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湖南新化紫鹊界之前,看了很多紫鹊界梯田的摄影作品,知道那片美丽的梯田,早已被无数的摄影人所眷顾过,并产出了许多极为优秀的作品。为此,我便一直在思考:作为后来者,我应当以怎样的眼光,采怎样的思路,取怎样的角度,才能些许地捕捉到那片美丽梯田的神韵,才不至于落入鹦鹉学舌的窠臼?可是,在亲临其境之前,即使把别人的那些上佳的图片看得发呆,也总是理不出头绪。当来到紫鹊界,置身那海涛般梯田之中,怀揣着一种莫名的冲动揿摁机器的快门之时,我的思想里才慢慢地萌生出丝丝缕缕的感觉来。
真正去见识过的人都知道,始创于秦的紫鹊界梯田,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力的限制,的确是依山辟土,就势畲田而开垦出来的。正缘于这种随山顺势的劳作,紫鹊界的大多梯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长者如灵舞银蛇,绕附于坡岭山际,短者如蒲盘浴池,镶嵌在田角地边;宽者多不过一两米,窄者竟在咫尺之间;它们少有直线,不求对称,弯弯曲曲,层层叠叠。从这千姿百态,精巧玲珑的作品里,完全可让人感受到先人们造田时的那种不矫情造作,无曲意虚求的心态,那种把自然资源利用得出神入化的智慧,那种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境界!造田者的精巧、聪慧与伟大不得不让人惊叹!尤其是,自秦至今,历经2000多年沧海桑田,秦人的后裔们依然守住了那种依山就势,不拘一格的造田理念,使梯田永葆原生态的美妙绝伦的古朴与灵动,则更是令人惊喜了!
当隐约地有了这丝丝缕缕的思想之后,我便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紫鹊界梯田的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我仿佛渐趋清晰地在这些婀娜生姿的线条里,感受到了造田者们充实而幽雅的脉动、俊健而娇媚的舞姿和犷野而悠扬的吟唱!由此,我便极力地去触及那些线条,有时甚至不惜背逆地平线准则,力求表现梯田线条的古朴灵动和变幻神奇的美。基于这种理念的冲动,在最后组稿时,我尽量舍弃了一些大场面的全景图片,更多地选取了最适合表现梯田线条的场面较小的局部的画面,构成一组,取名“梦幻梯田”投出。
当然,因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出的这组照片的的确确水平很低,但我想,作为第一份作业,能冒昧地借“摄影家协会网”的宝地而请教于大方,肯定是会有收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