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走寻常路:法国坦克发展史话

 昵称7536781 2012-03-17
  1916年9月15日清晨,索姆河前线,坦克——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在人类的战争史上,第一次将防护能力、攻击能力、机动能力三个要素成功地结合,一出现就打破了长久以来西线双方陷于堑壕战的僵持局面。为了不在激烈的战争中落后,各交战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这种新型装备,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有战火正在自家领土上熊熊燃烧的法兰西共和国。在一战结束前的短短几年里,法国人研制了好几种坦克,并投入了实战使用。

  “雷诺”出世

\
德国收藏的法国最早的坦克雷诺FT-17

  “谢耐德”是法国的首批坦克,于1917年4月16日首次参战,这是法国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露面。当时,法国还有一型名为“圣夏蒙”的坦克,装备了威力巨大的75毫米火炮,并采用电力推动,性能在当时十分先进。这两种坦克组成了法国第一支坦克部队,一共制造了200多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坦克遭受德军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为适应战争需要,法国主张坦克体积要小型化,而规模要大型化。于是雷诺汽车公司受命制造了大量小型坦克,其中最主要也最著名的就是“雷诺”系列轻型坦克。官方给“雷诺”FT的最初命名是“机枪坦克”,它于1917年首次亮相,3月获得正式官方型号“Type M.17.FT”。“雷诺”FT自4月9日起在特种炮兵中心进行战技性能测试,并顺利通过。关于“FT”的名称,很多人误解为“Faible Tonnage(轻微的吨位)”的缩写,其实不然,事实上雷诺公司每个车型都有双字母组合的内部代号,这款坦克只是正好轮到用“FT”而已。“雷诺”FT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坦克,因为它奠定了现代坦克的四大特征:单个驾驶员在车体前部;主要武器在车体中部的单一炮塔内,炮塔顶置,并且可以360°旋转;车长有最高的全周视野;发动机后置,与乘员隔开。此外,“雷诺”FT还有另外一个特征与现代坦克巧合——主动轮后置,诱导轮前置。

\
圣夏蒙坦克

  “雷诺”FT采用雷诺18CV直列4缸4冲程水冷汽油机,排量为4480毫升,1500转/分,功率25.7千瓦,最高功率28.7千瓦。“雷诺”FT炮塔旋转和枪炮俯仰完全依靠人力直接操控,两种量产型炮塔都能选装1挺8毫米哈奇开斯机枪或1门皮托SA18型37毫米L/21加农炮。皮托SA18结构简单、容易维修,另外射速高、精度好。由于安装武器的不同,“雷诺”FT系列坦克分为机枪坦克和37炮坦克两种,前者占总订货量的五分之二,占实际服役量的五分之三,后者占总订货量的五分之三,占实际服役量的三分之一。

  “雷诺”FT坦克及其变型车一共生产了超过4100辆,是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雷诺”坦克的出现,代表了坦克当时的发展方向,拓展了美国和意大利坦克的设计思路,苏联也是在“雷诺”坦克的基础上生产出本国第一辆坦克。

  钢铁猛兽“夏尔”B1

\
夏尔B1重型坦克

  一战很快结束,当时的法国陆军除保留了一部分英国造的Mk V型坦克之外,唯一大量装备的只有FT-17“雷诺”轻型坦克。1920年7月,在享有“法国装甲兵之父”称号的埃司丁将军的提议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一种十分大胆的设想,欲将新型坦克定位为多用途坦克。这种坦克将替代原来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装机枪的轻型坦克、安装加农炮的重型坦克和安装榴弹炮的自行火炮。1921年1月,法国陆军总参谋部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未来坦克的开发工作。结合一战的经验和教训,委员会决定只开发两种坦克:用于突破敌军防线的“重型坦克”和满足多用途作战需要的“战斗坦克”。其中,后者将替代法军当时在役的“雷诺”FT-17 轻型坦克,这也就是著名的“夏尔”B1系列坦克的由来。最初,“夏尔”B1坦克的设计要求是:全重13 吨,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部分安装一门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的75毫米火炮,活动炮塔则安装2挺机枪。

  定型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法国军方与雷诺公司最终于1926年1月签订了制造3辆“夏尔”B1原型车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了未来法国陆军步兵作战对支援坦克的需求,对“战斗坦克”的装甲防护和机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要求。陆军最高指挥部这种毫无依据的干涉,致使“夏尔”B1 原型车的生产工作被迫中止并重新接受评估。直到1929年1月,第一辆原型车才刚刚完工。1930年5月,第一辆原型车送交位于博格斯的法国陆军测试部队。这时坦克全重已经达到了25 吨,车组乘员为4 人,最大装甲厚度为25 毫米,发动机选用雷诺公司的6 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2千瓦),平均行驶速度为28公里/时,最大行驶速度为45公里/时,储油量为800升,其最大行驶时间约为12个小时。

  至1931年10月,总共有3 辆原型车交付法国陆军,它们先后被送往试验场接受进一步测试。法国军方对其给予了很高评价,不过军方还是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要求,包括:坦克的装甲必须加厚(最大装甲厚度应为40 毫米以上);炮塔上的两挺机枪应更换为1 门47 毫米加农炮;坦克还需增设无线电通讯设备和车内联络装置。针对这些要求,原型车再次进行了改进,改进工作于1935年完成。此时坦克的车体前装甲厚度已经增至40 毫米,全重28 吨;炮塔采用了装甲厚度为40 毫米的APX1型铸造炮塔,安装有1门SA34型47毫米短管加农炮以及1挺并列机枪。但就在“夏尔”B1型坦克刚刚投入生产时,面对纳粹德国不断增加的扩军压力,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紧急命令生产商对坦克装甲和发动机进行改进,全部改进工作完成后的型号才是我们熟悉的“夏尔”B1 bis型。“夏尔”B1 bis型坦克全重32 吨,拥有4 名车组乘员,6缸雷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已经超过220千瓦。炮塔采用了更先进的APX4型,其上装有一门SA35 L34型47 毫米高速加农炮,能够发射颇具威力的穿甲弹。

  到二战爆发时,该坦克已经装备了法军的4个预备队装甲师;在法国投降之前,法国共生产了403辆“夏尔”B1型坦克。其中,B1型34辆,B1 bis型369辆。

\
夏尔B1重型坦克结构剖视

  “夏尔”B1坦克采用了隔舱化设计,内部分为两个主要舱室,由一个防火隔板隔开。车组乘员(车长/ 炮手,驾驶员/ 炮手,主炮装填手和机电员)位于前部隔舱内,而引擎、油箱和传动装置则位于后部隔舱,这种设计提高了车体乘员的生存能力。车体装甲为焊接/铆接的轧制均质装甲,其正面最大装甲厚度为60 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也达到了55毫米。

  坦克的驾驶舱位于车体前左部,驾驶舱外壳也是整体铸造的(装甲厚度为48毫米),与车体其他部分采用铆接的方式连接。驾驶舱外壳部分是车体前部防护的一个弱点,但实际上这个位置几乎是不可能被击中的。驾驶员可通过安装在驾驶舱顶部的一个前视范围为180°的潜望镜来观察,也可以直接通过一个可调宽度范围为12 ~100 毫米的观察窗来观察。因为驾驶员兼任车体右侧75 毫米火炮的炮手,所以火炮瞄具位于驾驶员潜望镜下方。其两个物镜是双目棱镜,放大倍数为3.5 倍。这种L.710型瞄准镜还兼有火炮测距仪的功能,视界为11.15 °,瞄准镜内表尺分划可以满足1600米内精确射击的需要。

  “夏尔”B1 坦克的炮塔是整体铸造的,原型车采用APX1型炮塔,而“夏尔”B1 bis则采用APX4型炮塔,全重2.57吨,座圈直径1.022米。这种炮塔具有更好的装甲防护,炮塔四周的装甲厚度均为55毫米,只有顶部略薄。炮塔前部的装甲防护还得到了L/32式47毫米火炮防盾的加强。车长是唯一位于炮塔中的乘员,在实际作战中,车长的工作也是很繁重的:他除了要负责整车的指挥,还需要操作SA35 L/32 47毫米炮塔火炮进行实际战斗,一般来说,火炮的瞄准、发射和装弹都需要由车长独自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

  “夏尔”B1坦克的SA35 L/17型75毫米火炮配有两种炮弹:Mle1915型高爆榴弹和Mle1910型破甲弹。在1940年西线战役中,坦克上所配备的75毫米榴弹使用了较新型的RYG1921型引信,这种引信可以提供更好的人员杀伤效果;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引信太长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安装了这种长引信的炮弹无法放置在坦克内部的弹药架上。根据陆军的要求,设计人员临时在坦克前舱增加了6个较长的弹药架;也就是说,在实战中,只有6发75毫米榴弹的引信是安装好的。当这些炮弹用尽之后,火炮装填手还需要临时为榴弹安装引信,如此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短时丧失自卫能力。

  就法国陆军的具体要求和战斗目标来说,“夏尔”B1的设计是相当成功的,其火力与防护性能全面超越当时的德军坦克。作为一型“战斗坦克”,它可以通过铁路进行运输。为了伴随步兵作战,其最大时速只有28公里(B1 bis型);基于相同的考虑,其最大行程也仅为150 公里,不过这项指标实际上与德军的同类坦克相差无几。不过,坦克的耗油量比较大,尤其是在75 毫米火炮进行射击时,因为坦克需要转动整个车体去瞄准目标。一般来说,坦克在行驶6 小时之后,就需要补充油料。

  “索玛”S-35

\
索玛S-35中型坦克

  “索玛”(SOMUA)S-35中型坦克从1936年开始装备法军,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国投降,德国和意大利两国军队也使用过这种坦克。它是法国SOMUA(索玛)公司制造的,该公司是法国最早的坦克制造商之一,曾于1918年参与法国“雷诺”FT-17坦克的生产工作。该坦克从1936年开始成批生产,并装备部队,至1940年共生产约500辆,是法国在二战期间最好的坦克。法军的3个轻机械化师,各装备87辆S-35坦克;驻突尼斯的第6轻骑兵师也装备有50辆这种坦克;第4后备装甲师也装备有少量这种坦克。“索玛”坦克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较强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优于当时德军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但由于法军的战术拙劣,只用坦克实施一些单独的作战行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
索玛S-35中型坦克

  1940年法国被占领后,德军接受了全部法国坦克,并利用S-35坦克执行各种任务,有些还参加了对苏联的入侵,德军把这种坦克命名为35C739(f)坦克。并将其中一部分改装为装甲指挥车,另有少量的则转交给了意大利。S-35可以算是二战中法国最好的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铸钢炮塔的坦克。其弱点是车体连接不坚固,其次是车长负担过重。坦克仅3名乘员,车长既要指挥坦克,又要负责火炮和机枪的装弹,瞄准和射击,这样必定影响射击速度,以致不能发挥坦克应有的效能。

  战后法国第一型坦克 AMX-13

  1945年3月,在二战胜利即将到来之际,法国开始制订战后陆军的重建方针。在被德国坦克部队击败后,法国陆军十分重视坦克的研制与发展,决定研制3种装甲车辆组成其地面装甲部队:装备100毫米加农炮、全重超过50吨的重型坦克;13吨级,有较强火力可以进行空运的轻型坦克;同样可以进行空运的8轮4轴轮式装甲车。这三种车辆有各自不同的用途。

  1946年3月,法国被迫承认越南独立,而它扶植的亲法傀儡政府并不被越南人民接受,同年10月,越南各地爆发了反法起义,12月19日越南独立战争全面爆发。

  在这种形势下,法国迫切需要一种能空运的轻型坦克,来镇压主要装备轻武器的越南起义者。法国政府很快向国内多家公司发出了项目招标书,新型坦克标号为AMX-13。

\
AMX-13轻型坦克,摆式炮塔十分醒目

  作为法国战后第一型坦克,AMX-13设计独特,是现代坦克的特例。AMX-13的最大特征就是采用了摇动式炮塔,与传统坦克的一体式炮塔不同,摇动式炮塔分为上下两部分,在炮耳外结合。上半部分包括安装了自动装弹机的主炮、同轴机枪、火炮瞄准系统、车长(左)和炮手(右)座位、观察潜望镜,无线电台及供自动装弹机装填的主炮弹药库等。下半部分控制炮塔旋转,可由液压或者手动控制,旋转速度每秒30°,正面基部装甲为25毫米。炮塔下部左右两侧各有两个烟幕弹发射器,车内备弹12发。摇动式炮塔的优点在于同样重量下,可以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能省略复杂笨重的俯仰联动系统,安装自动装弹机也比较方便。其缺点也同样突出,炮塔上下结合部分的防护能力十分脆弱,只能用柔性材料连接,如果有弹片或子弹射入此处,火炮就会被卡死,无法进行俯仰运动。同时,火炮炮架重量较大,占用了装甲重量,使整车防护能力下降。AMX-13的另一个问题是在设计时过于强调空运,从而缩小了整车的尺寸,造成内部空间局促狭小,法军规定其车组成员身高不能高于1.73米,对于身材普遍高大的法国人来说的确比较尴尬。

  由于采用了自动装弹机,AMX-13取消了装弹手,炮塔内只有车长和炮手两人。射速达12发/分,远高于同时代的坦克,当旋转弹仓内的炮弹打完后,车长和炮手可以从座位边的弹药库中把备用炮弹装入旋转弹仓内,继续作战。

  AMX-13可以安装75毫米、90毫米、105毫米口径的三种火炮,根据口径不同,配用的炮塔也不同。FL10炮塔安装的是75毫米61倍口径的CN-75-50型火炮,可以发射动能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AMX-13的弹药基数为37发,包括2个旋转弹仓内的12发,炮塔内装有3发备用弹及1发待发弹,车内弹药库内另外还有21发备用炮弹。仅按照设计数据来看,CN-75-50炮的穿甲能力可以与苏军当时主战坦克对抗,但随着苏联新一代主战坦克防护性能的大幅提升,前者的攻击力显得较弱,尤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实战经验表明75毫米火炮的穿甲能力已经全面落伍。为了提高作战能力,FL10炮塔正面主炮基部各装有2发SS-11反坦克导弹,这是法国陆军的制式装备。后来,法国又研制了安装90毫米51倍口径CN-90-F3炮的FL13型炮塔,该炮同样可以发射破甲弹、榴弹和烟幕弹。CN-90-F3实际上取消了CN-75-50内的膛线,改装成了滑膛炮。该炮及所用的炮塔于1968年开始装备法国陆军。安装CN-105-57型105毫米44倍口径炮的FL12炮塔是1962年才开始装备法国陆军的。它配发的OCC61型炮弹重22.2公斤,弹头重10.9公斤,直角命中时穿甲能力可达400毫米。此外,该炮还可以发射L7系列的105毫米炮弹,弹药基数降到32发。

  AMX-13装有一挺7.5毫米M1931E型同轴机枪,备弹较多,炮塔内为1500发,车体内还有2100发备用弹。

  AMX-13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反传统的前置发动机设计,在这之前,坦克普遍采用发动机后置的布局,而AMX-13反其道而行,发动机设在车体前方(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战坦克也是采用发动机前置设计)。前置的发动机间接地成为了一道额外的装甲防护,从而提高了防护能力。该坦克的燃料携带量为480升,最大续航距离可达400公里,最大速度约为60公里/时。

  AMX-13体积小,重量轻,性能较为优异,总产量高达6000余辆,除了法国外,比利时、荷兰、瑞士、阿根廷、秘鲁等25个国家都有装备。AMX-13为了能够空运,相应牺牲了防护能力,装甲较薄,摇动式炮塔的结合部更是一个防护弱点。尽管出口到很多国家, AMX-13还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退出现役,主要原因是当时法国殖民地大都已经独立,再装备这样的轻型坦克已经失去了意义。不过由于装备数量较多,为了保持战斗力,法国对AMX-13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比如换装新的发动机和瞄准系统,所以目前仍有部分该坦克在一线部队使用。由于该坦克采用了前置发动机,使其可以很方便地改装成别的作战车辆,以它为基础,至少出现了20多种各式变型车。

  最轻的二代坦克 AMX-30

\
AMX-30坦克

  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决定联合研制一种30吨级的“欧洲标准坦克”,并共同提出了具体的战术技术要求。但是不久之后计划告吹,德国独立研制出了“豹”Ⅰ坦克,而法国则研制出了AMX-30坦克。

  AMX-30坦克在设计之初技术含量并不高,当时法军认为在使用核武器条件下,机动性和火力比装甲防护更为重要,坦克要减轻重量和提高速度以适应陆军的进攻。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AMX-30坦克具有较强的远程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而其装甲防护相对较弱。坦克总重只有32吨,后来增加到35吨,是第二代主战坦克中最轻的一型。

  AMX-30是由法国伊西莱穆利诺制造厂设计的,前两辆样车于1960年完成。1963年初,又生产出了7辆样车。在正式生产前,又制造出两辆预生产型坦克。1967年7月,AMX-30被法国陆军正式采用,用以替代美国提供的M47坦克。

  罗昂制造厂从1966年开始生产AMX-30。该厂先前一直在生产AMX-13坦克,为了更好地专注于AMX-30的生产任务,AMX-13的生产线被转移到了克勒索-卢瓦尔工业公司。1987年,塞浦路斯向法国订购了15辆AMX-30B2主战坦克和1辆AMX-30D装甲抢修车,于1988年交付。1989年底,塞浦路斯又向法国购买了30辆AMX-30B2主战坦克和1辆AMX-30D装甲抢修车。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法国、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等国均使用了AMX-30系列主战坦克。1993年底,法国陆军订购的最后一批AMX-30战斗工程车出厂之后,该系列车型的生产随之全部结束。1994年底,法国陆军订购了一批20辆GCT155毫米自行榴弹炮,AMX-30的底盘又恢复了生产。现在,法国陆军装备的AMX-30B2被“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全面取代。而多年来法国一直致力于推销其AMX-30主战坦克,但是出口成绩并不理想。

  AMX-30坦克的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从前至后分别是驾驶室、战斗室和发动机室。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左侧,其余3名成员位于炮塔内,车长和炮长在右,装填手在左。整套动力装置由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构、离合器等组成,一个3人小组可在45分钟内完成拆卸。发动机是雷诺制造厂生产的伊斯诺拜瑞依扎HS10水冷式发动机,能够使用柴油、汽油或者煤油。传动装置由自动离合器、变速箱、转向机构、制动器和侧减速器组成,制动器为液压式操纵,既能够用于行车制动,又可以用于停车制动。行动装置采用扭杆式悬挂装置,每侧有5个双橡胶轮缘负重轮,诱导轮在前,主动轮在后;5个托带轮用于支撑履带。每条履带重1580公斤,由83块履带板构成。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56倍口径CN-105-F1型105毫米线膛炮,其上没有安装炮口制退器和抽气装置,但是安装了镁合金热护套。该炮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空心装药破甲弹或法国产的磷烟幕弹和照明弹,以及德国“豹”Ⅰ和美国M60系列坦克上L7型系列火炮使用的标准105毫米弹药。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曾研制了一种105毫米贫铀弹,该弹在法国军中服役,但是没有获准外销。车内共携带47发105毫米弹药,19发置于炮塔内,28发存放在车体内驾驶员右侧。主炮的左侧安装有一门F2型(M693式)20毫米机关炮,可随主炮一起高低俯仰,也可以单独俯仰,用于对付飞行速度缓慢的飞行器,比如直升机。该炮可由车长操纵,也可由炮长操纵,车上总共携带有480发待发弹药,另有550发备用弹药。当AMX-30最初装备部队之时,在主炮左侧安装的是12.7毫米机枪(配600发弹药)。另外,辅助武器为一挺F1型7.62毫米机枪,共备弹2050发,最大有效射程700米。炮塔两侧各安装有2具烟幕弹发射器,在8秒钟内可施放一道遮蔽坦克的烟幕。

  为了面向出口,法国开发过一种简易型AMX-30。车上没有安装夜视装置和三防系统,炮塔上装有1挺外置式12.7毫米机枪,而法国陆军的AMX-30装备的是7.62毫米机枪;简易型采用的并列武器是7.62毫米机枪,而法国陆军装备的则是12.7毫米机枪或20毫米机关炮。

\
沙漠作战中的AMX-30

  为了适应沙漠战场的特殊情况,法国还研制了AMX-30S型坦克,相对原型的主要改进有:安装了防沙盾;降低了变速箱的传动比,使车速限制在60公里/时;采用了功率仅为478千瓦的发动机。沙特阿拉伯陆军就采购过AMX-30S坦克。

  AMX-30的主要改进型是AMX-30B2坦克,于1979年出现,改进包括采用了基于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的综合火控系统,安装了新型变速箱。法国陆军从1982年至1983年间订购了50辆,首批于1982年初交付法国陆军第503团。法国陆军一共接收了166辆全新的AMX-30B2主战坦克,493辆AMX-30被升级到AMX-30B2的标准。AMX-30B2的发动机是在原先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转速2600转/分时,其输出功率为514.5千瓦。AMX-30B2采用了新型扭杆悬挂装置,提高了越野机动性能,它还可安装一种连接器履带,与常规履带相比,行使时噪音低而且阻力小。为使AMX-30B2坦克能够发射新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车上安装了新的炮长瞄准镜,分别与新弹种的弹道相匹配,而且对炮塔和弹架也进行了改进以存放形状不同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法国陆军装备的AMX-30B2采用了更厚的火炮防盾,炮塔四周能够安装附加装甲,车上还可以安装装甲侧裙板。该车还可以安装法国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和LACROLX公司联合研制的CALIX装甲车防护系统,用以替代炮塔两侧安装的1排2具标准型电动烟幕弹发射器,可以发射各种不同类型的烟幕弹以应付各种战场威胁。如果需要,AMX-30B2还可以安装1个发动机废气热烟幕施放系统。除了法国陆军外,AMX-30B2的另一个用户是塞浦路斯。

  为出口而生 AMX-32与AMX-40

\
出口用的AMX-32

  AMX-32是在AMX-30B2基础上研制的一款出口型坦克,于1979年在法国萨托里举办的第七届武器展览会上首次展出。相比AMX-30,AMX-32在车重、外形轮廓尺寸、速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在火力、机动性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第一辆AMX-32坦克样车上装备的是与AMX-30相同的105毫米CN-105-F1火炮,第二辆样车上则安装了120毫米滑膛炮,不过在最后定型时还是采用了105毫米火炮,但是只要用户需要依然可以换装120毫米线膛炮,这种双炮配置也属于罕见。AMX-32配用带可燃药筒的尾翼稳定脱壳装甲弹,装有先进的“柯塔克”综合式电子火控系统,包括炮长激光测距瞄准具、微光电视、车长单独稳定周视潜望瞄准镜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使其攻击力得到极大提升。该坦克由于安装了由米耐尔瓦公司新研制的电液操纵传动装置、用方向盘转向的液压转向系统,采用新型履带,机动性能在第二代主战坦克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这是AMX系列主战坦克的共同特征,也是法国在战后对坦克设计思想矫枉过正的结果。战前,法国坦克过分重视防护而忽视了火力与机动性,结果被德国“闪电战”打了个措手不及,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其诺防线完全无用,惨痛的教训使法国在50年代设计坦克时将机动性摆到第一要位。这种思想也导致了AMX坦克机动性过于强悍而其他性能则不太突出,比如AMX-32最大时速达到65公里,最大行程达到520公里。车体前部装甲结构新颖,两侧增加了裙板,安装了新的三防装置,防护能力较好。不过客观来讲,在“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出现之前,AMX系列坦克的总体防护能力都不强。虽然后来法国大力推荐其产品,不过AMX-32一直没有受到国外用户的亲睐。

\
AMX-32的改进型,AMX-40

  4年后,在1983年的法国第九届萨托里陆军武器装备展览会上,以AMX-32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新型出口型主战坦克AMX-40高调亮相,当时法国方面声称:“AMX-40是可以满足90年代作战要求的最佳战车。”为何在短短4年后法国又开发一个新的型号主战坦克呢?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当时AMX-32坦克没有销路,法国急需一种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型坦克;二是法国工业部门在生产法国陆军下一代主战坦克之前需要有活可干;三是可以通过AMX-40的研制,为法国陆军下一代主战坦克提供实用、可靠的技术基础和部件,从而可以缩短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周期、减小技术风险和研制经费。

  第四次中东战争表明,坦克的防护性能对其战场生存能力影响非常大,而且也是影响坦克在战场上推进速度的主要因素。防护性能较强的坦克在战场上的推进速度要比机动性能好但防护性能较差的坦克要快,或许正是这一点,促使法国改变了战后对坦克防护性的态度,这在AMX-32上已经有所体现,在AMX-40上又有所突破:突出正面防护,采用复合装甲。AMX-40坦克的车体正面部分和炮塔正面部分均由新型间隙复合装甲制造,其正面弧形区域具有较高的防护能力,尤其是正面的间隙复合装甲可抵御所有步兵武器和口径为100毫米的坦克炮弹的射击;车体侧翼均装有裙板。为了提高车体侧面防破甲弹的能力,在行走机构上部外侧装有裙板。这种裙板不仅能提前引爆破甲弹,保护车体侧装甲,而且能防止尘土飞扬,维修行走机构部件时只需将裙板向上翻起;炮弹储存隔舱化。AMX-40携带炮弹37发,其中15发放在炮塔里,是常备弹药,其余22发储存在战斗室后部的装甲储弹箱里,防爆隔板能防止弹药爆炸时伤害乘员;核、生、化防护装置齐全,适合在核战、生物战和化学战条件下使用;两种烟幕装置。除西方国家惯用的抛射式烟幕弹外,还增加了一种装在发动机排气管内的热烟幕发生器。AMX-40上还装有火焰报警器及自动灭火设备,能够及时抑制可能发生的火灾,保护乘员安全。

  AMX-40的火力也略有提高,采用一门CN-120型120毫米滑膛炮,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该炮与AMX-32采用的105毫米坦克炮相比,口径增大,初速也提高了5%,达到了1600米/秒,能在北约规定的任意距离内击穿规定的靶板。坦克火力提升的同时,机动性也有较大提高。虽然AMX-40的战斗全重增至43吨,给机动性带来不利影响,然而它装备了新型大功率发动机和新型传动装置,行走机构也作了相应优化和修改,所以机动性能仍然有所提高。动力装置为一台布越德V-12型涡轮增压柴油机,额定功率809千瓦,单位功率高达18千瓦/吨,比AMX-32提高了34%。传动装置为ESM500型液压力机械式传动装置,传动性能较优越,可以在带负荷的情况下换挡。液压转向装置可以获得无级的转向半径,因此使该坦克的公路平均时速和越野时速分别达到了55公里和50公里。为了适应动力传动装置性能变化的需要,行走机构也作了相应修改:负重轮数目从AMX-32的5对增加到6对,加大了扭杆的扭转角。行走机构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坦克的机动性能,而且为火炮提供了一个更加平稳的射击平台。

  三大性能均衡的“勒克莱尔”

  说到“勒克莱尔”,首先要提到的是与其有着直接联系的EPC(法语的意思是“主要战斗车辆”,相当于主战坦克)计划,其报告书于1977年提出,相应的研制工作于1978年之后展开。首先着手的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当时EPC新型坦克设计方案已经比较具体,研究的设计方案有TC2 、TC3、AS12、AS31、AS40等。其中最保守的方案当属TC3,采用的是常规型炮塔上安装火炮的设计。TC2与TC3基本相同,炮塔结构相当紧凑,TC的意思就是表示常规炮塔。AS12以后的各种方案均采用了所谓的顶置炮塔形式,其中AS12和AS22虽然都采用顶置炮塔式,但是炮塔吊篮设置在车体内的火炮机构以下。后两种方案的不同之处就是弹药舱的位置,AS12的在炮塔左侧,AS22的在车体后部。AS31和AS40方案除了采用顶置炮塔形式以外,炮塔内还不设置乘员,所有的乘员均位于车体内,AS的意思就是表示背负式武器。

\
EPC计划的两种有无炮塔的设计案

  法国在1980年与联邦德国签署了共同研制主战坦克的协定。新型坦克被称为“拿破仑”,但是并没有摆脱几乎所有法国兵器共同研制计划所走过的命运,两年后,也就是1982年,计划正式破产。

  也就是在“拿破仑”计划遭到破产的1982年,EPC新型坦克计划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由单纯的可行性研究达到了融进具体设计的确定方案阶段。领导研制的是国防部总装备部地面武器装备局,具体的研制工作由当时的国营地面武器工业公司(GIAT)负责。新型坦克在1983年进入研制阶段,具体的设计被确定了下来,炮塔采用了常规型TC2型,但是炮塔内有2名成员,取消了装填手位置,采用了自动装弹机。第一辆原型车于1985年由伊西莱穆利诺工厂组装,于1986年首次公诸于世。就在此时,法国防部长宣布:法国陆军90年代主战坦克正式命名为AMX“勒克莱尔”,以纪念为解放巴黎做出贡献的菲利普勒克莱尔元帅。

  样车与后来的生产型“勒克莱尔”有明显差异,最大区别在于炮塔的形状,没有采用像生产型那样结构复杂的倾斜结构,而是采用了与“豹”2坦克相同的由垂直面构成的结构形式。

\
法国装甲制造技术的顶峰——勒克莱尔

  “勒克莱尔”生产型的战术技术指标在1986年中就已经基本确定,一共订购了6辆生产型试制样车。生产阶段从1988年开始,第1号生产型试制样车于1989年底完成。为法国陆军生产的第一辆车在1991年12月由地面武器工业集团完成,次年1月14日交付法国陆军。同时在1991年,“勒克莱尔”的出口型和装甲抢救车车型也很快被公布。

  “勒克莱尔”的生产型车在1992年又完成了3辆,在1993年完成了13辆,从此以后,以每年30~40辆的速度生产:1994年产量34辆,1995年38辆,1996年45辆,1997年44辆,1998年44辆……承担生产任务的是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圣沙蒙、酋尔、布鲁石、塔卢布和罗昂等兵工厂,其中炮塔由塔卢布完成,车体则由罗昂完成,罗昂厂还负责炮塔和车体的组装。

  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垮掉,地缘政治的深人与快速发展,使得西方装甲车辆数量在总体上减少。法国陆军最初计划装备“ 勒克莱尔”坦克数量是1400辆,到1992年减至650辆,后来到1996年减至406辆。同时在1993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订购了388辆热带型“勒克莱尔”坦克,最后一批已于2003年交付。

  “勒克莱尔”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武器系统,主要武器是一门120毫米滑膛炮,射程可达4000米以上,射速每分钟10发,设计精度十分可观,可发射德国和美国生产的弹药,火控系统由热成像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车、炮长稳定式瞄准镜组成。火控系统及各种传感器与数据总线直接相连,组成一个整体,由多个数字式计算机控制,采用自动装弹机,使坦克能在行进间高速射击。

\
勒克莱尔炮塔内的火控系统布局

  “勒克莱尔”的另一出众之处在于其强大的数字化“战场管理系统”。车内主要部件和设备均采用数字集成化电子元件,车内装有30余台微处理机,所有数据通过交互式显示面板和声音信号提供给每个乘员,每个乘员可实时访问坦克各子系统。发动机、变速箱、自动装弹机、车长/炮长瞄准镜、驾驶员控制面板、通信系统、三防装置都有独立的微处理机控制。战场管理系统可从外部获取威胁的变化情况、地形障碍特点、友军位置、后勤供应地点等情报,还可以为其它车辆或指挥机关提供该车位置坐标、车上各系统的运行状态、弹药油料情况、侦获的敌军位置和规模等信息。

  机动性好是法国战后坦克的传统特点。“勒克莱尔”坦克采用的超高增压柴油机,功率为1103千瓦,并配备自动传动装置,最大公路行驶速度71公里/时,越野速度50公里/时,最大公路行程550公里,0~32公里/时的加速时间只需5.5秒,快速刹车和转向能力同样近乎完美。

  该车的防护水平是法国坦克发展历史上的一次突破。“勒克莱尔”采用模块化和多层钢装甲板与陶瓷材料的复合装甲技术设计的组合式装甲块,以螺栓连接方式固定在基本装甲框架上,组成装甲防护体系。既能对付动能弹,又能防化学能弹;既便于更换被毁装甲块,提高战场抢修能力,又可根据任务和威胁方向的需要变化,调整装甲防护布局,也便于将来采用新的装甲研究成果。再加上采用了降低热辐射特征信号的技术、激光报警装置、能发射诱饵弹的干扰系统、三防装置和灭火抑爆系统等,使“勒克莱尔”的综合防护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勒克莱尔”在机动、火力、防护能力、指挥与控制、通信、可维修性等方面都采用了最有效的技术,并且组成了一种强大的数字化系统,尤其面对现在和未来发挥作战优势的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勒克莱尔”虽然性能超群,也有必要不断提高完善,以适应法军未来25年内对主战坦克的需求。为此,法军计划分阶段进行改进。第一阶段从2006年开始,完成战场敌友识别系统、换装新式热成像仪,以及辅助防护系统研究;2008年强化装甲,提高火控系统跟踪目标与指挥控制能力。第二阶段提高性能计划预计2015年实施,项目从炮塔顶部探身包括机动性、杀伤性、生存性、通信、指挥与控制和保障等。在杀伤性方面将采用“波利尼格”炮射导弹进行视距外攻击,并可配用140毫米滑膛炮,并重新设计自动装弹机。动能穿甲弹可击穿1000米外约1000毫米厚的垂直均质轧钢装甲板。在2005年的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法国展出了一个缩尺比例的坦克模型,它便是被一些国际坦克专家评价为“世界上第一种信息化战场坦克”的“勒克莱尔”2015坦克模型。当世界其他国家新一代主战坦克还在论证阶段的时候,“勒克莱尔”2015坦克以适应未来战场需要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形象亮相世界,世界主战坦克发展史的崭新一页正在打开。

  结语

  如今,冷战的阴云早已烟消云散,新世纪以来的多次局部战争,都显示了坦克这种主战装备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才能满足新型战争的需要。虽然高速互联网概念指引下的网络中心战为未来战争指出了一个方向,而且法国人也在这个领域投入了相当的研究力量,但是,在各种新型精确制导武器的威胁下,厚甲重炮的主战坦克已经显露出疲态。显然,只有改变现有已经存在了近百年的坦克发展思路,跳出不断增加装甲厚度和火炮口径的怪圈,坦克才能重新绽放灿烂的未来。由于法国国力所限,再加上西欧经济的低迷,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日子里,孤独的“勒克莱尔”还将是法国装甲力量的中坚,法兰西坦克的发展,将再一次踏上等待追随先行者的道路,正如坦克刚出现的时候一样。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