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萤火虫停在了蜗牛的旁边,蜗牛缩回了蜗壳,萤火虫仍在边上等着,因为蜗牛已经被萤火虫打了一针,萤火虫把蜗壳的出口拨弄成一个碗,这时候蜗壳的确是萤火虫的饭碗了,蜗牛整个的都变成了液体,萤火中吸食着这些液体,美食了一顿。昆虫吃肉食不仅仅是萤火虫,很多昆虫都有这个功能,蜘蛛也是这样,它把猎物粘在网上后就会用蜘蛛丝捆住猎物,在美食前注入一点吐出的液体,不一会被猎物就会变成液体,蜘蛛吸食着液体,吃得干干净净。毒蛇在捕食中喷出去的毒液也会使被猎物在一定的时间内中毒晕倒、巨蜥咬过一口的被猎物,走不了多远也会晕倒、死亡。昆虫、动物的分泌物就是它们各自的绝门武器,它们独特的蛋白质被注入到猎物的体内恰恰变成了分解被猎物的酵素,也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化解蛋白质的酶。
我们不必惊叹昆虫和动物的这种功能,能够由最原始的变形细菌不断地遗传变异组合成最为高级的流动细菌群体就是人类,我们人类具备有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化工厂,这就是我们的肝脏、胰脏!肝脏可自动根据食入的生物碱转化成生物酶向胆囊分泌胆汁,胆汁通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胰脏的腺泡每天制造约1200—1500c.c.的胰液,经由胰管送至十二指肠,胰液包括可分解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的酵素如胰淀粉酶、脂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胰核酸酶,以及可中和胃酸的微碱性的碳酸氢钠。
两支强有力的消化液进入我们的肠道使肠道内的被食入的美食化成流体状态,肠道壁就吮吸这些流体构成了我们的体液,静脉丛再筛选这些体液能顺利的通过静脉分支管的就变成了血液,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就是这样被分配到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中。体液中有不合格的细菌就会发生战争,就产生了静脉丛曲张,也就是炎症。人类为了区分对不同部位的炎症用了不同的名称,如咽喉炎、痔疮、中风、肌瘤、脉管炎、疱疹等等。
肝脏含有糖原储集功能,它刺激葡萄糖产生而提升了血糖,我们常处于低血糖状态就要考虑是否肝及肝功能有故障。胰脏分泌的胰岛素则刺激了细胞吸收葡萄糖而降低了血糖。胰脏是同时具有内分泌与外分泌的器官,胰脏的内分泌部份指的主要是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使细胞能够利用体液中的葡萄糖的重要激素,当吃饱饭后,血中的血糖会升高,此时胰岛素就会被释放到体液中,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利用,降低血糖。胰岛素不足会导致糖尿病。人类的糖代谢在肝、胰的一升一降中巧妙的运行。
人类在肝、胰消化功能方面的不断进步、认知历程:
1642年怀森格(Wirsung,J.G)首先发现胰腺管;1654年格利森记述肝纤维囊(copsule of the liver);1664年格拉夫研究胰液的消化作用;1836年布赖特(Bright,R.)记述肝脏急性黄色萎缩;1846年伯尔纳发现胰液的消化功能;1848年伯尔纳发现肝的糖原形成功能;1874年库恩(Kuhne,W.)发现胰蛋白酶;1922年班丁(Banting,Sir,F.G.)与麦克劳德(Macleod,J.J.R.)发现胰岛素;1975巴林杰(Ballinger,W.F.)成功地把纯胰岛移植于实验动物;1964年斯塔齐尔(Starzl)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1976年布卢姆伯格(Blumberg,B.S.)发现乙型肝炎病毒;1977年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室用基因工程法合成胰岛素及人脑激素;197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个科学家小组创造了一种能产生人体胰岛素的细菌品系。
法国人克劳德·伯尔纳(Claude Bernard)生于1813年,1878年2月逝世,享年64岁。伯尔纳是法国的伟大生理学家,1865年他发表了概括他一生业绩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这一不朽名著被人类堪称“医学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法国为他举行了国葬,这是法国国家第一次给予科学家的殊荣。
伯尔纳第一个发现胰液是作用于脂肪、糖和蛋白质三类主要营养物质的重要消化液。184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食草动物兔子反常地排出只有食肉动物才有的酸性而清澈的尿液,通过解剖观察肉类在兔子胃中的消化方式,他天才地推测胰液与脂肪的消化有关。这在胰腺被视作“腹部的唾液腺”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后来通过实验,他证明了胰液既能消化糖类,又能将中性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并于1849年发表了题为“关于胰液的消化作用”的论文。
在研究胰液的功能时,伯尔纳还对狗进行了抑制胰腺的实验,他发现实验动物产生了严重消瘦、食欲亢进等症状,最终死于全身衰竭。他的这个发现为后人确定糖尿病开辟了明确的道路,德国的冯·梅林( Joseph von Mering, 1856—1908年)和俄国的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 1858—1931年)于1889年通过实验摘除胰脏而证实了糖尿病。伯尔纳还还发现胎儿临近出生时,胰腺才具有消化中性脂肪的作用。正是在这一启示下,加拿大医生班廷(Frederick Grant Benting, 1891—1941年)才极力从胚胎小牛或小羊的胰腺中去提取胰岛素,这也为班廷最终成功发现胰岛素奠定了基础。
1848年克劳德·伯尔纳又发现肝的糖原形成功能并从事对肝脏糖原生成功能的研究。伯尔纳的发现揭示了人体肝脏对糖代谢的调控的秘密。
1848年,伯尔纳从断食几天后完全食肉的狗的肝脏中提取出糖。1849年,他将经过同样处理的狗进行解剖,证实了肝脏把糖合成糖原储存在细胞内。这一发现突破了当时流行的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糖的定论。同时,伯尔纳还发现损伤动物第四脑室底部可出现血糖升高和糖尿,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的一个著名手术“人工糖尿病”。这一实验表明哺乳动物体内糖的产生受神经系统调控。1850年,他发表了题为“人与动物肝脏的新功能”的著名论文,这一论文得到很高的评价,并荣获科学院实验生理学奖。1857年,他又成功分离提纯了糖原,这对新陈代谢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我记得2006年曾看了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一个关于治愈先天性“糖原储积症”患者的纪录片,患者是两个孩童,都是腹部很大,四肢瘦小,典型的营养不良。在全国各大医院诊断,后来找到了病因,属于先天性糖原储积症,就是肝脏的糖原储积功能失效导致肝大肚子大,滑稽的是最后找到的治疗方法是早晨空腹饮用冷开水调化生的玉米粉(在市场销售的烹调调料粉,也称生粉或芡粉),而更为滑稽的是这个方法是来自美国的医学杂志!
我很留意地看了2007年10月24日中央2台的“健康之路_应对脂肪肝全攻略(下)”医生们在节目中没有再提肝脏是造血的,而把肝脏解释成人体的化工厂令我有些舒心,因为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肝是造血的(又说是肝藏血),这说明有部分的中医生也在走出传统的封建中医理论,脚踏实地的用解剖医学原理去认证肝胆的功能。
至于胰脏的功能,传统中医系统理论是空缺,什么“脾胃运化”这些都是模糊概念,甚至还用脾气大小来解释脾的健康与否,错之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