作规律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简广易;竹笛;作品
  
  20世纪70、80年代是中国竹笛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简广易的竹笛作品创作便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善于运用简练的曲体结构、民族调式,以及转调、离调等创作手法,创作出激情豪迈、乡土气息浓郁的诸多竹笛作品。其中许多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民族音乐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如竹笛独奏曲《牧民新歌》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民乐作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音乐教材所收录。
  从简广易从事竹笛作品创作一直到他逝世,他一共创作了十余首作品,根据这十余首乐曲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别:
  (一)歌颂内蒙牧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如《牧民新歌》等。
  (二)反映热爱自然美景、热爱劳动生活情趣的,如《喜看丰收景》等。
  (三)赞美亲人解放军,歌颂军民鱼水情的笛曲,如《山村迎亲人》等。
  为了总结简广易笛曲创作的成功经验,探究其艺术创作规律之所在,本文将从三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牧民新歌》《山村迎亲人》《喜看丰收景》入手,来分析、研究简广易的笛曲创作特点。
  
  一、如歌传神的《牧民新歌》
  
  简广易有着扎实的民族民间音乐功底,他能够深入群众生活,善于捕捉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并加以改编、创作,其成名作《牧民新歌》便是向内蒙民间音乐学习的结晶。
  《牧民新歌》创作于1966年。它一出现,立即受到演奏者和听众的喜爱。乐曲的主要创作素材来自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新时期牧民的精神风貌。
  在乐曲的创作上,简广易有两条意图:
  (一)吸收西方曲式风格的结构特点,增强乐曲的表现力。在我国民间器乐曲的创作中,加花变奏是运用的比较多的,
  《牧民新歌》也不例外。但是简广易除了将这条原则贯彻到底以外,他还吸取了西洋曲式的结构特点,并巧妙运用调式对比,整首乐曲结构不落俗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充分发挥“南、北”二派竹笛的演奏技巧,将技巧的运用和乐曲内容的表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南派”的“叠”“增”“打”与北派的“吐”“花舌”等演奏技巧在乐曲中就会充分体现,通过演奏曲谱我们不难发现。简广易在乐曲引子就多次运用了“南派”的“叠”“增”“打”等演奏技巧,而在乐曲快板及尾声段落则较多运用“北派”技巧——“吐”“花舌”等。
  正是这种创作意图,使简广易创作的《牧民新歌》也成为融“南、北”二派技巧为一体的“新派”代表作之一。
  《牧民新歌》为单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乐曲为单三部曲式,引子由E调笛小指颤音拉开帷幕,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竹笛的演奏技法尽量在模仿马头琴的演奏手法。
  一开始笛子奏出一个缓慢的长音以此紧扣乐曲的主题,旋律以散板节奏进入,而后在羽调式上尽情舒展,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塑造出一种宁静动人的气氛,紧接着便是连续的低音到高音的历音进行和中音笛独有的气颤音,似开卷便展示出一副望之不尽的草原风景画,此后的旋律线归于平稳,旋律在连绵不断的伴奏音乐织体中隐去。在引子当中,旋律的走向不受节奏、节拍的控制但张弛有度,较好地表现了乐曲的主题思想。
  乐曲的A部分中的a为小快板,与a段抒情悠扬的旋律与所不同的是,节奏型突变,热烈活泼。深刻地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这个乐段是全曲速度较快的部分,气势宏大。乐句急速进行,清晰富有动感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使这一乐段充满了热情、欢快的情绪,密集的碎吐技巧与木鱼的撞击声、弦乐群奏出的伴奏织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乐队间奏铺天盖地充满激情,终于使美丽大草原的本来面目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它辽阔而雄伟。 
  乐曲的B部分,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了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安排了调式对比,羽调式为主的旋律窠转入与之鲜明对比的宫调式,高亢的旋律,在中音笛的高音区持续奏响,色彩明亮辉煌,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作为以羽调式为主的内蒙风格音调,创作起来并不是很难,但是把与之对比的宫调式也能够写成内蒙风味十足,则难能可贵,彰显了艺术家卓越的创作才华。
  乐曲的A部分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在这个乐段,中音笛充分展示了它多面的音色表现力,音群紧密而不失其秩序性,旋律起伏平稳,再点缀弦乐群和弹拨乐群极富弹性的伴奏织体,使一望无边的草原上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无不跃然眼前。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综观全曲,乐曲紧扣标题,集中描绘一个“新”字,即草原人民在解放以后的新生活。简广易先生把内蒙的民间音调发展成一首流传广泛的器乐独奏曲,显示了他极高的精神境界,从创作手法上来看。他突破了原有民族器乐曲“快、
  慢、快”或者“慢、快、慢”的传统曲式结构,破陈出新,再加之调式的对比与统一,使这首乐曲具备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得广大听众的喜欢,成为民族器乐曲的传世之作。
  
  二、浓郁戏曲风昧的《山村迎亲人》
  
  “二人台”作为一种地方剧种音乐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简广易自196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分配至广播民族乐团工作以来,由于工作关系,先后多次赴山西、内蒙等地区进行慰问演出,演出的同时也使他接触了大量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为他运用“二人台”音乐素材创作《山村迎亲人》奠定了基础。其实在他的创作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地方剧种音乐(如二人台音乐)、民歌曲调(如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为基本素材创作加工改编而成的。浓郁的地方戏曲风味,正是他作品的特色之处。《山村迎亲人》便是此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它韵味浓郁,深刻地表现了军民之间那种鱼水深情。笛曲《山村迎亲人》热烈而粗犷,曲调富有戏曲韵昧,乐曲用E调曲笛演奏,筒音作“mi”。《山村迎亲人》的风格特色,表现在它所运用的戏曲语言及其技法特点上。
  (一)戏曲韵味的旋律与“军人”主题乐汇交相呼应。
  乐曲一开始就给人以喜气洋洋之感,旋律的素材具有明显的“二人台”音乐风格(详见谱例2—1、2—2),强弱分明,欢腾喜悦的旋律描绘了村民们喜迎亲人解放军的红火场面。
  在一段欢快的引子之后便进入正板,在乐队旋律的写作上,简广易充分采用了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手法,竹笛尽情抒发的旋律如戏曲中的“慢唱”,而伴奏部分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连续进行,则像戏曲伴奏中的“紧拉”。而当乐曲进行到行板的中段时,象征军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主题乐汇的出现(详见谱例2—3),与欢腾的旋律交融,表现了解放军与乡亲们亲密无间的感人情景,从而进一步呼应了乐曲的主题,具有总揽全局之功效。
  (二)筒音作“mi”的指法与“北派”技巧的巧妙运用
  《山村迎亲人》用筒音作“mi”的指法演奏。在传统笛子独奏曲中,一般较少采用筒音作“mi”的指法,因为筒音作“mi'’将使竹笛的半孔吹法增多,加深了演奏的难度。但是《山村迎亲人》中特有的筒音作“mi”指法使其旋律音调更加活泼流利。“剁音”“飞指”“抹指”是我国北方笛子风格的典型技巧,简广易在创作《山村迎亲人》中将这些技巧巧妙地加以利用,这种利用是恰到好处的,不是卖弄技巧,而是将技巧的运用和乐曲的内容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简广易在创作中的过人之处。如乐曲最后一段(详见谱例2-4)“抹指”“飞指颤音”技巧的运用,不但给人以高亢、粗犷之感,并对将乐曲推向高潮期了一定的作用。
  (三)复调手法的运用
  在《山村迎亲人》这首乐曲当中,简广易不拘泥于常规,在笛子与乐队对主题的反复陈述当中,充分运用了复调手法(详见谱例2-5),此举不但加深了观众对乐曲的印象,而且给旋律增添了动力和明亮的色彩。
  简广易创作的笛曲《山村迎亲人》,抓住“二人台”这一山西地方戏曲的音乐特点,运用其极富特色的旋律,以简音作"mi”的指法,华丽而流畅的加花演奏,不仅突出了《山村迎亲人》的地方戏曲韵味,同时也赋予了乐曲新的艺术魅力。
  
  三、激情澎湃的《喜看丰收景》
  
  《喜看丰收景》是简广易七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首竹笛独奏曲,该曲曾被定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优秀保留曲目并多次在海内外演出,颇受欢迎,自此首作品问世后,中音笛以其独特的音色与表现力受到广泛地运用,领域遍及创作、演奏等各个方面。演奏家在这首竹笛独奏曲创作的时候将调定为A调,这样可以充分展示E调中音笛既浑厚深沉又圆润悠扬的音色,容易营造一种欢快的意境。乐曲的开始部分为“引子”。我们从谱例可以看出(详见谱例3一1)乐曲从E徵调式开始,缓慢而又悠长的大气颤音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紧接着开始不断上行,高音的颤音不断在连绵不断的伴奏音乐织体中显现,似乎预示着田野中所蕴含的无穷生命。

第二部分为“流动的行板”
  (详见谱例3-2),中音E调笛充分展示了它在低音区所具有的浑厚音色,音群疏松而不失其秩序性,旋律起伏平稳,再点缀弦乐群和弹拨乐群极富弹性的织体,阳光下绿油油的麦田、色彩斑斓的溪水、乡村那种萌发勃勃生机的自然景色无不跃然眼前。这一乐段极尽中音E调笛的演奏技巧,也显尽演奏家创作之灵气。听这一乐段时,“乐思如泉涌”,
  随着源源不断的音流,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丰收的麦田之中,金黄色的麦浪,淙淙溪水,比比皆是。
  另外,中国传统器乐曲创作手法一“加花、变奏”也在这首乐曲得到充分体现,我们从乐谱(详见谱例3—3)不难看出,乐曲a2段落就是从al演化而来,而b段落的旋律也有a2素材。
  乐曲的第三部分(详见谱例3—4),与《山村迎亲人》创作手法一样,作者采用了复调的叙述方法,乐队与竹笛演奏的主、复旋律好似一问一答,将农民那种喜悦的丰收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简广易在乐曲最后结束部分(详见谱例3—5)的创作时,并没有按照传统民族器乐曲的曲式结构那样安排一个再现部,而是采用第一部分的素材,转调至E调进行展开与发展。全新的陈述方式,不但较好地延续了前三个乐段壮丽如画的美感,而且还使这种美感仿佛化为真实的美景。
  综观全曲,引子、行板、小快板流动感极强,节奏张弛有度,乐句规整。而最后结束部分则完全不同,音乐语言陈述方式的改变,使得乐曲获得前所未有的张力。引子、行板、小快板的旋律多做单线条的横向运动。无论是余音绕梁的引子、行板还是音群快速上下跳跃的小快板,强调的都是音乐运动的过程。乐句整齐而规整,展开从容,每一乐句主体都是四小节,节奏、和声平稳进行,给人一种落落大方之感。
  《喜看丰收景》在创作上以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加花变奏为主,并融入西方作曲技法的特点。《喜看丰收景》的旋律线条,以横向流动为主,虽然不如《山村迎亲人》那样音响丰满,但是这种如涓涓小溪式的旋律线条其实更能一点一点渗透到内心深处:让观众一点一点地感动,直至被融入其中。与《山村迎亲人》、《牧民新歌》相比,
  《喜看丰收景》的音乐则更加注重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在旋律中倾诉个人的情感,这种创作理念被贯彻乐曲的每个部分。
  
  结语
  
  综上所述,在简广易所创作的这三类作品中,我们只要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大量运用单三曲体结构(加引子与华彩段落),使简广易竹笛作品创作体现在曲体结构上最为显著的特征。与此同时,这三类作品都体现了一个共同之处——熟悉生活、忠实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简广易笛曲创作中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无论是雄伟的天山脚下,还是清秀的江南茶乡,都留下了简广易采风活动的足迹,这是他笛曲创作的源泉。歌颂生活,赞美生活,用如歌的曲调去抒发个人的理想是他创作的基点。作为一个专注于竹笛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他忠实于现实生活,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吸收了外来技法,反映了他的时代,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他的作品并不追求华丽的表面效果,而是从其内涵出发,以高雅的笔调去深化主题的意境。我们似乎可以从他的作品当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这种领悟,的确是语言所不能表达清楚的,也只能在那悠长的旋律当中去心领神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