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

 聽雨軒sjh 2012-03-17
    中国绘画艺术特别讲究意境,注重表现人的主体精神,所以中国画有“写意”“写心”之说。这种“意”是通过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以其体的用墨运笔表达出来的,笔墨线条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又是画家思想情感的流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传统工笔人物画也遵循这种尚意的审美观,借助于线条这一具体的造型手段,以“形”为媒介来表达主观情感。所以,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写意用线,是反映作者情感、气质的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线条。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线条自身的情感因素
  
  在生活中,人体本身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线,我们眼中所看到的线,是人物形象边缘的轮廓,是局部体面交接的连线,是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等,它是人的视觉经验积累形成的抽象形式。可以说,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画家对人物形象认识的概括、提炼,它具体而又抽象,可以是运动引起的衣纹,是皮肤松紧变化的皱纹,也可以是具体可触的青丝白发等。为了适应多变的情感的表达,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线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因素,为了看清这一点,先来分析一下线的基本形态:
  在几何学中,点的无限延伸就形成线,中国画也有“积点成线”之说,这种可观可感的线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线有丰富多变的外在形态:根据运笔的方向,定向延伸是直线,变向延伸是曲线;有水平的线也有垂直的线,有斜线有曲线还有折线;根据线条边缘的肌理来看,有光滑圆润的线,也有生涩粗糙的线;根据线条的起笔收笔和行笔过程中上下提按的力度变化,线会有粗细停顿的变化:根据行笔的速度的快慢线条可以表现出沉与浮的变化。
  不同形状的线具有不同的表情,可以带给人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垂直的线给人挺拔、静止、刚硬以及威严感,水平的线平衡、安静、静止、稳定,曲线动荡却又透山优雅之感,它委婉、柔和、变化;有顿笔的线蕴含一种内在的力量感,无限延伸的线给人以希望:粗线沉凝厚重,细线纤细锐利;粗糙的线给人以沧桑、晦涩感,圆润的线柔美润滑。线由于方向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向右上方倾斜的线给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理感受,向右下倾斜的线则蕴含一种下沉、悲观的视觉感受,水平延伸的线带给人的是一种平和安定感。总之,每一根线条的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延伸轨迹都会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射这就是线条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古代画家认识到不同的线形对主观情感的传达和表现的影响,根据线条的形态及其蕴含的情感意味,区分了多种线型,“明代周履靖在《夷门广牍》中概括了线描技法的基本程式,电就是曾被广泛提及的‘人物十八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撅头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这些是历代画家为了表现不同的描写对象,陆续创造出来的。可以说传统的工笔人物画经过历史的发展,总结出的程式严密的线描形式,它们各自都呈现出不同的情感面貌。
  
  二、以线塑造意象的形
  
  传统工笔人物画追求“传神”,早在宋代时,画家就认识到工笔人物画的特殊性质和功能,画家要精细入微地观察,研究对象的体态外貌,从人物自然神态中捕捉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并通过线条将观察中的印象感受细致入微的描绘出来。这种感受既包含人物外表特征的印象,也有对人物的气质、精神状态的把握,和画家主观情意、精神气质的融汇。对人物的塑造,往往通过对衣纹结构组织的疏密、线的长短、粗细、曲直、徐急、浓淡、强弱等的对比处理,装饰物的复杂的图案线与形体的简练的主干线的对比,有机地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形,造成强弱、虚实、轻重的旋律变化,通过夸张提炼的丰富线形统一在总体造型的主旋律之中。其核心是画家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深刻理解与能动把握,它所再现的是画家观察、理解到人物对象的精神气质和性情本真,通过描绘人物外在的形表现人物内在的气质神韵,这也是苏轼所谓的“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者也。”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以形写意,形具有重要的地位,要求以形求神从而达到意境高远,这就要求画家在把握人物内在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或变形,从人物形象中提炼严谨概括的线条,组合而形成艺术的形。
  人物形的刻画,以线为手段,虽然也讲究“似”,但刻画的重点却是画家主体所认识的客观形象,是融入了画家个人情感的主观造型,这种在不远离形似的前提卜的意象造型,其用线是主观抽象的也是客观可辨的,它把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化、个性化的概括提炼。刘勰说:“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没有适度的夸张变形就达不到艺术的效果,形体之奇是为达到“以形写神”的审美要求,对个性特征强化以突出个性形象。魏晋的仕女画“清秀飘逸”,唐代的仕女画“雍容圆润”,宋代的仕女画如弱柳扶风,都是在以线造形的基础上对个性特征强化的“意象”表达。
  可以说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是画家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是意象的造型,这种线的意象造型功能充分地体现了线的写意功能。
  
  三、以线分割画面,营造意境
  
  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条主要起着意象造型的功能,同时,画面的动势、意境的生成也来自于线条形式的组织,是线写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对经典的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线能牛成画面的动势,具体体现在线的虚实、主次、疏密、强弱、顺逆等形式的安排。虚实:虚实相生,清晰的线谓之实,模糊的线称之为虚;光滑的线的实,粗糙的线的虚,重的深的线实,轻的浅的线虚,硬的线实,软的线虚:主次:整幅画的构成用线上要讲:主次关系。起大结构的线是主线,是整幅画的势,起辅助作用的是次线,主次不分或土次颠倒,整个的线的组织结构就会混乱。疏密:指线条在二维平而空间中的距离大小的对比,小到在一组线条之中要讲求疏密的变化,大到在一幅画中也要讲求线的疏密的对比,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疏可止马,密不透风”。疏密是线条组织中重要的对比关系,因线的疏密不同,可以使线条组织具有形式美感,恰当的疏密关系,可以形成画面的丰富层次感。比如李公麟的《维摩诘图》,画面中维摩诘的衣服是用线疏的地方,床榻上的图案用线很密,床榻与衣服就形成了疏密的对比,画面的层次关系就显现出来了。顺逆:指线条走势之间的关系,顺足线条走势一致或谐调,逆是走势的反向抵触。当线比较散乱时,我们可以加强方向走势使之顺,当线过于单调时,逆向用线可以打破气氛使画面平添生机。
  意象的造型和有节奏的线形组织融合形成的“势”是使画面活动起来的气脉线,能引导观众的欣赏视线,也是营造气氛,表达意境重要因素。因为画面的“势”,是各形式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的纽带,是画面形式结构形成的一种视觉上的运动感,是一种抽象的不可见却可感知到的形式因素。观者通过这种“势”直观感受到画面的张力。它不是具体实在的线纹,而通过对表现对象的大小、位置的取舍剪裁和画面结构的虚实、疏密、聚散的安排使画面的各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画面意蕴生动,或气势撼人或含蓄内敛。例如《八十七神仙卷》中,所有的人物衣纹基本上都是从左上往右下的倾斜线,从而画面形成了一种动势,让人感觉到画中的人物仿佛都在由右向左飘然行走。这说明“势”实质上也是画面中不同的力的式样给了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势与情感具有一种对应关系,画面不同的势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生成不同的意境。
  所以,在画面意境的营造中,除了有形的线勾勒的视觉形象和不同的线构筑的形式外,整个画面的结构是否有节奏韵律,是否有气势,还在于线的组织是否有节奏,是否形成一种“势”。
  总之,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其写意性具体表现在它自身蕴含的情感因素以及通过塑造意象的形抒情达意,形式丰富的线条塑造的形表现出的是画家的精神状态,也是画家情感的寄托和个性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