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泾河龙王被斩:是不诚信还是犯天条?

 goldenrain 2012-03-17

泾河龙王被斩:是不诚信还是犯天条?

已有 631 次阅读2009-3-12 17:29 |个人分类:社会百态

0

《文学评论》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义先生在“光明讲坛”所作的《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见35《光明日报)讲座,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之根——中华文化的特性,读后使人深受启发,但他说泾河龙王被斩是因为不诚信而犯天条,笔者觉得有点牵强,并有附庸当前流行语或热点观念之风雅的嫌疑。

下面引用讲座的一段话:“就拿门神来说,尤其是明清以后,门神是秦叔宝、尉迟恭(又称胡敬德),一个是山东好汉,一个是少数民族的好汉,给你守卫门户,还不合家平安吗?据《永乐大典》,尤其是后来在《西游记》的记述,说泾河龙王听说有一个算命先生算得特别准,给一个渔夫算你今天在哪里下网,明天在那里下钓,一定可以打到很多鱼虾,龙王就很担心害怕,把子孙都钓光了。所以他就去找那个算命先生,他跟算命先生打赌,你说你能算命、能算出什么时候下雨吗?算命先生说明天辰时布云,巳时打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听到后想:我管下雨的,你能算出来?就说如果你败了,我就要砸你摊子,如果我败了我赔你50两银子。龙王回去后,玉帝给他谕旨,要他按时辰下雨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结果他推迟了一个时辰下雨,下了三尺三寸八点,少了四十点(笔者按:《西游记》第九回:“却只得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他一个时辰,克了他三寸八点”,不是只少了四十点),犯了天条,不诚信就要犯天条。第二天找算命先生砸摊子,算命先生说你犯了天条,你推迟了1个时辰,少下了四十点,违约了,要上剐龙台杀掉你的。那怎么办?说砍你脑袋的人是魏征,你去求唐太宗。唐太宗知道是手下大臣魏征处斩,便答应老龙。为了救老龙性命,唐太宗将魏征召来谈论安邦定国的大计,又留在身边下棋,不给魏征机会,于是君臣在便殿对弈,一递一着,摆开阵势,结果魏征打了个盹,梦斩老龙。老龙每夜提着血淋淋的龙头来索命,只有派秦叔宝、尉迟薛站岗才得安宁,后来干脆把两位将军画作门神站岗了。中国门神的产生就是因为龙王不诚信,让你什么时候下雨,你没有按时交货交货时还偷工减料,犯了天条。中国的文化形式包含很多生动的民间智慧和文化内涵。”

先生三处提到泾河龙王不诚信或违约。我仔细研读了《西游记》第九、十章,从文本来看,作者吴承恩不仅没有不诚信的文字表达,也没有不诚信的意思表达。而作者所表现的正是儒释道三家融为一体封建主义的政治秩序观、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人民群众的天命观。因本人对《西游记》没有研究,但是,从读书的感觉来看,恐怕这些思想贯穿全书之中。

首先,作者表现的中心思想是维护以玉帝为最高统治者政治统治秩序的思想。一是玉帝是三届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无所不管的权力。如:第九章说:龙王和部下“正欢笑谈此事未毕,只听得半空中叫:‘泾河龙王接旨。’众抬头上看,是一个金衣力士,手擎玉帝敕旨,径投水府而来。慌得龙王整衣端肃,焚香接了旨。金衣力士回空而去。龙王谢恩,拆封看时,上写着:‘敕命八河总,驱雷掣电行;明朝施雨泽,普济长安城。’” 敕命“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我们看,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少,都是玉帝说了算。下面文字说明,违背了玉帝旨意,只有死路一条。当龙王篡改玉帝旨意,下完雨后,去找袁守诚的麻烦,袁仰面朝天冷笑道:“‘我无死罪,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别人好瞒,只是难瞒我也。我认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泾河龙王。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你还在此骂我?’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第十章魏征斩龙王时说:“ 你犯天条,合当死罪。我奉天命,斩汝残生。” 所以,泾河老龙被斩不是什么诚信问题,而是违反了玉帝的旨意。二是人皇高于龙王、阎王等其他王,这正符合皇帝是天之儿子的思想。如书中说:“忽然龙王变作人相,上前跪拜。口叫‘陛下,救我,救我!’太宗云:‘你是何人?朕当救你。’龙王云:‘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了天条,该陛下贤臣人曹官魏征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太宗曰:‘既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再如:“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其次,作者弘扬的是淡泊名利、放任自然的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第九章用了三分之一还多的篇幅描写两个人的对话,这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看来这两人是失意的文人。这两人的对话、赛诗、对对子,初看起来似乎是多此一举,其实所表现的是作者宣扬的封建知识分子人生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语),书中主要表现的是后者。如:诗:“涤虑洗心名利少”,“无荣无辱无烦恼”等;词:“蓑衣当被卧秋江,鼾鼾睡,无忧虑,不恋人间荣与贵”,“窍菘醉了卧松阴,无挂碍,无利害,不管人间兴与败”等;对联:“口舌场中无我分,是非海内少吾踪”,“名利心头无算计,干戈耳畔不闻声”,“身安不说三公位,性定强如十里城”等。而龙王则相反,他听部下说:有个卖卦先生,每日“‘就袖传一课,教他百下百着。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龙王甚怒,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诛灭这卖卦的。”(第九章)这段话表现了龙王太重名利权威,结果为名利所累,不惜违反天条,命赴黄泉。

再次,作者阐述了中国人“有事则信,无事不信”的鬼神观。第十章讲述了老龙王向太宗索命,闹得其寝食难安,性命不保。唐太宗召见徐茂功、护国公、尉迟公并“正色强言道:‘贤卿,寡人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更不曾见半点邪祟,今日却反见鬼!’尉迟公道:‘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何怕鬼乎?’太宗道:‘卿是不信。朕这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着然难处。白日犹可,昏夜难禁。’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什么鬼祟。’太宗准奏,茂功谢恩而出。当日天晚,各取披挂,他两个介胄整齐,执金瓜钺斧,在宫门外把守。”“二将军侍立门旁,一夜天晚,更不曾见一点邪祟。” 太宗又“召巧手丹青,传二将军真容,贴于门上,免得劳他”,“众臣即依旨,选两个会写真的,着胡、秦二公依前披挂,照样画了,贴在门上,夜间也即无事。”这就是门神的来历。表现的是邪不压正,人不怕鬼,如有鬼神闹事,贴张画儿即可。

我想,这一些与不诚信沾不上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