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的迷雾?

 我行故我素 2012-03-21

老子《道德经》的迷雾?

 

历史是什么?

荷兰历史学家盖尔说过一句很机智的话:“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历史是现在和过去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历史是“一个时代在另一时代里发现的值得注意的那些东西的纪录。”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

 

      在网络上查询资料中,无意读到这两位历史学家的话,使我对历史的兴趣来了个180度大转变。我一直认为读历史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从小被错误教育观念灌输,使我对历史有很深的误解,我一直认为学历史就是背书,而且死记硬背,需要准确的背诵出XX人在历史上的XX年做了XX事。这样就可以通过各种考试而上大学,最后成为一个历史学家,而我是最讨厌背书的,而且我觉得即使我记忆力再好,也无法好过电脑百度Google的记忆。即使成为了历史学家,你也不能改变历史!这个谬误的观念在我内心深处根植了很久。

直到我看见这句话:“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历史还可以辩论?历史不是已经被历史学家定论,是过去的东西吗?怎么还可以辩论呢?哪些历史人物历史上的XX年做了XX事难道还可以改变?难道古人可以从坟墓中爬出来说:我没做过这件事情,那件事情是XXX做的?我很困惑?

然而机缘巧合,我又读到了另一段话:“历史学家所做的事情其实和律师是一样的,他们都需要从各种资料中寻找漏洞和破绽,用于反驳对方。”我终于明白历史的辩论是怎么回事情了。

 

我喜欢老子,虽然从未读懂过,但老子给过我很多感悟,从读《道德经》开始,从网络搜寻考证,找到老子最为古老的版本,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图片,在电脑上细细比对看后发现一个迷惑的问题:我们所读的《道德经》是老子的原版吗?如果不是原版,我们所有的理解、解释和意义岂不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版本)

.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请看帛书原照片(放大):

 

   问题出在“无”字上,古代的“无”字写法为“無”。这分明是照现代简体字“无”来解释?这么多考古专业人员,难道就没有发现这个明显的错误?我不得而知,但我提出自己的疑惑。而且从这个字看。第一个“夫”字,书写者也有笔误有小的涂改痕迹。(请细看照片图片)

   我个人对这个字的猜测,很可能为“天”或者“夫”字。也许前后这两个字也不一样?这一字之差,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可就失之毫厘缪之千里?希望有专业学者或老子爱好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如果我的猜测考证正确,那么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应该修改为:

.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天(夫)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天(夫)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以上观点为个人理解,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附帛书《老子》甲本片段全图,原始资料来自《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真迹不知收藏于何处?也许有一天能亲眼见到此真迹。

注:

老子(约公元前571-471)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著的《道德经》是唯一能与《圣经》齐名的经典。

郭店  战国竹简版《道德经》(公元前300年左右)最接近老子的残片。

长沙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公元前186年左右)第二接近老子的残片。

王弼注版《道德经》(公元226249

我们所读到的老子《道德经》多是被后人解读抄写编辑的。

 

老子的思想和西方哲学是齐头并进的,从时间上看更早。

古希腊哲学与东方哲学的英雄所见略同

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万物都在变化,没有任何道理是永恒的道理,名也一样。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470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万物皆流动。

所有的万物都在变化,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只是老子后来被国人权贵误解误读,被统治者利用,被修改了无数遍。早已不是原文思想。

 

 

关键字:老子,考证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密码,道德经新发现,无为無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