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年轻的女学部委员

 心灵牧场书馆 2012-03-21

最年轻的女学部委员

燕昭安

    1992年1月3日,我国科技界传出举世注目的新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郑重宣布了国务院批准新增选的学部委员名单。在获得我国科技最高学术称号的210名新学部委员中,最年轻的是42岁的清华大学化学系女教授赵玉芬。象12年前她从美国归来一样,各新闻媒介再次掀起赵玉芬热,全国各大报纸记者纷纷瞄准她,刊登出一篇篇专访文章。

    赵玉芬祖籍河南淇县西岗马湾,1948年12月10日生于湖北汉口,1949年随父母飘流到台湾。1961年在台湾彰化县田中三潭小学毕业,考入彰化女中,1964年升入高中,1967年考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1971年8月赴美国在杨振宁先生所在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留学。1975年5月,她以《有机磷化合物及机理研究》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那时,她才26岁。

    这位俊秀美丽的姑娘,勤奋聪明,才华横溢,很快成为美国科技界一名引人注目的新星。她的丈夫是纽约联合国总部中文处的职员,家庭生活优越,温暖甜蜜。但是,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早在石溪分校时,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回国观光的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吸引着她召唤着她。她对丈夫说:“我们应该早一点回国去。中国,我们不去建设,等外国人去建设吗?等建设好了再回去吗?”

    其实,在赵玉芬内心深处,古老的朝歌,清丽的淇河,便是祖国的象征。记得有位哲人说: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爱人民从爱父母开始。对祖国的向往,开始于对家乡山水的向往。北京《青年一代》杂志这样记述了赵玉芬在台湾渡过的少年时光:她的母亲身在台湾,心却时刻思念着难忘的家乡的其他骨肉亲人。当赵玉芬刚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就在煤油灯下,把地图摊在桌上,指着河南省淇县的位置,深情地对她说:“这是咱的老家,妈妈就出生在这里,你的老外公在这里,我们离开的那年,他老人家有病,躺在炕上起不来,不知道现在他老还在不在”,母亲常常指着地图向赵玉芬弟妹们讲述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张地图,连同母亲灼热的目光,灌注了无限热爱故乡,思念淇河亲人的感情,在赵玉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暗下决心,将来要以知识、事业、成功报效祖国,实现母亲所不能实现的心愿。

    1978年6月,赵玉芬终于第一次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终于踏上了故乡朝歌的土地。记者这样描述她的故乡之行:她感概万千,激动不已,她又来到在童年时代就萌发过美妙幻想的故乡淇县,见到了从没见过的外祖父,八十多岁高龄的外祖父健壮而爽朗,热情地招待了来自海外的外孙女,亲自为她斟酒挟菜,手不抖眼不花。她还来到淇河边,面对儿时妈妈描绘过的清清流水和高高的白杨树,陷入了无限深情的沉思:祖国啊,你虽然还穷,还落后,但毕竟是生养我父母祖辈的伟大母亲;淇河啊,我们一家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美国,都是从您这里流出去的,都是属于您的啊!赵玉芬把这次回国旅行的所见所闻,写信详细告诉了她的母亲。她母亲读信后感动了,马上写信给赵玉芬说:“看样子,我不一定能回去了。你们要代妈妈好好孝顺外祖父,妈妈从来没有孝顺过他。”

    于是,1979年10月的金秋季节,赵玉芬和她丈夫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回国定居,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国后,她克服困难,在较差的科研条件下,攻破一个个有机磷化学研究方面的世界难题。1983年,在风光旖旎的塞纳河畔,她的题为《二烷基亚磷酸酯在合成上的应用》论文,轰动了第九届世界磷化学会议,为此,中国科学院授予她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夏,她又东渡日本,参加第一届国际杂原子会议,首次验证了中间体二碘加成物存在的重大发现。同年,攻破了氨基酸磷酰化难题,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具有创新的成果”。1991年,她又提出了“磷是生命化学过程的调控中心”这一崭新的学术观点,被视为当今世界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这次她又新增选为学部委员,被人们称为回国12年,她在事业上迈出的第五大步。中科院学部联合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说,赵教授是这次学部委员增选过程中,学术成就最无争议的科学家之一。

    赵玉芬常常对人说:“我一生中有两个愿望。第一是取得学位后回祖国,这个已经实现了;第二是为使祖国的科技水平赶上美国贡献力量。现在我真正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我决不会被困难吓倒,要毕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到底!”赵玉芬不愧是祖国科技界的骄傲,也是家乡朝歌的骄傲,淇河儿女的骄傲。赵博士为家乡的青年树立了榜样。家乡父老也在为赵博士鼓劲加油。

返回上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