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DS-PAGE

 重新出发2022 2012-03-19

SDS-PAGE电泳

简介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作用:用于分离蛋白质和寡糖核苷酸。 
  SDS-PAGE电泳(材料整理) - 浅浅 - 春暖花开

  


作用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它有两种形式:(1)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在电泳的过程中,蛋白质能够保持完整状态,并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蛋白质的形状及其所附带的电荷量而逐渐呈梯度分开。 
  而SDS-PAGE仅根据蛋白质亚基分子量的不同就可以分开蛋白质。该技术最初由shapiro于1967年建立,他们发现在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可以忽略电荷因素)。 
作用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能使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缩胶选TRIS/HCL缓冲液,电极液选TRIS/甘氨酸。电泳开始后,HCL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速移动,形成以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此鉴定方法中,蛋白质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分子形状无关。 
补充信息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为PAG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电泳(材料整理) - 浅浅 - 春暖花开


,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6.7的Tris-HC1。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1。电极缓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 
过程
  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时,它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以及分子的大小 和形状等因素。如果加入一种试剂使电荷因素消除,那电泳迁移率就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就可以用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1967年,Shapiro等发现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具有这种作用。当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足够量SDS和巯基乙醇,SDS可使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由于十二烷基硫酸根带负电,使各种蛋白 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它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的电荷量, 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SDS与蛋白质结合后,还可引起构象改 变,蛋白质—SDS复合物形成近似“雪茄烟”形的长椭圆棒,不同蛋白质的SDS复合物的短轴长度都一样,约为18A,这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 再受蛋白质原的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由于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单位长度上带有相等的电荷,所以它们以相等的迁移速度从浓缩胶进入分离胶,进入分离胶后,由于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筛作用,小分子的蛋白质可以容易的通过凝胶孔径,阻力小,迁移速度快;大分子蛋白质则受到较大的阻力而被滞后,这样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就会根据其各自分子量的大小而被分离。因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常应用于提纯过程中纯度的检测,纯化的蛋白质通常在SDS电泳上应只有一条带,但如果蛋白质是由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它在电泳中可能会形成分别对应于各个亚基的几条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一般只需要不到微克量级的蛋白质,而且通过电泳还可以同时得到关于分子量的情况,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未知蛋白及设计提纯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问题及分析
  1. 配胶缓冲液系统对电泳的影响? 
  在SDS-PAGE不连续电泳中,制胶缓冲液使用的是Tris-HCL缓冲系统,浓缩胶是pH6.7,分离胶pH8.9;而电泳缓冲液使用的Tris-甘氨酸缓冲系统。在浓缩胶中,其pH环境呈弱酸性,因此甘氨酸解离很少,其在电场的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CL离子却很高,两者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就介于二者之间泳动。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便形成了较高的电压剃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当样品进入分离胶后,由于胶中pH的增加,呈碱性,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接紧随氯离子之后,同时由于分离胶孔径的缩小,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分子根据其固有的带电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所以,pH对整个反应体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实验中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仍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应首要考虑该因素。 
  2. 样品如何处理? 
  根据样品分离目的不同,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还原SDS处理、非还原SDS处理、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 
  1)还原SDS处理:在上样buffer中加入SDS和DTT(或Beta巯基乙醇)后,蛋白质构象被解离,电荷被中和,形成SDS与蛋白相结合的分子,在电泳中,只根据分子量来分离。一般电泳均按这种方式处理,样品稀释适当浓度,加入上样Buffer,离心,沸水煮5min,再离心加样。 
  2)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碘乙酸胺的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的并经久牢固的保护SH基团,得到较窄的谱带;另碘乙酸胺可捕集过量的DTT,而防止银染时的纹理现象。100ul样品缓冲液中10ul 20%的碘乙酸胺,并在室温保温30min。 
  3)非还原SDS处理:生理体液、血清、尿素等样品,一般只用1%SDS沸水中煮3min,未加还原剂,因而蛋白折叠未被破坏,不可作为测定分子量来使用。 
  3. SDS-PAGE电泳凝胶中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聚丙烯酰胺的作用:丙烯酰胺与为蛋白质电泳提供载体,其凝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泳成功与否,与促凝剂及环境密切相关; 
  制胶缓冲液:浓缩胶选择pH6.7,分离胶选择pH8.9,选择tris-HCL系统,TEMED与AP:AP提供自由基,TEMED是催化剂,催化自由基引起的聚合反应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阳离子去污剂,作用有四:去蛋白质电荷、解离蛋白质之间的氢键、取消蛋白分子内的疏水作用、去多肽折叠。 
  4. 提高SDS-PAGE电泳分辨率的途径? 
  聚丙烯酰胺的充分聚合,可提高凝胶的分辨率。建议做法:待凝胶在室温凝固后,可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使用。忌即配即用或4度冰箱放置,前者易导致凝固不充分,后者可导致SDS结晶。一般凝胶可在室温下保存4天,SDS可水解聚丙烯酰胺。 
  一般常用的有氨基黑、考马斯亮蓝、银染色三种染料,不同染料又各自不同的染色方法,具体可参照郭尧君编著的《蛋白质电泳技术手册》P82-103。 
  5.“ 微笑”(两边翘起中间凹下)形带原因? 
  主要是由于凝胶的中间部分凝固不均匀所致,多出现于较厚的凝胶中。 
  处理办法:待其充分凝固再作后续实验。 
  6. “皱眉”(两边向下中间鼓起)形带原因? 
  主要出现在蛋白质垂直电泳槽中,一般是两板之间的底部间隙气泡未排除干净。 
  处理办法:可在两板间加入适量缓冲液,以排除气泡。 
  7. 为什么带出现拖尾现象? 
  主要是样品融解效果不佳或分离胶浓度过大引起的。 
  处理办法:加样前离心;选择适当的样品缓冲液,加适量样品促溶剂;电泳缓冲液时间过长,重新配制;降低凝胶浓度。 
  8. 为什么带出现纹理现象? 
  主要是样品不溶性颗粒引起的。 
  处理办法:加样前离心;加适量样品促溶剂。 
  9. 什么是“鬼带”,如何处理? 
  “鬼带”就是在跑大分子构象复杂的蛋白质分子时,常会出现在泳道顶端(有时在浓缩胶中)的一些大分子未知条带或加样孔底部有沉淀,主要由于还原剂在加热的过程中被氧化而失去活性,致使原来被解离的蛋白质分子重新折叠结合和亚基重新缔合,聚合成大分子,其分子量要比目标条带大,有时不能进入分离胶。但它却于目标条带有相同的免疫学活性,在WB反应中可见其能与目标条带对应的抗体作用。 
  处理办法:在加热煮沸后,再添加适量的DTT或Beta巯基乙醇,以补充不足的还原剂;或可加适量EDTA来阻止还原剂的氧化。 
  10. 为什么溴酚蓝不能起到指示作用? 
  我们在实验中常会遇到溴酚蓝已跑出板底,但蛋白质却还未跑下来的现象。主要与缓冲液和分离胶的浓度有关。 
  处理办法:更换正确pH值的Buffer;降低分离胶的浓度。 
  11. 为什么电泳的条带很粗? 
  电泳中条带很粗是常见的事,主要是未浓缩好的原因。 
  处理办法:适当增加浓缩胶的长度;保证浓缩胶贮液的pH正确(6.7);适当降低电压; 
  12. 为什么电泳电压很高而电流却很低呢? 
  这种现象一般初学者易出现。比如电压50v以上,可电流却在5mA以下。主要是由于电泳槽没有正确装配,电流未形成通路。包括:a.内外槽装反;b.外槽液过少;c.电泳槽底部的绝缘体未去掉(比如倒胶用的橡胶皮)。 
  处理办法:电泳槽正确装配即可。 
  13. 浓缩胶与分离胶断裂、板间有气泡对电泳有影响吗? 
  这主要出现在初学者中,一般对电泳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前者主要原因是拔梳子用力不均匀或过猛所致;后者是由于在解除制胶的夹子后,板未压紧而致空气进入引起的。 
  14. 凝胶时间不对,或慢或快,怎么回事? 
  通常胶在30MIN-1H内凝。如果凝的太慢,可能是TEMED,APS剂量不够或者失效。APS应该现配现用,TEMED不稳定,易被氧化成黄色。 如果凝的太快,可能是APS和TEMED用量过多,此时胶太硬易裂,电泳时易烧胶。 
  15. 电泳时间比正常要长? 
  可能由于凝胶缓冲系统和电级缓冲系统地PH选择错误,即缓冲系统地PH和被分离物质的等电点差别太小,或缓冲系统的离子强度太高。

     SDS-PAGE电泳跑不出条带 
现在在做SDS-PAGE电泳,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染色后就能看到条带吗?如果看不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补充: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电泳快结束的时候,蛋白的条带会变黄,连缓冲液也会有黄色的杂质。而且,再脱完色后,在胶的底部会有近1cm的白色带,这是为什么?

染色后,当然还需要脱色液(有乙醇、醋酸)脱色,不脱色的话全是蓝色,不能区分条带。脱色后,条带才能显示出来。  在跑SDS-PAGE时,需要点Marker,正常情况在染色、脱色后能至少看到Marker的条带。如果Marker都没有,那就是电泳问题了
[求助]关于SDS-PAGE电泳的问题。
请问各位老师:多聚体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在跑SDS-PAGE电泳时会不会,因为变性时解开二硫键,而跑出的是单体?
 
你跑免疫球蛋白分子SDS-PAGE电泳前,样品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一般是用上样缓冲液稀释样品后,然后加1微升溴酚蓝,在沸水中煮3-5分钟,高速离心甩一下,用上清上样,跑出来的结果是两条带,一条重链带一条轻链带,从而判断提纯免疫球蛋白的纯度。如果是这样处理样品,蛋白统统变性为线形构象,应该不会出现单体。
 
我获得的SIgA是二聚体形式,分子量在300KD附近,而跑SDS结果主要在150KD处的条带。
好像是上样缓冲液的关系,应该选择非还原电泳。
有论坛上的朋友这样解释:
“sds一般不会破环二硫键,SDS主要破坏蛋白质分子间的共价键,使蛋白质变性而改变原有的构象,但在SDS-PAGE上样Buffer中还有DTT或Beta巯基乙醇,这两种物质可以解离二硫键,破坏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当强还原剂巯基乙醇存在时,将蛋白质中的次级键打开,从而保证蛋白质与SDS形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所带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形成类似于”雪茄烟“的长椭圆棒,不同蛋白质所形成的SDS复合物短轴长度是恒定的,而长轴的长度则与蛋白质相对分子量成正比,这样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的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此外加热的作用就是加速蛋白变性,根据蛋白分子的大小,煮沸时间可适当变化,一般不低于5min,对于大分子量蛋白,比如IgM,有220kd,可适当延长时间,因此可以认为在跑电泳时,实际是单体和多聚体同时存在的,样品处理时,单体又可以聚合成多聚体,导致单体太少显示不出。如果这样可以在样品中加入固定剂,固定蛋白,是单体就永远处于单体形式, 而多聚体就永远是多聚体形式,不会再解离或聚合。”
SDS当然不会破坏二硫键,它的作用只是使上样蛋白忽略了各自所带电量的差异,使其只按分子量的大小分开条带,但经过煮沸变性后二硫键就会打
开。
论坛里的这位朋友说的话自相矛盾,他开始说在SDS-PAGE上样Buffer中还有DTT或Beta巯基乙醇,这两种物质可以解离二硫键,后来又说是以单体或者多聚体存在,既然二硫键都打开了,还存在什么单体和多聚体,只能存在抗体的重链和轻链了,也许是这位仁兄不太明白抗体中单体和多聚体的定义吧。
如图所示,重链和轻链之间也是由二硫键连接,如果所有二硫键都打不开,那么跑IgG(举例)就只能得到一条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二硫键打开得到两条带,事实正是如此。望你再想再讨论 
后来我又跑了个非还原PAGE,重新配上样缓冲液,不含DTT或Beta巯基乙醇。可以跑出多聚体了。
自己在这方面知识很欠缺,谢谢各位老师知道呵
 
加还原buffer是将蛋白中的二聚体或多聚体中的二硫键打开成单体,从而鉴定某种蛋白的纯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