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在哈尔滨地区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

 wwwww08 2012-03-19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在哈尔滨地区

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

 

何志鸿 张玉华 刘丽

中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纸谷元一

日本国北海道立十胜农业试验场

 

栽培大豆分为无限、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三种类型。历来中国黑龙江省以栽培无限类型为主,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继育成、推广了一批亚有限类型的品种,并且亚有限品种已经成为了一些地区的主导品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的增产潜力、生态适应性、产量稳定性如何,这是品种选育、推广和应用单位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本项研究即针对这一问题,对不同结荚习性类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进行分析比较,供品种改良以及品种选用时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988年在哈尔滨选用近期推广的品种或试验品系以及有代表性的品种17个(表1),其中无限和亚有限结荚习性类型各7个、有限类型3个,以前两种类型的14个品种(品系)为主,后3个有限类型为从吉林、辽宁引入的晚熟品种,只作为参考。试验采取4行区、行长7m、小区面积19.6m2,无重复,每品种(系)随机取样10株,调查有关性状。调查时以子叶痕上部为第一节,依次往上计算节序。

1 供试品种

无限结荚习性类型

亚有限结荚习性类型

有限结荚习性类型

绥农4

合丰25

514

绥农5

合交7710

辽农2

绥农6

黑农31

辽农9

黑农11

黑农32

 

黑农26

黑农34

 

牡辐81

76-3

 

合丰29

嫩丰12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结荚习性类型品种农艺性状的差异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无限和亚有限类型的大豆品种在一些农艺性状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一些性状无明显的差别(表2)。从总的趋势上看,无限结荚习性大豆植株高大、主茎节数多、分枝较多、每株荚数也较多、粒较大、单株产量也略高于亚有限类型,但无限类型分枝上结的荚占相当的比例,因此,尽管单株荚数高于亚有限类型,但主茎荚数却不如亚有限类型多,主茎着荚率明显地低于亚有限类型。无限结荚习性类型品种不如亚有限品种抗倒伏,每荚粒数也较少;亚有限类型大豆植株较矮壮,不易倒伏,节数、荚数少于无限类型,因此单株产量低于无限类型,这种类型大豆分枝少、靠主茎增产。两种类型品种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粒茎比相同、结荚部位无差别。

2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品种类型

(结荚习性)

株高

cm

结荚部位

cm

主茎节数

(节)

分枝数

(个)

总荚数

/

主茎荚率

%

每荚粒数

/

全株重

g/

子实重

g/

粒茎比

百粒重

g

倒伏

程度

无限

98.1

17.9

18.5

1.0

34.9

87.7

4.47

26.5

12.9

0.95

12.1

1.4

亚有限

85.1

17.9

17.6

0.4

33.0

95.4

2.55

24.8

12.1

0.95

16.9

1.1

有限

81.0

25.5

19.3

2.7

45.4

70.3

2.21

42.9

14.5

0.54

18.5

2.2

有限结荚习性类型品种植株更矮,但抗倒伏性并不强,结荚部位偏高,每株荚数最多。但每荚粒数最少,单株重量和单株粒重最高,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成熟,粒茎比极低。

2、  不同结荚类型大豆着荚状况及分枝发生部位分析

在哈尔滨地区,不同结荚习性类型大豆荚的分布有很大的不同,无限类型从下数第四节开始着荚,亚有限和有效类型从下数第五节开始着荚。植株下部有荚部位的5个节着荚占全株着荚数的比例无限型为11.12%,亚有限型为9.645,有限型为4.66%,依次减少,而植株上部有荚部位的5个节着荚占全株荚数的比例则完全相反,无限型为31.29%,不足全株的三分之一,亚有限型占53.33%,有限型占56.58%,都超过了全株荚数的一半。从整体分布来看,无限型品种荚集中在植株中部,然后是植株上部,植株下部的荚也占相当的比例;亚有限和有限类型的结荚则集中在植株上部,其次是中部,下部荚最少,尤其是有限类型,下部8个节所结的荚还不足全株荚数的5%(表3)。

3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每节着荚占总荚数百分比(%

品种

类型

下一到

下八节

 

上一至

上五节

 

无限

0.06

0.19

0.90

2.70

7.23

7.99

 7.80

 7.23

5.41

 3.46

11.12

31.89

亚有限

0.00

0.10

0.68

2.55

6.31

8.50

 8.86

 7.77

7.82

20.39

 9.64

53.33

有限

0.00

0.10

0.62

2.07

1.87

8.50

12.64

10.36

8.19

16.89

 4.66

56.58

从表4可见,无限和亚有限类型品种不仅分枝数不同,而且分枝的发布也不同。亚有限类型品种的分枝都发生在下数第三节,无限类型品种的分枝从下数第三节至第九节都有发生,但以第三、四两节为主,共占44.2%(表4)。

4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分枝状况

结荚习性

分枝数

(个/株)

从下向上数各节位分枝占总分枝数的百分比(%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无限

1.0

0.0

 26.9

17.3

0.0

13.5

15.4

25.0

1.9

亚有限

0.4

0.0

100.0

0.0

0.0

0.0

0.0

0.0

0.0

讨论

        1、尽管本研究中在哈尔滨地区无限结荚习性类型品种单株子实产量高于亚有限类型,但差异并不显著(t=0.5529t0.05=2.197),所以,尽管这两种类型的品种在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等形态性状有显著的差异,但生产潜力并没有不同。从平均数值上看,似乎亚有限类型抗倒伏性好一些,但经过t检验仍不显著(t=0.6941<2.179(t0.05))。虽然不能排除亚有限类型茎秆强壮一些,因而不能断然排除给人们以抗倒伏性能好一些的印象,但就选育出抗倒伏品种的潜力和事实而言,二者并无天壤之别。不过,亚有限类型每节荚数比无限型略多(无限型为1.7/节,亚有限类型为1.8/节),而且,亚有限类型节间长度短于无限类型(无限类型为5.3cm,亚有限类型为4.8cm),所以,从外表上给人们的印象是荚多、荚密、秆强,因而增产潜力大。然而,通过对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粒茎比、单株产量等重要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对比看出,二者并无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品种选育和推广构成中,对于这两种类型要兼顾。

至于有限类型,由于黑龙江省这种结荚习性类型的大豆品种不多,所用的试验材料为吉林、辽宁二省引入,因光温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结果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强,只可作为参考。

2、无限类型品种有一定的分枝,虽然现行的耕作制度不是靠“豆打旁秸”来提升产量,然而,合理的群体结构可以起到分枝在增加产量中所起不到的作用,但在植株分布不均匀之时,有一定的分枝,可以起到一定的自身补偿效果,所以,无论是无限或者亚有限类型,虽然不必育成分枝过多的品种,但育成品种还是有一定的分枝潜力较好。

3、有限和亚有限类型一半以上的荚集中在植株上部的五个节,其中最顶端的一节上的荚占全株荚数的五分之一,这一节的荚能否保住,对于产量的影响极大,无限结荚习性类型的品种,植株上中下三个部位所结的荚为32:57:11,分布较为均匀,下部不过于空虚,而且由于主茎是“无限”生长习性,当条件好时,上部结荚可以多一些,条件差时,上部结荚可以少一些,自身调节能力强一些,因此,无限类型的适应范围应当更广泛一些,而亚有限类型则应当种在水肥条件好一点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王金陵主编,1981,大豆,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2、  孟庆喜等,1981,不同生态条件对大豆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东北农学院学报,第4期。

3、  尹田夫,1982,哈尔滨地区无限结荚习性大豆理性冠层模式的探讨,大豆科学,Vol.1(2):169-17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