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的伦理文/李东
横亘在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人面前的一个很两难的问题,就是摄影的伦理问题。 图片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图片可以向大众展现比如说战争的恐惧、意外事故的惨状或贫穷的艰辛等,让人们做出适当的决策,以照顾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但另一方面图片可能又侵害了当事人的人身权力,包括隐私权、尊严。比如说,一家人因为失去一个溺水身亡的孩子而悲痛欲绝,这样的场面如果拍摄下来并公之于众可以提醒其他人注意安全,但同时也侵犯了死者及家属的隐私。这是一个艰难的权衡,一个公认的界定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埃迪﹒亚当斯的一张越共成员被南越警察局长枪杀于西贡街头的照片震撼人心,确实使越战进程发生了改变。但他还讲述了他没能拍下的一张照片:“那是在越南的一个小山顶上,和一个海军陆战队一起被围困。机关枪不停地扫射,身边到处是尸体,火箭弹仿佛从四面八方扑过来。我躺在距离一个18岁的海军陆战队员1.5米远的地方,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孩子的脸上出现如此惊恐的表情。我举起相机,却发现自己无法按下快门,我又试了两次但手指还是不听使唤。稍后我意识到自己正像那个孩子一样对死亡感到恐惧,我知道自己的表情一定和他一样。换作我,我可不想让自己以这样的表情出现在世人面前,虽然‘战争’二字就明明白白地写在我们俩的脸上,我仍然觉得没有拍下那张照片是对的”。 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就是《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鲍里斯.雅罗拍摄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大使酒店遇刺身亡的照片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他说当他听到呯呯两声枪响,想‘天啊,这事又发生了,另一个肯尼迪!’我转奔过去,他正从台阶上滑下。我对准相机,开始调焦。这时有人抓住了我的袖子,我透过微弱的光线看见一个脖子上挎着相机的女人向我大声尖叫:‘不要拍,不要拍,我也是摄影记者,我不去拍那照片。’”雅罗愣了一下,然后告诉那女人放开他,“我说,‘该死,女士,这是历史!’”于是他拍了这张照片。我不知是该为那位女士而感动,还是为雅罗的果敢而钦佩。 按快门的瞬间,在拷问着自己的良心! |
|