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这只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国之精华作品 2012-03-21

最近本人鉴赏了湖南衡阳一位藏家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觉得它不但很 “ 开门 ”,而且很特别,底胎是倒插式接胎,在瓶底中央内陷边沿处还见一英文字母“S”, 这是以前问世的元青花瓷器中尚未见报道过的特别处,很值得研究。

 第一, 它完全具备前问世的元青花瓷器特征,是一件很“开门”的元青花。这只梅瓶高32厘米,底径11.5厘米,口径3.2厘米。瓶口、瓶身、瓶底四段三接胎,拉胚成型。瓶内和瓶底未上釉且有火石红现象,瓶底中央内陷并隐现旋纹及跳刀痕,土沁明显。胎质白,壁较厚,重而坚;地釉青白色,釉面坚实感强烈。瓶口边缘下有如泪痕的积釉,绘缠枝牡丹纹,画工一流,笔线有力,潇洒自如,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青花绘料是进口苏麻离青,色调蓝艳,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手感微微下凹。斑点中心为深褐色,外围一周蓝黑色晕散到釉中。青花釉浓厚凹处处不见气泡,其它处可见大小不等的晶莹气泡。

第二,它与问世的元青花瓷器有三点特别之处:A. 底胎是倒插式接胎,接逢处明显可以看出是先拉胚成型的瓶身,然后用圆锥状瓷泥插式接胎,结合不太紧密。B. 底胎修胚不是平削,而是在底胎中央旋削一圆锥状内凹圈,不见乳突。 

第三,在瓶底中央内陷边沿处还见一英文字母“S”。这一新的发现,是进一步研究元青花瓷器新的突破!

以本人之见:至少在以前研究成果里可以增加三点:一,对元青花瓷的鉴定不能单按国内馆藏的元青花的特征去照搬死套,因为国外馆藏精品其实也与不国内馆藏的元青花的特征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对民间收藏的元青花采取一票否决,是不科学的!二.从这瓶底中央内陷边沿处一英文字母“S”分析:它不是仿品,不是故意臆造的,所以我推测这要不与当时作出口瓷的标志,要不就是记载这青花的用料---苏麻离青smalt,或萨马拉Samarra,的速写字母“S”。 因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再者,萨马拉在古代的发音一直是Samarra,古希腊文写为Souma,拉丁文写为Sumere,叙利亚文是Sumra。中国早期青花使用的进口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这发音与萨马拉(Samarra)及当时普遍使用的叙利亚“Sumra”这个地名发音相同。钴料苏麻离是从萨马拉取得的。不论是钴料的名字还是钴料的的产地名里都含有英文字母“S”。如果我的这个推断成立,那么百年来,中国陶瓷专家一直在孜孜不懈地寻找答案就已揭晓。(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