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蚕豆炭疽病

 慕容霜月 2012-03-20

蚕豆炭疽病

中国农资网2011-4-16 9:33:07 浏览量:1086
蚕豆炭疽病

症状
为害蚕豆叶、茎及荚。叶片染病初在叶上散生深红褐色小斑,后扩展为1—3(mm),中间浅褐色,边缘红褐色,病斑融合成大斑块,大小10mm,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多在叶脉范围内,病叶很少干枯;茎和叶柄染病,初生红褐色小斑,由几mm扩展到 10多mm梭形至长形斑,中间暗灰色,四周褐色,稍凹陷;荚染病开始产生红褐色至黑褐色小斑,后渐扩大,最后形成多角形或圆形斑,病斑中央灰色,四周红褐色。
病原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Sacc.et Magn.)Briosi et Cav.称菜豆炭疽菌,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Glomerella lindemuthianum(Sacc.et Magn.)Shear et Wood称菜豆小丛壳,属于囊菌门真菌。在M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平坦,边缘整齐,气生菌丝稀疏,团絮状,白色,菌落背面不变色;菌落中散生菌核状子座,内生子囊壳;子囊壳近球形,无喙,无侧丝,大小160—180(μm);子囊簇生,棒状,直或稍弯,大小43.5—53.8 x 10.2—12.8(μm),子囊壁单层,顶部略厚,成熟后壁消解;子囊孢子腊肠状,无色单胞,两端渐狭,端钝圆,具1油球,大小20.5~26.5x 3.8~5.1(μm),附着胞褐色,四边不规则,大小12.8x 7.7(μm),寄生在蚕豆等豆科植物上。在PDA培养基上,菌丛褐色或黑褐色至近黑色,生长速度慢于胶胞炭疽菌,气生菌丝褐色,培养基背面黑色,黏分生孢子团蜜黄色,在扁豆上具刚毛,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产孢细胞瓶梗状;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筒形两端钝,大小8—10x 3.5—4.5(μm),萌发时产生棍棒形至近圆形附着胞,浅褐色。除侵染蚕豆外,还可侵染扁豆、刀豆和豇豆。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潜伏在种皮下或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面上越冬。翌年播种带病种子引致幼苗子叶或嫩茎染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昆虫及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豆荚染病,病菌透过荚壳进人种皮,致种子带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气温17~20%,相对湿度100%利于发病,生产上温凉多湿或多雨、多露、多雾及地势低洼、密度过大、土壤黏重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子,从无病荚上采种,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用45℃温水浸种 10分钟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30分钟,然后冲净晾干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粉剂或0.2%的50%四氯苯醌、O.2%的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菌源。
(3)提倡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适时早播,深度适宜,间苗时注意剔除病苗,加强肥水管理。
(4)对旧架杆应在插架前用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喷淋灭菌。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80%锌双合剂(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25%溴菌腈(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1200倍液、50%咪鲜胺锰络合物 (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1:24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