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出季:戏剧市场的“催化剂”

 骑马下海的人 2012-03-19

演出季:戏剧市场的“催化剂”
演出季:戏剧市场的“催化剂”
充满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各类演出季,已经成为话剧新人的成长舞台。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年一度的“国话之春”演出季又已开锣,这个绵延4个月的大型演出时段,将是对国家话剧院创作、营销实力的一次集中检验。当下,演出季已成为院团推广的一种必要手段,而政府搭建的若干平台则是一个成功的“推人”平台,也在为北京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出好戏、好选手。

院团

产业链能量“激活器”

“演出季对经营机制转换是强大的推动力,是对一个院团先期策划、同期运营、市场启动、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但这只是手段,借这个平台可以直面市场。”国家话剧院院长周志强对记者表示。

“中芭演出季”、北京人艺经典演出季”、“东方歌舞团北京国际舞蹈季”、“李伯男戏剧周”……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院团,用“演出季”来打包呈现自己的剧目,甚至激活院团的创作活力,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的做法。

国家京剧院今年的“新春演出季”早于元旦期间启动,当时恰逢京剧“申遗”成功,国家京剧院集中推出了“十大传统经典剧目展演”、“京剧流派班教学成果展演”、“全国京剧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以及“纪念奚啸伯诞辰100周年”等重头演出,借力京剧这个世界级“非遗”的魅力,对戏剧院团着实风光一把。

而市场化操作最成功的国话演出季,周志强已经俨然把它当成全面激活院团能量的“催化剂”。今年他们的“国话之春”将从3月中旬持续到7月,在“国家话剧院2011新现实主义年”这一醒目主题下,参演剧目都带着同样的文化特征。共有12部新创及复排剧目呈现。而紧接着,他们又将推出自己的“国话之秋”戏剧季。

如此高密度的“打包式”呈现对于院团的生产和运营来说都是一次全面考验,为配合演出季的品牌推广,国话配套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去年的核心方针就是树立制作人中心制。作为一个国有戏剧院团,他们需要到活跃的市场中去寻找养分。

“目前我们旗下拥有的制作人已经有十多位。”周志强介绍道,去年他们推出的“青年戏剧人PK营”活动,就是旨在从社会上寻找优秀的制作人、导演班底,由国话提供资源、装备和部分制作资金,供其运作,其中多部话剧也将进入此次“国话之春”演出季,和王晓鹰、孟京辉等老剧人同台PK。一些社会上广受欢迎的话剧如《向上走向下走》的制作人李佳欧等,都成为国话的麾下猛将。

确立制作人中心制,对国话来说意味着直面市场的决心。“这是院团改革的必由之路和根本做法,是国际通行的艺术生产管理方式。”周志强说,他们甚至希望能从中挖掘出几个明星制作人。在国话出台的《制作人管理制度》中,明确了制作人是院长艺术经营管理权分解和细化的基本执行单元的概念,强化了制作人在艺术生产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对制作人进行“财务统管,分账负责”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制作人担当其承担项目的“管家婆”。

同时,为了支持演出季的大量演出,2009年“国家话剧院北京演出院线”正式成立,当时共7家剧场成为其首批加盟剧场,为国话演出季搭建起坚实的终端渠道。国话同时走出了北京,“2010国话之春”演出季中就曾有6台剧目在北京、天津、深圳三地同时演出。

政府

扶持新人发展平台

每年夏季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季,凭借其资源优势[2238.31 1.34%],长年能吸引到大量国内外的优秀剧目,成为夏季北京高端演出的焦点。其内部各个剧院又各有小型的戏剧节,线上线下配套活动频繁,强化了国家大剧院的品牌和独有特色。

国家大剧院新闻发言人邓一江介绍道,其歌剧院几乎每年都会强化自己的“歌剧节”主线,不但将国外经典歌剧引进并进行本土化生产,也会邀请国际原创班底进行艺术把关,并与观众展开互动活动。以2009年为例,短短4个月间他们推出了近900场艺术教育普及活动,他们于2008年启动的“百场歌剧讲座”参与观众已达4万余人,通过线上演出和线下普及活动的配合,仅歌剧一项,就让国家大剧院的品牌在北京市场打响。

而由政府主导的“青年戏剧节”,则被话剧界公认为最会“造人”的平台。青戏节组委会负责人杨乾武告诉记者,通过此平台走出来的知名戏剧人已经多达几十个,现在已经被北京戏剧市场认可的导演黄盈、赵淼、康赫、邵泽辉、姬沛等人都是和青戏节平台一起成长的,并且其首部戏剧作品都是在青戏节上开始面世。

“青戏节是一个展示艺术个性和创作才华的平台,这里没有学术理论的标尺,没有票房的衡量,每一个青年戏剧人都有权利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美学观点,这也是青戏节最有价值的地方。”担任青戏节艺术总监的孟京辉曾介绍道。这也标志着,青戏节不以做商业剧为目的,但有戏剧价值的剧目最终能够获得市场上的成功。以黄盈为例,目前她的创作已经不用饱受寻找投资的苦恼,哲腾文化、大隐院线等都向这位戏剧才女抛去了橄榄枝。

由于青戏节的力量,这些新锐导演还把自己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处女作都奉献给这个平台。黄盈曾在首届青戏节上推出充满想像力的《西游记》,在第二届青戏节上端出京味儿实验作品《卤煮》之后,黄盈的名字已逐渐为观众所熟知。之后她又把自己第一部音乐剧《Bravo!伟大的生活》在青戏节首推。赵淼的肢体剧已是连续三年出现在青戏节的舞台上。

虽然青戏节遴选的剧目都充满实验性,与当下盛行的商业话剧路线不同,但艺术总监孟京辉却认为,青戏节上出来的这批年轻导演未来10年内将改变中国戏剧的格局。

北京另一个戏剧演出季老品牌“大戏节”,则把做强话剧产业的眼光放宽到了大学生中。10年来,其在全国400余所高校挑选出146个剧目参加了展演,带动了校园戏剧的发展。作为戏剧市场培养的重头戏,北京市文联不仅拿出自有剧场提供给大戏节演出使用,朝阳团区委也鼎力相助,除主场地“9剧场”外,方家胡同46号剧场、西城区文化馆剧场等都成为推新人的平台。甚至一些文化传播机构也闻讯而来,准备从大戏节中挑选作品带到各地去演出。

民营

草根选秀获投资青睐

带着“草根意识”的民间演出季,成为很多非职业戏剧爱好者的舞台。

由朝阳9剧场主办的“非非戏剧演出季”今年将迎来第四季,通过4年来的运作,很多第一次听说其名的观众都在博客上留言,对它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非非戏剧节主旨就是“非职业、非商业”,已经积累了广泛的人气。

方家胡同46号剧场的“风马牛戏剧节”更直接打出“草根”的口号,通过找到赞助商,他们把这个舞台操办成了一个公益平台,作为其园区每年的一次狂欢盛事。2009年,由某地产商老板个人出资支持的“2009风马牛草根戏剧狂欢节”虽然只有3个剧本10场演出,却吸引了近2000名观众观赏。对于方家胡同46号剧场和该地产商来说,这次小众文化事件也为其聚敛了相当的人气。“民间并不乏这样愿意资助戏剧事业的企业,主要是因为经营者的个人爱好,而赞助戏剧演出季,比起企业自己做一些大型线下活动效果丝毫不差。”方家胡同46号剧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咨询总监毛修炳认为,演出季已经作为院团的一种常规推广手段,手段高下不一,像国家话剧院通过演出季平台营销,确实戏剧票房都比较喜人。而通过一个平台或一场节庆、赛事,可以把各类型资源整合起来,政府推动的模式通常实行政府补贴加低票价的公益原则,对培育演出市场非常有裨益。

商报记者 郑洁/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