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化学家-黄耀曾

 一天一招 2012-03-17
中国化学家-黄耀曾
 

黄耀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有机化学家。由于他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名望很高。

黄耀曾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有机合成化学,但涉及多环化合物化学、氯化学以及金属有机化学。他是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迄今他共发表学术论文208 篇,其中半数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与他人合译、合著书籍共9 本。1960至1984年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常委、副主任。1981年担任《有机化学》杂志第一任主编、《化学学报》编委和国际性刊物《无机和金属有机的合成和反应》、《杂原子化学》顾问编委等职。他还被骋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副主任,南京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以及华东化工学院的名誉教授,1983年他受聘为美国诺特丹大学访问教授,并在美国7 所大学讲学。

1985年应香港中文大学聘请讲学。他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及上海市的科学技术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38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
奖。

从以上简述的208 篇学术论文、9 本著作、众多的获奖研究成果、国内外大学的委聘以及重多的行政职务,可以看出先生的业绩、巨大的工作量和卓越的贡献。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动乱,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运动的学者,耗去了许多做学问的时光,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耗去了他的黄金时代的光阴,他尚
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说明先生已将他能用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

先生年逾古稀时,在1990年春节献词中写道:“十年动乱起苍黄,万马齐喑究可伤,……跃马加鞭落实处,争分夺秒补流光。”他要在以后的时间内把损失的时间弥补回来。12年过去了,成绩证明先生完成了20多年的工作量。先生的贡献暂且用论文的数量和获奖成果来表示。

研究工作的成败,选题是关键。研究题目选得好,越努力,成绩越大,反之题目选偏了,会钻到牛角尖去。先生在选题方面常教导我们:基础课题要抓前沿,应用课题要抓效益。这是先生选题的指导思想。先生的选题,大家都很佩服,以致先生交给我们的题B ,连想都不想地去做了,因为只要努力,总是有结果的。

早在先生青年时代,就表现出他选题的才华。那是他十分巧妙地设计并完成了从琥珀酰苯为原料合成了4 —(m.甲氧基—苯基)丁酸。这是合成女性激素的必要原料。而按鲁滨逊的合成路线需20步完成。为此他的老师庄长恭先生对他十分赞赏。短短的4 年间,他们在《德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5 篇高水平的论文,受到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化学家的重视。

50年代初期,为了消灭长江流域危害面积较大的棉花红腐病、立枯病和小麦黑穗病,先生与他人合作研制出有机汞杀菌剂——西力生,并移交沈阳农药厂生产,年产二千余吨,对消灭这些病虫害,提高农业产量,做出了贡献。

50年代,国际间抗菌素研究迅速发展,继青霉素之后,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相继出现。这些品种在抗菌素产值中约占40%。当时我国尚需依赖于进口来满足治疗上的需要。为解决依赖进口的状态,黄先生在抗菌素委员会的领导下,承担了金霉素的提取纯化工作。他们改进了金霉素的提取工艺,并在不到半年的
时间里,把试制成功的金霉素于上海第三制药厂进行批量投产。接着他们又对金霉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合成设想。虽然后来由于国防科研任务的需要而中断了研究,但从已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出黄先生和他领导的研究组在这项研究中所显示出的有机合成的高深造诣。如R.B.伍德沃德的合成是选择脱羟脱甲
基金霉素为目标,而黄先生研究组是选择从脱水金霉素为合成目标。两年后国外完成的从脱水金霉素转化成金霉素的化学反应,说明该研究组当时选定的目标是对的。此外,有关多环体的形成,各官能团的安排,研究组曾做过许多模型试验,其设计路线与伍德沃德后来发表的工作类同处甚多,与英国D.H.R.巴顿后来发表的工作也很相似。‘60年代初期,由于国防任务的需要,先生正投身于氟化学和新型炸药的研究中,但在阅读文献资料时,先生很敏锐地预计到金属有机化学将有大的发展。他在1964年发表的文章中曾写道:“1954年以后重要的发现有有机磷(Wittig)、有机硼(Browo )以及过渡元素有机应用于合成。”“过渡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它们多变的反应性能,丰富的理论,可以预期将有大的发展。”[61 当时立即组织了少数人力开展有机铬化学和有机砷化学的研究。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批判为自留地的工作却成为先生80年代后开拓金属有机化学的起始点。更值得指出的是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两项重要发
现的科学家都获得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72年先生刚从“牛棚”解放出来,就一头钻进了当时还不是对他十分开放的图书资料室,如饥似渴地翻阅几年没有看的资料,凭他对化学专业的广博知识,马上敏锐地觉察到日本的福井谦一和美国的伍德沃德和霍夫曼所从事的分子轨道的研究对化学界是一重大的贡献。先生当时已年近古稀,却学习起量子化学来,
第二年发表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规律及前沿轨道相互作用简介”一文。有趣的是9 年后,这两位学者福井和霍夫曼同时获得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由此可见,先生在预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上,准确度是很高的。

先生从1978年开始,全力以赴开拓他在1965年就预期将有重大发展的金属有机化学工作,他率先开辟了有机砷、有机锑、有机啼和有机铬化学。这些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例如,他领导的砷元素的类维蒂希反应的研究,成功地用于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如白三烯、前列腺素等。自二芳烃铬的
结构被确定以后,有机化学家都希望应用二芳烃铬催化烯烃的聚合,但一直未获得成功。黄先生领导的研究组成功地用7 一二芳烃铬催化全氟烯烃和全氟炔烃的齐聚和聚合。催化全氟丙烯时,得到了二聚体、三聚体和脱氟三聚体。脱氟三聚体的形成已证明是由三聚体经氢化铬氢化,而后脱去两份氟化氢而得到。氢的来
源经过重氢标记反应,证明为二芳烃馅经重排而来,这是首次发现二芳烃铬可以发生重排。如果以二芳烃铬在苯溶液中催化聚合全氟丁炔可以得到不溶和不熔的梯型高聚物,而在吡啶溶液中则得到可溶性的线性聚合物,制成的薄膜具有半导体性能。此外,他与其他合作者共同发现了有机化学中未有先例的炔酯烯醚重排反应。

黄先生倡议和促成了国内、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的召开,并担任过第一、二届中、日、美金属有机化学会议主席及第三届会议的中方主席。近年来,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进步与这些会议的召开以及他的推动、促进和组织作用是分不开的,他被公认为是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十余年来,黄先生在金属有
机化学领域内成绩卓著,得到国内外的公认。这一切都跟黄先生的聪明才智、非凡的预见、准确的判断和楔而不舍的刻苦精神分不开的。

黄先生常跟我们开玩笑说:人们常说搞科研要有两个口袋,一个口袋装基础,一个口袋装应用开发,但是我认为要多一个口袋,那就是出人才。如前所述,先生的第一个口袋已是装得满满的了,那么其他两个口袋如何呢?回答也是满满的。

先生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但更重视应用开发。这个“更”字是有事实的,因为黄先生取得的较大的成果都无不与应用成果相关,如有机汞杀菌剂的试制与投产,消灭了长江流域小麦和棉花的病虫害;金霉素的提取与投产,产品远销东南亚;氟油的研制,高爆速塑料粘结炸药的研制,为我国核武器发展做出贡献;密
写纸的分析与显色为公安部门侦破一个重大案件;电刷镀溶液的研制取得20亿元的经济效益。由于电刷镀技术对机械修复的重要作用,自1982年在全国推广应用以来,已为国家创收达20亿元,且连续在“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五年计划中被国家列为重点推广应用项目。这样一个重大的项6 ,如果当时没有黄先生的支持和促进,不可能这么快研制出来,也不可能这么快推向市场,更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效益。忆当年,黄先生从铁道部接受研制系列电刷镀溶液(当时称为快速电镀或涂镀),正值科学院重视基础研究的高峰期,没有人愿意接受这类应用性强、时间紧迫的任务。先生只得从自己管辖的课题组里抽调力量来开展这项研究,还亲自到有关单位联系和共商加速推广的办法。记得1980;年我随黄先生出差回沪的路上,黄先生对我说:电刷镀技术对机械零部件修复很有效,特别是对现场修复和野外抢修意义很大,符合我国国情,民用和军用都可以应用,回沪后要好好推广,做好了还可以出口创汇。交谈中我领会到先生早已对这一技术的巨大经济效益有所预料。是符合他关于应用课题要抓效益的指导思想的。早在1982年应作者要求,先生给《快速笔镀电镀》一书写的序中更明确地提出了他对科学研究必须面向经济的思想。序中这样写道:“科学起源于生产实践,服务于社会需要。

根据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研究课题,必须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这些课题,一旦研究成功,就应该大力推广,才能收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推广的面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当前,必须把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它真正成为强大的生产力,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这段话是1982年写的,当时在中国科学院里是一片要重视基础研究的声音,先生能提出上述思想是何等地可贵。先生的观点和时隔lO年后的今天所提倡的科研要面
向经济,科学院要把相当大部分的力量转向应用开发研究,要发挥科技力量,促进经济发展……是何等的合拍。其实,综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史,许多有贡献的科学家,都是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先生所说的,我们都遵照着去做了,和兄弟单位一道很快将电刷镀技术推广到全国,据国
家经委统计,这项技术为国家取得的经济效益达20亿元。

先生的人才口袋也是装得满满的。“文革”前在先生手下工作的人都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有一位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了。自我国实行研究生制度后,先生为培养研究生费尽了心血。先生的诗中写道:“心血甘抛铺作路,好教后学步青去。”写出了他把自己当作铺路石,培养接班人的心情。迄今先生已培养出10余名博士和10余名硕士。其中4 人分别获得过上海市科协青年科技论文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0年度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和优秀奖。先生也于1988年获得上海分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

黄先生教育学生不仅是专业方面,更注重思想品德方面。常以自身的科研体会来教育和引导学生。70高龄时还常常到实验室看学生做试验操作。先生为人热情,讲话也十分风趣。但炯炯有神的眼神却常使人望而生畏。他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记得我在校对文稿时,常被先生抓住校样中的误处而受到先生的批
评。任何送出去的稿件先生总要最后看一遍。因此,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严谨的作风。先生胸怀宽阔,处理矛盾总以自己忍让来解决。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记恨于人,一生光明磊落。说来也十分有趣,他培养了这么多人,却没有一个留在他的工作组内,这给先生的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但先生坦然处之,因为他觉
得人才是为国家培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