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传体文学的萌芽及发展

 投资哲学 2012-03-22

纪传体文学的萌芽及发展

  摘要:纪传体是文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文学著作的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上古神话及《诗经》中就有了纪传体文学的萌芽,经过由铜器铭文、《尚书》到《左传》、《战国策》的发展,纪传体文学逐渐形成。司马迁著成《史记》标志着纪传体文学的正式确立。
  关键词:纪传体 文学 萌芽 发展 确立
  中图分类号: G6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3-0198-02
  
  1引论
   纪传体是文学的一种体例,是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文学著作的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上古神话及《诗经》中就有了纪传体文学的萌芽,经过由铜器铭文、《尚书》到《左传》、《战国策》的发展,纪传体文学逐渐形成。最终,司马迁著成《史记》标志着纪传体文学的正式确立。
  2纪传体文学的萌芽——上古神话、《诗经》
  2.1上古神话中的纪传体文学元素
   “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一、对中国古代文学关心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积极意义。二、神话故事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故事原型及叙述方式。”[1]在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中,最著名的是女娲的故事,描写了“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炉灰以止淫水。[2]
   这段文字虽字数不多,却也将女娲如何补天叙述清楚。虽然篇幅短小,但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形式,可以说已经有了纪传体文学这种元素的存在。
  2.2《诗经》中的纪传体文学的萌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其中为数不多的几篇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纪传体文学的萌芽。《生民》和《玄鸟》,就记录了周部族始祖后稷和商部族始祖契诞生的传奇经历及他们对本部族所做的贡献。《生民》所写:“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因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2]及“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2]即是写后稷出生的传奇经历;而“麻麦幪幪,瓜瓞唪唪”。[2]及“诞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2]等写后稷对农业的贡献。
   这些诗歌相对于上古神话来说,篇幅较长,且描写记叙地更为详细具体,是向纪传体文学的形成的进一步发展。
  3向纪传体文学的过度——从铜器铭文到《世本》
   春秋战国是社会的急剧转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大变动,使诗歌形式不足以表现所有内容,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表现新事物、新内容,散文就兴旺起来,而养士、游说、从师之风盛行,促成了散文的发展。战国时代,人们以自己的心得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社会主张,并强调对人的重视,出现了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的《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为纪传体文学的正式确立起到了铺垫及推动作用。
  3.1铜器铭文中出现的记人文学形式
   商周铜器铭文出现了记人的文学形式。《曶鼎》先写了周王策命曶继承父业为王卜者;又写了曶用匹马束丝购买五个奴隶,引起纠纷,曶胜诉之事;还记载了匡季带其奴仆抢去了曶的十捆禾,曶向东宫控告匡季而胜诉,得到了加倍赔偿的事。
   这类铭文并不多见,铜器铭文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尚待发展完善的纪传体文学胚胎。
  3.2《尚书》中形成了纪传体文学的雏形
   《尚书》在时间纬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其中《金縢》和《顾命》最能体现出纪传体这一文学形式。《金縢》写武王克商后患病,周公向先王祷告,愿代武王死,武王病愈。后成王嗣位,周公摄政,武王之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诽谤周公,并煽动殷遗民叛乱。周公率兵平定叛乱,成王心中对周公仍有猜忌,周公避居。于是“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成王大为感动,亲自迎接周公回朝。文中以大量笔墨描写周公的言行事迹,将周公这一形象刻画得形象生动,忠贞的性格也很突出。
   由此可以看出在《尚书》中已开始出现纪传体文学的雏形。 3.3纪传体文学通过《左传》向其确立的过渡
   《左传》是编年体,在叙述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时,出现了对某个人物的言行的记载。如《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详细描述了曹刿这一人物如何以一介平民,身负智慧,又能急国家之所急,主动承担起抗击入侵的齐军的使命。此文以曹刿这一人物为中心,表现了他随机应变,知己知彼的才智。
   再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对郑伯的描写,《烛之武退秦师》中对烛之武才勇双全的表现等,都在向纪传体过渡,为后来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打下基础。
  3.4《战国策》显示了,由编年体向纪传体的过渡
   《战国策》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它展示了战国乱世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大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将人物的言行更集中地进行记叙,进一步地向纪传体文学发展。如《秦策》中记载的纵横之士苏秦,将苏秦事迹集中在一起叙写。通过对苏秦一败一成的叙述,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刻苦好学,熟悉时事,能言善辩的策士,又是一个渴求富贵、追逐名利、全无定则的政客。苏秦的事例是对当时政治斗争的反映。又如《鲁仲连义不帝秦》,先是写了鲁仲连游于赵,适逢秦国围困赵国,既而写出鲁仲连说服平原君不降服于秦,最后平原君欲册封鲁仲连,他却辞去,终身不复见.此文将鲁仲连生平主要事迹放于一篇进行了详细具体地叙述。
  3.5《世本》——草创的纪传体通史
   战国时期的《世本》,体裁多样,已具备了纪传体的雏形。此书计10篇,其中《帝系》、《王侯谱》、《大夫谱》记载了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和卿大夫的主要事迹。这些都为《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和表等体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外,《世本》记载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的历史。因此,《世本》一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草创的纪传体通史”[3],为《史记》创立纪传体提供了很大的借鉴。
  3.6纪传体文学的确立——《史记》
   《史记》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纪传体的文学著作,它的出世,标志着纪传体这一文学形式的最终确立。它主要是通过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历史的。
   《史记》描写了各个阶层、各个阶级的人物,帝王将相、王孙贵族、文人学士、妇女倡优等各类人物纷纭呈现,又各具特色。《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便是将相贵族之事。这篇传记通过叙述赵国将相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刺客列传》中写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苏秦、张仪准确把握当时形势特点,相继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倾危之士。
   《史记》中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它开创的以描写人物为主的纪传体,比《春秋》、《左传》那种编年体,更能表现历史活动的面貌,因此被后世正史所沿用。
  其后,班固断代为史,著《汉书》,然而其“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的撰述宗旨,乃是继承了《史记》的传统。《汉书》分为纪、表、志、传四个部分,皆因袭于《史记》。
  
  参考文献:
  [1]张炯.中华文学发展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2]上海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柳明.通史与断代史的关系探微]J].科技信息,2005,9(1):1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